刍议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2-04-20余贤朝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关注的,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立德树人观念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与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品德。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者将从利用问题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在语文中利用视频来渗透德育、在语文中利用生活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等角度出发,浅谈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方式;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1-0064-03
引 言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发展,使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基于此,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德育因素和文本样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融合,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心理进行多角度的文本解读,学习多种德育渗透策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规范自身行为,并强化道德品质[1]。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一、巧用经典实例,渗透德育理念
小學是学生德育塑造的关键期,因为学生的三观处于构建期,对善恶美丑难以辨别。此时期也是教师引导的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模仿能力相对较强的时期,他们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物,容易形成初级的价值观念和判断力。因此,教师应该巧用经典实例,辅助学生模仿,帮助其构建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将优秀德育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德育故事。
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教师不仅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内涵有所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讲故事之前,要肯定孔融让梨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且这种行为也是值得夸奖的。那么,学生在模仿时就会有意识地学习这种行为,进而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要求主题积极向上,内容围绕德育展开。通过这一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德育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是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之后,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既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也融入语文课程的内容。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挥,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出远门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表达自己离家时父母的神态和语言等,投入自身感情,将其融入诗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诗句,通过视频再现《游子吟》的背景,让学生感悟母爱,尊重母亲,强化学生的美德体验。
二、利用问题渗透,熏陶感染学生
教师利用问题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一方面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思考,触及孩子的内心,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较为灵活的调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问题渗透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设计具体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将问题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提升问题的感染力,让学生自愿对问题进行思考。由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渗透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看准时机,提前铺垫,进行适当的提问。
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进行提问。在学生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之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老屋为什么一直没有倒下?”有的学生认为小动物需要老屋,所以它才没有倒下;也有学生觉得老屋是因为比较喜欢这些小动物才没有倒下……在各种各样的回答中,学生感受到老屋乐于助人、善良等品质。笔者借此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渗透,即不管是老屋,还是我们,都应当在自己力所能及而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样不仅可以让别人获得帮助,还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德育渗透,学生会对乐于助人、善良等良好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课后积极实践,课上积极展示
在小学教学阶段,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语文作为社会人文学科,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德育建设并非一朝就可完成,而在这样一门与生活极为贴近的社会人文学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德”,让学生明辨生活中的善恶对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不少有关德育的内容。譬如,陆游的《示儿》、李绅的《悯农》等都是传达了良好价值观的不朽诗作,在教学时就可引用,以此向学生传播优秀道德文化。国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将德置于首要地位,足见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语文学科,更应当科学地、有规划性地融入德育建设。
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等地体验生活,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此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这其中蕴含着不少的人文风骨。此外,教师可以举办班会,让学生展示生活中所见到的“感人一幕”,通过交流分享,增长见识,继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悯农》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符合学生体能的劳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农民的艰辛,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古诗的讲解,还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语文是灵活的,也是贴近生活的,随着人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文化水平也相应提高。因此,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切身体会并感悟德育,是强化学生德育的必然要求。
四、巧借媒介渗透,引起思想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媒介来渗透德育,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播放视频让学生活跃起来,强化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为短暂,选择的视频时长不能过长,最好限制在三到五分钟。同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播放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上,更重要的是要在播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
例如,在《海滨小镇》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准备了两段视频。一段是关于海滨小镇优美风光的视频,在教学导入环节播放给学生看,意在提升他们对海滨小镇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另一段视频则在学生对海滨小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进行播放。在后一段播放的视频中,学生可以看到美丽的海滨小镇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很多角落堆满了垃圾。看过这段视频,很多学生都很愤慨,不满有人破坏小镇的环境。对此,笔者告诉学生,不仅是海滨小镇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很多其他的地方也遭到了破坏,破坏者正是人类自己。听了这些话之后,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深思。趁此机会,笔者给学生渗透了保护环境的理念。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利用音乐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一方面可以渲染课堂教学的情境,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中,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2]。因此,教师要将音乐教学融入语文课堂,并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感悟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笔者先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音频,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从中能够听到哪些大自然的声音?这些声音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感到心灵澄澈、心旷神怡。总之,教师需要借助音乐来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利用生活渗透,达到内化于心
在语文中利用生活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行为意识,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做出德育所提倡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并悄无声息地在其中渗透德育内容。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实践,深化德育对他们的影响。
例如,在《掌声》一文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完英子的故事之后,都觉得很温暖。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温暖瞬间,如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等。在描述了几个生活片段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令自己触动较深的片段,并将其讲给其他学生听。在学生进行交流之后,笔者会深化主旨,即别人带给过自己温暖,自己也要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给更多人带去温暖。这样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感触比较深,渗透效果极好。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生活进行渗透,强化学生的美好品质。
六、利用活动渗透,滋润学生心田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实踐活动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3]。因此,教师要将实践活动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建构和素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体会到“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愿望。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我”“鸟儿”的角色,并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情境表演和对话。在表演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被称为鸟的知音,“父亲”是怎样爱鸟和懂鸟的,为文中的“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逐渐形成爱鸟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借助课堂活动来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保护动物。
七、学习优秀教师,有效获取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应当摒弃的就是照搬传统,因循守旧,执着于自身落后的教学思路,不向他人学习。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社会的发展。教师坚守德育建设是不变的原则,但是,建设的形式、教学的思路和方向,都是应该做出调整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经验的探讨。国家每年都会评选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是国家对教学工作者的肯定,同时也为教学事业树立了模范。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该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争取将最先进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各位教师可以建立“教学成果交流群”,以现代化的手段,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发布到群中,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教学竞赛,保留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影像,并将其汇总,制作成学校的模范教学课。同时,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投票,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教师,记录其教学过程,以供其他教师参考。此外,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意见箱,让学生提出意见,参考学生的意见,做出教学调整。学生是教师教育的航标,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师被学生接纳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学习网络上的“网红教师”,了解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语言使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结 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标准设置的教学目标,但要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还需要教师多做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与德育本身就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寻找或创造机会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正芬.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7(Z6):3-4.
[2]孙晓敏.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人生十六七,2017(36):35.
[3]汪冰.“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9(03):43.
作者简介:余贤朝(1978.10-),男,福建福州人,任教于福清市占阳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语文高级教师,2016年8月荣获“福州市优秀农村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