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探索
2022-04-20曹碧云
曹碧云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城市记忆;数据库
摘 要: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具有记录、传承城市文化及促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动“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通过多维度采集城市历史文化数据信息、科学整理数据资源、多渠道开放数据共享,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3-0045-03
信息时代,图书馆作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建设的前沿阵地,应积极推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1]。目前,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青岛大学图书馆等都在积极推动“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2]。“北京记忆”“上海记忆”“深圳记忆”“承德记忆”等数据库既能为民众提供较为系统的城市文化数字资源,也能展现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的持续发展。
1 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的重要意义
1.1 记录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城市记忆”数据库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集合,旨在记录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城市文化资源既包括建筑群、绘画、雕塑等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民俗音乐、传统技艺、民间传说(故事)、戏剧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历史发展中,每座城市都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物质文化资源通过有形状态、痕迹承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口述、现场表演等展现本地的文化特色。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载体形式,对所有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存储。这些城市文化资源包括古籍史料、视听资料、历史文物资料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史料价值、文化价值,是民众了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3-4]。
1.2 传承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城市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特色美食、手工技艺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完成了品牌化转型,有些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例如,内江的经典小吃“黄老五花生酥”“大千鸡块”“回锅肉”等经市场化的改革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内江的“夏布制作”“土陶制作”“青石雕刻”等传统工艺面临发展困境。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就是把承载城市发展历程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对于城市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5]。
1.3 促进创新
“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旨在将众多城市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记录和传播,为大众文化创新提供更多素材与思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城市文化,在新时代凸显历史的厚重感。无论是研究者、创作者,还是评论者、欣赏者,均能够从数据库中发现城市文化的脉络。例如,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数据库包括北京文汇、旧京图典、燕京金石、京城舆图、昨日报章、京华舞台、专题荟萃、乡土视听资料等内容,为科研工作者、艺术创作者、城市建设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灵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
2 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能够为“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提供众多的文献资源、历史资源、共享资源。其中,文献资源包括馆藏文献和数据库资源,是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的资源基础;历史资源包括城市文物、档案等,能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直接的例证;共享资源是指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通过共建共享协议获得的多元化信息资源[6]。以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截至2021年6月该馆拥有纸质图书193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32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42个,该馆2020年入选第二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 人力资源与科研优势
一方面,高校教师、馆员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开展“城市记忆”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激发教师、馆员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优势,助力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实战欲强,高校图书馆可引导他们参与“城市记忆”数据库的策划、信息搜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提供多元化的人才支撑。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28人、在校生1.9万人,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47人,能够为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3 技术、经验与人文环境优势
在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团队,其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提供数据整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开放等技术支持。在数据库建设经验方面,许多地方高校图书馆根据馆藏资源特色自建了多个数据库,了解数据库建设的流程、技术要点、服务规范等,拥有丰富的数据库建设经验。以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注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自建“大千文化数据库”“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数据库”等数据库,为地方学术研究提供了信息和资源平台。在人文环境支持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科研环境,能够为“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路径
3.1 收集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是建设“城市记忆”数据库的基础,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多维度、多渠道扩大数据资源的覆盖面,收集数据信息,如图书文献、新闻资料、多媒体资料等[7]。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城市记忆征集大赛”“城市文化数据我贡献”等活动,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数据库建设,捐赠图书、音频、视频、文物等文献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可争取地方政府、高校的支持,成立专项调查工作小组,开展走访和实地调查工作,对保存较好的建筑、文物等进行现场拍摄,采用“口述+记录”的形式,记录城市传统文化。
3.2 整理数据资源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应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对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存储。二是建立数字图片库、影视库、音频库,形成立体的“城市记忆”资源体系。例如,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可在建设“内江记忆”数据库中设置“大千文化专题”“书画文化专题”“甜城与糖文化专题”等专题,通过视频、音频记录特定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传承状况,为民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文献资源。三是在数据库中设置检索目录、专题栏目,以便于科学管理数据。四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增添数字资源聚类检索功能,为读者获取资源提供便利。
3.3 数据共享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开展多维度的数据共享,提高“城市记忆”数据库的利用率,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内部共享。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面向校内师生免费开放全部数据资源,满足他们的学习和研究需求,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举办数据库使用与检索培训和讲座,引导师生掌握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二是联盟共享。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借助校际共享、图书馆联盟、档案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等平臺,将自建的“城市记忆”数据库纳入免费共享资源体系,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玲玲,张娟,王建楠.数字人文视阈下“承德记忆”资源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城建档案,2021(1):16-19.
[2] 贾文丽,李仪.城市记忆资源整合研究:以高校记忆档案资源建设为例[J].四川档案,2020(4):29-31.
[3] 李睿,黄靖芸.图档博与大学合作共建各地“城市记忆”[J].图书情报工作,2019(22):82-90.
[4] 吴承斌,彭导琦,高梦盈.数字人文视角下城市声音记忆开发策略与价值实现:以西安市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105-109.
[5] 朱晓光.声像档案之于“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意义[J].档案与建设,2019(3):59-61.
[6] 完颜邓邓,马群芬.我国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建设调查分析[J].浙江档案,2019(8):22-25.
[7] 龙春芳.地方高校图书馆本土文化数据库构建研究:以“常德印象”数据库建设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1(9):135-137.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