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写作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研究

2022-04-18毛永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施开发高中语文

毛永健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课程 开发 实施

高中写作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不但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建构,还需要进入课堂进行可操作性的实践,并予以量化验证,最终找到符合写作实际的策略。基于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笔者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得到了贵阳市教科所专家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悉心指导,最终有了这份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高考成绩的40%。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写作教学总是不尽如人意。2012年9月,我们研究团队曾向学校500余名学生作了关于“你喜欢作文吗?为什么?”“你对作文教学有何建议?”等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仅有5%的同学“喜欢”,10%的同学无所谓喜不喜欢,85%的同学回答“不喜欢”。之后我们组织受调查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写作,发现学生写作主要呈现如下问题。

(1)作文无话可说

学生作文时存在“没什么可写”“想不起写什么”“不知道从哪里人手”“主题没法对接生活”等问题,于是就以空洞的道理码段落,以虚无的抒情凑字数。这是很多考生在现场写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众多教师对于高中写作课程的教学,几乎停留于碎片化的讲授,尚未形成序列化的整体培训计划,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建构知之甚少,很难针对命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切口,于是陷入茫然之境。

(2)素材主题脱节

临场写作不能恰当运用材料并聚焦主题,或者缺乏将素材“转向”主题的能力,都是学生写作时惯常出现的严重问题。从这个维度上审视,低分作文不仅是“没什么可写”的问题,“有东西写”的也出现问题,通篇作文的文字呈现令人生厌,既无鲜活度更无力度,这既源于学生缺乏较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源于储存材料本身的陈旧;随意堆砌,缺乏变化,这是源于材料的单一;材料不能聚焦主题,与中心脱节,造成论据与观点缺少最基本的逻辑关联,这是源于叙例与析例的脱节。总之,素材与主题“油水分离”的结果,就是对素材这个论据的忽视,更是对论证环节的忽视。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如下。

①缺乏深入的生活体验

学生三点一线的扁平化生活,导致对生活的深层关注不够,体验生活不深入,对具体生活的积累以及理性生活的提炼均限于“感觉”,于是造成了真实体验单一化、浅表化、现象化;于是学生写作中的事例只能凭借碎片化连缀达成,或者照搬移植,根本不知道事例其实是论据的一种呈现方式,应该概述性表达,而诸多考生,还在不亦乐乎地刻画细节,以记代叙,以叙代议,导致文体不清,说理乏力,论证无法从浅表走向深刻。

②缺乏丰富的阅读积累

学生对有质量的书籍阅读太少,大多为碎片化、网络化的快餐式阅读。因为艺术表现及思想呈现上的先天性缺钙,表面上,致使的素材积累窄化、娱乐化;深层里,在价值观及思想上甚至出现偏离,无法与高中写作要求上的“求雅”与主题上的“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等宏大主题接轨,自然难入阅卷者法眼。事实上,大量的经典阅读不仅能积累典型素材,还能涵养生命,增加学生对生命、对社会乃至对家国的高度认知。

③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

基于写作常识的匮乏,很多考生弄不清楚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何在,也不知道表达方式有几种,从而导致了写作手法和技巧的单一,不能很好地运用多种手法去优化文本,也不能有效运用规范结构去建构文本。此外,不少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欠缺,低幼文字与网络语言充斥其间,很难看到当代中学生应有的胸怀气度、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综合文化素养。

④缺乏点石成金的眼光

部分学生喜欢舍近求远,盲目求取新素材,他们不知道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座写作的素材金矿,从而加以挖掘、提炼、运用;或者就是“抱残守缺”,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用古今中外的“死人”堆砌文本,让阅卷者倍感“面目可憎”之余,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声长叹。為此,如何合理利用课本素材、名著素材,并利用点石成金之技法,化腐朽为神奇,激活自身“深度睡眠”的素材库,是需要学生警醒之问题。

⑤教师缺乏导写的能力

《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事实上,教师唯有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使学生折服,才可能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才可能“尊其师,奉其教”。但是当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确实不高,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写作指导。客观而言,教师一旦缺失了最基本的高中语文写作理论建构及写作实践经验,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是有难度的。故而,只有教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写作素养高了,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2.研究意义

