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积极心理对激发教师教育动机的作用

2022-04-20杨俊生

中国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教师

杨俊生

【摘 要】教育动机是一种工作动机,即在学校环境下推动教师以其独特的职业角色从事教育职业所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与外部诱因。教育动机直接影响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持续性,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激发教师的教育动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塑造教师积极的人格特质,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激发教师的教育动机。

【关键词】积极心理 教师 教育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根据产生的基础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性质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调节功能,它具有发动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使得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因此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2]。动机对于人参与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调控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教育动机属于动机的范畴,在教师教学行动中起着激发、指向、维持、调节作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在动力。“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教师教育动机的强度必然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强度、指向性与动力性,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程度。

一、教师教育动机的内涵

教育动机是一种工作动机,即在学校环境下推动教师以其独特的职业角色从事教育职业所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内部动力与外部诱因,是教师完成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动机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与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动力形式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

研究者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角度对教师工作动机进行划分。衷克定等人将教学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外部内化动机三种。内部动机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所表现的内在的主观需要与价值取向;外部动机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外在诱因;外部内化动机是教师外部诱因与内在需要相互作用而达成行为目标的动机[4]。阮守华认为,教师职业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涉及教师的职业兴趣、教学效能感等内在相对稳定的因素,而外在动机则由教师职业的外部目的所引发[5]。辛朋涛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教师的工作动机划分为生存动机、关系动机、尊重动机、责任动机和权利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其中,生存动机为基础,而自我实现动机层次最高[6]。研究者对教育动机层次类型的不同划分与阐释,说明教育动机存在的复杂性以及对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教师的成就动机是教育动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取得成就的动机。阿特金森将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董巍等人认为,教师存在高度追求成功、高度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这种动机倾向对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7]。成就动机与个体在活动成功或失败之后的情绪体验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个体在进行活动时会伴随着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而产生的不同情绪体验,即由成功带来积极情绪体验和失败伴随的消极情绪体验。成就动机与个体的内部动机之间有紧密的关系,通过对成就动机的分析,可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体验进行预测。

对教师成就动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毕重增、黄希庭等人在探讨成就动机、离职意向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倦怠成负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职业倦怠是成就动机与离职意向二者的中介变量,经职业倦怠变量的调节,成就动机对离职意向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互抵消[8]。教师教育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内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增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与幸福感和提高教师的内在动机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李亚真等人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教育动机处于较高的相关水平,其中,内部教育动机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外部动机和外部内化动机不是有效预测变量[9]。

二、积极心理对动机的激发作用

正向的、积极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流派研究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这三部分内容是一个整体。积极的体验是个人情感部分,可以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对于个体的积极行为有一定的发动和维持作用;积极的个人特质是人格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个人意志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积极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外在环境,对于支持个体的外部动机有一定的作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积极心理对个体动机的激发作用。

1. 满足需要的主观幸福感提升作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主观体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心理发展的不同层次,对个体动机的激发有很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积极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个体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其中个体需要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个体有什么需要,主观幸福感便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当外部诱因出现,需要就会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形成行动的动机,进而驱使人加以行动,使内在需要得到满足。当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人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得以提升,就能更进一步强化行动的动机。

2. 积极个人特质中意志力的克难作用

Hillson和Marie将人格特征区分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可以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正性的利己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接受、能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与个人生活目标、能够对环境挑战进行合理把控并感觉到成功;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是反映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互动,拥有积极人格特征的人非常重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在互动中对此关系感到满意,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积极支持。在人的意志行动中,积极的个人特质两个独立的维度共同作用于克服困难的过程。正性的利己有助于接受自我与现实的挑战,明确自我追求的目标;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则为自我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内在与外在的资源,能够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而为自己所用。因此,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活压力时,采取合理而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个体直面困难,保持正向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 积极的社会支持的动机激发作用

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体验,以积极的态度完成社会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人生价值以及对等的社会回馈,都是个体幸福体验的来源,也是激发个体高层次动机的源泉。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获得较高幸福感的社会源泉,是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增加积极情感体验、降低消极情感体验的外部基础。其原因在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帮助与信息扶持,从而增加个体安全感、归属感与价值感,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以提升。积极的社会支持,会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应激事件时,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10],激发个体产生直面外部事件的动机。

