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理论建构、实践模式与路径创新*

2022-04-19许佳彬李翠霞武欣宇赵利梅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硅谷黑龙江省

许佳彬,李翠霞,武欣宇,赵利梅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成都 610071)

一、引 言

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全面小康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绿色食品已成为中国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标志,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绿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强化绿色发展思想。2016年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印发《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推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总纲领。“十四五”时期,着力建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模式,打造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战略,符合“高效、安全、节约、友好”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绿色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学两界对绿色食品产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方向不再局限于产业的规范、标准等基本问题,而是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周广亮等,2020)。首先,明晰“绿色食品产业”概念是研究基础。绿色食品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将标准化、产业化贯穿于全产业链,是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线的生态、安全、营养、优质、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产业(韩杨,2010),同时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兴起的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宋国宇,2011)。其次,识别“绿色食品产业”与“绿色农业”关系是理论研究的突破口。绿色食品产业与绿色农业是同一内核下的两个分支(邓远建等,2015;邱海洋等,2018),绿色农业发展得益于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绿色食品工程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刘子飞,2016),在现行中国绿色食品大多数为初级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的情形下,绿色食品产业既属于农业范畴,又属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下的创新与延伸(黄漫宇等,2014)。另外,探寻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因素是研究问题的关键。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绿色食品市场对产业发展既具有促进作用又具有制约作用,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贸易壁垒的突破可显著增加企业机会(Stagl等,2002)。同时,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更能充分发挥优势(Claro等,2004)。研究还发现,有效的市场开发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附加值的提升来实现(Raynolds,2004;Finch,2005)。国内学者集中于研究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成因(罗峦等,2006;王德章,2009;宋德军,2011),并关注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黄漫宇等,2014)。最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着力点。绿色食品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拉动循环农业前进的重要引擎(王圣宏等,2009)。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改善生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必然要求(宋国宇等,2012;王运浩,2016),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张志华等,2015),同时在助推产业精准扶贫方面贡献巨大力量(王多玉等,2016),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使命(李翠霞等,2020)。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基本内涵、与绿色农业关系、影响发展因素以及发展战略研究较深入,所得研究结论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目前大多是以整体性、全局性研究为主,针对区域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将区域性绿色食品产业融入科技、教育、金融等创新要素、打造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研究鲜见。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与供给中地位显著,截至2019 年末,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7 470 万亩,比2016 年末增长2.0%,约占全国的1/5,绿色(有机)食品原料产量2 387 万吨。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形成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示范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理论建构

硅谷本身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引擎的不断扩张的创新区域,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郝莹莹等,2005)。硅谷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独特文化、基于区域网络的产业技术体系和扁平化网络结构(罗良忠等,2003)。随着学术界对硅谷研究的深入,硅谷的内涵已由区域性标志上升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代名词,因此,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用现代理念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用现代技术提升绿色食品产业,打造区域性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新引擎。

产业发展必需遵循国情、民情,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硅谷”的使命要解决“国家战略”问题。着力解决中国新时代“吃饭”问题,更好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全面夯实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的新使命。二是“硅谷”的站位要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着力解决促进绿色经济及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种—养—加—研—销—游—创”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生态,提升产业价值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发展。三是“硅谷”的目标要解决“龙江话语权”问题。着力解决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创新缺“根”少“芯”的问题。坚持超前部署,做产业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深化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市场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输出“龙江标准”“龙江模式”,在下一代产业技术变革中占据主动,为龙江绿色农业产业赢得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话语权。四是“硅谷”的机制要解决“优化创新生态”问题。要着力解决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的问题。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适应创新组织方式变革趋势,以聚合人才、最大化发挥人才积极性能动性为核心,联合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各方面创新主体,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八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通过“抱团发展”引领产业加速壮大。

