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是新时代尊师重教的需要
2022-04-20林化梅 高行亮
林化梅 高行亮
【摘 要】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文化地位共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境中,教师的文化地位往往会被忽视。当忽视教师的文化地位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会被拉低。当教师的社会地位被拉低时,不仅影响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影响教师的育人质量,影响社会的文化建设。所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是尊师重教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要从尊师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教师文化地位 尊师重教 文化建设
教师①的社会地位是由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教师在政治上享有的各种待遇及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经济地位即教师所享受的薪酬与社会福利待遇;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师的文化地位是教师在由文化、观念、道德等方面构成的社会综合形态中的地位[1]。
一、教师的文化地位落后于其经济及政治地位
在尊师重教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高度重视的当下,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教师文化地位的提高却相对滞后。教师文化地位的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 教师的文化地位未与经济及政治地位同步提升
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基本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稳定,有着较好的经济地位。在事业发展上,除了职称晋升的上升通道之外,各种人才项目申报和各种表彰奖励等也都对教师敞开怀抱。相较于过去,新时代的教师享受着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政治待遇与政治地位越来越高。但与之形成较强反差的是,大多数教师的才华与能力都被拘泥在有限的校园与课堂中,对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其参与度很低,显示不出来学校“文化高地”的属性。而教师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教书匠”的工具性价值方面,其作为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的价值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造成教师在社会形象方面的明显缺位,失去了在大众面前展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机会。
2. 教师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很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文化建设被高度重视,但很多建设项目都是由相关的文化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承担,几乎看不到教师的身影。在社会大众面前,教师本应承担起文化使者的使命,但是,无论教师自身还是学校及社会,都缺少通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提升和文化主张传播来提高社会文化建设质量的意愿。当教师在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创造中作为不足时,就谈不上对健康社会文化的引领。社会“看不到”教师,自然难以对教师的文化地位产生认同,教师对自身的“文化”属性也难以产生深度的理解。
3. 教师缺少自己的文化主张
教师不仅在社会上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校内也是小心翼翼,因此很难听到教师的发声。能够“著书立说”的教师凤毛麟角,而教师出版的著作多局限在“应用”或“工具”层面,人云亦云的跟风现象严重,很少有“原理”或“思想”层面的貢献,文化的产出质量不高。有些教师不仅不讨论文化问题,连教学中的问题都懒得讨论,甚至在教研活动中都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懂装不懂”的现象不是少数。还有一部分教师的认知水平比较低,认知视角比较狭窄,难以产出有价值的文化认识与文化产品。
二、教师文化地位提升被忽视的原因
1. 肤浅的教育期待导致教师忽视文化传承的使命
学校是传承与创造文化的场域,是社会文明的高地。但是,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却较为功利,大多聚焦在“升学率”这一肤浅的层面。在这样的社会导向下,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大多聚焦在“分数”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将教育的着力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为了能考出高分,死记硬背外加一遍遍刷题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至于知识背后的文化却很难顾及。肤浅的教育期待导致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地位难以得到凸显。
2. 功利的评价导致教师忽视对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
对教师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教育系统内部对教师进行的工作绩效考核,一种是社会(主要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舆论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当某教师任教班级考出较高分数时,这位教师就是一名“好老师”;当某教师任教班级考试分数不理想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都没有用。功利的教育评价,导致教师将专业发展的侧重点放在研究考纲和考点上,头脑里想的大多是如何让学生多得分、少丢分,很少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文化传承能力。教师由于自身修养不足,造成视野狭窄,难以对社会文化贡献多元、丰富的认知视角和有价值的文化观点。
三、从尊师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地位”
教师作为知识人、文化人,作为传承及创造文化的使者,其文化地位不仅影响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也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如何从尊师重教的角度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1. 明确教师的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教师的文化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文化建设、制度管理、精神传递中所享有的建言献策和代言媒介的作用,是教师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的文化地位不高时,抑或是教师文化地位边缘化时,不仅影响教师的政治地位,也影响教师的经济地位;不仅影响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影响教师的育人质量,影响社会的文化建设。所以,高度重视教师的文化地位,以文化地位的提升促进教师政治地位及经济地位的同步提高,促进教师个体及全社会文化及文明的进步,是尊师重教及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文化自信的有效抓手。
2. 以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教师文化地位的提升
教师文化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有提升文化地位的空间与载体。其中,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提升教师文化地位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文化建设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及环境建设都与文化相关。从促进教师文化地位提升的角度出发,学校的文化建设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提高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要形成有利的文化氛围,让教师乐于、敢于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成为自觉的学校文化建设者,成为校园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参与者和执行者。②学校行政人员要成为教师文化建设的领航者、传递者和协调者,让学校整体的文化地位与每一位教师的个体文化地位融为一体,树立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提高学校对教师文化地位的感知度、吸引度和融合度。③学校应带动教师盘活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社会文化影响力。④落实立德树人的伟大任务,培养有文化格局的学生,通过向高一级学校及社会输送有文化格局的学生,提高社会对教师文化地位的认同。
