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对话:“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之旅
2022-04-18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活动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等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参与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涉及四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分别为:理解家乡文化生,学习访谈与“志”的写作,学习调查知识与调查报告的写作,学习写建议书提出建议。其中涉及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主要有两项:—是访谈,二是调查。
访谈既是调查的一种方式,也有其相对独立l生。访谈往往以口头形式进行,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说明问题。面对面的访谈,如果技巧得当,往往能获得很多直观的素材,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访谈前,学生要确定访谈目的、功能或理由,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形式,设计问题,准备录音或摄像器材等。访谈问题设计是其中的关键项,问什么、怎么问,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现象的梳理与挖掘,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是否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等,都影响访谈能否顺利实现调研的目的。访谈中,学生要学会营造宽松的氛围,拉近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能抓住要旨,灵活呈现问题;能善于提问与追问,将谈话引向深入;能忠实、准确记录访谈内容等。访谈后,学生要能根据访谈目的和主题,完成资料的整理。
和访谈一样,调查过程也分调查前、调查中和调查后。调查前学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要确定调查主题。调查主题可以来自文献梳理、现场观察,也可以从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来确定;第二,要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且一般要做好联系和安排;第三,要做好调研计划,事先规划好调查路线,准备笔记或录音、录像器材等。本单元从教材设计角度看,没有对问卷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学生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设计好问卷,甚至进行试用,都是工作的必备项。
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形成研究资料。如果是通过自己观察来搜集材料,学生调查中要进入现场,以实录、录音或影像开展多种途径的观察;如果是以訪谈形式获得典型个案,学生调查中要善于提问和追问,能在友好互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果是通过各类报刊、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文献阅读,学生调查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对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如果是从有关部门获取相应数据,学生调查中还要了解申请和报备的相关程序……
调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呈现的是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研究材料、搜集材料的方法与路径(包括观察、访谈、阅读所获),以及分析这些材料之后的研究发现,它包含标题、前言、主体、结语、附录和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报告中,学生需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些典型现象,应结合调查、观察、访谈、阅读等所得进行分析;为了提高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生还要学会数据统计,以图表等方式直观呈现事实材料;对于征引的重要论述,还要以参考文献方式集中列出。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设计的模板由王从华、胡根林两位教授商议后确定,在此深表谢意。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课程目标主要定位为:①聚焦特定文化现象,开展调查和访谈,完成调查报告;②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教材分析: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家乡文化生活”,由三个学习活动和三篇学习资料组成。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学生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②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3)学情分析:①语文学习经验。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经验建立在读和写之上,而在“听说”方面比较欠缺,几乎没有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等活动任务,欠缺具体情境下的表达交流经验。②生活经验。零五后一代,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对家乡的风物和传统习俗了解较少,要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或是询问师长走进家乡文化。③家乡范围。根据我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源情况,可确定大多数学生都生于浦东、长于浦东,因此可以将“家乡”的地域范围缩小为上海浦东,缩小学生调研范围,从而深入而全面地展现浦东的家乡风貌。