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从诞生到成长到扩张到衰退再到淘汰,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从产业建设原则来看,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战略导向,体现“硅谷”的高度。坚持“四个面向”,突出绿色食品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黑龙江省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二是坚持三产融合,体现“硅谷”的广度。有效联合产业链上游(绿色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企业等)、中游(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等)、下游(冷链仓储、物流、文创、大数据企业等)各创新要素,发挥各自优势,使“硅谷”真正成为推动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中枢。三是坚持三链同构,体现“硅谷”的深度。坚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以龙头企业拉动、大中小结合提升产业链,着力以龙头企业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创新链,着力以市场为导向、供需相结合提升价值链,把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更加有机地协同起来,使“硅谷”真正成为驱动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创新源泉。四是坚持技术引领,体现“硅谷”的精度。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首要任务,面向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聚焦核心关键技术问题精准突破、加快突破,统筹各方资源推进重大成果的转化及示范落地,实现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定制方案的“交钥匙”工程,使“硅谷”真正成为创新驱动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领头羊。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体现“硅谷”的开放度。扎实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以强化绿色食品产业原创能力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拓展开放渠道,优化开放方式,不断提升开放层次,全面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六是坚持协同创新,体现“硅谷”的集成度。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在开放聚合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内外跨领域、跨行业高端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的协同机制建设,坚持平台化和专业化相结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内联外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定位是提供更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国民营养解决方案,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从发展目标来看,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一是要建成国内一流、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绿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满足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创新的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变革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战略支撑。二是要建成面向龙江乃至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引领、平专结合、三产融合、三链同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中枢。三是要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粮食及食品原料基地优势,通过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形成理念上以洞察与引领食品产业需求为牵引,实践上以孵化与生成中小食品企业为路径,从而促进与带动粮食及食品原料基地融入到国民营养健康内部循环体系之中。四是要充分依托新区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资源平台,以服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实现“一高地、五中心”的功能,即形成人才聚集高地,打造决策咨询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形成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示范源。

综上所述,本文建构了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理论框架(见图1)。从理论框架示意图不难发现,在明晰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重要意义、坚持原则、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其产业建设理念也进一步升华,即促进“工头农尾”的产业链逆向整合步伐,实现“食头粮尾”的牵引作用,创新引领新时期粮食安全的践行模式。而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的作用下,分类集聚食品领域人才,全程参与食品企业孵化,全面提升食品行业标准,全面实现食品产业振兴,也成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可行路径。

图1 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理论框架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效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推进的产业之一,不仅是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端产品也是百姓餐桌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近年来,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一)绿色食品原料供给能力不断加强

在良好的市场预期引导、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可观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多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全国唯一重点培育基地,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是绿色食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9~2019年间,除2017年外,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为358万公顷,到2019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41万公顷,为历史最高值,平均增速为4.5%(见图2);二是绿色食品产量逐年提高。2009~2019年间,全省绿色食品产量同种植面积递增趋势相似,除2017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上升态势,2008年绿色食品产量为1 774万吨,到2019 年达到2 529 万吨,平均增长率为3.9%(见图3);三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多。自2004年起,黑龙江省不仅在全国创新性地开展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且取得了规模大、标准高、效果突出的优异成绩,截至2019年末,165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初步建成,遍布57个县(市、区)和52个农场,涉及水稻、玉米、大豆、蔬菜、杂粮和食用菌等9个品种,总面积已高达6 694.1万亩,占全国的38.7%,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聚集区。

图2 2009~201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及增长率

图3 2009~201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量及增长率

(二)绿色食品加工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为下游产业链提供了原料保障,有力推动了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基础较高,且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扩张和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是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为492个,到2016年增长至890个,2018年增长至1 005个,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倍,1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5.9%(见图4);二是绿色食品加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绿色食品加工量为950万吨,2009年首次达到1 000万吨,但2010年又回落至1 000万吨以下,之后年份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18年绿色食品加工总量已达到1 790万吨,为历史最高点,10年间绿色食品加工量平均增长率为6.0%(见图5);三是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逐年显著增加。利税是企业利润和税收的总和,可较好反映企业效益,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利税总额仅为31亿元,到2018年已增长至99亿元,增长了2倍多,10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1.9%(见图6)。

