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学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

2022-04-19潘琪

考试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学创设情境

摘 要:生活给了我们课堂,生活的内容就是课堂的内容。如何在课堂中创造生活中的研学情境,实施课堂“研学旅行”来培养“地理实践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研究的研学情境是根据课程要求在课堂中创设的来自生活中的研学情境,这种研学情境可以在“教学”和“生活”之间构建起通畅的桥梁。

关键词:研学情境;地理课堂;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151-0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研学旅行”被公认为是达成“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但当学校在无经费、无课时、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贸然实施“风景在路上”的计划,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与风险。那么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研学情境”,实施课堂“研学旅行”来培养“地理实践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 研学情境的涵义与意义

文章研究的研学情境是根据课程要求在课堂中创设的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中,通过独立或合作式研究等学习方式来掌握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般而言,研学情境的创设突破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丰富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笔者认为将研学情境植入高中地理课堂中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利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研究表明:知识学习与教学情境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当前高考地理题目的设计大多是置于情境中,紧贴生活,利用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素材,能高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助力于课堂知识的落实。

(二)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把课堂教育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中,把抽象的地理原理、地理问题生活化、情境化,让学生有亲近感,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率,加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将地理知识融入研学情境中,不仅能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情境中归纳的规律,能让学生顺利地解释“路上的风景”、生活实际中的地理问题,从而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品味;从研学中得到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了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从而能够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创造生活,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在创设研学情境过程中,经历了收集和整理素材、围绕课标预设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沉浸式地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二、 高中地理研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与误区

(一)现状分析

高中地理课堂在创设研学情境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现状。教师方面:第一,很多教师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目标,忽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目标;教学内容上,教材唯一,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方法上,重视理论灌输,轻视实践体验;教学评价上,形式单一,看重考试成绩。第二,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有限,对研学情境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不到位,存在很多误区。学生方面:第一,个别学生因长期形成的学习观,对老师过于依赖,不会自主探究学习。在他们眼中,宁可老师上课传授,他们记笔记,然后默背。第二,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不强,不清楚学知识重要还是学会学习更重要。研学情境在他们眼中只是看热闹而已,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研”起来。

(二)研学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

1. 创设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境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以教师的生活情境替代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湘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引入广西荔浦芋头种植作为研学情境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情境材料:有“皇室贡品”之称的荔浦芋是荔浦市主要农产品。荔浦芋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风味,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产品畅销国内外。2000年后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对荔浦芋进行提纯复壮,不仅改善了荔浦芋品质,而且亩产量大增至2500公斤。

一方面,研学情境中出现的地点广西荔浦,学生对此并不熟悉,需要在地图中搜索,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情境中出现的农产品荔浦芋头虽然在国内各电商平台上有较高的口碑,但是是一种小众农产品,它是教师熟悉的农产品,可学生对此很陌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难产生研学热情。

还有一种是以部分学生的生活情境当成全部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入钱塘江作为研学情境研究水污染。

虽然钱塘江是家乡的河流,但事实上钱塘江只流经城区的部分地区,只有部分同学接触过。设计的问题没有经过实地调查,只有学没有研,问题浅层化,学生不熟悉实情,根本无从下手研究,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难以引起学生的研学思考。

2. 创设情境缺乏时效性

若情境素材中的“学生生活场景”并非当下学生生活场景,那么就缺乏一定的时效性,难以与学生共情。例如,湘教版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引入杭州七堡作为研学情境分析交通对区域的影响。

情境材料:七堡坐落在杭州城市的东郊,临江靠水,老的杭海路穿镇而过,一直通到上海。在钱塘江江面上没有建造大桥之前,船码头是水运交通的交接点。

情境中出现的杭州七堡拆迁了十多年,杭海路两侧的商铺、集市已不存在,轮渡码头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未保留曾经繁荣的迹象。学生们虽然生活于杭城,但不了解七堡拆迁前的景象,这样缺乏时效性的情境素材对学生而言相当陌生,预设的课堂反应最终以沉默收场,也在情理之中。

3. 刻意创设“形式化”的情境

若在课程处理过程中,没有把握研学的真正内涵,把创设研学情境视为教学的目的,在不适宜用情境导入和处理比较难以创设情境或不必要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为了追求与情境结合而强行创设,使得创设情境成了“形式主义”。例如,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中,利用了课本提供的情境案例“经纬的故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这一知识点。

情境材料:经纬的爷爷是上海人,20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的一家企业工作。经纬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与爷爷结婚后也去了贵州。经纬的爸爸在贵阳读完高中,考取北京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后去国外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是深圳的科学家。今年暑假,经纬陪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

虽然创设的情境故事很吸引学生,课堂表象热热闹闹,但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知识点不属于需要综合分析的内容,案例探究浪费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且教材11页提供了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活动题,题目本身已具情境化,便于学生理解,没必要重新套上厚厚的“情境外衣”。

