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主题在陈设空间中的当代性转化研究

2022-04-19王永建WangYongji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画陈设气质

■王永建 Wang Yongjian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261)

传统文化主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从古至今,其发展与演变代表着中华文脉的产生与发展、发展的兴盛与颓势,再到现在的文化复兴,虽然其状态符合事物间的抛物线常态发展规律,但如何保证现在的文化复兴不是现象型的表象,而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以此来发扬我们本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笔者从传统题材的选择、传统形式的介入、专属空间的氛围营造三个角度切入,来探究对于传统主题在介入陈设空间中当代性转化的必要性。

1 传统主题的介入与转译

1.1 传统主题的梳理与选择

对项目进行传统主题的文化性梳理是为了营造空间的需求而非为了强加主题噱头,以此来彰显项目学术性与独特性。因此,以传统主题介入陈设空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项目而异、因需求而异、因受众而异[1]。

简单概述,以住宅为主的空间,对于传统主题的介入是相对隐性的,其主题性表达是隐含在“小点”的主题艺术品的点睛,符合定位的家具选型以及契合空间气质的颜色、质感、纹样和面料间的搭配,以此来含蓄的对空间进行主题文化性地梳理;再者,以会所为主的空间,其性质是有私人使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有接待的功能,那么对于传统主题的介入需要在相对隐性的情况下显性处理,对比私宅与酒店来讲,是设计上的折中表达;其次,以酒店为主的空间,需要相对显性的主题介入,以此来凸显空间独特性[2]。大型主题类的艺术装置,符合定位的家具选型,凸显风格的面料搭配等等,以此来营造空间的氛围感与文化性[3]。

以噫吁唏艺术馆项目为例,该项目面积419平方米,位于北京望京的新兴商务区,这是从首都机场进入市区的第一个商务区,身处地标林立,名企云集之地。项目自身的功能属性是以茶室接待及茶文化收藏展示为核心,结合艺术展览功能的综合接待空间[4]。因此,就空间属性来讲,是偏会所的性质。其设计手法也是上述所讲的有私人使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有接待的功能,那对于传统主题的介入需要在相对隐性的情况下显性处理。艺术馆名为噫吁唏,取自诗仙李白《蜀道难》,业主希望借诗仙的气魄,在空间满足功能形式的情况下,打造一个特色专属空间,意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赋予空间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图1 主题拆解与动线分析

■图2 入口玄关

■图3 前厅

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葛稚川移居图》是元代画家王蒙绘制,描绘了晋代隐士葛洪携家迁居罗浮山避世修道的情景。此画以山水为主体,崇山峻岭,林木俨然,飞瀑流泉,溪潭草桥,传统文人也将其作为隐遁山林、悠然自得生活的象征。结合至项目的选址条件、空间属性及其项目定位,其表达和追求与此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身处闹市之中却游离闹市之外,噫吁唏艺术馆便以此作为空间的气质的来源[5]。

1.2 传统主题的拆解与重构

传统主题的介入不是对于空间主题的生硬植入,空有噱头,也不是空间的内容与选定的主题之间毫无联系,或者只是简单的嫁接。结合噫吁唏项目的性质和地理环境,放大其“闹中取静,别有洞天”的特点,引入中隐概念:即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将自身置于嘈杂的环境中,但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宁静。以此来意象营造空间的专有性与不可替代性[6]。

在此项目中,对于观者的参观动线在空间中的梳理与古画的构图关系作了一定的关联性,自下而上将古画展开分为四大部分,依照观者的参观动线及空间的功能划分与古画的画面构成——对照,分别为“欲扬先抑,大开大合” “移步易景,曲径通幽”“ 雅舍深山,林泉相映”“ 崇山叠嶂,天人合一”四个部分[7]。通过两者间关系的处理,选择古画的每个部分中独特的“景象”融入到每个空间的设计中,无论从人员的流动线、空间构成还是到艺术装置的研发与介入,都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形成独特的空间气质(图1)。

1.2.1 欲扬先抑,大开大合的设计手法

步入正门,其玄关是进入艺术馆的缓冲空间(图2)。采用传统借景手法以现代炫彩亚克力为材质的横窗,既映射外界环境又隐现内部环境,在隔开室内与室外空间界限的同时,又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关系,从而形成了借景关系。从侧门进入艺术前厅,空间开敞,根据已有的场地和建筑条件,高处开窗,便于光线的自然渗透,增加上下两层空间的互动性,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层次关系,进一步营造空间的开放性与自然性以及空间的虚实的变化(图3)。由此,观者既可移步前厅,同时可拾级而上,此为空间上的大开大合的设计手法[8]。