图4 2008~201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数量及增长率

图5 2008~201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量及增长率

图6 2008~201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利税及增长率

(三)绿色食品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

黑龙江省把加强营销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中之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绿色食品销售网络建设,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线下保障绿色食品质量,线上搞

好宣传推介,努力做到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保持了绿色食品销售的良好态势。一是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9 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设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3 000余家,组织企业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设了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1 000余个,产品进入大小超市5 000余家;二是互联网营销体系不断健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合作,畅通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三是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不断扩大。在满足省内、国内市场对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已经远销欧盟、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质量为先”一直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命脉,坚持从源头基地控制安全、从产品加工监测安全、从产品运输保障安全、从餐桌饮食展现安全的基本思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一是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连创新纪录。多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领跑全国。2019年,抽检产品2 150个,抽检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实现了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企业全覆盖,抽检合格率高达99.8%。二是绿色食品质量规范标准日益完善。依托省轻工科学研究院和省乳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共创的国家级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监测示范中心,全面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操作有规范、环境有监测、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链条标准化生产模式,同时也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三是绿色食品安全监管举措不断升级。为加强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监管,提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权威性,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四大工程”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管专项行动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关政策文本,全方位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五)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力度不断提高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重点行业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优势区域集中”的特点。一是绿色食品产业投资总额呈“M”型发展趋势。2008~2013年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额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7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75亿元,随后在2014年跌落至151亿元,2015~2017年又呈逐渐递增趋势,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307亿元,2018年稍有回落,下降至287亿元(见图7)。二是绿色食品产业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以2018年为例,企业自筹资金占比为60%,国内贷款占比为22%,国家预算内投资占比为8%,其他投资为9%,而利用外资占比为1%(见图8)。

图7 2008~201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额及增长率

图8 201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投资资金来源

(六)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以品质驱动销量,以品牌留住客户群体,黑龙江省正以“行业+地理标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绿色食品企业不断向“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绿色食品标识”方向发展,提高品牌收入的同时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黑龙江省发展大农业的同时,绿色食品正在为其建设添砖加瓦,已成为黑龙江省最靓丽的农业名片,形成了“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等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截至2019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 700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识产品达600个,涌现出完达山、飞鹤、秋林、老鼎丰、北大荒、响水大米、五常大米、九三豆油、黑森食品等知名品牌。2018年,“五常大米”以677.9亿元的品牌价值摘得区域品牌综合第6名的好成绩,更是蝉联全国大米类第1名的盛誉。

上述发展成效足以彰显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短板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建设,具体表现为:一是高品质原料供应不足,无法满足高层次食品产业需求,2019年全省高质高效特色作物面积为2 104.2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2019年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9.8%,还存在以劣质充高质的现象;二是绿色食品加工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比例过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仅为3.9%,远低于山东(16.5%)、河南(8.6%)、辽宁(6.5%)、湖北(6.3%)、四川(6.1%)、江苏(5.8%)、广东(5.7%)、吉林(4.1%)、湖南(4.0%)等省份,排在全国第10位,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同时绿色农产品加工率仅在40%左右,且初加工比重在85%以上;三是绿色食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弱,黑龙江省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3.8%是中小企业,全省食品加工能力平均每天不超过4 000 吨,仅是国际平均水平的50%左右,年销售收入超10 亿的企业仅有10%左右,超100亿的仅有0.7%;四是绿色食品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开拓不到位,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偏远,远离全国市场中心,“大生产、小市场”“重生产、轻销售”问题比较突出,2019年绿色食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15.2%,“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五是品牌整合与推广力度有待提升,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截至2019年末,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个数达到2 800个,但如北大荒、飞鹤、完达山、九三、五常大米等国内外知名的绿色食品品牌却寥寥无几,品牌多而杂,知名品牌少,同时对“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大量从批发到零售环节价差收入尚未获得。因此亟需探索当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典型的实践模式,助力“硅谷”建设。

