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研究

2022-04-18陈梦玲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藏财经大学财经

陈梦玲

(浙江财经大学 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问题[1]。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研究逐渐起步,随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特藏”是对特色馆藏资源的简称。目前,学界对特藏资源的定义虽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仍没有统一标准。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对特藏资源的定义是手稿、混合格式(包括印刷、绘图和照片等)的档案收藏,诸如地图、文艺刊物、小册子、广告、海报等图像资料,没有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报纸,以及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出版物[2]。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线词典(Online Dictiona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ODLIS)中,特色馆藏是图书馆从一般馆藏中分离开来的珍稀图书、手稿、文献,以及满足以下条件的藏品:①具有特定的载体形式;②具有特定主题;③关于特定的时期或地域;④处于脆弱或不良状态;⑤有特殊价值。这类藏品不能流通,且对它们的访问会受到限制[3]。

我国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历史并不久远。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有了关于图书馆特藏源的研究,一些图书馆开始了特藏资源建设,设立特藏室保护古籍和善本[4]。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特藏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数量和形式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古籍善本,而是扩大到本馆,甚至本校的特殊收藏,凡是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特色化、个性化收藏,均属于“特藏”[5]。如今,特藏资源已经成为体现图书馆发展水平的重要名片之一,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甚至一所高校学科建设、地域文化、历史积淀等方面的特点。

1 研究设计

笔者将全国财经类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委员会的成员馆作为研究对象,对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情况作了统计调查,并从特藏资源的数量、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1 调查方法

全国财经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委员会有46个成员馆,其中东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等8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站无法访问,笔者实际调查对象为38所财经高校图书馆。

笔者的调查内容是截止到2020年12月2日,各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公开的特藏资源建设情况。笔者先通过查看38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上“特色资源”“特色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自建资源”等栏目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特藏资源情况。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财经高校图书馆虽然有实际意义上的特藏资源,如古籍、博物馆、本硕博学位论文库等,但并没有通过以上列举的栏目清晰地标识出来,而是将此类信息分散于“图书馆概况”“本馆简介”“馆藏布局”“资源列表”等网站栏目当中。因此,笔者进行了第二轮查缺补漏,全面查看了图书馆网站各栏目内容,对38所财经院校图书馆的特藏情况做了更全面的梳理。

文中特藏资源范围包括各图书馆自行标注的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将各馆网站上列举的具有一定主题的古籍、民国图书、外文图书、赠书,本硕博学位论文库、本校文库、机构知识库,以及博物馆、展厅、纪念室所藏资源均列入统计范围。

1.2 调查数据统计

被调查的38个财经高校图书馆中,31个图书馆拥有特藏资源,占据被调查对象的82%。这31个图书馆共有170项特藏资源,馆均拥有4.47项特藏资源。其中有27所图书馆具备2种及以上的特藏资源。特藏资源的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数字资料、纸质资料、实物等。

笔者将170项特藏资源的内容进行提炼,按照16个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得出以下结果。

如表1所示,数量最多的特藏资源类型是学科/专题资料,过半财经院校图书馆藏有该类资源,同时学科/专题资源又多以经济学为主题,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海关特色资源库”,河北金融学院的“中国货币图片数据库”。地域文化经济特藏资源也是财经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重点主题,如安徽财经大学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平台”,陕西财经大学的“陕西旅游资源与休闲经济资源数据库”。部分图书馆将师生的学位论文、学术成果收集起来,建立了相应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文库,如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的“北京工商大学学位论文库”,江西财经大学的“江财文库”。还有一些图书馆依托已有的古籍文物等资源,建立了古籍阅览室和博物馆,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中国货币历史金融博物馆。

表1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按主题分类的特藏资源统计

2 我国财经类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特点

区别于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等高校,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点。

2.1 主题类别丰富

特藏资源应充分体现该项资源的独有性和创新性,是一个图书馆最具有辨识性的资源。财经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学科集中性高的同时,依然呈现出主题类别丰富的特点。

首先,财经高校特藏资源对应的学科主题多样,除财经优势专业之外,不乏管理学、法学、历史、外语等主题,甚至还有自然科学类的主题,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的“台风气旋专题特色库”,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的“制冷文献信息中心”“生物食品文献信息中心”等。此外,特藏资源的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文献类型,还包括图片、文物、门户导航、服务平台等多种表现形式。

2.2 学科特色突出

在被调查的38所财经院校图书馆中,有20个图书馆藏有带有鲜明财经特色主题的资源,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的“海关特色资源库”、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的“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资料库、”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的“日本侵华掠夺的金融物证”、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经济学经典名著文库”、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信息数据馆”等。

