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的宏阔处探寻历史的大视野
——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复习为例

2022-04-19浙江诸暨中学暨阳分校311800袁建钦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视野改革开放历史

浙江诸暨中学暨阳分校(311800) 袁建钦

高效课堂是所有学科教学的追求。从学科的角度讲,高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知识链的完整性,取决于教师的整体观和大局观,而教师的整体观和大局观体现为对某一历史时期长时段、大空间的理解。在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碎片化倾向,多了点就事论事的分析,少了点纵观全局的把握;多了点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少了点发散思维和世界眼光。这也是部分教师不识某段历史“真面目”的根源。正如李惠军老师所强调的“史贵求通”:史识只有在长时段、大空间中去察变观风、磨勘贯通,历史的真谛才能为人领悟。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具体的历史课题放在一个总体历史坐标上加以考量,去发现历史课的灵魂。唯有大视野才能见到大历史。本文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复习为例,探讨以大视野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高专题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复习而言,教师缺乏大视野主要体现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纵向主线不明,将改革开放前30 年和改革开放后30 年割裂开来;二是横向缺乏比较,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割裂开来。在这样的复习教学中,学生的视野是狭隘的,思维是混乱的,理解是肤浅的,收获是微小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探源:从历史和逻辑的原点处探寻真相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30 年和改革开放后30 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不同。据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可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总体来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下的集权阶段(1956 年到1978年)。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有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具有强制调动资源、行动迅速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经济效果不佳、缺乏责任制等弊端。具体表现为: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城市则是国有企业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生产资料高度公有,管理方式高度集中。

2.计划经济下的放权阶段(1978 年到1992年)。该阶段属于放权让利阶段,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于是对其进行改革,基本思路是:计划经济不能放弃,但可以在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采取的措施是给农民和国企下放权力,使生产者获得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从而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所有制形式还是管理方式,都有了一定的放松,但并未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3.市场经济下的调控阶段(1992 年之后)。该阶段是整体推进阶段,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准为“三个有利于”,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都可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仅可以用计划的方式,还可以用市场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公有制的方式,还可以用非公有制的方式。这就完全打破了“社会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有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旧模式。

教师总结对外开放的基本背景:

从国内外比较看必要性: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急剧扩大。

从国际环境看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国际形势逐渐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1972 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等。

二、转化:从知识和思维的空白处解读材料

在厘清历史的真相后,教师需根据知识脉络,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改革开放前30 年和改革开放后30 年的关系,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学生需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大问题,并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同时期的世界进行比较。这些既是考试会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又是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白处。笔者围绕两对关系准备了两组材料,并设计了一些问题。

第一组:围绕改革开放前30 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的关系,展示材料一至材料五,并设计问题。

材料一 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公社的规模都很大。“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泛滥,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以及社员的劳力、财物无偿调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把政治、经济各种权力集中在公社,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纪实》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婆婆多,管得严。拿一个省级工厂来说,从厂长到车间主任的任命听主管厅的,……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作为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厂长,却没有任何权力,企业买套设备,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摘编自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材料三 1984 年,35 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一经济体制有何优势?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当时采取这一经济体制的原因。

2.这一经济体制后来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三、在产品价格方面。……企业有权自定价格,或由供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协商定价。

——198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问题: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国家下放了哪些权力,结果怎样。

材料五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

问题:

4.材料五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5.结合上述材料一至材料五以及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过一个怎样的历程。

第二组:围绕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展示材料六至材料九,并设计问题。

材料六 20 世纪70 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 年,一台生产于1905 年。日本记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材料七 20 世纪70 年代末部分重大科技成果(见表1)。

表1 20世纪70年代末部分重大科技成果

材料八(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20世纪60 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摘编自陈晓卿《百年中国》

材料九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部分外交成就(见表2)。

表2 20世纪70年代中国部分外交成就

问题:

6.根据材料六、七、八分析为什么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

7.根据材料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填补了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白,学生学习后对材料的差异产生了思考,还特别注意到了材料与教材的互补性、材料与解读的延伸性以及材料与历史的相关性。所有材料既主线鲜明,又对比明显,使学生能从历史的宏阔处,获得历史的大视野,进而对历史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升华:从视野和细节的结合处感悟历史

从历史的宏阔处探寻,可以厘清历史本身的脉络。循着历史的脉络去剖析史实,便会豁然开朗。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说:“只有把即时态的现象与前时态的滥觞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从中揭示历史的前世今缘和递进的逻辑关系。历史课才能体现出它的雄浑、宽广和大气,具体历史问题才有了宏阔和厚实的支撑。”然而,在重视历史大视野的同时,历史的小细节也非常重要。在理解一个知识或概念之前,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和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生存智慧还不够丰盈,这就导致学生与历史知识和概念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距离。生动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缩小这种距离,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历史产生共鸣。如《人民日报》曾否定“包产到户”这一做法,这使当时主张农村改革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承受了巨大压力。小岗村村民搞“包产到户”被批斗,只能急着向万里求救。甚至到1990 年,仍有个别国务院领导说,“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可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过程是长期而曲折的,其中各种观念、思想、利益的博弈和冲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之强大也非我们所能猜想。这种“多元纷呈的动态情景”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也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细节的讲述体现历史的魅力,通过小细节和大视野的结合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历史产生共鸣。

总之,要成就学生的历史大视野,教师拥有高深的史学修养是关键。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深入了解那些丰富的、翔实的、鲜活的历史,不断提高自身的史学修养,通过呈现适切的史料、探究相应的问题与补充生动的细节,让历史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才能让学生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历史体验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大视野改革开放历史
大团队、大格局、大视野、大手笔——张庚学术团队在“新时期”的历史贡献述略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新历史
湛江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大视野、大手笔打造大产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