1.2.2 移步易景,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

移步至前厅,借鉴古画中曲径通幽的意境感,将室内的异形静水池设计与干冰装置的水汽蒸腾相结合,渲染出室内空间中的幽与静,且水池中的太湖石装置来源于古画中的山石,并借用现代材质的转换与传统形态做一个古与今的嫁接与转换,观者穿行其中,营造出“移步易景、人行画中”的情景感[9]。拾级而上,在连接一层与二层空间的楼梯侧墙,局部镶嵌琉璃砖处理且点缀“噫、吁、唏”字样,同样点题了空间的专属性的同时丰富了空间的材料性,进一步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感(图4)。

1.2.3 雅舍深山,林泉相映的设计手法

穿过前厅,设计将一层天花打通,连接两层空间的是取自老宅子的四根柱梁,柱梁之上的二层屋顶,其材质不同于传统的砖瓦质地,而是通过翻模而来以黄铜做旧的金属网材质为材料的瓦片,后将单体化的金属网瓦片有序组合到一起,形成一方雕塑感十足的半通透屋顶,两层空间通过这组装置巧妙的链接在一起[10]。意将在林间行走时的观景情境感带入到空间中,一层与二层、虚与实之间,隔与望、遮与露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交相映,意在表达“雅舍深山,林泉相映”之情趣(图5)。

1.2.4 崇山叠嶂,天人合一

纵观其展示空间的动线尽头,在端景以一幅《葛稚川移居图》的原图为空间的核心点,没有过分的艺术处理,只是简单的装裱外挂,意在重点点题。正如空间中的陈设艺术,不是为装饰而装饰,更不是为了特殊而炫技,而是依据设计逻辑、主题串联、以及基于空间的气质需要来做“点”的提升。正如对于前期动线的梳理,古画的拆解与表达,以及艺术装置的介入与点题,将观者一步步引入其中,到尽头的端景给予一个平静的核心点收尾。以此既交代了空间的动线关系,又完成了故事的完整性,简单且直接,更是对“崇山叠嶂,天人合一”的隐性表达[11]。

■图4 一层与二层楼梯通道

■图5 一层茶区与艺术装置

■图6 材质示意

1.3 传统精神的点题与升华

对传统主题介入空间以及对于主题的选择及其拆解与演绎,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空间设计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设计点的来源,也可以是设计脉络的嫁接与融合,甚至可以细致到空间中人员流动线的借鉴以及艺术装置主题的取材。这些手法都是围绕空间精神的点题与传达来表达空间设计思想,是空间营造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设计师具体的设计手法是空间的“皮囊”,而精神的点题则是空间的设计的“主心骨”[12]。

2 传统形式的介入与转换

传统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其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各自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同时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带来的局限性,也使其自身陷入相对边缘的位置。例如2016年由于城市的环保要求原因,北京周边的琉璃瓦厂停工。以此可以看出,传统艺术形态发展到今天的当代社会生活,面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公众认知与审美的时代化产生的“新需求”,传统工艺本身的复杂性、周期性长等原因带来的“新问题”,传统艺术形态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与面貌去应对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图从传统材质选择、传统颜色搭配、传统技法运用三个角度切入,来探讨传统形式的介入与转换对于传统主题介入陈设空间中当代性转化的必要性。

2.1 传统材质的选择与运用

材质是空间的表皮呈现,赋予空间不同气质的属性,除了其自身的物理功能属性,如:耐磨、防滑、防水、延展性,通透性等实用功能;更具备装饰性美观性等特性,例如:金、银、铜、丝、竹、纸、瓷、漆、珐琅等材质;每种材料的质感的选择与搭配,将会赋予空间不同的气质。将这些相对传统的材料通过再加工或者与艺术研发结合,将会极大地拓宽传统材料原本的表现形式与独特气质。

