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

2022-04-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氏陈寅恪君子

义宁陈氏在短短几十年间出现了“陈门五杰”这样的人物得益于家族门风的百年积淀

陈寅恪曾说:“士族之特点即在其门风之优美。”“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陈氏先祖陈腾远奉行“重信义、轻财贿”,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立下了泽及后人的优良家训。陈寅恪的挚友、著名学者吴宓曾评价说:“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之所托命者也。”

义宁陈氏多人青史留名,既得益于其先祖陈腾远留下的以孝悌为根本的家规祖训,也得益于“一脉相承的坚贞不屈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加上各自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的一百多年间,战火纷飞、民生凋敝,“陈门五杰”亦生活于此时期,凭其一家之才学、家产,或可逃离乱世去到和平之处,然而他们却选择与祖国共存亡。

陈宝箴谨记为官者要胸怀天下之道义,常常自问:“是否爱民之心不诚,除害之心不切,有生心害政之事,致酿殃民之祸,中夜彷徨,如刺在背。”陈三立、陈寅恪父子面对日伪军的“糖衣炮弹”时,始终坚守君子之节。陈寅恪不堪其扰,又心忧祖国,便带领全家离开香港,在海上,他慷慨陈词:“万国兵戈一叶舟,故丘归死不夷犹。”

陈家是书香门第,一向注重后代的教育。

陈寅恪6岁时入私塾,跟着湘潭宿儒周大烈读书。后来,祖父、父亲被罢官,赋闲在家,更是将心血倾注在教育子孙上。陈宝箴曾在孙子陈隆恪的扇面上题字:“读书当先正志……如此立法,久暂不移,胸中便有一定趋向,如行路者之有指南针,不致误入旁径,虽未遽为圣贤,亦不失为坦荡之君子。”这段话意在教育后人如何读书做人,也成为陈寅恪兄弟日后的人生准则。

到了陈流求这一代,陈寅恪对女儿们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陈流求记得,父亲常常叮嘱她学医万不能马虎,这句话影响了她一生:“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对每位病患负责,不严谨是万万不行的。”

在那个年代,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条件多么艰苦,陈寅恪总是竭尽全力让三个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抗战艰苦时期,女儿们仍可以住校学习,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创造学习条件,陈寅恪对女儿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他做学问的态度,正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女儿们眼中,陈寅恪不仅是她们的父亲,更是一位坚守学术理想的学者,内心纠结的只是“民族文化之衰颓”。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在文化断层的年代,鼓舞着人们,成为他们借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粮。

(責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墨心羽 来源/《凤之高风 竹之亮节——义宁陈氏的故事》,黄良军/文,《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1月11日;《陈寅恪的“育女经”,放到现在也管用》,陈娟/文,《环球人物》2022年2月17日等)

猜你喜欢

陈氏陈寅恪君子
义宁陈氏家风
一生师友
陈远
林挺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陈氏兄弟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