(4)单元大概念:①学习单元人文主题一家乡文化生活;②学会设计访谈问题,撰写访谈报告;③聚焦家乡的风物,或一个文化现象,完成一份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特别说明:根据校情和学情,本设计聚焦于“访谈”这一学习元素,“调查报告”将结合本校高二上学生的学农实践活动加以落实。)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访谈的问题的设计思路和要点,能以合适的方式整理访谈记录。
(2)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提高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与阐释能力,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考家乡文化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自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启动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小组负责人,需带领小组成员完成选题、访谈、活动记录等任务、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学校要启动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你作为班级此项活动的小组负责人,需要带领小组成员完成选题、访谈、活动记录等工作。
子任務1:写—份选题报名表(产品),向学校组委会提交你们小组的选题、选题理由和小组分工(情景),可向组内同学(对象)征集“最美家乡风物”,头脑风暴后,借用“决策矩阵”讨论投票,确定主题(标准),每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投票选出四组参与学校评比,争取获得候选资格(目标)。(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完成口述历史影像记录采访(产品)。基于选题,带领小组同学(对象),查阅访谈要点,学习设计访谈问题(情境),可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访谈方式等进行问题的调整(标准),撰写出可行的访谈提纲(目标)。(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完成匹配影像的口述历史写作(产品)。与小组成员共同整合访谈记录(情景),结合家乡文化现状,为访谈视频配上旁白文字,能够用质朴自然的文字做真实的记录(标准)。(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唤起家乡感知,明确学习任务(1课时)
情境与任务:家乡总是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家乡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乡,你的了解又有几何?你在你的家乡文化中又能留下怎样的印迹?今天,借由学校组织的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家乡,记录下家乡与你血脉相连的点滴,将家乡的过去与你的现在连成一线,共同通往美好的未来。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找一张自己在家乡某处的照片或与家乡的人/物的合照,为照片取一个名字,并借这张照片向小组同学介绍你家乡,尝试用一个形容词描述家乡在你心中的感觉。
步骤1:找一张自己在家乡某处的照片或与家乡的人/物的合照,为照片取一个名字。
步骤2:小组内分享,借这张照片向小组同学介绍你家乡,尝试用一个形容词/比喻句描述家乡在你心中的感觉,将分享记录在以下表格中。
步骤3: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交流整合的成果。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是活动单元,教材提供了学习的活动提示和资源,请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单元任务。
步骤1:研读“单元导语”,圈点勾画关键信息,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家乡文化生活”,以及该怎么研究;
步骤2:阅读“活动导言”,明确选题方法。
总特点:独具地域性、历史感、文化感、生活味。
人物——见证历史、讲述文化,如历史名人、手工艺人、行业先锋、平凡人物等;
建筑——具历史感、有文化味,如名胜古迹、革命遗址、人物居所、特色场所等;
物件——生活印痕、地域特色,如地域特产、生活用品、文化载体等。
步骤3:阅读“活动提示”与“学习资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访谈活动流程图。
学习活动三
情景与任务: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组员填写“个人选题表”,小组讨论选题标准,利用决策矩阵,确定选题。
步骤1:组员查阅资料后,填写“个人选题表”。
步骤2:小组讨论选题标准,利用决策矩阵,确定选题
(2)单元重点突破课:制定评价标准,修改访谈问题(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经典访谈案例,关注主持人的问题设计,并商定访谈问题设计评价标准。
步骤1:课前阅读教材学习资源《访谈法》;小组合作学习经典访谈案例,关注主持人的问题设计。
步骤2:根据给出的访谈案例,进一步探讨访谈问题的设计要点。
附:访谈提纲示例
调查主题:浦东三林圣堂庙会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访谈目的:了解观众对三林庙会中绕龙灯表演的看法
访谈时间:农历三月半
访谈对象:绕龙灯表演时的观众
访谈问题:
开场白,询问是否可以录像或录音。
1.请问您是三林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
2.您这是第几次看三林庙会绕龙灯表演了?
3.您觉得绕龙灯表演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哪里?
4.您觉得文化表演给三林庙会带来了什么?
5.您知道绕龙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您认为要怎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6.如果您要推荐其他人来三林庙会游玩,观看表演,您会怎么说呢?
