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2022-04-20金小荷
金小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而榜样示范法,就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因此在榜样教育中通过坚持科学选树、尊重学生主体体验、完善制度体系等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可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助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关键词:榜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而榜樣示范法,就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2]。它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宣传层面,而是更多的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而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一、榜样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一)榜样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的作用而习得的,并提出观察学习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3]因此选择高校中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对其进行激励与宣传,充分发挥其事迹的可模仿性、与学生生活的接近性,引导这一群体成为学生的“注意”对象,对宣传对象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的必然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与社会主义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以及怎样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对社会价值的构成、标准、性质与评价的基本态度与总体看法[4]。它源于现实生活,也作用于现实生活,而挖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过程,其实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进现实生活的过程,榜样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拥有更易被理解与模仿的特点。
二、高校榜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榜样选择远离学生生活
高校在选树榜样时,以社会道德的普遍认同为标准,倾向于选取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人物,而这一类别榜样往往远离校园生活已久,其事迹可以为学生树立较好的人生标杆,但由于其过高成就与完美形象,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自卑感。当学生评估自身与所树立的榜样在已具有条件中的巨大差异时,就会放弃模仿或是产生排斥心理。同时榜样选树的远离学生生活还体现于榜样类型的单一,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高校内一味加大对“德、智”领域榜样的选拔,忽视“体、美、劳”领域,使得榜样并不能完全覆盖学生的兴趣与生活,进而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二)榜样宣传感染力不足
榜样教育是希望受教育者能够认同榜样所展现的一种价值观念,并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信念的形成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当接受主体的认识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才能产生信念”[5]高校在进行榜样宣传时,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传达形式,以文件、宣传栏、讲座等形式进行单向灌输,缺少受教育者的参与互动,受教育者多数情况下非自愿的参与到此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和榜样之间产生共鸣。此外在宣传过程中,宣传内容过于模板化,其事迹“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缺少特色与亮点,各类“先锋”、各类“标兵”的选拔层出不穷,庞大的榜样群体却未挖掘到其自身具有感染力的事迹,使得榜样教育广度有了,深度不足。
(三)榜样教育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在榜样宣传时,为使榜样更具有代表意义,宣传者往往加大对榜样的精神境界、思想觉悟的宣传,但由于在学生群体选拔榜样的特殊性,使得受教育群体可能比评选者对于榜样有着更长更亲密的接触,部分榜样在被树立后,并不能严格自我要求,有的甚至借助榜样光环寻求各种便利,使得形象出现崩塌。这类榜样的出现往往会为榜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各类榜样评选在学生心理成为流程化、功利化的过程。甚至引导部分学生为了追求成为榜样所带来的更多资源,而积极表现出评选者所期待的行为表象,表现出对于价值观的虚假认同,从而造成榜样教育的恶性循环。
三、榜样教育结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坚持科学选树,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吸引力
高校榜样教育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选拔标准,坚持长期动态的选拔,同时还应注意榜样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标准指定上,高校所树立的榜样应当覆盖于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多种角度,不唯成绩论,充分挖掘学生群体中表现出爱国守法、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自强自立等多样优秀道德事迹,让来自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学生均能找到与自身思想、行为、心理相近的榜样。在选拔时机上,应充分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在新生入校时就通过基本调查、入学谈话等方式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事迹,将榜样教育覆盖至新生入学教育、就业观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多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针对教育上,应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思想水平差异,面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群体树立应有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社会先进榜样,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也应挖掘这一群体的亮点,树立身边的平凡榜样,将培养目标制定于寻找奋斗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二)尊重主体体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
在榜样教育中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依然要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采用平等互动式宣传引导方式,拒绝单向灌输式教育,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榜样的引领价值。一是理论的教育应充分与环境结合,利用好校园各类文化墙、网站建设,榜样的宣传方式、语言要注重时代感,可以和短视频等相结合,在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宣传吸引力同时,给于学生主体自主选择了解哪一类榜样的权力,减少讲座等强制学生参与的形式。二是榜样作用的发挥应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类红色教育场所促进学生与英雄榜样的情感共鸣,借助情景还原舞台剧的形式生动还原各类榜样真实事迹,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点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校园各类模范的带动引领作用,让榜样们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加入到各类实践中,加强榜样形象的树立、加强学生对榜样的认可,同时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力行的转化。
(三)完善制度体系,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化
“制度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服务程序或行动准则,它既能强制保障特定成员去执行某政策,也能促进实现目标”[6]首先要注重落实激励制度,对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方向达到一定示范意义的学生给于充分的认可和鼓励,甚至可以除了精神奖励外制定适当的物质奖励政策。由一定外部动力推进形成学生价值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靠拢的内部动力。如大学生面对重大灾情积极加入急难险重的志愿者队伍、面对突发状况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等行为,都应从制度上建立一定榜样激励举措。二是要完善先进榜样的长期培养。“继承优良传统,吸收时代内涵,与时俱进。没有永远的榜样,只有不断前进的榜样。”[7]榜样教育工作不应止步于选拔先进榜样和宣传先进榜样,还应考虑如何长期培养保证榜样的先进性。要长期关注先进榜样的生活状态,定期考察,日常指导。如建立“党员宿舍”、“先进学风班级”等引起群体共同监督,制定榜样回访制度,给于榜样心理关心与外部督促。同时加强榜样群体的重点教育,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学业帮助,促进榜样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N].人民日报,2014-05-26.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2.
[3]班杜拉,林颖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4]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5.
[5]刘云章,李树青,郑益生,等.德育接受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209.
[6]李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47.
[7]李班,侯培玲.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