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以性问题助推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自主性研究
2022-04-20黄晓燕
黄晓燕
一、建构背景
在我园“跟着地铁去旅行”的主题建构背景下,我班以“地铁站”的子主题进行建构活动,幼儿根据已有经验,通过设计图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建构想法。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又到了建构小镇活动,依依和格格笑眯眯地走到我面前说“黄老师,今天我们还想继续搭轨道。”我看着她们点点头。
格格快速地把长长地清水积木拿了过来,而依依用延长的方式将积木和椅子连了起来,两人默契地搭建着轨道。格格指着设计书对依依说“上面横着放一块积木,才更像轨道呢。”
依依顺着格格指的方向看了看,并说“那我们就用短的积木把两根轨道连起来吧。”于是两人分别拿着较短的积木在轨道上比了比长度,并把合适的积木以架高的方式将两侧的轨道连接起来。(见图1)
片段二:
搭建直直的轨道对孩子们来说已没有挑战性。于是,我走过去问道“轨道直直的,能转弯吗?”
两人互相看着对方,依依想了想马上说“地铁能去到不同的地方,应该能转弯的。”
格格听了依依的回答,想了一想说“那我去試试吧。”于是,格格将椅子上的积木一根往左拐,一根往右拐,这样轨道就“转弯”了。(见图2)
我接着问“轨道不停的转来转去,乘客舒服吗?”
片段三:
依依对格格说“我们把椅子换成垫子吧,轨道在椅子上转弯不够地方呢。”
格格笑着说“那我们去午睡间把垫子拿出来铺好把。”
一会时间,两人快速地把建构区的地垫区变大了一大圈。依依拿着提前画好的设计图,对格格说“我们先搭直直的轨道,然后在搭往右拐弯的轨道吧。”
格格点点头,一边说“好的,我去拿清水圆柱积木和清水长积木。”一边走向了积木区。
依依很快将两个圆柱积木分开放好,上面加盖一根长积木,第一节轨道顺利地搭好了。于是依依快速地重复这个方法搭建第二节轨道。而格格用一根长积木想把第一节轨道和第二节轨道连起来,她试了一试并说“依依,你把柱子往里移一点,积木连接不到了。”
依依推着圆柱积木的两端,将位置固定在格格手里拿着的清水积木下。依依看了看对格格说“你先连接轨道,我再确定轨道。”
于是两人很快成功搭建到了转弯处。两人在拐弯的地方用了同样的方法,可是外圈的轨道积木就是连接不起来,格格想了想对着依依说“轨道要转弯了,用什么积木比较合适呢。”
格格看了一看说“要不我们试试里面的用短积木,外面的用长积木。”格格听到有了方法,马上拿了好多块短积木过来。
依依一边调整里圈短积木的方向,一边确定圆柱的位置。成功后格格问道“外面的轨道应该要用长积木了吧,我也想试试。”
依依说道“我们一起来试吧。”这时格格像依依刚刚一样,不断调整着长积木的方向,和圆柱的位置对依依说“外面的圆柱积木往我这儿推一点。”在依依的帮助下格格成功的将轨道搭建成功,并把转弯的轨道连接了起来。
两人用了同样的方法,很快将右转的轨道搭建成功。开心地跑来拉着我说“黄老师,我们的轨道“转弯”了。”(见图3)
我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并说“这回乘客一定坐的很舒服,不过如果轨道能多转几个弯,去到更多的地方就更好了。”
三、案例分析
1.主题建构,兴趣浓厚
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建构游戏的重要条件之一,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对幼儿的建构兴趣和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快乐小镇地铁站主题情境融入,能激发幼儿建构的动机,从而使推动幼儿将自身对于地铁轨道的经验以建构的方式呈现出自身的经验。案例中,依依和格格都能持续建构,并且每次建构的轨道各不相同,说明俩人对建构轨道兴趣较高,并且享受建构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感。
2.环境调整,创意无限
片段一中,格格和依依能够快速搭建出直直的轨道,说明幼儿已经熟练使用架高、延长等技能进行活动。而幼儿重复建构出直直的轨道,说明幼儿的生活经验停留在此,无法支持幼儿深入建构。而建构中椅子的使用,限制了幼儿建构出其他造型的可能性。而片段二中建构环境的调整,将椅子调整为垫子,为幼儿建构出会转弯的轨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建构环境的创设和使用,对幼儿的建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3.同伴合作,快乐建构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一起克服。”在片段三中格格看着依依成功建构出转弯的轨道后,主动提出想要尝试,并在依依的热心帮助下,也成功搭建了右转的轨道。同伴间以协商,轮流、合作搭建的方式成功建构转弯的轨道,具有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科学探究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轨道从直直的到能转弯的过程中,孩子对于轨道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有了逐步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断帮助幼儿累积经验,并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
四、反思与体会
1.多种途径,深化主题经验
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幼儿对轨道的外形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幼儿在建构时呈现出了在地铁站中观察到的 “直直的”轨道,而对于司机的角度轨道可以“转弯”却是隐藏着的,不利于幼儿发现。因此,教师在提出家园共育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活动经验,例如实地参观、资料收集、视频查阅等,鼓励幼儿一边查找资料,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为幼儿有效建构奠定经验基础。
2.多种形式,记录探究过程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构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驱动性问题应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并且是可持续的,能够激发幼儿对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好地在活动中助推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在连续的三个片段中,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的逐步抛出,使幼儿在主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而作为教师,可通过照片、画画、语音等不同形式,保留和积累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主题版面的呈现上以幼儿为主体,以儿童化的语言展现,这样一来,幼儿在看到这些版面的时候能更直观地表达里面所呈现的内容给自己的同伴,互相分享,让他们体验参与、分享的成功探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