结束语
步骤3:小组讨论,根据访谈案例的问题设计规律,商定访谈问题设计的评价标准,并以100分为满分赋予相应分值。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假如你是访谈报告评价委员会的成员,请根据大家之前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全班三个小组的三份访谈报告打分(满分100分),并说明理由。
步骤1:请访谈小组介绍访谈背景和访谈目的。
步骤2:根据评价标准,明确访谈问题设计原则。
步骤3: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评分表,点评其他小组的问题设计。
步骤4:小组间交流成果,互相补充,并修改“访谈问题设计评价表”。
附:各小组的访谈主题
①上海文物建筑保护现状一一以“步高里”弄堂为例
②从三林圣堂庙看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③上海麻将文化与群众业余娱乐活动
④安徽特色菜在上海的发展调查
⑤上海召稼楼特色美食与古镇文化
⑥名人对家乡的影响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模拟访谈,我班温明昕同学获得浦东新区古诗文大赛一等奖,校报想为他做一个专栏,作为校报记者,请你设计一份访谈提纲,并对他进行访谈。
步骤1:小组讨论,制定访谈提纲。
步骤2:根据评价标准,修改訪谈提纲。
步骤3:模拟访谈,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对温明昕同学进行访谈。
步骤4:自由发言,进行访谈后的观察反思。
(3)写作与交流课:整理访谈材料,完成口述历史文案(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学校要启动首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作品展映活动,你们小组代表班级参加,请根据访谈材料,完成匹配影像的口述历史写作。与小组成员共同整合访谈记录,结合家乡文化现状,为访谈视频配上旁白文字,能够用质朴自然的文字做真实的记录。(回应单元目标(3))
步骤1:观看口述历史视频《盆窑工》,研读视频文案,小组交流文案的特点。
步骤2:选取访谈过程中的重要照片,为照片配上说明。
步骤3:小组讨论,对访谈记录做进一步的删减、核实、整理,比如删减一些无关的语气词,核实语义不明的词汇。同时,也要整理出重要的时间和事件,捕捉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品质的细节,让访谈稿的重点更加鲜明。
步骤4:整理完访谈素材后,分工完成终稿。
(4)单元梳理课:为你的家乡代言(1课时)
情境与任务:你的家乡正在创建“文明城区”,请为你的家乡写一封推荐信。
步骤1:查阅家乡的地方志等材料,梳理家乡特色。
步骤2:寻找你喜欢的作家笔下的家乡,每人推荐—篇散文,并说明推荐理由。
步骤3:结合作家笔下的家乡写作,为自己的家乡写一封推荐信。
附教学资源
1.毛泽东(《调查的技术》
2.王思斌(《访谈法》
3.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设计者:上海市进才中学龚佳丽;上海市南汇中学何欣怡】
【重点突破·《如何设计访谈提纲》教学现场】
教学目标
1.了解访谈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掌握访谈的问题的设计思路和要点,提高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与阐释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国庆期间就选题进行了踩点,也有个别小组已经做了初步的采访。做完访谈的小组在与我交流时提到了他们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其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提问。这是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访谈活动中的重点。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人的思想,不是通过他的回答,而是通过他的提问。”足见“提问”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聚焦于“如何设计访谈提纲”这一主题来进行共同学习。
活动一:学习访谈案例。总结访谈要点
师:我们对于访谈活动并不熟悉,所以要了解如何去提问,最好拿最经典的案例来学习。中国主持界有非常多成功的访谈案例,上节课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观看了杨澜访谈录当中的一期:杨澜访谈小说家毕飞宇。课前,我们还学习了两份材料,是杨澜访毕飞宇的最后一段收束语,以及另外一位主持人曹可凡访谈演员何赛飞的访谈记录。大家通过两位优秀主持人的经典访谈节目访谈实录,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份优秀的访谈或好的提问有哪些特点或要素?
生1:我觉得一个好的访谈,首先主持人要对嘉宾有一个非常尊重的态度。而主持人问的问题是牢牢契合他们访谈所有的主题的。而且我发现他们的问题都具有逻辑性,是层层深入的。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整个访谈过程,主持人的态度是自然的,问题也很直截了当。
师:自然、直接。不错,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3:我发现主持人在提出访谈问题之前,他们都会对访谈对象有很深入的了解。整个访谈过程主持人会就访谈者回答,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继续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呢,主持人对访谈者的回答是有一定程度的引导性的。
师:好啊,同学很敏锐地发现了对访谈对象的深入了解,这是访谈的前提。同学们,我们自己做访谈之前,有没有对访谈对象的背景做足功课呢?大家还记得吗?在我下发的材料中上海名主持人曹可凡在采访何赛飞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以至于当曹可凡说出何赛飞的人生经历的时候,何赛飞很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呀?我本来是不想说的。”可见,充分的访谈前准备是可以挖掘出访谈对象原先不曾意料到的,甚至没有想到要讲,但又对于整个访谈非常具有帮助的信息的,这是我们访谈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部分。
活动二:评析访谈报告,制定评价标准
师:经过对于优秀访谈案例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一份好的访谈,应该是怎么样的。接下来我们就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实践,现在大家化身为访谈报告评价委员会的成员,为各小组递交上来的三份,我们同班同学所做的访谈报告打分。同时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需要共同商定出评价的标准。课前,大家都提交了自己组制定的评价标准,我选择了其中一组的评分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他们的评分标准合理吗?有什么需要增补的吗?