自2012年9月以来,笔者就“高中语文写作课程”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坚持了将近10年,并且还将坚持下去。其根本目的,就是力求以学生为本,构建有“课程”的高中写作课堂,并通过持续建构高中写作“序列化”的建模路径,借助修订课程讲义以优化高中写作课程,最终达成良好的教学相长之目的,为高中语文写作的教与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路径,有力助推高中语文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中写作课堂

高中写作课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的结果如何”,大多数教师不知就里,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儿就算哪儿”,学生自然是“雾里看花”、“镜中望月”,导致高中写作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高中写作课也就变成师生共同的“苟且”,既忽略了“学生”这个写作课堂的求知主体,也未将对“学生”的关照沉潜于教学,导致整个高中写作课堂既失去了教师的“自我”,又忽略了学生对自身写作素养提升的客观要求。故而,高中写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就是力图打破上述窠臼,真正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中写作课堂,提高写作素养,并最终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实现教学初心与愿景。

(2)构建有“课程”的高中写作课堂

笔者进行高中写作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真正解决高中写作序列化、规范化、创新型教材的呈现问题,以便让更多教师的授课立足于学生、有的放矢,贯穿问题与隋境。截至目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研究,以及诸多成果的出版与发表,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的高中写作课程,不但解决写作的本源问题,力求做到教有文本、教有章法,而且做到课堂有“学生”,教学有“课程”,并目将有“课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深度地渗透课堂。

(3)构建“序列化”的高中写作课堂

我校高中写作课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整个观山湖区、贵阳市、贵州省乃至全国均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就是缺乏序列化的课程文本以资借鉴,致使不少语文教师讲授写作课,连最低级的“照本宣科”也做不到,于是只能“雾里看花”;写作课的“三部曲”似乎永远都是“借鉴他人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至于“为何选择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如此作文题该如何立意架构?”“怎样的作文才能谋取高分?”等需要厘清的现实问题,全部不在写作教学的设计之中。如此高中写作课,既缺乏理论的支撑,也少有科学的指导,师生双方几乎就是“浑浑水养浑浑鱼”,彼此苟且。为此,笔者在进行高中写作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写作讲义的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出版,就是力图构建“序列化”的高中写作课堂,并在不断检验中臻于成熟。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1.核心概念界定

(1)高中

高中,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学制,即高一、高二、高三。

(2)语文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

(3)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议论等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基于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而检验写作实效的途径之一便是高考。

(4)课程

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是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与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高中写作为课程内容之一。

2.相关研究综述

(1)罗晓晖《高中写作新教程》

作者认为,高中写作的关节点,不外乎语言的感受力和思考的穿透力,而上述两种能力之所以缺乏,是因为任课教师很难有效地培养这两种能力。作者阐释,无论你的文章体裁多么的纯正,无论你的思维程序多么的完整,如果缺少语言的感觉和思想的锋芒,都不见得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作者在该书中强调,高中写作需要凸显思想的深度,尽量地炫示语言的个陛。作者希望引导高中学生理解写作真义,获得写作兴趣,掌握写作技能,并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路径。

(2)王爱娣《美国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

该书认为,美国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个人观点的表达,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写作的实用价值。归纳起来,美国高中阶段的写作基本上确定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信息类说明文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这种文章要求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提出建议、比较与对照、原因与结果的推测等。二是强调观察与描写,课程中既有对眼前事物的观察描写,也有目击证人的讲述。三是在写作训练中,不仅包括求职报告的写作,而且还有简历的写作训练,这是为学生高中毕业写简历,上大学写自我介绍做准备。四是文学阅读要求学生写作帶有批判意识的文学批评和挖掘作品意义的文学阐释,体现了美国教育要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五是劝说性的文章要求明确清楚地陈述观点,并且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做到意见中肯。总体而言,美国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贴合现实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3)郭铁良《高中语文新课程·作文教程》

