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
2022-04-19陈桂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扩大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比重、重视文言文教学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考改革也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学生和学生家长都非常关注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情况,基于此,文章将围绕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梳理,并且探究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学习需求,如何改进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真正了解到我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常见问题;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5-0023-04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一整册教材中,文言文有关的知识占比超过了30%。这就证明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感知古代汉语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渐喜欢上文言文,并且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更多的文言文。
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知识,以及培养更加体系化的文学素养。由此,让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反思。
(一)教学手段缺乏趣味性
虽然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大多难度不大,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匹配,会阻碍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晦涩难懂,如果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会越来越小。当前,教学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老套,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被动地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效果堪忧。
(二)忽略背景知识的介绍
文言文知识更多的是反映古代人们的实际生活,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大多数内容摘自《史记》等经典史书,文章背后有复杂的时代背景。然而,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无法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讲解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学生不了解文言文是古人在怎样的生活背景下写出来的。忽略了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很多文章内容的理解必然是不到位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缺乏文言文听读教学
文言文和诗词文化都体现了古代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态度。对待生活,用文字抒发情感,用语言展现自我。也就是说,文言文中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个人思想感情,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教师更希望学生掌握课后的知识点、文言注释等,忽略了听读方面的教学,学生熟知文言文中的每个字的含义,却不会正确朗读文言文。这种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严重挫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四)疏于文言知识的归类
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深度学习的文言文知识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适当给学生补充课外文言文内容已经成为常态。然而,教师一股脑地给学生讲解太多文言文知识,学生却来不及梳理归类,这会让学生陷入混乱的思维状态之中,当看到类似的知识时,很容易混淆。当前的语文教学节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无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素养,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地反思。
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虽然文言文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很多做法不合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浮出水面,教师们在探索不同的教学路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多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首先,要求学生有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初中阶段很多孩子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不足,看到一篇文言文以后,判断不准。明明是彰显豪情壮志的一篇文言文,在学生看来,可能是抒发心中愁苦的一篇作品。综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趣味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收获沉浸式的文言文阅读体验。
例如:教学《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提前预习,部分学生给出的是一篇体现作者“郁郁不得志”的作品的反馈。学生在读完一篇文言文后,能读出一些情感虽说是好事,但这样的情感并非本篇文章的重点情绪,这是需要教师探究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比如准备视频片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山水之间精致的小亭子里,一群人正在饮酒作乐,处于人群正中央的一位老人,胡子已经花白,神情悠然自得,手中端着酒杯和身边的人吟诗作对。视频中还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学生可以清晰地听到悠扬的古琴在耳边回响。经过一系列的情景化引导,让学生重新阅读文言文,他们会发现,文言文中蕴含着的感情,似乎并不是绝对负面的,而是体现作者醉心山水、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在这样的认知之下,学生会对这篇文章有更加全面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独特,出现文言文阅读认知上的误差是正常的。教师尽量在讲解文言文篇目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现文言文描绘的景象。学生对文言文本身的认知就会更加具象,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完善文言文的趣味化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下,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会越来越浓厚,有助于带给学生群体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真正將自己带入到文言文的主体角色之中,感受古人书写这篇文字时的真实情绪。
(二)介绍文言文背景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很多中学生是上了初中以后才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的,在初步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七年级的时候读不懂文言文,或许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于学习的基本流程还不太了解。但到了八年级、九年级继续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生已经对文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降低。教师应当注意,如果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文言文阅读水平没有提高到理想化的程度,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应当从教学不完善或者教学不到位的角度进行反思。
例如:笔者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就发现自己忽略了文言文背景知识的教学,导致后续教学工作中,学生频繁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七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教学过《陋室铭》这种和高雅淡泊的精神有关的内容,但是到了八年级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以为不需要重新讲述高雅淡泊的精神情怀具体指的是什么,没想到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经过教学反思和分析,发现一些学生不理解高雅淡泊这种古人情怀,更不理解整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比如文章中提到“无论魏晋”等内容,学生连魏晋的时代特征都不知道,这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应当用趣味化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创作背景。首先,《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陶渊明,这篇文章带有一定想象色彩,蕴含着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教师在讲解故事背景的时候,可以像讲故事一样,给学生们科普一下陶渊明的生平。探讨陶渊明是如何对官场产生厌恶,宁愿请辞去过贫穷的生活,也不愿意重回官场的。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典故,比如,桃花源中的居民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搬进来?可以结合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丰富初中生对文言文内容的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言文和其历史背景是不能分开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合理地猜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是无法读懂所有的知识要点的。此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地推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平时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注意重点讲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将历史性的内容贯穿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历史背景基本上是通用的,前面讲过一次,后面简单提醒,学生就会回忆起来。刚开始可能会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随着教学工作的推进,学生会越来越轻松,因此,这也是事半功倍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培养听读能力