(小组讨论)
生4:我们组认为这张表格的评分标准基本上是完善的。但是评分的偏重需要调整,特别是这个评分表不太重视访谈内容层面的评价,内容总共才30分,这个太少了,在其他项目当中可以拨出一点分数来。
师:具体可以加些什么标准呢?
生4:比如说充分性和流畅性都是在表达层面的,可以把这两项合并,然后在评价内容上多加一点分数。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可以请设计者来说一说。
生5:我部分认同我觉得流畅性主要还是有问题之间的一个关联,比如说我在看到程之恺他们小组关于嘉定黄草编的访谈报告中,1和2以及9和10都是具有流畅性的,但是3和4之间就没有流畅性。
师:那这是不是和另外一个评价标准“前后呼应”是有重合的呢?
生5:呼应,我本来想说的是能够有一个总结,但表达确实不太准确,我觉得可以将这两项都合并为表达层面的,然后在内容层面加点分,我认同刚刚温明昕的观点。
师:除了内容层面,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6:我们组想在流畅性上再做一点补充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问题和问题之间最好有一个递进性,比如我们在看杨澜访谈录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她问到他以前的作品是什么状况,而后根据访谈者的回答再进一步进行追问,有一个深入的效果。
师:好的,这组提到了一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递进性,我们把它加在评分表当中,大家同意吗?
(生点头)
师:那么我再补充一个问题,如何做到问题之间的递进性呢?
生6:那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听访谈者的回答,然后就某一个小的点再进行挖掘。
师:不,我们也需要一点临场反应,特别是对访谈对象回答过程当中的一些重点的敏锐感知。比如说在书店城市化这一份访谈报告中,小组访谈的对象是交通大学的研究员,他在回答当中反复提到了一个词,但该小组的同学其实并没有敏锐地发觉并進行追问,那就是整个城市书店功能的“单一化”,他提到了两次,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单一化的现象呢?这或许是他研究过程当中一个研究的点,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挖掘。
当然,如果我们要对这一点有敏锐的感知的话,我们要怎么做?可能就是要在采访前对研究员的研究本身要做一些提前的了解,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会发掘一些真正需要通过访谈才能挖掘的出来的点。
同学们我可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访谈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第3组报告,采访高桥松饼店主的那一份,这份报告中同学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高桥松饼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他的第一个问题是高桥松饼的历史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一定需要访谈才能获得答案吗?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资料的收集,访谈前做一些网络的搜索就可以得到了呢?那么我们需要访谈的是什么?比如说问高桥松饼的历史,不是问他从头到尾的历史是什么,而是在这个历史整个演进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断过,发生过什么事件吗?又是如何坚持下去的?诸如此类必须通过访谈才能得知的问题。还有其他小组补充吗?
生7:我们小组讨论下来还需要明确切入点,切入点要小,要结合主题,并且可以直接的点出。
师:很好,他们小组关注到了切入点,大家认同吗?
(生点头)
生8:我们小组认为还要兼顾内容的充实性,既要挖深,也要从多个角度对一个主题进行了解。
师:看来大家都很认同,那我们把它写下来。
大家对这个评价标准还有什么补充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用这份标准来为三份进行打分,接下来大家各自打分,小组间也可以进行讨论。
生9:我们组对报告一的分歧比较大,有低的打到70多分,高的都打到90多分,平均一下的话大概85分左右。
师:说说看扣分的理由。
生9:首先他们的题目是看城市文化的变迁,但是在整个访谈问题的设计当中并不涉及“变迁”,他只是提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我们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在我看来变迁的话,它有一个从前到后的过程,它并没有展现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就是刚刚老师提到的“单一化”这个问题没有追问下去,只是循着自己原本的访谈提纲进行提问。
师:点评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就追问这个话题,确实我们要引起注意,有很多访谈的临场性,这需要我们经过充分的准备,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生10:我们组对报告二大概打分80分左右,主要就是他们的上下呼应还不够,包括与访谈对象的回应,比如说问到对于今天的意义,其实我们也可以完全从自身的角度对他这个问题进行回应,包括还有承上启下的问题。我感觉问题的先后似乎也不是特别关联,可以先问问题碰到了什么困难,然后再问有什么意义。
师:哦,你是这样的想法,我们看到嘉定黄草编这一份访谈报告,他选择的访谈对象非常好,是黄草编的传承人,并且他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有所思考的,这大大地为我们的访谈提供了便利,而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回答了我们许多问题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访谈,如果大家仔细去琢磨问题和回答之间的关系,会发现他几乎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访谈,比如说一个问题,“你做黄草编几年了”,他也可以直接回答“10年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生:要追问。比如“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什么故事或者碰到什么困难吗?”
