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2022-04-18田静
田 静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从教育部选择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到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无不彰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与深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如何厘清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深刻认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战略地位,基于职业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职业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逻辑关系
(一)职业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深化产教研合作,借助职业教育平台,培养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为中国制造业服务,最终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职业教育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经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一人才的培养具备职业性与工匠性。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能支撑,不断服务经济社会,提高社会吸引力,缓解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局面,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服务来达成,而其中,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主阵地”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实现“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必经途径。
(三)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与实践上高度契合
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育人目标一致性和教学内容连续性[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重在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者虽然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育人总目标上存在高度一致性。在教学内容连续性方面,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针对学生专业教育的一种方式,因而在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上,高校往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借助产教研融合所提供的平台、资源等禀赋要素开展教育。
在实践层面,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全程协同性、全员互动性、方位多样性等特征。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全程协同性,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离不开大量且连续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二者相互协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助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在全员互动性方面,职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需要社会、企业、高校乃至所有师生的协同参与,打破固有的工作壁垒,将校企联动、政校联动、师生联动有效串联为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组织系统,进而提高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打造为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价值引领。方位多样性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一同为高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渠道多样化、方式多变化、内容丰富化的教育资源与平台,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1.生态位理论
所谓生态位,其主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某个特定的种群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占据的位置及对周遭环境与种群之间的作用[2]。生态位理论指出在环境系统中,某个种群能够在占据位置中获取的资源综合就是“生态位宽度”,而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一种群如何利用资源综合来获取发展潜能则成为“生态位态势”。
生态位理论认为在不同的领域或地区,虽然存在地理上的分隔,但由于非生物因素间的相似性,在不同区域生活的物种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进而会发生趋同演化现象,即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物种,会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发展潜能来更好地拓宽生态位宽度。从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来看,二者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相似的生态位,随着周边环境(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要求,势必会趋同演化,因而如何实现趋同演化,达到殊途同归,在优化资源与配置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Arthur(1935)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概念。张蕾(2021)指出创业教育其本质上就是“创业生态系统”,简单来讲,这一闭环的生态系统能够融合多方资源禀赋要素来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3]。成希、李世勇(2020)指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本质来讲,其属于一个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即在特定的教育禀赋要素与区域环境背景下,所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间相互交互关联,进而发生动态、复杂而又系统的交互过程[4]。
有鉴于此,将基于职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定义为“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通过教育主体(高校、学生)与外部生态环境禀赋要素(社会、企业、平台、校外导师等)”之间的良性交互,形成共生竞合、协同创新、协调发展、动态平衡的有机生态系统,进而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职业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难点
1.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教育理念上存在理解偏差现象,由于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学科交叉与实践重合,加之现阶段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高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进而导致高校弱化了职业教育,大多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也无法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教育制度尚不完善
现阶段,国家层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出台的法规政策相对较多,也配套了相应的制度与指导文件,但多是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这导致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二者的协同,通常归类为一种学历教育,或直接将其作为单独的两门课程开展教学,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脱离职业教育范畴,而职业教育又大多“浅尝辄止”,成为一种“概念教育”。
3.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背离”现象明显。高校在处理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成效评价等方面,还是在师资建设、校外实践等方面,均存在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独立”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职业教育中未能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创新创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要素,进而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两张皮”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融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生态位理论指出,在整个系统环境中,不同的物种需要占据一定的生存位置才能繁衍生息,其中,获取资源多少由生态位宽度所决定,发展潜能则取决于生态位的态势,换言之,某物种生态位能否扩充将会直接决定该物种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5]。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生命体”,各自占据系统环境中的一定生态位,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厘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协同发展,共生共荣,进而通过融合互通来拓展在生态系统中的宽度,形成渐进式的生态位态势,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生态系统的因子组成分析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高校立足职业教育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整个过程中将所涉及的内部生态因子与外部生态因子进行双向收益、协同创新、协作发展、资源互补共享,进而推动生态系统中各因子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稳定平台的状态。基于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因子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因子结构图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主要由外部生态因子与内部生态因子构成,其中外部生态因子主要包括政府(政府所颁布的制度、政策文件等)、社会(市场、环境等)、企业(平台提供、校企合作等)等三个因子。内部生态因子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及教育载体[6]。
生态“态”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即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应对内部生态因子的发展与外部生态因子动态需求的变化,如何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来维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其客观反映了围绕职业教育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态位情况。生态“势”则是指随着外部生态因子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能否及时主动适应外部生态因子变化需求,通过对内部生态因子的引导,进而稳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客体,应当利用好社会环境提供的资源禀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稳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根据生态位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资源,在时空范围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为了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充分借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一战略,利用职业教育的“生态位”来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叠,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趋同演化,达到殊途同归、共生共荣、协同创新发展。根据图2分析可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内外部生态因子组成,由于不同的生态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充分考量如何根据职业教育对内外部因子产生的影响,来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在自身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比例。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内外部因子、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如何借助生态系统中现有资源,在趋同演化、拓宽生态位宽度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态势”发展,为此,依据图2的路径,构建了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根据图2可知,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结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方,协同与联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根据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定位,目标、任务等内容,与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确保所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为国家、社会与企业服务,最终形成动态、稳定、协同、共生共荣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图2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路径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组成因子与构建路径,构建了基于职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既具有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特性,也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阳光(政府)、水分(企业)、空气(社会)、土壤(高校)等四种物质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职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重要载体,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行动指南,所有教育环节的开展均是以职业教育为根本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
阳光(政府)维度作为维持系统生存与运行的主要物质之一,主要为系统的运行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扶持与支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行动理念指导,围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系列法律制度、规范文件、战略纲要等,从国家层面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税收优惠扶持,为行业需求进行引导,为创新创业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水分(企业)维度是系统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之一,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教育载体。企业可以为创新创业主体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平台、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同时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双导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来与高校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空气(社会)维度是生态系统运行的支持系统,在国家的引导下,社会各行各业稳步发展,而随着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行业需求到人才需求、从发展需求到技术需求,无不彰显着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也是创新创业主体创新精神引领的方向标。土壤(高校)作为生态系统运行的根本,是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体,需要全方位、多层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开展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为社会、为企业、为国家服务。
基于职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需要以职业教育为根本,从以上维度着手,优化优势资源配置,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重要载体,以传承“工匠精神”为价值引领,以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为行动理念,通过“实践基地”“产学研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结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技术发展规律与行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充分整合社会、企业与高校资源,构建职业—创业—专业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6]。
三、基于职业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再认识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行动指南,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朝着职业教育方向拓展,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性与特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发展。
(二)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度
我国应当根据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构建专一化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规范范畴中。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与会议精神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进行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确保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设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方向相一致。
(三)基于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独立,分为不同的课程,导致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为此,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首先,将职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梳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职业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始终来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将职业教育理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帮助社会培养创新创业职业人才。最后,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职业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基于职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
要基于职业教育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借助职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转换为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深度与广度,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