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

2022-04-19陈瑰丽HuangXinChenGuil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楼营造景观

■黄 鑫,陈瑰丽 Huang Xin & Chen Guili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开始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个人的全面发展[1]。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如独立思考、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与审美修养等[2]。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楼在完成教学、实验等主要功能任务后,仍需营造良好的空间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上的熏陶。而高校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作为学生课余活动与交往的高频空间,空间开放自由、功能复合多样,具有极强的空间适应性,是校园文化营造的重要空间场所[3]。因此可通过教学楼公共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来践行环境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1 高校实验室教学楼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教学楼的公共空间由门厅空间、庭院空间、交通空间与室内外空间等附属空间组成,其功能复合多样且具有不确定性,是学生日常休闲、交流和学习的开放空间,也是彰显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4]。

目前,国内高校在公共空间文化氛围营造上的重视程度较低、所投入的建设力度不足,加上普遍推崇简约风格,导致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在设计风格上雷同,未能体现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其次部分高校在空间文化建设上并非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片面的追求高大上的空间视觉效果,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导致空间可达性差、空间使用率低;空间自由开放程度低,学生实际使用限制多;空间人性化设计欠缺,与学生心理行为特征不符;空间与校园文化之间缺乏联系。此类问题严重制约着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未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下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需求。

■图1 华农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立面图

■图2 华农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底层公共空间分布图

2 高校实验室教学楼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方法

空间文化氛围是空间给予人在视觉与心理上的综合感受,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有形即空间的围合关系、造型装饰、色彩搭配以及材料搭配等可见、可触元素,无形则是整体空间所散发的气质,空间给予人的综合感受。良好的空间文化氛围通常围绕着空间自身的定位与特色而进行营造,在“有形”的空间形态中融入“无形”的文化内涵,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凸显空间特色。在教学楼公共空间设计中,通过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形象,凝聚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彰显高校经过漫长历史积淀形成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核心[5]。

2.1 提升空间的开放性

教学楼公共空间应具备公共、开放与自由等特性,首先空间围合界面应尽可能打开,减少对学生行为活动的限制,并对全体学生开放空间使用权限,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开展多元活动。其次空间在使用时应具备便捷性与可达性,扩大师生人群潜在的使用可能性,为整体空间奠定开放自由的氛围基调。

(1)空间集中布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动静分区的隔离作用,避免公共空间相对喧闹的行为活动干扰到课室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公共空间之间紧密连接,空间边界交融,汇合成一个大空间,形成空间集群效应,既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也有助于凝聚周边人气。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多个学院联合共建的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将主要的公共空间集中布置在教学楼底层,从底层便可直接进入教学楼内部的门厅空间、过厅空间、边厅空间与庭院空间等公共空间(图1-图2)。空间的集中布置使空间的开放性程度与潜在使用率也得以提升,提高了空间资源利用率,方便学生在偶尔路过时就近选择进入教学楼底层公共空间进行休憩、聊天与散步等活动。

(2)空间四通八达,随意畅行。在四面八方均设置有出入口,确保人群可以从任意方位进入底层的公共空间,即为使用人群提供灵活多样的通行选择,也对上下课高峰时的人流进行分流,缓解短时高峰通行压力与增加空间畅通性。此外,开放式的空间围合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楼底层的空间穿行无阻,避免绕路而行的不便。

(3)空间使用权限开放。将过厅、边厅这类无明确使用目的的活动空间供学生自由使用,不需过多的装饰与功能,以一个宽敞干净的空壳形式呈现。一是与其他公共空间产生差异,丰富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二是空旷的内部空间具有较高的空间适应性,可满足日趋复杂多元的学生活动,如学生可以在此进行表演排练、舞蹈练习、聚会交流、团体游戏以及临时展览等活动。高度自由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释放学生向往自由的天性与活跃的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场地的支持。

2.2 注重空间人性化

空间应以人为本,营造令人舒适愉悦的感受,空间人性化程度决定着使用时的舒适度。教学实验楼公共空间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满足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需求,才能营造出轻松舒适的空间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增加在此的停留时间。主要包括着功能上、心理上与生态上的设计。

(1)功能上,要求丰富齐全且使用便捷,强调灵活变化、多样性原则,满足学生丰富、多元的课余活动需求。人性化的功能细节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此的行为模式、活动类型与人数变化等因素[6]。如:承担通行功能的出入口中设置一些座椅与自动售卖机,满足学生等候停歇与临时性饮食需求;庭院空间作为学生游览观赏、静坐聊天的主要场所,则需考虑到座椅的适合布置,满足远观与近坐、多人与单人、开放与私密等多样性需求。同时需考虑夜间时的照明需求,在部分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照明,其他区域则靠课室与走廊散射的微弱灯光即可营造幽静的夜色氛围;在边厅、过厅与廊道空间可植入展览功能,便于学生将自身研究成果在以墙面、展板或展台等载体进行展出,学生可随走随看,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7]。在部分转角处可设置一些小型家具供学生进行短时间休憩、讨论,并在适当位置配套电源充电插口,解决学生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图3 华农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廊道空间现场图