师:没错,需要追问,我们要做好准备,并且第3个问题同时问到黄草编在你心目中的意义是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他其实说的是“在当下对人们的意义是什么”,而同学的问题其实是在他之前的回答当中就已经回答到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传承人,他是非常配合我们的整个访谈的,但我们的问题设计本身是需要琢磨的。
生11:我们给第3份访谈报告打了62分。
师:分数不高哦,说明还是有问题的,请你说说看有哪些问题?
生12:首先他问的很多问题都是不需要问的,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访谈的问题最好可以有针对性一点,并且他最后一个问题就问了松饼的特点是什么?最好访谈的最后还是可以有一些升华的内容。
师:好的,我们同学还是很敏锐的抓住了问题。可以看得出来,第3组同学的准备是不够充分的,如果能够在访谈前对访谈对象进行一个充分的了解的话,可能我们呈现的会更好。
所以我们今天通过打分,共同制定访谈的标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访谈应该注意的内容,以及需要做的充足的准备。
活动三:设计访谈问题。进行模拟访谈。
师:我们经过了对访谈问题的这么多的思考,以及对相应的访谈报告进行打分,那我们接下来就做一个实战演练。我们班的温明昕同学近期获得浦东新区古诗文大赛一等奖,校报想为他做一个专栏,请你作为校报记者,设计一份访谈提纲并对他进行访谈。
生13:温老师你好,很荣幸能够采访您。
(生笑)
温:您好!
生13:首先恭喜您获得了古诗文大赛的一等奖,我想问您,您拿这个奖是否在意料之中呢?
(生笑)
温:不是的,这个是在意料之外的。我本来是抱着一个试一试的心态去的,因为我之前没有任何的参赛经验,好像小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但基本上在第1轮就没了。所以我觉得得奖是重要的,但对我来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生13:那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呢?
温:我希望能参加这次比赛,一个是学到东西,另外一个是能够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品味古诗文的美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当你去读那些诗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共情,当你去读那些文章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古人他们的高明之处,并且是与你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功利的部分,我们需要去学习去竞争,但是更加不能抹灭掉古诗文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作用。
生13:好的,那溫同学之后有意愿把自己的整个参赛的心得和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温:这个当然没问题,我就是在想我们每天都在同一个教室空间里面学习,我对古诗文的喜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都看到的,就好像写一篇文章一样,有的时候不需要很明确的,把所有的事情都点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去感受它就可以了。
生13:好的,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师:两位请留步,接下来我对你们两位做一个采访,请问整个过程你们访谈的感受是什么?
生13:还是很紧张的,感受到同学的气场。然后觉得自己提问的思路还是有点乱,准备不是很充分。
师:那么被采访者呢?有没有想说却没有被问出来的内容?
