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在高考复习策略中的应用
2022-04-19刘华林
摘要:高考生物复习是对高中三年的知识进行整体复习,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复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升。微专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工作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弥补传统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和缺失,并且也可以与传统复习教学相结合,完善高考生物复习的整体知识体系,更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升。因此,文章介绍了微专题的基本内容,针对微专题在高考生物复习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复习;微专题;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3-0115-04
微专题在高考复习策略中的应用,适应时代发展,探究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让高考复习课堂发生了新的改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过多的进行知识刺激,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对于复习时间的把握恰到好处;向高考考题靠拢,对高考的细小知识点进行踩点式考察;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加强核心内容,及时解决有疑惑的问题,以微专题的形式进行专题能力练习等。微专题利用其“短、平、快”的优势,可以在生物整体复习中实时穿插进去,对于复习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十分有效且重要。
一、微专题概述
微专题是指围绕主干知识的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者重要题型,从其基本概念、原理、思路出发,制定一些切口小、针对性强的专题,以达到整合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渗透知识背景、提升学习思维的目的,在大专题复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微专题,一方面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精准突破复习重难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切实提高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微专题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微”上,是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综合练习中的易错点、高考难点、高考重点以及高考热点从而展开的专题性复习。微专题的复习目标准确,课时短,容易在整体高考复习中灵活穿插,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整合。
微专题的基本特征:“小”,课堂内容量小,课堂复习时间较短,大约为10分钟到15分钟左右。实际情况可以根据高考复习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详细的规划。“细”,高考复习内容单一,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更加仔细、细心、细致等,“从小见大,以点及面”,更好地体现高考复习效果。“精”,微专题内在根本要求就是精准,对于高考复习内容重难点的精准把握,有针对性进行高考复习。“透”,是学生对于高考复习的内容有清晰、透彻的认识,使学生可以“吃”透高考复习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横向和纵向上都可以得到深入的学习。“整”,微专题的规划要建立在“大专题”的基础上,围绕“大专题”构建起小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微专题在实际高考复习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有针对性的专题
微专题就是以一个专题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模式,所以对于专题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选题是发挥微专题作用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考情,整理生物复习中暴露的问题,研究高频考点、热点,精心选题,充分进行课前准备。要以切实、有效、明确的目标为生物复习的切入点,查漏补缺,梳理知识难点、重点,整理复习中的易错点。量化生物复习考点,对于复习的时间和难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认真研究考纲和考点,对于有变化的考点,可以利用微专题进行补充说明。要探究高考的考试热点,再从热点例题中选取最为经典且联系多方面知识的题目,利用微专题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增强学生复习效果。高考复习方法的修订需要符合三维学习目标且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相关,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微专题。我们可以从诸如考试说明、学生反馈问题、教师在修改学生作业期间收集的知识点等问题进行投射,微专题的基本要求是主题范围小,但思维能力强,知识全面,主题明确,耗费时间少,效果收获多。设计微专题必须与考试过程紧密联系,教师不应提出离题、奇怪的问题,更不应影响学生复习进度,扰乱学生复习计划。因此,在编制微专题检索表时,首先应注意保持考试等级难度的不同,其次是要选择好科目。作为微专题的典型例子,问题应该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包含各种学科思想,并且能够解决多个问题,主题应该是独特的,能够吸引学生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针对上述要求,教师在复习平时的题目时,应当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好的题目,及时对试卷、作业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选择典型问题作为微专题备选,但要谨慎的一点是,不要重复利用某个微专题过多,因为尽管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最好的做法是改变排列結构或询问方法,使得学生往往无法在解决问题时立即发现此微专题较为熟悉,也无法在他们马上思考完毕时即能发现问题重复。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也被激发出了更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对于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是这一章内容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要将这一知识点作为复习的切入点,对于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生物教师要带领学生以各种方式不断的重复记忆,包括由学生自己画出示意图,生物教师将示意图的部分内容进行设空,由学生自行填入答案。除此之外,要将这一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当中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并且由此知识点会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知识点,如“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呢?”以及“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在课堂上利用微专题引入问题
适时在高考生物复习课中利用微专题引入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以生物试卷为复习课的中心,仅仅通过讲解试卷上的例题,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一味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整理。也不再“就题论题”,对高考生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且要在归纳整理时适时引入问题意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探寻、老师答疑、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让学生成为复习课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探究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各类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随之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为逻辑体系。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自主进行查漏补缺,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复习知识的重、难点,从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之后的生物总体复习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体现在试卷上则是会拉开与其他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差距。教师在选取微专题引入学习问题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保持难度适中。主题的选择必须始终是中等范围,尽量不要选取难度过大的专题,这对学生来说太难接受,而且解决问题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无法达到复习目标。难度太小的话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微专题的难度系数。选定主题的难度应控制在最接近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领域,适度扩张难度以激发学生潜力。只要它不损害课堂效率,就可以适度扩展,为学生的反思留下一定空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例如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通过激素的调节是这一章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在开始复习激素调节这一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如果仅仅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能跑多久?”