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儿童公共学习环境营建策略研究
2022-04-19刘诺亚刘旺民XuYuanLiuNuoyaLiuWangmin
■徐 园,刘诺亚,刘旺民 Xu Yuan & Liu Nuoya & Liu Wangmin
(1.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2.武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3.沅江市教育局,湖南益阳 413100)
《日本诺奖得主谈科学的兴趣从何而来》一文提到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野趣童年。其中,1981年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曾说:“玩泥巴的喜悦和看竹笋破土而出。这些经历给我难以名状的喜悦,并促使我走上科学道路”;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认为:小时候喜欢采集昆虫、看星星、辨星座的体验是后来他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者的原点[1],如此种种。现阶段我们受教育的孩子还在茫茫题海中不堪重负,虽然为孩子们减负的呼声不断,各级政府也屡屡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然而减负之后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们而言,尚有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各种公共场馆可以拓展知识。可二线三线城市、农村的孩子们在减负之后并没有相应硬件设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现阶段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好环境下,如何利用我国乡村现有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吸引孩子们走向乡野田间,让城市的孩子摆脱“大自然缺失症”的种种困扰;让乡村的孩子受益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而爱上科学,让田野学习成为科学的原动力是我们需解决的。
1 我国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现况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乡村经济水平提升,近年来乡村环境和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着5G时代的到来,乡村搭建了远程教育接收站,有了农民书屋、电商平台等。村民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更高追求,学习意识逐渐增强,对下一代培养的意识及其投入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从整体来看,城乡教育资源仍然极度不平衡,青少年科普基地在乡村的普及率依旧处在极度匮乏的状态。
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科普基地的现况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我国青少年科普基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虽然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二线城市也加大了科普场馆的建设力度,城区居民科普活动场地逐渐实现全覆盖,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政府对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的意识与投入仍然存在显著差距,并呈现出青少年科普基地重室内场馆营建,轻户外场馆营建的状态;除此以外,我国广大的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不管在政府投入、普及力度,还是乡村儿童及家长对科普的需求意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
■图1 百家沟村3+2+1多功能复合空间室内效果图
■图2 根植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策略框架图
■图3 暗访夜精灵精品专场体验
如上所述,可见我国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地,从“2021至2026年中国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全景调研和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2]。
2 根植于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价值
2.1 为儿童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至14岁儿童人口约2.53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02万。在人文关怀盛行的今天,社会各界给予乡村儿童的关注仍然太少。结合儿童基础教育,从有益于儿童心智发展的乡村儿童学习环境入手,创建根植于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主张:幼儿园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活动室、教室,更不能将幼稚生关在屋子里,而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游玩,去接触活的动物、植物和人群。
另外,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核心理念第八条表示:“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为此教育部在原第二课堂、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意在构建自助科学研究探索的课程体系。教育部三令五申的中小学生减负,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不但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也不乏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资源。只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加快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的营建,不仅有益于各阶段素质课程、实践环节的落实;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可以为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为其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原动力。
2.2 为高校产教研融合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
疫情防控期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脚步,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过程中“实践环节”仍然是大多数高校的痛点。产教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一直以来都难以满足高校不断更替的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而根植于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正需要大量科学的专业引导。教育部早在2018年12月制定并颁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刚好为双方搭建起了交流互动的通道。如果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借力高校实验室资源共建共享,那将为高校的产教研融合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
2.3 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聚能助力
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全国各地乡村深挖本地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批特色村镇,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村镇都有瑰丽的地貌风光、独特的风情民俗、稀缺丰饶的物产,亦或拥有一段久远而辉煌的历史等。绝大多数的乡村相对于一些特色小镇而言特征并不显著。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地广人稀、人们可以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农业生产是当地人的生活依靠。而乡村发展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如何让更多的普通村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发挥自身能量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
