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是对学校灵魂的追寻

2022-04-20刘铁芳

中国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刘铁芳

【摘 要】学校文化的核心作用是价值引导,重在学校文化理念的内在生长,即内在性与生长性的结合。学校文化要寻求一种与学生、家长、社会及未来相遇的方式;要能够转换成学校的生活细节;要特别强调学校理念的内在生长;要抓住从学校出发的精神亮光;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

【关键词】学校文化 学校理念 课程体系

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逐渐从课堂教学改革转向学校整体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文化涉及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于实实在在地将文化转化成学生生命成长的力量,这就是激活心灵,即以文化价值理念涵养个体心灵。学校文化的核心作用是价值引导,要在潜移默化间令生活在学校中的学生获得成长的激励。打造一个比较合适的学校文化体系,就是给予学生与学校发展以不竭的动力。

一、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打开自身的方式

什么是打开一所学校的更好的方式呢?学校文化要寻求一种与学生、与家长、与社会相遇的方式。当然,更重要的是与未来相遇的方式。我是一名教育哲学研究者,我在走向实践的过程中所萌生的一个基本想法就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能够“管”50年、100年。也就是说,要50年、100年都不过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那就证明我们是真的在做教育,我们做的是真正的教育。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直白地说就是“活法”,就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用语言呈现出来的理念最终要变成教师、学生的活法,只有这样,对学校文化的提炼概括才有生命力,才可以扎根。这其实是为我们自身营造一种舒适的、温暖的、具有引导性的、在自己的心灵中能够找到光亮的空间。校长、教师做这些努力,首先是用来改变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力量。如果目标是对的,路是对的,就是有价值的,是符合儿童发展大方向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大方向的,是体现了教育的规律的,这就是比较好的学校文化理念。

二、学校文化在细节中

一所小学的文化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走进学校,就有儿童的味道—不一定非常工整,但是有活力、有新意、有生气。很多学校教室的外墙都会贴学生的作品,它们可能很稚嫩,但没关系,这是孩子们的展示空间。教室里面可以有植物角、图书角,让孩子们能够感觉到日常生活之中有自然的陪伴、有书籍的陪伴、有同伴的陪伴,感觉到这个学校、这个教室空间、这个日常空间很有意思、很开阔,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呈现方式。

有一些学校的班牌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的是以班主任的名字命名的,把这个班变成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一句核心的寄语,让这个班有那么一种“味道”。还有的学校以刚毕业的优秀学生来命名,或者以现在班上有特色的学生命名。也就是说,除了体制化的一(3)班、五(4)班之外,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打开生命想象力的方式。这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想象自己应该怎样积极地树立自我的方式。学校应该有那么一块地方,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北京某小学的周围环绕着很多大企业,它就是在高楼林立中一个很小的学校,但是它在校园里建了亭子,挖了小湖,还摆上小菜箱,种满了植物……又如,湖南省长沙市育英第三小学(以下简称“育英小学”)以葵花作为意向的载体,设计了“我们与葵花一道成长”这样一种文化理念:不仅让孩子们有观念中的葵花,还让孩子们去种葵花、画葵花、观察葵花的生长,种植的时候搞种植节,成熟的时候搞成熟节,让葵花变成日常生活。葵花还可以成为特色主题课程,踏踏实实地进入课程体系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无限的意蕴,把自然和人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川有一所小学,每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树,在树下埋一坛酒,毕业生们相约20年之后再回学校重逢,来喝这一坛酒。这是个很好的创意,其间隐含着自然和历史的结合。我对这坛酒的文化解释是:这坛酒实际上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念想。有这坛酒埋在那里,孩子们就无时无刻不牵挂那坛酒,当他遭遇人生不顺的时候,想到那个酒还没有喝,他就不会走向极端。人生是需要“念想”的。学校文化就是把小事情做成大意味,寓大教育于小事情之中。

因此,学校文化不应该简单地追求“漂亮”,那很可能只是做给外行人看的,是没有入门道的。学校的文化一定是跟学校生活细节相关的,如果它不能够转换成学校的生活细节,那这个文化就只是符号的、没有生命力的,是空的。