该项目应用了多种旧的材料,如:老建筑的部件、粗糙肌理的饰面等。当其与现代的空间设计搭配在一起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空间设计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空间所有的大面积的顶面与立面是以白色饰面为主,局部空间结合老的灰砖以及具有历史感的老宅子的梁柱,地面同样选择了老的木质地板去做一个空间沉稳调性的压实。整个硬装的调性关系营造出现代、干净、有质感且具有厚重感的空间气质。对于陈设,则通过“装置化的艺术手法”将空间气质提升了一个层次。空间中运用了诸多金属网材质制成的铜质房顶以及太湖石装置、金属网编织的饰面、琉璃砖等,在丰富了材质多样性同时,提升了空间的整体气质(图6)。

例如此项目中入口的装置挂画,提取古画《葛稚川移居图》中的主题画面,将《葛稚川移居图》拆分、重构成多个画面,通过对单层绢面进行同一副古画的高精度喷绘,几层半透材质的前后透叠,共同组成一副完整的艺术装置,高低错落虚实掩映,在气质上意图塑造初入山林的掩映感,以此营造空间的隐逸感与艺术感(图7)。在其起到装饰性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软化空间的功能性效果,丰富空间本身的层次感与观者的体验感。

2.2 传统色彩的分析与搭配

《葛稚川移居图》其设色以花青、墨青、赭石为主,色阶变化微妙。而噫吁唏的空间配色也是从古画中提取而来,因此,空间陈设中的色彩关系也是以赭石色为底色,局部以花青色与朱红色点缀。具体呈现在家具与艺术品的材质、颜色、面料选择上。在空间中,艺术品的底色基本都是以赭石色系为主,在此之上根据画面的需求提取花青色予以点缀。

品茶区的家具也是选择了“上下”品牌中的红色纤维椅,呼应了古画中“山头红树以朱砂色染之”的意境感。褐色的书柜中,不拘泥于简单陈列的需求,内置花青色的艺术背板,并将陆羽《茶经》以活字雕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陈列书柜之中,金色活字与花青色底色成为藏书主题的点睛与色彩的点缀,使得空间属性与主题性形成了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增强空间专属性的同时也提升了艺术性(图8)。

■图7 入口前厅艺术装置

■图8 柜体内艺术品与“上下”品牌家具

■图9 “四季茶室”影像装置与陈设

2.3 传统技法的运用与转换(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与运用)

噫吁唏空间中的四季茶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整个空间的点睛所在。此空间将“葛稚川移居图”进行拆解与重构,将古画素材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以沉浸式影像的形式在此空间展示山中四季之景的变化,利用春、夏、秋、冬的同一个画面,配合四个季节的轮转,并结合不同时节饮茶的情境与声音设计,让观者能够在空间中体验到“沐春风、夏寻幽、秋月夜、雪藏香”的不同体验。营造出沉浸式的茶室空间氛围与当代化的空间气质(图 9)。

在此空间中,通过电子影像与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法的植入,对于画面艺术的处理,“粒子”等特效的加持,让原本平面化、静态化、传统化的画作变得空间化、动态化与当代化。不为炫技,只为主题贴切、多维演绎与空间营造,在给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同时,提升了空间主题性与独特性,充分体现出客户的格调品位与艺术追求。

3 气质空间的营造

现阶段的设计市场中,对于设计风格的认知或讨论,大多数局限在新中式、美式、法式等简单的风格定义。在笔者看来,单纯讨论这些“风格”没有任何不妥,但是因为这些“风格”定义而去机械地进行空间的设计,这是问题所在。因此,空间风格不是由1+1=2的模式化配套陈设决定的,而是由人的需求、空间定位、气质营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将传统主题介入空间陈设中,是以艺术的手法,将这些影响因素融入到设计中的方法,无论究其立意还是表现形式,都在解决视觉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完成对空间气质的营造。

4 结语

传统主题在陈设空间中的当代性转化将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进行跨界与融合,是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艺术形态介入空间的有效方式。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条双赢的道路,一方面,能够重新激发传统艺术或者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添空间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在营造空间氛围的同时,增强了空间的专属性与独特性。因此,空间陈设在满足现当代人的居住需求,既要有地域性与民族性,又要兼具现代性与开放性,注重东方精神的视觉呈现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当代审美融会贯通,展现其特有的主题性、表现性和专属性。进而使得空间陈设这门学科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古画陈设气质
古画中的梅(视频)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古画中的梅花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古画中的那些猴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流光恬语 软装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