该书体现了作文教与学的“学习——反馈——拓展”的三步进程,并拓宽了写作素材。所选题材,主要从“自我”“社会”和“历史文化”三方面人手:高一年级一般以“自我”的题材为主;高二年级以“社会”内容为主;高三年级综合,并加入“历史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逐步深入,既解决教师对作文题材的随意性问题,又为全面提高学生在作文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高中写作课程的研究来看,罗晓辉侧重于理论建构,王爱娣更侧重于实践性与实用性,而郭铁良则专注于系列化建构。就当下的高中写作课堂而言,最好能够集中三人之观点,打造具有实用性、理论建构及序列化的高中写作课程。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或样本选取

(1)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历届高中学生。

(2)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帮扶学校高中学生。

2.研究方法

针对写作课程的研究,笔者主要依托四条途径来进行多维突破,力争让成果更具价值,更具操作性和普适性,能够较好地为写作课堂服务。

(1)调查研究法

通过科学论证,拟定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写作情况调查表”,发放给被研究对象,收回后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务实的数据分析,梳理出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让整个研究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研究后期,团队再次对被研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前后期的数据比对,查找高中写作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矫正,查漏补缺,力求达到预期目标。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各大学术网站以及图书馆中有关高中写作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参考。通过搜索到的这些文献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高中写作课程以及高考改革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并且在研究中将以文献资料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因为高中写作课程是历次“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众多专家、学者在高考改革的研究中也会不断出现一些有关高中写作课程的新观点与理论内容,或者也会对高中写作课程进行个体的阐释与深入解读,因而在进行研究中持续不断地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及时吸收和理解,化为己用。

(3)文本分析法

本研究希望通过深入分析考生应试作文文本,譬如每年的《贵州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等书籍,努力发现文本中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容,发掘其中存在的深层涵义与价值,从而把握文本的核心深层意义,为研究提供可信的文本材料支撑。本研究首先对多种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深入解读其要义与内涵,从而更好地阐释高中写作课程。同时分析高中必修教材中的写作单元设置,基于高中写作教学的角度研究教材,从而对高中写作课程提出新的审视与思考。

(4)行动研究法

①夯实原生课堂

以我校原生课堂为主阵地,紧扣住学生这个教学归宿点,通过对高中写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参照学生写作的具体呈现情况以及历次作文考试成绩的反馈,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在多次的出版与修订中不断完善,并最终成为学校的一门有“学生”且有“课程”的“序列化”的特色课程,供教师教学时使用。

②巧用课题助推

以省级重点课题“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同步导写研究”、市级专项课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实践与研究”等多级课题研究为辅助,紧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版)》之情境、任务、辩证三大核心要點,广泛吸纳高中写作教学研究的前沿观点,并与一线教学实际相整合,从理论层面上予以深入的挖掘与全面的提升,从实践层面上予以反复的验证与查漏补缺,劾力打通实践与研究的壁垒,将课程的开发、实施、提质与课题的推进合二为一,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③借助名师平台

以贵州省胡晓明名校长工作室为辐射点,以讲座、示范课、公开课或者观摩课等多种方式,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推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以此进行成果查验,并根据如实反馈的情况对研究成果予以及时有效的调整,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且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务实性的高中写作课程。

3.研究过程

解决“高中写作课程”问题的过程,可谓艰难。因为只有编撰出属于自己的高中写作讲义,才可能在教学平台建构有“学生”的课堂以及有“课程”的教学;没有讲义,“学生”与“课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为此,笔者对“高中写作课程”的讲义编撰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序列化”建构,力争能够尽善尽美,并最终具有较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1)探索讲义阶段

自2012年9月成功开设“高中写作课程”的选修课后,笔者最初是按照高中写作的基本序列进行课程构建的。课程序列如下:审题一构思一立意—,标题一结构一文体一选材一感情一扣题一句式一泛灵一比照一借鉴一思辨一文化-细节一想象一语言一创新一首尾。这个序列笔者研究并实践了整整两年,一直到2014年,才将实践与研究的成果汇编为书稿《高考满分作文密码解读》,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整体而言,开局还算不错,讲义的辐射面较大,有一定的影响力。