4. 创设的情境可操作性差

创设的研学情境在课堂中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若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不经处理挑选一股脑儿搬到课堂,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走马观花,得不出地理规律,这种滥用素材的行为缺乏操作性。另外,教师设置的研学情境针对性不强,探究性不够,对学生思维缺乏深度的点拨,无法进行探究,也不可取。例如,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在学习城乡空间结构中,创设研学情境,探究杭州的城市空间结构。

情境材料:根据成都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请推测我们杭州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本则研学情境虽然取自学生所生活的城市,但是城市空间结构这一知识点较为理论化,依据学生目前所学的知识难以以此类推,总结归纳。所以本则情境虽有一定的研学价值,但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虽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但学生对此无从下手。

三、 高中地理研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设计研学情境遵循的原则

1. 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托

研学情境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应该把教材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备课授课中,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搭建研学情境,创设目标明确的地理课堂。

2.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研学情境的设计上,应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视作主体,这样才能从学生的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这也是“教学回归生活”的起点。

怎样才能获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一,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已生成的地理知识和已有生活情境,把学生已有信息转化为情境设计的第一手资源。第二,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后,联系生活中实际收集资料,学生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是最贴近学生认知的情境的。

3. 设计真实性的研学情境

情境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若教师为了情境而编造虚构的材料,学生就会因缺乏相应生活体验而达不到学习效果,研学情境的“纽带”作用就实现不了。

地理的研学情境也不是生活场景和生产事件的简单叠加,需要经过教师辨别真伪、精细加工。教师和学生搜集的情境素材很多来自网络,所以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的网站要进行指导。如需生活中的天气实况,可以访问:中央气象台的官方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网站上的天气信息,加工制成教学所需的实时等压线图。如搜集世界各大城市气候统计资料,可访问天文台的官方网站,可据此加工成情境中所需的城市的气候柱状图。如需要人口、农业、工业、经济等统计数据,可访问各地政府官方网站获取数据。

(二)创设研学情境的教學案例

以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1. 课前案例设计

(1)教材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研学情境,寓理于境,沉浸式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吸收作用、大气反射作用和大气的散射作用这些词或许感到陌生,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不陌生,且具有一定科普性的了解。本节课可以在学生已有的大量科普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对大气增温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理解。

(3)确定核心素养目标

①根据真实情境和示意图,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从整体角度,动态、系统地分析和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②通过观察与感知,理解大气的增温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③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了解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因地制宜地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现代的农业观和人地协调观。

(4)搜集资料,创设情境

疫情当前,出行不便,可借助游记分享、马蜂窝等旅游网站和小红书、抖音等手机App,感知西藏的风土人情,创设云游西藏的线路与研学情境。所创设的研学情境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2. 课堂“云游”,促成新知生成

以下为本课设计和实施的主要环节。

课堂活动一:自主云游,分析问题

创设“深度云游西藏,感受风土人情”这一情境,给学生提供云游线路图。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一个站点,提供各站点相关的研学情境资料。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并感知西藏人民的生活现象。

[第一站]布达拉宫(展示薯片袋、高压锅、游客吸氧照等具有生活场景的图片)

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薯片袋会膨胀,身体有高原反应,煮饭要用压力锅?

[第二站]纳木错(展示纳木错的视频)

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纳木错的天空特别蓝呢?为什么没有呈现其他颜色?

[第三站]达孜藏族民俗村(展示关于民俗村的藏民及生活场景的图片)

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藏族同胞脸上有高原红?解释拉萨太阳辐射强的原因。藏族同胞的藏袍袖子可脱卸,为何要这样设计?

小组合作研学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发表本组的讨论成果,并接受其他组员的质疑与提问。教师总结情境中蕴含的地理信息的挖掘思路和分析思路。

以旅游线路为导线,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沉浸于具有极强生活化的情境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顺利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研学探究的过程中,利用情境、分析情境、解释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评等各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活动二:绘制图示,提炼规律

通过绘图,让学生从情境中感知并总结出记忆深刻的地理规律,让知识在学生头脑架构。当然,学生的画图一般不会到位,需要教师在引导中得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课后活动三:课后延伸,巩固新知

[第四站]拉萨河谷油菜花

课后探究:拉萨河谷油菜花开花时间为七八月份,而杭州为三四月份,运用本课所学原理,并查找课外资料,分析影响两地开花时间差异的因素,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同时提供学生寻找资料的途径。如,《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6期《油菜花——漫长的花季》《大地团体操——油菜花》等。

在研学情境中,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后作业中,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课后延伸,不仅扩展了知识技能,同时也提升了地理核心素养。

四、 研学情境教学的展望

鉴于国内对研学情境教学的研究比较有限,具体操作层面的论述更少。文章中着重阐述的研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均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心得,其实效性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为了使创设的研学情境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未来还需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红.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马小雪.“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体现与贯彻情况的调查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相炜地理研究室.2015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

[5]张谦.生活寓地理 精彩呈课堂[J].新课程(上),2012(11).

作者简介:潘琪(198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夏衍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研学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研学之旅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