三、积极心理对激发教师教育动机的启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教育动机的强弱程度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投入程度,也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教学效果。因此,合理调节教师的教育动机,既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又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审视,对调节教师心理的研究而言也有借鉴意义。

1. 增加教师积极情绪体验,满足教师的尊重动机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幸福感、快乐、爱、创造等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积极情绪体验类型对创造力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个体的动机具有激发作用,较高程度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有利于动机的维持。因此,对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来自外部和内部需要的实现所产生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这一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尊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感受到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转化为促进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使教师的教育动机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尊重是个体对外部社会与自我正向认知、正向评价的重要因素,影响个体的动机、认知以及社会行为,并且促使个体自尊得以建构与维护,使个体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个体的进步。一般而言,受到学生尊重的教师更容易激发教育动机,产生积极正向的评价,更容易获得职业肯定,以积极行动投入工作,产生更加强烈的教育动机。教师得到学校领导的尊重与重视,工作上的付出得到肯定,也能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工作满意度得以提升,消除职业倦怠。

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动机,而较高水平的教育动机可以促使教师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较高的教育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2. 培养教师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教师爱教育的动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在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导向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发展出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爱、创造力、宽容等积极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客观水平和教育事业的本质,并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教师的教育动机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真正感受到对教育事业的“爱”,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与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学业与品德发展。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是推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教师强烈教育动机的内在动力。增强教师爱教育的能力,是教师克服教育困难、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教育问题、调动教师内在潜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塑造完善的个人特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教学艺术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地位,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良好的教育环境包含学生、学校领导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师价值的认同。营造温暖、和谐、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才能将精力投入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应以人为本,考虑教师的不同需求,理解、关心和爱护教师。在教师遇到教育问题时,学校应关注并支持教师,不能一味地责罚,将责任全部推向教师。教师不单单是教育工作中的个体,也是社会中的个体。全社会应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氛围,使教师为自己拥有教育职业而感到自豪。

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包含教师合理的职位晋升途径。职位晋升是一种激励教师的手段,是教师证明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渴望职位升迁的欲望如果能够得到满足,教育动机就会得以激发。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师职位晋升所起到的激励作用,通过满足教师对职位晋升的现实需要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动机。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有效管理,要强调“因需而管,对症下药”。

当学校与社会形成对教师价值的认可,教师能够得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尊重,教师能够在自身岗位上得到合理的职位晋升,教师的教育动机就会得以巩固与提升。

4. 恰当处理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师缓解压力,使其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教师的人际关系不单单包含教师的校内关系,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还包含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校外关系。

首先,教師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教师教育动机的激发。关系和谐的教师团队有助于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与相互猜忌、暗中竞争等不良教师关系相比较,和谐的教师关系能把每位教师的优点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也更能使教师体会到工作乐趣,激发工作动机。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育动机激发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容易激发教师教育动机,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但阻碍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而且会破坏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压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再次,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十分重要。教师与领导不单单是上下级的关系,学校领导应该倾听教师的意见,当代社会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型,同时,学校领导角色的转型也很必要,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享受治校的权利。最后,良好的家校关系,家长与教师的良好关系能够提高教师对教育的自信心。如果家长一味地将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教师不但会负担过重,而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教师的教育动机强烈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激发教师教育动机的启发作用,通过改变教师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工作环境,可以帮助教师积极地面对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万志宏.概念转变理论:本体论、元认知和动机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0):7-17.

[2] 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等.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7(3):48-51+55.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4]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结构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27-31.

[5] 阮守华.教师职业动机探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5-38.

[6]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7] 董巍,封冰,宋晓霞.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66-67.

[8] 毕重增,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1):28-31.

[9] 李亚真,潘贤权,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主观幸福感与教学动机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705-707+704.

[10] 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4):22-28.

[11] 张鹏程,丁梦夏,王灿明. 积极情绪体验对创造力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5):613-618.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秋天在哪里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美育教师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教师发展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