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语文要素之种,开思维能力之花

2022-04-19李艳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6期
关键词:露西要素素养

李艳婷

一、把握语文要素落实的大方向

小学阶段是一个思想观念初现雏形的过渡期,学生对周围的各项事物都渐渐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所以在这个衔接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共鸣,把语文的内涵真正透彻地引入学生的脑海。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接受能力来看,这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是彼此联系并且是循序渐进的。最初是对语言的理解,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进而从语言来渗透思维,形成自我辨析语文的能力。最后达到一个高度的学习境界,就是对语文整体的审美解读。教学中也应该按照这四个核心素养的逻辑联系把握教学节奏,因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点的独立分解。把语文各个环节学通,学透,才能形成自我层面的深度剖析。语文三策略中也指出要把确定目标的参与权交给学生、把宽松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归纳规律的规程留给学生。这也说明从语文要素的落实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实践、自己总结、自己领悟。

二、语文要素落实策略

(一)实行大单元教学

以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虽然二年级语文的重点学习仍然是字词的落实和理解,但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运用和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实现与学生的双向对话和共同探讨。而怎样让学生在学习完基本内容,掌握了理解课文的基本方法之后,逐步提升自我消化课文的习惯和分析课文的能力呢?整体性的单元教学会让学生在语文要素上落地,从而加深自己语文素养。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教学前要厘清整个单元的教学主线,因为在具体的一个大单元教学中,课文與课文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甚至于整个单元都要有一根主线贯穿于其中。教师既可以牢牢抓住这一根主线,实现大单元的融会贯通;又可以把一根主线分支,细微到每一课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中。也就是说,通过大单元教学,要让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发生转变,积淀出语文态度,上升到语文文化,迸发出语文情感。而且大单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整体观”位置上来把握每一课与单元主线之间的关系。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就是以“人文情感”为中心,《曹操称象》突出入的智慧和聪明;《玲玲的画》突出人要勤动脑,才能将坏事转为好事;《一封信》则更是突出了亲情的温暖与挚爱……那这一单元关于语文素养的落实重点在于熏染学生内心情感,唤醒学生在某一程度上对“人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柔软且立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观念的认知。学生学习了《玲玲的画》中玲玲的三次情感变化和与爸爸之间的对话,再去学习《一封信》就更加容易,因为《一封信》里也有露西的情感变化与妈妈对孩子的引导,这也是凸显了语文要素中对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的贯通。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自然会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学会“沿用”和“深凿”,形成基本习惯和基本能力的指向性就会越来越明显。

(二)“以读调味”,词句入骨

二年级学生在朗读上缺乏有意注意的意识,因为他们把过多的注意点都放在把句子读通读顺上面,关于情感朗读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某一个难理解的词语,甚至是难写的字,我们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去品味,并且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交流中介,那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仅仅是落到了一个字词上,更是内心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拓展上。比如《玲玲的画》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玲玲与爸爸之间的对话,而玲玲三次情感的变化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次满意,第二次伤心,第三次得意。这时候可以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你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可是准备好的稿子突然丢了,你下午就要演讲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然会感同身受玲玲焦急紧张的情绪,那么在读的时候也会把自己想象成玲玲,读出着急的感觉。那再学习新的课文时,学生也会注意在不同情境下人物对话所衍生的情感是不同的,这就是语文要素中“基本能力”在逐步养成。在基本能力形成的基础上,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和“审美”才有言可谈。正如第三单元,思考曹冲称象的不同方法,思考玲玲的画其它改善方式,思考妈妈睡了的时候妈妈还会想些什么……实现思维拓展之后再去感受和捕捉人与人之间关于美的情感,语文素养就提到了一个台阶。

(三)教师介入文中角色,感染学生

语文素养的达成,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配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有很多分角色朗读的对话,教师就可以扮演其一个角色,通过形象生动的朗读把情感线暗藏其中,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调整自己的解读方式。比如《一封信》当中,主人公露西一开始给爸爸写信是抱怨的情绪,但是后来妈妈的出现,合理地引导了露西要为远方的爸爸传递出温暖的感情,不让爸爸担心。那悟性低的学生可能发觉不到第二封信与第一封信的明显区别以及妈妈的主要作用,教师就要微妙地参与其中。可以扮演妈妈的角色,露西正在为怎么写信而烦恼时,妈妈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露西的肩膀,那这时老师也可以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与学生展开亲切的对话,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了露西写第二封信时的情感变化,同样也很容易投入到课文氛围当中,去体会露西的情感世界。所以课文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学生会在语文要素上自觉地为每一个人物“定性”,从人物的性格、动作、语言上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从而更好形象地描述出入物,提炼出对人物理解的观点。

(四)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孕育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这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它最生动最精髓的地方在于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共生。字、词、音、句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也可以从硬性的模板中摄入软性的情感表达,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构筑意象的能力,能在情绪的感染和熏陶中掌握重点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自己感受到、领悟到的知识内容,往往比教师一味灌输的更加深刻。这也是在落实语文三策略中“把宽松的课堂还给学生”的有效途径。

比如课文《曹操称象》,就可以将课文所述以情景表演的方式诠释出来。学生可以扮演曹操、曹冲以及官员们。课堂还可以准备小的实验道具,呈现出曹冲称象的原理,学生也会很容易理解称象的方法。但是表演完之后教师也要进行总结,比如发出拓展性提问:“除了可以用石头来代替大象,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以此来延伸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的思路打开,这也是落实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是衡量一节精彩语文课的标准。一节课下来,不仅会让学生深入感知到课文内容本身,还能通过思维的互相碰撞挖掘到与生活有关的精彩语文世界。

三、将语文要素融于生活,归于生活,用于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扎根于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语文的影子,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现实来源。特别是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将视野望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不单单只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再去进行二次感知与消化。可以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曹冲称象》就可以让学生们先查阅关于曹操、曹冲等人物的故事。那《一封信》也可以试着让孩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一封思念的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些活动设计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储备。这就将语文内容投射到生活当中,也从生活中挖掘到了一些可利用的内容,两者彼此渗透,学生就会有更强烈的认知。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充满生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用多种方式诠释语文内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夯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只要立足实践,敢于突破创新,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和探索语文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有效教学,就一定能使这门学科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

猜你喜欢

露西要素素养
有苦难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不一样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