(2)发展讲义阶段

“高中语文写作课程”讲义《高考满分作文密码解读》在运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该讲义的序列因过于面面俱到而显得有些凌乱与冗杂,于是我们又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以文体为序列进行重新修订,讲义名为《高中语文写作创新文体技法解密》,序列如下:记叙文一议论文一散文一日记一戏剧一寓言一童话—书信一自述一访谈录一演讲稿一小小说一文言文一随笔一网文一对话一科幻故事一故事新编一情境再现一电影蒙太奇。该书于2016年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3)完善讲义阶段

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讲义《高中语文写作创新文体技法解密》中的“书信”“访谈录”“演讲稿”等应用文体写作指导刚好和情境任务型写作要求契合,但是从面上来审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过于“传统”,没有依循最新的高中语文写作命题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导致讲义有“遗老”嫌疑。于是笔者继续研究与实践,最终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公开发表了高中写作教学的研究论文80余篇、70余万字,并于2020年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高中语文写作课程》,由团结出版社于2020年2月公开出版。该讲义写作教学序列如下:阅卷现场一审题立意一结构布局一分析论证—,素材运用一实用技法一病文升格。应该说,这个阶段性“写作课程”的呈现,紧扣住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任务”“情境”“辩证”三个核心着力点,总算能够差强人意。当然,对高中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仍将继续。

四、研究结果(略)

五、讨论、反思

1.必要的讨论

(1)“高中语文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应高度重视读写结合

本研究课程重写作轻阅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体现了研究者对高中写作本源的迷失。朱光潜先生在《谈谈写作》中说:“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这实在是肺腑之言。学生作文往往从模仿开始,模仿的对象就是读过的文章,模仿结构,模仿立意,模仿遣词造句,模仿修辞,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前面的阅读和后面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训练的写作要求。

(2)应将课本作文训练体系与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序列融会贯通

我们知道,要写好一篇高中作文,实际上需要这样一些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提炼主题的能力,篇章结构的能力,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等。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诸多写作训练,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作文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语文写作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完全可以将高中必修课本中的作文训练体系与高中语文写作课程的序列进行有机整合,使之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反思

(1)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为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提供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首先需要以“学生”为立足点,教会学生思考生活,才可能为高中语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思想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因此,语言艺术之花只能在思考中绽放,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難做到“辞达”的。此外,古人讲“意在笔先”、“意犹帅也”,也是强调“意”的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的遣词造句,应该发自机杼,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灵光,应该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否则,只能是堆砌词藻,无病呻吟。同时,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告诉学生作文是一种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言艺术,这样他们才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呈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悟。

(2)让学生学会推陈出新,为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提质上档奠基

“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教会学生“创新”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点,借此,才可能为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提质上档奠定基础。作文贵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中语文写作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创新”这一条。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从哪里来?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狭义而言,写作总是从模仿起步的,积累是关键,模仿是前提。个性化、独创性的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写作的捷径是对前人的优秀之作“依葫芦画瓢”。这其中“旧瓶装新酒”、“老曲新唱”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得好,让读者口有余香。对于此点,可谓“佳作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

(3)让学生学会一材多用,为高中语文写作课程提供“万能”素材

从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将满怀的热“爱”浇灌于高中语文写作课堂,让学生能够巧妙地运用万能素养,“将有限变为无限”,或者“以少胜多”。我们知道,学生手头有不少材料,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总是说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呢?其实很多作文主题都是具有兼容性的,写作的材料也是具有互通性的。为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下三种方法。一是顺蔓摸瓜,由表及里,开掘取意。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这种方法反映学生思想的穿透力,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让思维像水向低处流那么自然。二是另辟蹊径,不走常路,别有风景。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是要打破单向、一元、扁平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有时可反弹琵琶,反求其意,别出心裁。三是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小处落笔。即从小处立意,把意义引申发挥成大问题,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以及对未来的前瞻性的预见洞察力,使主旨显出特色与深度。

猜你喜欢

实施开发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