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践模式

历经多年实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认证为标志、以现有的产业优势为依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绿色特征和龙江特色的典型模式,通过“树品牌”“严标准”“升品质”“拓市场”“强融合”等多种形式,着力推动绿色食品由一产向二产链接、三产开发,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总体上形成以下五种典型模式。

(一)主副业“双管齐下”模式

主副业“双管齐下”模式是指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做好“主业”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提下,将价值链不断延伸至相关“副业”,形成主副业齐头并进、竞相协作、多元增收的发展格局,以尚志市河东乡东安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为典型代表。该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做支撑,由最初50亩种植面积,发展到2019年有机种植3 600亩,绿色种植5 600亩,入社农户达1 200多人。过去合作社单纯依靠种植水稻和简单加工,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显著。2016年开始,合作社内部统一思想,转变经营观念,在做好绿色水稻这一大文章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实现多渠道增收。产业链前端,合作社以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为“主业”,实现入社农民与非入社农民相比每亩土地增收300~500元。产业链中端,合作社于2016年投资1 600万元建立粮食烘干塔一处,新建、改建仓储库房三处,共计5 000平方米,建设粮食晾晒场一处,共计17 000平方米,基本满足合作社内部及周边农户粮食晾晒和仓储的需求。产业链后端,合作社引导农户组建子合作社,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利用人工收割的稻秆和稻草等废弃原料发展草编业,带动6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2 00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每亩稻田则增收500余元。同时利用空闲期的育苗大棚和稻壳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副业”的二次增收。

从河东乡东安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主副业“双管齐下”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时不应墨守成规,小富即安,而是要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向产业链后端延伸,集中精力发展“主业”的同时,追求“副业”附加值,实现质量与效益“双丰收”。

(二)“过严标准”推动模式

“过严标准”推动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绿色食品整体产品质量,实现绿色经营效益最大化,以肇东市黎明镇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该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自成立以来,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了“从土地到包装储运”全过程质量标准。一是产地环境高标准,做到“两有一无”,基地四周有林带和防护沟,规定范围内无污染源。二是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做到“五及时”“五到位”,及时整地,肥量到位;及时播种,技术到位;及时除草,人工到位;及时防治虫害,措施到位;及时收割,机械到位。三是投入品使用标准化,做到“三个全部”,全部采用非化学除草和防治病虫害,机械全部消毒。四是产品质量标准化,做到全程控制,可人工追溯到产品产自哪个地块。五是产品加工标准化,做到全程不落地,采用专用的包装袋、车辆和加工设备,封闭式加工。六是包装储运标准化,产品包装、仓储和运输做到“三个专用”。熙旺合作社严格通过高标准种植生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18年,合作社实现销售额近2 00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2.5万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0%和10.3%。

从肇东市黎明镇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过严标准”推动发展模式可以总结发现,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只有高标准,才能实现高效益。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来源于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措施。只有标准高,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才有信心,才能够买账,这也是实现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高端市场带动模式

高端市场带动发展模式是指紧紧瞄准市场需求,紧紧盯着目标人群,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产品特征,实行高端产品进入高端市场获得高端收益,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为典型代表。该集团是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投资亿元打造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以世界稀有的寒地黑土农业物产生态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的寒地黑土农业经济品牌的市场效应,按照农业产业化格局,细分商业市场,以绿色、有机农业物产为开发经营对象,以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流农产品知名商业品牌为既定目标,谋求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和带动全省农业经济向高端市场发展。“寒地黑土”品牌创建于2008年,依托于这一品牌优势,寒地黑土集团逐渐向高端市场进军,截至2020年,集团已有22种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有大米、大豆、杂粮和食用菌等35种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同时自品牌创立至今屡获殊荣,在2009 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为116.0 亿元,2010 年为120.8 亿元,2011年为123.1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一名。2011年更是摘取了品牌创塑的最高荣誉——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从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有限公司高端市场带动发展模式可总结发现,只有抢占高端市场,才有高端效益。市场是实现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些好产品销售缺乏精准定位,虽然抢占部分市场,但效益并不理想,被“优质不优价”长期困扰。因此,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根据产品定市场,实现精准对接,精准销售,建立健全优质优价机制。