科学包罗万象,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乡村儿童的学习意识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尚淡薄;城市儿童及家长仍然深受应试教育困扰等现状亟待改善。因此以科普作为乡村发展的切入点,不仅顺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有益于乡村全民科技素养提升,是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需要,也易于各地方政府在众多的科学门类中寻求差异化发展,为我国乡村发展聚能助力。
2.4 是实施科技、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之举
当前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的自立自强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青少年是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助推之星,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青少年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为此,根植于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是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生科技人才的有力之举。
3 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可行性分析
3.1 国家政策环境为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铺平了道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修订办法》,我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先后7个批次,共计103家单位获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它们在科普活动组织、科普人才培养以及基地科普机制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此外,为进一步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至2025年)》。该规划规定:2018至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2021年到2025年,将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提出了战略部署。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1年我国进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又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至2035年)》,针对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进行了重要部署;如此种种,这些国家政策都为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在组织、机制、条件等各方面铺平了道路、予以保障。
3.2 国内外优秀案例为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提供了思路
在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相关案例方面,21世纪以来,德国盛行针对3至6岁的幼儿进行完全户外的“自然教育法”涌现出超过1500个“森林幼儿园”。传统的教室被森林取代,教材也取之于大自然,孩子们整日在户外活动,观察动植物、燃篝火、爬树、游戏等。其发展趋势逐步向英、美、日等国家扩展。许多室内幼儿园每周也会带孩子们去附近森林里“旅行”一次。意大利则将农业和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融合在一起,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欧美亲子农业在环境营造上,追求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注重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以原生态和趣味性为主的亲子产品深受孩子们的青睐。近年来各种种植、养殖体验农场、采摘园在中国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儿童农业教育项目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这些都为“田野学习,科学原动力”的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提供了思路。
4 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策略
4.1 依托乡村资源,创建或专特或精小的科普基地
我国农村有着广袤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丰厚的文化资源,加之科学的包罗万象,以及人类对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得科普可以无处不在。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可以宣扬生态科普,也可普及农业科技;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也可宣教民间生活智慧;可以针对青少年学习,也可服务民众康养等。乡村发展如果能兼顾青少年科普功能与职责,这将成为激发乡村青少年学习的助推器。广大乡村也将成为我国农业、生物、生态等科学技术培养后备力量的培养皿。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广人稀,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根植于乡村的科普基地营建无需求大求全,只需定位精准,因地制宜。或专特或精小的科普基地创建不仅更利于各村各镇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还因规模小建设快,投入资金少,可以让乡村的孩子们更快受益。如图1所示,该空间项目是受沅江市百家沟村委托,老师们带领学生利用村民自愿提供的堂屋空间进行的“科普基地”试点改造。文旅广体局将为基地提供2000册科普相关书籍、触摸式一体机、电子杂志、多媒体系统等。为村民以及附近的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资料查阅、学习讨论的空间;届时这里将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各类科普知识讲座;拟建成一个兼具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四史教育、村民党小组活动中心、志愿者活动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农家书屋(简单概括为3+2+1)等多功能的复合空间。由于农村人口分散,村委会在村里征集了三处30至50余平方米不等的村民家的闲置空间,项目组因地制宜进行了改建,方案得到了村委会的高度认可,并成功得到“沅江市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资助。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儿童公共学习环境的创建及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4.2 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
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协会早在2008年就印发了《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明文规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需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需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而据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平台中研网对2020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显示,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科普经费多元化程度仍然很低。相对于近些年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农业科技园、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能兼顾青少年科普功能与职责的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多元科普经费投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另外,企业和社会投入科普公益事业的渠道不畅。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利好政策、建立长效的鼓励机制,加强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树立“科普宣教,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合理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有效激励并推动、落实各方力量对乡村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共建共享;也只有由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民众各司其职、互通有无才能让我国的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4.3 借力高校智库资源,强化科教融合相互促进