的问题,激发学生复习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将仍然存疑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或者请教教师,如果学生在自主梳理完后,能够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叙述清楚,并且也能够回答关于本课的其他问题,则证明学生的复习是有效复习,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效果,则需要教师找出问题所在,及时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的方式。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微专题当然也不可避免。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升自身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微专题“短、平、快”的特点与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的教学优势,改变高考生物复习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手段与微专题相结合,势必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动态交互、信息量较大等优势特点与微专题的时间短、效率高、趣味性强等优势特点相结合会对高考生物复习的学习效果有更加显著的提升。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微专题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微专题的各个小标题之间的差异,将其制作成各种多媒体展示形式,如PPT,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PPT,随机抽取今天的检测专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构建融合师生关系,打造高考复习课堂良好氛围,缓解学生复习压力,复习效果不断提升。微专题与多媒体的融合也是素质教育前进的重要一环,多媒体作为智能化信息技术,其在高中课堂中的引入,标志着我国各地高中信息化教育水平的进步,同时也能够缩小教学差距,均衡配置教学资源,意义重大。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在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微专题学习时,要谨防时间浪费问题的出现,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各类问题影响复习效率。
例如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时,涉及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知识点,而这一章的知识点所涉及的图片较多,如果只靠生物教师的口头叙述,或者生物课本上的静态图片,并不能使学生对于所涉及的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投影,播放包含知识点在内的视频,如“种间关系”动画视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就能够将“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四种关系清楚的展示出来,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牢固,也会取得更良好复习的效果。
(四)构建核心知识的网络体系
核心知识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和精髓,也是复习思维过程的核心。因此,高三生物复习需要构建方便于提取运用的核心知识网络体系,提升学生应用核心知识的网络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教师可以选定一个核心知识点作为微专题的主题,引导学生以此构建核心知识网络体系,一步步进行增补,使得知识点的分支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深,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使得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加工整理,建立和完善核心知识网络体系,理清在生物复习中的认知疑惑,有效地提升其关于生物复习知识的统筹整合的能力。将分散在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整理,集中时间进行比较剖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复习的知识做到上下沟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横向和纵向上展现微专题在实际高三生物复习课堂上应用广度和深度。按往常做法,一轮复习时,可以按章节顺序系统地梳理基础知识,然后配以相应的练习。现在发现,这一做法稍有不妥之处,即把以前掌握的知识方法过一遍,再稍做复习时就能恢复记忆,得到巩固,而对没掌握的重要知识方法,在大面积大容量的梳理中,一笔带过,力度不够,训练量也不够,学生懂了却不会熟练运用,所以当在考试中再次遇到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容易做错。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形,“讲过的题,怎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不会做?”“讲过多次的题,怎么还是没有做对?”通过反思,我们可以知道讲到位了但没有练到位,学生无法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无法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题目,当然不会做,或者做了也不会全对。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在一轮复习中加入一个环节——微专题小练。所谓“微”指的其综合性较小,训练量较小,一个专题3~5题,十五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对多数同学而言,一个知识点或一种方法的熟练运用,需练3题以上才可运用自如,达到会做、做对的程度。这也是我们所讲的借助微专题构建核心知识的网络体系。
例如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再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继续延伸探索更为深入的知识点,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知识点都是在生态结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并列的,属于不同范畴之中。在学生增补本章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很有可能存在记忆不清晰、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需要教師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五)利用微专题进行复习总结
高三生物复习并不像是学习生物新课时那样,要对所学过的生物知识进行重复性的学习,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地总结概括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和拓展教材以外的高考生物考点。并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被灌输学习的生物知识,可以有机会、有时间地添加和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课堂上的复习内容真正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利用微专题讲义自主进行复习课后的总结概括,或者在课后布置总结概括的作业,将课上复习的生物知识内容进行书面的整理,让学生在不断回忆和分析课堂学习内容时,巩固课上所复习的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就会对生物复习知识再次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概括知识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本章主要涉及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具体包括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在课堂的复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要自主进行课下复习,对于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相关数据进行着重记忆。除了本章节外,任意章节在复习完毕后,学生都需要自主开展复习,并积极完成相关习题,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点的熟练程度。最后,在整本生物必修二复习完毕之后,要进行总复习,梳理本册书涉及的知识点,并完成期末习题试卷,对于本册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梳理,也便于及时的查漏补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专题是对知识的提炼和深化,在微专题的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目前复习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深化,并归纳总结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在高考生物复习的微专题课堂上,教师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专题,将问题意识引入高考生物复习课堂,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构建核心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课后进行复习总结等。利用微专题,改变以往高考生物复习课堂的枯燥、乏味、低效的情况,力图让学生真正参与进生物总复习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快速学、有效学,为生物复习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原有的生物复习体系,焕发生物复习课堂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余金花.利用“微专题”进行有效的生物复习: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实验中涉及的酒精和盐酸为例[J].新课程学习,2015(3).
[2]王红梅.“微专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囊泡运输”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6(2):14-16.
[3]邢艳兰,张荣佳.浅谈微专题的构建及使用[J].教学考试,2019(15):65-67.
作者简介:刘华林(1980~),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一中学,研究方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