(四)“利益共同体”带动模式

“利益共同体”带动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促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局面,一方面,农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稳定和优质原料而获得更多效益,以黑龙江省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为典型代表。该集团成立于1999 年,注册资本为6 600万元,集团下有40余家分支机构,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余万亩。集团注重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命运共同体”。一是采用“企业+协会+科研所+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采取“五统一+五必须”的约定形式对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进行限定,实行相互制约,其中“五统一”是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肥药品种和施用标准、统一进行科技培训、统一印发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统一协调大型农机具、农用物资、贷款,“五必须”是指必须优惠供应种肥、必须做好全程服务、必须做好监督检查、必须如实填写生产档案、必须兑现订单。二是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直接富裕农民,近年来通过减免、收购保护价等方式,向直接参与订单的农户发放补贴300余万元。三是为农户提供免费科技培训、免费技术指导、免费病虫害防治、免费协调农机具秧苗和贷款、免费提供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形成生产资料有人供、种植方案有人发、病虫草害有人防治、科学技术有人教、日常种管有人指导、生产困难有人帮赊、秋后余粮有人收的良性循环。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农户年均增收超亿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农户和地方政府“三赢”。

从黑龙江省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利益共同体”带动发展模式可总结发现,只有实现“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家。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往往忽视或关注度严重不够,因而也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应该有长远思想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益,也应该多多考虑社会效益,这样也可以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五)品牌带动模式

品牌带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发挥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衔接关系,最终形成基地产品质量—品牌—效益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庆安县在绿色食品品牌带动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庆安县隶属黑龙江省绥化市,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近年来,庆安县坚持“绿色强县、绿色富县”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成绩斐然。庆安县是国家绿色食品A级水稻生产基地,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被誉为“中国绿色食品之乡”。聚焦高质量发展,把握品牌冲刺方向,庆安县的绿色食品品牌带动模式形成了三条发展路径:一是通过打造过硬基地夯实叫响品牌的基础。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全县推进测土配方实施1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 万亩,年秸秆还田95 万亩,其中220 万亩耕地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9.1%。二是通过构建新型产业集群壮大品牌经营主体。目前庆安县成熟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达到13家,且5家获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现行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米、豆、酒和薯四大产业加工集群。三是通过叫响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户增收。“庆禾香”已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十大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高达108亿元,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 600万元。

从黑龙江省庆安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推行的品牌带动发展模式可总结发现,只有经营好品牌,才会持续性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实施品牌战略,叫响做大品牌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创新路径

将龙江打造成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由绿色食品生产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创新发展路径是根基、是谋略、是方向,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科技、信息等共同发力。为此,本研究提出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具体路径:

(一)建设绿色食品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实施“双食人才”计划,重点引进“粮食、食品”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人才团队建设。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米、豆、果、副等绿色食品领域,利用哈尔滨新区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以柔性引进、灵活使用、共享共有、调转调入等软性、硬性引进举措,实现短缺、高端人才引进。启动“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实践一线锻炼、推进岗位培养、搭建成长平台、政策激励力度等政策支持,加强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创建“科技人才团队”,在绿色食品领域,分别组建科技人才团队,形成研发合力,有针对性加强技术研发。

(二)建设食物经济决策咨询中心

以数字农业为方向,全面统筹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全面了解和掌握国民营养健康趋势,熟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加强顶层制度与机制设计,发挥行业新型智库功能,为产业发展及政府宏观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启动重大专项:黑龙江省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绿色食品产业图谱的研究。通过全产业链主要节点分析,精准施策,服务于地方政府招商、行业共性问题突破、企业个性问题解决。对黑龙江省优势特色绿色食品原产地、农作物特性、原产地资源优势、加工优势、技术需求等地域信息做到通盘掌握,利于集中优势、重点突出推介和产学研有效对接。