三、学校理念的内在生长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明晰办学理念,其他各项事情都围绕理念来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理念的内在生长,这里包括两个内涵:一个是内在,一个是生长。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从学校中自己生长出来的,具有生长性,还具有活力。只有當它是一个生动的、有机的精神显现的时候,才可以去激励人、引领人,起到感召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否则的话只是一个供人背诵的符号。真正的文化不需要背,人一看到它就能心领神会,因为它是与生命相契合的。

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就是校训,就是要把最重要的东西提出来。首先是培养目标,然后是课程,接下来就是教师发展,这些是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育英小学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美好的未来奠基”,这句话很对、很好,但是,别的学校不也同样是在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吗?所以,这句话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总的方向,要为“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设计一套课程体系,进一步让它落地。又如,有教师提出“蕴美而生,向光而行”,这句话很好,但过于诗化,难以表达明确的意义。如果用“爱”和“美”来表达意义—“蕴爱而生,向美而成”,就能体现一种价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怀着爱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同时在对美的追求中成就自己,这就达成了葵花一样的生命发展状态。再如,育英小学的教师发展理念是“成人之美,成己之仁”,其实用“成人之美”就可以,简简单单传达一个理念,教师们认可、孩子们认可、家长们认可,就可以作为家校联系的一种风气、一个“念想”。

四、抓住从学校出发的精神亮光

一所学校的理念到底应该怎样提出来?需要有中国的意味,还要有教育的立场,又要有学校的特色。比如,从育英小学之“育英”出发,我想到了“含英咀华”这个成语,能够与“育英”文化建设紧密地挂上钩,是一个比较有教育味道的理念生长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个意向转化成校训精神。我一开始想到的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方式—“涵英养华”。“涵”体现了小学教育不能够着急,要慢慢地“涵养”,让孩子们自己去展现;“英”是精英,“华”就是事物最精美的部分,展现“育英”的文化核心—培育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后来又想到“育英启华”,即通过“育英”来开启孩子们最美好的东西。再后来又想到可以加字,显得更文雅一点,叫作“涵其英,成其华”或“涵其英,展其华”。到底是“成”好,还是“展”好呢?最后确定了“展其华”,是因为考虑到要体现出风华正茂的小孩子的气象。“成”有闭合的含义,显得老成一点,而用“展”就显得比较阳光,有了为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基的内涵。“涵其英,展其华”也表达了学校对孩子们的一种尊重与信任,还包含对孩子们树立自信的鼓励,让每一个孩子都相信自己有“英华”,可以把自己的“英华”展现出来。这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接下来是确定办学目标。以“英华”为中心,把爱和美合起来—“育英华少年,启美善人生”,一边是“以爱育英”,一边是“以美启华”。这就把“育英”变为一种文化符号。

育英小学原来提出的学校愿景是“德美、健体、优智、远志”,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德美”的提法涉及美育本身怎样表达的问题。德育第一,但我建议要以美显德,引领少年儿童的精神发展,所以先“尚美”;之后是“崇德”,即尊崇道德;接下来是“健体”,即强健体魄;再接下来是“智学”,即智慧地学习;最后是“宏志”,即有宏大的志向。这样,以美为起点、以志为落脚点,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培育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德性品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开启心灵的智慧,打开成长的大门。

因此,核心理念的提出要把目标、方法、路径与文化的宏大价值、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体现出来。

五、以课程落实办学理念

课程设计需要展现课程的逻辑、特色与亮点,紧扣核心理念,从核心理念出发,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贯彻国家基本的课程要求,在此基础上,以校本课程来辅助国家课程。

比如,以攀岩为中心的体育课是育英小学的体育课程特色;以葵花为主题的自然美育是育英小学的美育课程特色;书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育英小学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中心。体育强体,美育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志,育英小学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个课程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位置。

从以上分析可知,學校文化建设不是摆看的,而是要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转化成学生内心的力量,去引领、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们倡导学校文化理念的内在生长,即内在性与生长性的结合。这意味着学校文化不能止步于经由外在打造而人为强加,简单替代,那样的学校文化就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点缀,只能养眼,而不足以养心。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踏实的积累、悉心的发掘与合宜的引导相结合。唯其如此,学校文化建设才可以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本源性力量,滋养一拨又一拨孩子的心灵,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