3. 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时间思考文化问题
从总体而言,教师群体的素质是过硬的,他们有着成为优秀教师、优秀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但是,由于非教育教学事务对教师的干扰太多,社会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要求太高,致使很多教师拿不出精力来思考如何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必须让他们从填表格、做材料、打卡、拍照、关注各种APP、参与各种形式化的“掌上学习”、处理各种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中走出来,让他们将宝贵的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及为社会创造知识与文化财富的努力中,这不仅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文化建设的需要。
4. 从文化视角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
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需要社会从文化角度理性解读教育及理解教师。为何部分教师只将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并非教师不具备文化育人的能力,而是社会对教育及教师的期待较为单一,导致他们无法大胆进行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某位语文教师不围绕考纲实施教学,而是另辟蹊径围绕阅读名著开展教学,虽然大家都知道后者对学生文化底蕴的涵养要大于前者,但却较少有家长能够允许教师这么做。社会对教育及教师单一的期待,让很多文化底蕴丰厚的教师不得不为了“考点”放弃文化传承。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需要社会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理解教师、理解教育,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最大化地实现对学生文化上的引领,广大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文化的滋养,教师的文化地位就会得以凸显。
5. 教师要有向社会进行文化辐射的责任感
教师文化地位不高与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有一定关系。部分教师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只将自己定位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让学生考出高分这一肤浅层面,与学生的互动大多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与家长的互动大多局限在学生的成绩上。当教师只是以知识的搬运工和成绩的评判者身份出现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时,就会出现学生和家长佩服教师的学识却不一定能感受到教师的文化魅力的情况,其文化地位自然处于较低层次。教师是知识分子,其职责不仅是教书育人,还有承担思考社会问题、为社会文化建设做贡献的重要职责。教师应为自己树立较高的职业目标,在教好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养分。在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时,应加强文化上的辐射,切实履行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6. 鼓励教师融入社会文化建设
教师由于没有深度融入社会文化建设,其文化地位也不太容易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这也制约了教师个体对提升自我文化地位的愿望。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应多听取教师的声音,把握教师的文化需求,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深度参与社会文化建設。例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鼓励乡村教师以“乡贤”的身份走进乡村,设计乡村文明建设蓝图,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开发乡土教材、乡土课程,帮助村民提升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深化学校对乡村发展的参与度。当教师能够为村民提供文化上的引领时,教师在乡村的文化地位就会被凸显出来,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健康乡村文化的引领者,打造乡村文化输出的“高地”。
7. 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需要教师加强对自身的文化提升[2]。教师有知识,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这也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基于此,教师不应满足和局限于既有的知识储备,还应更多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有知识、有文化。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法,还要学习哲学、社会、历史、艺术、管理、经济等知识,广泛了解当今世界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科技、新变化,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多元视角,不断深化自己的文化根基。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文化实践的参与。例如,将知识教学与班级管理向教育文化拓展,在家长会上组织家长开展文化沙龙,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调研,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撰写以文化议题为核心的论文或专著……通过一系列实践,实现对自我的文化提升,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8. 教师要能够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
行为的改变是文化建设的载体,让民众在思想和精神上强大起来,活出优秀的自己,构建和谐的社会,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及融入社会文化建设,还要对社会的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此引领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双减”政策实施后,很多学科类培训班停办了,面对孩子放学回家后无培训班可上的情境,相当多的家长很不适应。他们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能力,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无法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到处打听“一对一辅导”和艺体类培训的行情和师资,导致部分孩子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由于家长教育能力不足导致的减负效果不佳的现状,教师提出“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双减’才能长久落地”的文化主张,营造家长自觉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社会风气,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孩子的负担,也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有效实施。
尊师重教,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过程中,让教师有体面的收入,即提高经济地位,容易在较短时间看到实效;让教师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即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让教师的文化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却需要教师个体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如何让教师真真切切做个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人”?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何让教师引领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进步?如何切实提高教师的文化地位?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体都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 赵卫. 教师职业威信及社会地位问题的教育学考察[J].教育研究,1994(10):9-15.
[2] 袁玉芝,白紫薇.我国中学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2):84-91.
(作者系:1.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市小学高级教师;2.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塘市初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