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引导小学生品德行为的策略
2022-04-19梁远强
梁远强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小学生在学校日常的不良品德行为表现,分别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樣的教育措施、多给学生一些倾诉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五个方面,结合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来阐述,谈谈正向引导小学生品德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正向引导;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
小学生的品德行为各式各样,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而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必然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和进展。纵观现代社会的生活大环境,小学生容易受到大环境的熏陶,滋生一些不良品德行为在所难免。小学生不良的品德行为常常表现为违反学校的常态化管理条例或犯道德错误,个别还可能存在着较轻的涉嫌有罪行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育者观察发现,现代小学生在学校日常的不良品德行为主要表现如下:1.违反纪律、自私贪利、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缺少感恩思想;2.拉帮结派、欺凌弱小,缺少集体感思想,攀比心较重;3.学生之间如果存在小矛盾,则会恶语相向,甚至会打架,要是有学生发生口角,有看热闹的心理;4.做事情抱有无所谓态度,喜欢偷偷摸摸,故意为之;5.说话缺乏责任感,行为多动,课堂不能集中精力,没有上进心,行为习惯较差,犯了错误不肯承认,逃避责任;6.对手机爱不释手,不能自控,对于家人的训斥毫无畏惧,越陷越深……
小学生存在的不良品德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正面成长,为学校、班集体或家庭带来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改正不良品德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行为不端,是长时间养成的,特别在小学阶段,所以教师、家长要通过后天的指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小学生并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教育者只有适当采取策略改变其中的影响因素,则能重新朝着品德良好的一方发展。下面结合帮助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来阐述,谈谈正向引导小学生品德行为的策略。
一、与具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培养师生的“情感融合”
“育人”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情感融合”非常重要。我们是教育者,是小学生的启蒙师,关心学生日常,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解惑学生的学习问题,这些都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途径,能拉进师生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同,这能给开展班级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针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教师要从各种渠道了解他们的个人爱好或发光点,熟悉他们的性情特点,关注他们的家境问题,抽时间适当地去跟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因材施教,以“亲”为主,以“勤”为辅。具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其心理是很脆弱的,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尊心过强,对人有戒心、有敌意。所以,在他们看来,教师是偏心的,是不喜欢自己的。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对教育者保持不作声、嫌弃等心理,而这又使教育者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育者与小学生沟通的过程,应该是“情感融合”的培养过程,教师要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化他们,入情入理,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如此,小学生自然能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具有不良行为小学生的自尊心
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也是有自尊心的,甚至,他们的可能会更加强烈。因此,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是成功转化他们的重要策略。教育者应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少指责,多表扬,如此才能唤醒他们从“善”的一面,抑制从“恶”的一面,避免让他们出现“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这对转化其不良的行为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在与他们相处时,应放低姿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或细微的进步点,及时赞美表扬,改变他们在班级中的形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团体的一员,班上的每一点一滴都与他们有关,班级的一切需要他们,班级会因有他们的贡献变得更好,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行为对获得“文明班”称号的重要性。在帮助任教六年级的时候,学生小锦经常忘记戴红领巾,或者说是故意的,很多时候因为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导致班级被扣分。也因此,班里的学生对他有看法。而小锦无动于衷,笔者也为此与他交谈过几次,但效果不明显。后来,笔者思考,尽管当着全班批评教育他,他也没有改变,事必有因。于是,某一天放学后,笔者找到他一起聊天,了解他的想法和家境情况。经过聊天得知,小锦家境较贫穷,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由奶奶照顾,自小养成生活随意,不懂规则,不爱卫生等不良习惯;他还表示,笔者当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让他的自尊心严重受损,但也因此觉得更加无所谓了。笔者当面对他表达自己的歉意,并语重心长地从班级和个人两个角度跟他说明他现在的行为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结合他的家境情况,引导其理解父母离家务工的辛酸和目的,体会奶奶照顾他的辛苦,唤醒他对学习的向往,并教导他日后要孝顺奶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育,他懂得班团体的荣誉感,一些陋习也改变了。
三、针对具有不良行为小学生的性格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端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尽可能熟悉他们的个性特征,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对症下药”式教育。记得去年“六一汇演”中,学生小晶负责班级节目的排练工作。一天,她哭着对笔者说:“六一的演出我们练不下去了,小阳要退出,我还以为肯定能拿第一,没想到……”笔者认真地聆听着她把事情的经过说完。通过了解,原来性格倔强的小阳在练习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他解释说见到小晶那么紧张,就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调节一下气氛,而好胜的小晶对他的态度不满,于是两人就发生争吵了,结果就有了“退赛”这一幕 。针对小阳性格倔强,笔者说:“你们是一个团队的,你不参加,我们就放弃;你归队,我们就继续。决不换人,你选吧。”笔者把选择权交给了他。针对小晶好胜的性格,笔者私下递了张小纸条给她,“老师不需要第一,只想问你们最后是不是尽力了,做好了?”通过“对症下药”式教育,小阳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而小晶也学会了对别人的理解。
四、多给学生一些倾诉的时间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犯错是常见现象,但不管小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育者都应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决不能堵住他们的嘴。诚然,教育者和小学生之间所受的教育差异很大,认知能力十分也不一样,教育者眼中的错误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所以,当小学生做错了事情时,大人们不应该立即谴责他们。否则他们很易萌生逆反心理,这对后续的教育肯定是不利的。
对做错了事情的小学生,不能堵住他们想解释的嘴,也不能严厲苛刻批评他们,而是要充分地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1)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谈谈吗?(2)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想法?(3)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该怎么办呢?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做错事的小学生思考、反思,进而和他们商量弥补的措施。这种沟通,做错事的小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而教育者也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这对于后期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效果看,多给具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一些倾诉时间,他们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教育者也能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常规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多给犯了错的小学生发言的时间,并从中获知事情的相关信息,进而给出适当的教育方法,如,遇到顽固的小学生,可以先冷处理些日子,过后再找他聊,一次、两次、三次……经过多次的教育,他也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改变了看法。例如,曾经有一个叫小坤的学生,牛高马大,经常在课堂中搞小动作,让任课教师十分头疼。某天放学后,笔者找到了他,就课堂搞小动作的事情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笔者了解到,他之所以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是因为任课教师讲课太快了,他根本听不懂,而且任课教师还因为他不会而经常提问他、批评他,由此他滋生了与该教师作对的念头,捣乱课堂。知道了小坤捣乱课堂的原委后,笔者向任课教师说明了小坤爱捣蛋的原因。最后,小坤向任课教师承认错误,任课教师也承认自己的教学不足,会尽力改进。就这样,小坤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在课堂上再不捣乱了,学习自然有了不错的进步。
综上所述,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教育者应重视他们的思想变化,用爱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帮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都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世界里,有喜、怒、哀、乐,在他们的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是做错了事情。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时不能按自己的认知去批评和教育他们,而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以互相尊重为原则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接受我们的教育,改变不良的行为。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步就能改变。教育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才能得到较好的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春虹.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
[2]王述先.对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探索[J].学周刊,2012(6).
[3]李娥.为心灵护航——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漫谈[J].教育科学,2017:1.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