■图4 华农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门厅现场图

(2)心理上,要求空间尺度适宜,具备场所感与安全感,空间色彩丰富、质感舒适。教学实验楼公共空间一方面需要大尺度的空间体量满足大型集体活动的空间场所需求,以及彰显自身开放而厚重的大学形象。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小尺度细节的配合,来丰富整体空间的层次性,避免大空间显得空洞苍白、冷漠无趣。此外,小尺度的边界空间具备一定私密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亲密洽谈或自我思考。因此需要对大空间进行二次分割,制作一些边角小空间为学生提供停靠的边界。而空间色彩应展现学生青春活力的特色,空间氛围活跃明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性联想。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廊道空间在廊道外墙通体采用明黄色瓷砖,连贯一体的护栏矮墙形成一条明亮黄线,增强空间识别性与导向性。同时护栏外墙上的花槽将自然植物巧妙融入廊道空间,拉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廊道内墙与天花顶板以白色瓷砖、乳胶漆为主,显得纯净明亮。实验课室的门使用木纹材质与木条收边,给予使用者温暖、柔和的视触觉感知,增加空间的亲和力(图3)。

(3)生态上,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提升空间的环保生态性。自然光作为最佳照明光源,不但光线明亮柔和、显色性佳,而且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光影可为空间增添一抹生动的趣味色彩。其次空间界面应尽可能张开,扩大进光口,在必要围合处则可以采用玻璃或镂空隔断,隔而不闭。自然通风良好的空间能提升空气质量与减少空调的使用,如南北贯通的走廊空间可以形成穿堂风,加快热力循环降低室内温度来适应岭南地域气候[8]。最后增加植物景观,提升空间绿化率,即是对空间环境的美化装饰,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空间的小气候,为师生带来自然舒适的空间体感。

2.3 丰富空间艺术性

空间艺术性是营造空间美感的重要因素,用于满足受众群体对美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品味。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对具体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它能引起我们精神的快乐,具有悠久的价值[9]。在空间营造时融入艺术美感,将抽象的艺术以可感知的实物形式呈现在面前,令学生所见之时赏心悦目,从而培养日常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空间装饰与景观营造上。

(1)在空间装饰上,合理运用各类家具、陈设与装饰造型等元素,选用符合空间气质的造型、色彩与质地,渲染相匹配的空间文化意境。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的门厅空间简约大气、富有识别度,展现了其作为现代化高校与百年老校的双重文化特征。门头牌匾的背景板是由细长的铝条拼接而成,有现代简约的线条美感,银色的色质与建筑立面主体色的白色相呼应,更柔和地融入整体环境中。板上再配合金色立体字与圆形LOGO共同构成完整的牌匾设计,金色是华农传统精神文化的象征性色彩,是秋天稻穗丰收的美好寓意。在门头下方,以传统图案作为装饰造型镶嵌在两侧,体量小巧、韵味深远,显露出华农悠久的历史痕迹。门厅入口景观则以对称的形式布置了两排石凳与绿植,塑造入口仪式感。其中石凳既是隐性的隔离路桩,又可作为临时休憩的座椅。在造型上也独具匠心,前排是现代简约的立方体块,后排则是传统岭南石鼓,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在此交相辉映。绿植的布置与石凳相似,前排以城市绿化的代表性植栽黄金榕来象征现代化文明,后排则以短叶罗汉青表达华农传统的历史文脉延续至今(图4)。

(2)在景观营造上,要求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并具有地域风情特色。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中庭空间因地制宜顺地势高差分为下、中、上三段,三段景观在营造上各有侧重点,形成主次分明的景观序列。下段景观最为宽广且形式多样,由地被、灌木与乔木共同构成景观结构。通行路径将庭院景观分割成自由随意的景观地块,同时地面铺装形式丰富,直线、曲线的线条融入其中,铺装材料的多样组合,穿行其中,一步一景。中段景观作为过度空间,中间设置宽大阶梯,两侧对称布置低矮灌木绿植,再加以几棵高大乔木,形式感强烈。上段景观在与中段交界处设置一排木椅,中间以三块修剪工整的红花 木丛方块为主景,末段以一片细竹林为背景,气氛宁静祥和(图5)。活跃丰富的下段景观适合漫步游览,而宁和平静的上段景观则适合停歇、静坐,景观秩序主次分明、动静相宜。庭院景观的植物配置上:乔木类植物有大王椰子、桑叶榕与散尾葵等;灌木类植物有鸡冠刺桐、朱槿与苏铁等;草本类有金边龙舌兰、紫背万年青与双盖蕨等。这三类尺度不同的地域植物共同构成庭院内的远、中、近景,塑造了亚热带庭院景观风情,空间层次深远。此外,每颗植物的枝干上均系有植物相关知识的牌子,将植物知识融于游园观赏中,可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辨认能力,丰富学生课外见识。

■图5 华农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庭现场图

2.4 契合校园文化特色

空间氛围营造应以人为本,塑造校园人文精神和空间场所感,彰显校园文化特色[10]。高校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需将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高校科研教学平台的现代化形象与本校的学科特色等文化元素展现出来,融入空间装饰造型、景观营造中,塑造独属于自身的特色形象,构成最为独特和悦目的文化景观,才能引起广大师生的情感共鸣与认同感[11]。此外,学科特色可通过一些展览空间进行呈现,如在廊道空间的节点上设置学科成果展示空间,或将学生发表的优秀论文、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浓厚的学科学术氛围本身就是一大特色[12]。

3 结语

高校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作为重要育人场所,在空间文化氛围营造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新时代下高校实验教学楼公共空间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对华南农业大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现实案例的分析,提出通过保持空间开放自由、注重空间人性化、丰富空间艺术性以及契合校园文化特色等文化氛围营造策略,以此来打造具有教育意义、文化熏陶与艺术氛围的育人环境,助力校园环境建设的转型升级,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为日后校园空间在文化建设上开拓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促进高校的文化氛围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楼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基于昆明高校教学楼采光质量的窗墙比优化研究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