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时往往会以既好奇又恐惧的心理来面对,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是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的,但在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就会因其晦涩难懂的特点而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来说,文言文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内涵,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不容忽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带着情感体味文言文的基本内涵。
例如:教学《诗经》的时候,应注意诗句本身的韵律性,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很多情绪。如果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只能够靠着死记硬背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记在脑子里,随着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诗歌增多,出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当教师运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先整体朗读一遍课文时,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分析文章中作者的用字,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
当然,不只是《诗经》这样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核舟记》《北冥有鱼》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运用同样的策略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言文作品中有不少字词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生僻字、一字多音,或者通假字。把握这些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韵律感的有效教学策略。尤其是通假字,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让学生找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很多学生容易做错,而考试结束,讲解语文习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又会反馈:“这个通假字我明明记得,就是考试的时候突然忘了!”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笔者并不认为是学生将这种通假字给忘掉了,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这些通假字记在心里。让学生以正确的读音朗读通假字,每读一遍,学生都会复习一遍通假字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不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多媒体设备走入语文课堂,教师也可以借助新技术开展听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课文录音,学习文言文个别句子的断句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只要学生拥有了足够出色的语感,考试的时候即便是遇到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也能够依靠熟悉的语感将题目做对,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
(四)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基础知识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文言文知识越来越多,繁杂的知识体系会让学生们的思维陷入混乱。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类,避免过于类似的知识反复出现,影响学生群体的基本认知。
日常讲解文言文知识的时候,笔者会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必须准备一个厚厚的语文笔记本,用这个本子记录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文言文知识。比如,每次讲解完一篇文言文后,教师都会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義等相关内容梳理出来,学生可以记在教材或笔记本上。不管学生采用怎样的方式做课堂笔记,下课以后都应该将教师讲解过的这些内容重新誊抄到文言文笔记本上。这是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相关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考试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将题目做错。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没有全面掌握课时知识,而是没有将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清楚,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师每两个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总结和复盘。比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时,发现本单元有两篇文言文,分别是《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其中又有很多名句和实词,教师可以在整体教学结束之后自画一个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搭建知识的框架,将思维导图划分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四个大模块,这是当前初中考试中最常出现的四类文言文知识点。教师将这两节课时中包含的所有文言文知识点都梳理出来,一边带领学生完善思维导图,一边提醒学生将教师整理出来的这些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分析了课时中文言文的关键知识,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复习,教师应该用半强制的手段引导学生定期复盘。比如,每隔一个星期就提醒学生将笔记本拿出来好好复习一下某个模块的知识,教师会随机挑选一个模块在课堂上抽查。教师可以将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单独摘取出来,让学生复习七年级下册学习过的所有词类活用。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于记录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大体掌握情况。越是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文言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越容易得到教师的关注,反复被提问。由此一来,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逐渐掌握大量的文言文知识,推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四、 结语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欠佳,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积累薄弱;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存在教学指导匮乏、教学反馈滞后的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认清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上种种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其感受古代诗文中的中华之美,继承和发扬文言文阅读学习的优秀经验,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学周刊,2020(36):13-14.
[2]粟正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6):96-97.
[3]郑诗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40):73-74.
[4]张小军.浅谈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J].考试周刊,2020(29):43-44.
作者简介:陈桂莲(197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永春第六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