温:我其实被采访也觉得有点紧张,感觉自己好像是有种标杆的感觉,我觉得整个采访的过程是很自然的,大部分我想说的话都已经说出来了,我觉得整个过程我很轻松很满意。
师:好的,我们感谢两位同学。今天我们通过这样的一节课,从制定访谈标准到给同学的访谈报告打分,以及基于我们之前对于访谈特征的了解而设计了一个模拟访谈的环节,希望大家能够更明确地聚焦于访谈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哪些点。今天的作业就是修改自己的访谈提纲,并能够尽快完成访谈实践。下课。
[执教者:龚佳丽,上海市进才中学;何欣怡,上海市南汇中学]
【专家视点】
必修上第四单元是个活动单元,和以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类似。按课标要求,该单元完成课时量为9课时。教师课内教学时数要用足,建议侧重于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如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技术的模拟训练等;课外时间要合理调配,侧重于实践运用,如搜集文献,或按选定的主题开展实际访谈等。
活动单元不在于教师用多少课时来教,而是学生用多少时间来学,是否真的学过、“做”过。教材中设计的三项学习活动,每一项落实得好,其实都能达成单元目标。这三项学习活动,根据学情,可以三选一,也可以顺次完成,从实践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种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1.理解家乡文化生活;2.学习访谈知识并进行访谈,完成风物志或^物志写作。(9课时)
方案二:1.理解家乡文化生活;2.学习访谈知识并进行访谈,完成风物志或人物志写作;3.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和学生学农、终评相结合X 9课时)
方案三:1.理解家乡文化生活;2.学习访谈知识并进行访谈,完成风物志或人物志写作;3.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4.写建议书并提交。(和学生学农、终评相结合)(9课时)
具体实施时,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穿插在学期内进行;可以结合本地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结合学校安排作出调整。这类活动非语文学习常态,教师可以有所选择。上面龚老师、何老师两位的整体设计和重点指导课的教学实录,所呈现的是方案二的教学实践:课内集中完成的是理解家乡文化生活和访谈,调查及调查报告撰写调整到了高二上,和学生学农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她们不为则已,为则必透,做得细做得实,带给学生满满真实的收获,值得学习。
本单元尽管在教什么学什么上有较大自主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羊”或做“甩手掌柜”。龚老师、何老师两位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带给我们指导上的两个重要启发。
第一,要建立具体任务的学习指标。
不同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要让学生心中有数,以访谈问题设计和访谈过程为例,下列学习指标清晰地提示了访谈问题设计、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和学习重心。
访谈问题设计的评价指标
(1)访谈问题的指向符合被访者的身份或职业特点。
(2)访谈问题有针对性,能顾及读者或听众的关注点。
(3)访谈问题结构化,能够起到深入沟通的作用。
(4)访谈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应引出较大的信息量。
(5)数量要足,要明确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细节问题
访谈实施过程的评价指标
1.访谈前准备
(1)多方咨询,精心选题;(2)围绕选题梳理文献,设计访谈提纲;(3)选定访谈对象,约好时间、地点,提早到场;(4)带好笔记、录音录像设备等。
2.访谈中应变
(1)注意营造氛围,顺利导入主题;(2)没听清对方的回答或不解时,委婉地询问或要求重复;(3)及时追问和呼应;(4)注意自己倾听者身份,避免和访谈对象讨论、甚或争论;(5)致谢。
3.访谈后整理
(1)访谈记录及时补充、整理;(2)提炼访谈结论;(3)做好资料备份。
从教学实践看,明确学习指标有两个重要教学价值,一方面能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自评和他评,不断内化所学知识。
第二,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支架。
学生要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得到教师多方面的支持,这些起支持作用的内容或工具就是“支架”。教学中常用的支架有范例支架、知识支架、量规支架等。前面提到的学习指标,就是一种量规支架。
从完成访谈的学习任务看,选题是个大问题,学生选题要么过大、过空,要么问题意识不强,或价值不大。如选“新场古镇”“浦东三林庙会”“上海的麻将文化”为题,失之大而空;选“高桥松饼”“嘉定草编”为题,缺乏问题意识;选“安徽人眼中的臭鳜鱼和毛豆腐”为题,则没有成果预期。好的选题要有四个特征:1.切口要小;2.要能转化为问题;3.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有一定的家乡文化建设的参考价值。教师要像龚、何两位老师一样,给出一些选题的示例,提供参考。
针对选题进行各种文献查找与梳理,也是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能力。如果时间允许,教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如何通过知网等网站搜集文献,也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
客观上说,限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局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对文化现象有很深透的理解,也不要指望多数学生能拿出非常完备的访谈成果或调查报告,只要多数学生能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对教师所教的访谈、调查和建议等知识能学以致用,最终完整地体验一个学习过程,并能够用前述的学习指标去衡量,本单元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聯通: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