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弘扬与发展黄河非遗文化研究
2022-04-20吕明
吕明
关键词: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弘扬;发展
摘 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图书馆作为数据资料与历史资源的重要载体,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图书馆视角,阐述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展示了其社会价值,探讨了对于传承和弘扬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3-0084-0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贯穿黄土高原,大河两岸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创造了灿烂多彩的人类文明。伴河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黄河文化绵延相传的华夏血脉,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黄河非遗文化”)因其时代价值、盎然生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黄河非遗文化弘扬和发展的必要性及作用
1.1 黄河非遗文化弘扬和发展的必要性
1.1.1 基于历史视角的民族联系纽带。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生活着藏族、回族、土族、羌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碰撞、筛选、传承、融合,水乳交融,共同形成了黄河非遗文化。黄河非遗文化内容多样、丰富多彩,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919项,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量的66.98%,与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筑成了华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成为各民族历史见证和联系的纽带。
1.1.2 基于社会视角的民族技艺传承基础。黄河非遗文化经过不断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形成了大量民族技艺,如汝瓷技艺、唐三彩技艺等,世代相传。图书馆弘扬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能够还原最原始的民族技艺成果,对于促进旅游业、服务业、手工业等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3 基于战略视角的现代文化产业转型支撑。黄河流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图书馆传承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增强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其作为一种公益性品牌融合到现代文化产业绿色转型当中,有利于提高黄河流域居民的文化认知,促进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1.2 图书馆弘扬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场所,在文化保存、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等,保障黄河非遗文化传承的有序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如借助自身优势组织、策划摄影展、书画展、工艺展等黄河非遗文化展览活动,讲述黄河非遗故事,带动黄河非遗文化“再青春”,让黄河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 郑州图书馆弘扬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的现状
2.1 以品牌塑造為核心推动黄河非遗文化多维度传播
为全面推动区域文化发展,郑州图书馆早在2015年就开始以黄河非遗文化为基础开展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依托自身馆藏资源,通过品牌塑造推动黄河非遗文化多维度传播。该馆通过打造“手中的非遗”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了“线上直播+短视频+线下VR体验+文化艺术展览+生态旅游链构造”的推广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详见图1。2020年,郑州图书馆共举办了17场黄河非遗文化系列直播活动,打造了17项黄河非遗文化体验项目,线下活动参与612人次(受新冠疫情影响需控制人数),线上参与人数达100余万人次,并将活动内容回顾出版成册存于郑州图书馆。
2.2 以文献资料建设为依托推动非遗文化持续性发展
为科学、有序、持续地传承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郑州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黄河非遗文化数据库建设,为读者提供内容翔实、形式多样的文献资源。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积极与相关机构合作,实现资源资料互补,充实数据库资料的同时保证资源的翔实性。二是选派人员深入各地收集与黄河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按照民族、特点等进行分类整理,以突出黄河非遗文化的代表性和独特性。三是制定统一的数据库建设标准,包括框架、符号、分类等,以规范数据库建设。
3 郑州图书馆弘扬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基于立体化模式的有效创新机制
黄河非遗文化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对其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将传承、发展和创新紧密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2]。当前,郑州图书馆的黄河非遗文化弘扬和发展工作虽然建立了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并融合新媒体打造了相关数据库,但大部分仍是一些基础性内容,只是对黄河非遗文化进行原始记录和演示,并未融入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化元素进行创新,如对戏曲、民族歌舞等的展示只是粗略还原,缺乏全方位、立体化、时代性的展示,致使读者审美疲劳,不利于黄河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2 缺乏基于多元化模式的有效联动机制
郑州图书馆在开展黄河非遗文化传承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对接,建立了信息共享数据系统,但缺乏与社会组织或高校等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未形成更广泛的联动机制以及完善的非遗跨界生态圈,不利于更加广泛地采集和整理黄河非遗文化资源以及对相关资源进行考证。
3.3 缺乏基于特色挖掘的有效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郑州图书馆对黄河非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主要是对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物质资料等进行简单整合,没有突出郑州特色和中原特色。此外,该馆的黄河非遗文化馆藏资源仍然较为薄弱,周边文化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信息的共享性、加工程度不足,且黄河非遗文化的整体传播形式及内容展示多是一种标准化框架,这种标准化框架虽对严谨的历史资源承袭具有深远意义,但对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则略显不足。
4 郑州图书馆弘扬和发展黄河非遗文化的建议
4.1 构筑立体化的创新机制
郑州图书馆需进一步挖掘现代化元素,构建完善的机制保证黄河非遗文化的弘扬、发展、传承能够有机统一。郑州图书馆要积极与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传承人、非遗文化研究人员、社会文化机构等开展合作,以时代为节点,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黄河非遗文化当中并集中展示出来,如:在歌舞中融入现代舞蹈的基本要素,从宏观的角度展示民族歌舞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此外,郑州图书馆要在黄河非遗文化展示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如特效、色彩、灯光等,以增强读者的非遗文化体验。需注意的是,融入现代元素不能破坏传统非遗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不应变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内容,以免影响其历史价值。
4.2 构筑多元化的联动机制
郑州图书馆要进一步构筑多元化的联动机制,促进黄河非遗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在与博物馆、艺术馆对接的同时,郑州图书馆还需积极与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合作[3],打造黄河非遗文化网络系统,开发专属App,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分类别、分模块对黄河非遗文化进行推广[4],推广形式可以是故事、电影、动画等,在推广过程中要保证受众有多种渠道参与互动,同时积极采纳受众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加以改进;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打造访谈节目,通过电视节目或网络直播宣传推广黄河非遗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非遗文化、关注黃河非遗文化。
4.3 构筑特色资源配置机制
郑州图书馆要合理配置资源,深入各地区挖掘特色乡土资源,丰富馆藏内容,可将资源分为严肃性资源和传承性资源,严肃性资源要据实考证、客观记录,传承性资源可在原有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此外,郑州图书馆除充分利用自身特色馆藏资源策划黄河非遗文化活动外,还要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文创产品要体现中原特色和黄河文明特点,展示黄河非遗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历史价值及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1-10-15].http://hnjgdj/gov.cn/2019/1015/48906.html.
[2] 庞亚婷.晋西黄河流域非遗文旅开发路径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6):90-93.
[3] 王平,李扬扬,张宝莹.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8):8-13.
[4] 曾晶芳,马玲玲,冯德岭.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1(21):123-124.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