(三)建设绿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已获批建设的“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利用黑龙江省自贸区契机,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建立“中俄小浆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俄小浆果加工重点实验室”,将寒地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小浆果及森林食品加工技术列入省“百千万”工程支持项目。实现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有效延伸至贮藏保鲜、品质分析、产品开发、质量控制、装备技术及产业经济研究的完整技术链,成果直接转化为小浆果产品,并逐步拓展到森林食品加工领域和扶贫领域,组建产业联盟提升科技支撑扶贫产业发展。建设大豆传统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启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已获批“农业农村部大豆传统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运营,与省内外相关大豆中小企业合作,盘活现有原料处理、集料制备、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贮藏包装五大模块,通过大豆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逐步拓展到寒地作物副产物加工领域,着力促成各方全程参与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果转移,参与支持与孵化中小企业3~5家,从根本上解决绿色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落后、加工程度低、产品档次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四)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孵化中心

以宏观政策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主体、以技术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形成辐射省(部)、市(县)、企业的全维度“政、产、学、研”紧密衔接、充分联动、互助共荣的服务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站式科技园区孵化产业模式。建议以大豆、浆果为开端,以行业价值创造模式塑造、价值实现方式创新、投入产出效益为考核指标,启动黑龙江省分品种食品若干产业重大专项。完善从技术开发,成果中试、产业化投产、企业及行业标准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专项培训、品牌培育及形象宣传、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等服务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效能提升的多元化“四技服务”供给能力。

(五)建设绿色食品人才培养中心

建设国家级职业化食品生产检查员实训基地。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建立国家级食品生产检查员培养基地,推动完善食品检查员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议以此为切入点,与省地市职业农民及中小企业负责人技能培训项目结合,完善“校+研+企”人才培养及企业专项技术培训,实现先进技术在产业一线有效落地,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

(六)建设中俄食品信息服务中心

面向自贸区食品物流及供销,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专业核心期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政府智库)、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等,推进中俄视频信息中心建设。建议形成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科学客观发布权威声音;启动粮食食品安全简报,每日不定量搜集编辑相关重要新闻及简要评述,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对外公布。通过重要文献及时发布重要科技动态、科技成果;依托5G&6G技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管控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快速查找食品原料和产品过往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主动防控、精准防控的质量水平。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围绕“理论构建-实践模式-路径创新”的研究范式,从理论层面重点阐述了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深刻内涵,从实践层面着重阐述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典型模式。研究表明,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遵循“4+6+4”,即“四个重要意义、六个基本原则、四个发展目标;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绿色食品原料供给能力不断加强、加工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产业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等成效,同时也存在高品质原料供应不足、加工业规模偏小、加工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销售网络不健全、品牌整合与推广力度有待提升等问题。经过不断整合与探索,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主副业“双管齐下”、“过严标准”推动、高端市场带动、“利益共同体”带动、品牌带动等模式。未来,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创新路径要紧紧围绕“一高地、五中心”的思路深入推进,建设绿色食品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建设食物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建设绿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孵化中心、建设绿色食品人才培养中心、建设中俄食品信息服务中心。

(二)研究展望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有政策、有资源、有市场、有理念,但缺人才、缺技术、缺平台、缺服务,如何用“大农业”催生“大产业”,还需继续探索和研究。本文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明晰了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内涵,提出了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重要意义、坚持原则和发展目标,并结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典型模式,提出了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创新路径。下一步,课题组将会继续围绕这一研究选题开展深入研究,例如,技术创新如何在“硅谷”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溢出效应如何、“双循环”格局下打造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的政策建议,等等。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硅谷黑龙江省
直播带货商业模式何以让硅谷心动?
什么是绿色食品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