《2020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还指出,时至今日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不足还反映在主题策划能力不强,特别是还有较大比例的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主题策划工作上没有力量。这同时反映出我国科普专业人才的短缺。然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不难发现,针对科普宣教,我国基础教育有科学启蒙的需要,全民科技素养有亟待提高的需要,各高校有教学与科研实践的需求。而高校作为聚集高等知识水平人才的资源库,正应该是服务青少年科普的主力部队。因此,借力高校智库资源不仅能有效解决根植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能让当代高校师生学以致用,激发其专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促进高校的科教融合(图2)。
4.3.1 建立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帮扶的长效机制
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一篇题为“中国科技大学:科教扶贫激活一池春水”的推文,报道了中国科技大学一方面邀请贵州省金寨县燕子河中学部分师生到学校参观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带上机器人、航模等科普项目前往金寨县燕子河中学进行展演,这样的实践活动为“高校科技帮扶乡村”打了个样。
根据教育部2020年10月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27号文件(关于举办高等院校科普开放日的建议)的答复指出,教育部已启动全面支持力度,支持鼓励高校依托实验室资源申报科普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支持鼓励高校进一步结合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深入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支持鼓励高校和中小学加强对接,做到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据统计,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据教育部2020年6月的公布数据,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涉及学科门类不可胜数。如果能结合各学科专业所长建立起高校与乡村中小学帮扶的长效机制,一所高校对接一所或几所乡村中小学开展1V1、1V2、1V3的帮扶,一所城市示范中小学对接一所乡村中小学开展联谊,采取中国科技大学这种“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交流互动的形式,将是对根植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
4.3.2 大学生文化科技下乡助力乡村青少年科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至今日已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活动。高校可以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让大学生的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助力乡村青少年科普,无缝对接根植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定期开展科普讲座;组织支教团、科普主题夏令营等,双向促进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这无疑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其学科实践能力,又能让乡村基础教育、推动乡村科普的两全之举。
4.4 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团队,服务乡村科普基地
普通乡村挖掘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以科普为切入点的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是一个可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科普,上海植物园近十年来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每年的夏季,他们都会推出一款名为“暗访夜精灵”的活动,该活动由专业知识丰富的科普讲解员和志愿者们带领着参与者近距离观察昆虫、动物、植物,探索植物与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发现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让参与者感受到自然的乐趣。活动十余年来深受人们的追捧。2017年8月上海植物园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又开创了“精灵之约——神农架亲子科考成长营”活动,组织者集结了近十位科学家、科学导师和户外教练带领10多个家庭走向了更深的自然,收获了无限的自然、无尽的知识、无穷的乐趣、无边的亲情。
而我国广阔的农村,不乏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乡野、田间、山河、湿地,如果有专业科普人员(高校也不乏这样的专业及大学师生资源)的引导,随处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实验场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将不是难事。
此外,科普志愿者团队的贡献也至关重要。而大学生正是我国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前文所述,基于大学实践教学的需求,大学生自身专业及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志愿者可以成为乡村青少年科普队伍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志愿者组织及活力还有待激发。志愿者组织机构管理欠规范,活动技术含量不高磨灭了大学生们的激情;组织和活动宣传力度不够、信息的不畅制约了其发展规模;激励措施和相关立法不健全让志愿者组织缺乏工作热情和发展动力。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图回报,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但他人的认可、社会的褒奖,无疑是其参与志愿服务的不懈动力。欧美发达国家更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和激励晋升机制与立法为志愿者不仅提供了安全保障,还给他们提供不断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也得以增进。
如:旧金山探索馆一直从当地14至19岁的中学生中招募志愿讲解员,他们主要承担回答参观者询问及一些公共演示操作的工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3],也锻炼了其运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这些志愿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孩子们日后的发展。
德国的《奖励志愿社会年法》及《奖励志愿生态年法》皆鼓励16至27岁青年人投身社会志愿服务行列。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政府为他们提供教育辅导,加强其对服务领域的认识。另外,志愿者可在租税、交通、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优惠奖励。有志参与法定志愿服务的青少年,还可选择参与体育、文化(如图书馆、博物馆或音乐会)或古迹维护方面的服务,可以选择到欧洲以外的地区从事志愿服务等。这些举措对德国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德国14至24岁的青年有40% 从事志愿服务。
这种“服务他人,受惠自身”双向受益激励措施,能有效推进社会崇德向善、诚信互助。也将成为发展壮大我国科普志愿者团队,服务乡村科普基地的有力之举[4]。
5 结语
本文希望借力高校优质资源和高端智库,结合中小学教育需求,利用乡村环境土壤,为城乡儿童设计营建多元的公共学习环境及平台。希望通过对“根植于乡村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营建”的可行性及策略研究,为政府在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决策方面提供应用对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