这些富有财经特色的特藏资源或以经济学分支学科、地方经济、某一特定行业为主题,或以经济学奖项、经济学知名学者所涉及的著作为主题。财经主题特藏资源的形成,与财经院校多年的优势专业历史积淀是分不开的。财经院校拥有数量众多的财经专业师生和学科建设投入,为财经特藏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财经特藏资源又为师生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支持,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2.3 地域特征鲜明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多彩缤纷,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所高校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收到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财经院校特藏资源有着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在被调查的38所财经高校图书馆中,有16个图书馆藏有具备地域特色的资源,这些具备地域特色的特藏资源或以地方经济发展、地方商帮为主题,或以如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平台”、西安财经大学图书馆的“秦商特色图书馆”;或以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为主题,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库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天津财经大学的“天津旅游文化资源”等。

2.4 数字形式为主

数字资源和印刷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两种主要载体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经费逐渐超过了印刷资源,在资源建设中占据优势地位。

如表2所示,数字资源是各馆特藏资源的主流形式,近九成的特藏资源完全以数字资源的方式存在,其中又以数据库为主要形式,兼有网上展厅、检索系统或服务平台等形式;9项特藏资源同时以数字和实物形式存在,数字资料通常是实物资源的电子化内容;仅有10项特藏资源完全以实物形式存在,其中主要以印刷物为主。

表2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载体形式

3 我国财经院校特藏资源建设的不足

受制于经费、组织结构与经验等方面的欠缺,我国财经类高校特藏资源在数量与质量、标识与利用、资源建设主题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3.1 数量不均,质量参差

本次调查统计的38个财经高校特藏资源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

如表3所示,7个财经院校图书馆拥有10项及以上的特藏资源,6个图书馆仅有一项特藏资源,中位数为4项。38所财经院校中,共有5所“一流学科高校”,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他们的特藏资源数量分别为4种、2种、7种、4种和13种,馆均拥有6个特藏资源,而本次调查的38所财经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平均数为4.47个。由此可见,这5所“一流学科高校”图书馆在特藏资源数量比其他财经院校图书馆略多,但并未占据绝对优势。

表3 财经院校拥有特藏资源数量情况

从资源质量上来看,各校图书馆之间甚至一馆内部均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财经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有一定的深度,编排有序,勤于维护更新,及时体现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如浙江财经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信息数据馆”。也有一些图书馆“特藏不特”,特藏资源内容单薄,主题不突出,建设水平停留在简单的收集和堆砌采购资源,如个别图书馆将随书光盘和馆藏过刊电子版作为特藏资源,或将书目检索系统、采购的商业数据库或系统作为特藏资源。这些资源几乎没有经过图书馆的加工编排,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或迁移,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特色。

3.2 标识不清,重建轻用

笔者在进行网站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多数财经院校图书馆将特藏资源安排在“数据库”或“电子资源”栏目中,通常以“特色数据库/资源”“自建数据库/资源”进行命名。一些图书馆虽然有特藏资源,但并没有将它们清楚地标识和呈现出来。4个图书馆虽然具备特色资源,但是并没有将特色资源放在专门的栏目中,而是将特藏资源信息散布在“本馆简介”“馆藏布局”里。170项特藏资源中,81项特藏资源仅仅列举了名称,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缺乏科学合理、深层次的组织和揭示是财经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普遍问题。

特藏资源的组织混乱、标识不清和内容揭示的缺乏,使得读者在检索和利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此外,图书馆首页中鲜见对特藏资源的推广。此外,一些实物资源藏于馆内,未在图书馆网站上查到相应的电子化资源,长此以往,特藏资源难以进入读者视野,将大大影响特藏资源的利用,形成有“藏”无“用”的尴尬局面。

3.3 同质初现,主题趋同

整体上看,财经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但特藏资源建设同质化的问题已经初现端倪。财经院校优势资源相似度高,开放程度和共享共建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院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选题趋同,各自为政,难以充分获取“资源查新”结果。

本次调查的图书馆中,有6所财经院校的图书馆拥有10项货币主题的特藏资源,其中4个图书馆同时拥有中国货币主题资源;3所财经院校同时拥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主题的特藏资源。特藏资源建设的同质化趋势,使得该类资源逐渐失去特色,同时也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不利于财经高校整体的特藏资源建设事业。

3.4 缺乏人才保障

在被调查的38个图书馆中,除去2个图书馆没有公示部门设置,仅有贵州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12个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部室开展特藏资源建设。其中,有4个图书馆设置的部门仅负责博物馆或展厅的资源建设工作,如贵州财经大学的“票据博物馆”部门、湖北经济学院的“馆展部”、西南财经大学的“货币金融博物馆”部门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部门。然而,这4个图书馆分别拥有4项、9项、13项和8项特藏资源,这就意味着除了博物馆、展厅外,其他的特藏资源实际上没有特定的部门负责。

4 建议

纵观38所财经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工作,绝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正在向从有到多和从有到优的目标发展。在分析当前建设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得到了以下启示。

4.1 重视资源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制度保障是提升特藏资源建设质量的首要条件。重视特藏资源建设,要从构建特藏资源建设相关制度开始,将特藏资源建设写入图书馆规划、组织架构、业绩考核标准之中,在制度层面将特藏资源建设嵌入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人才保障是特藏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在馆员招聘与组织架构中应充分考虑到特藏资源建设工作的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开展特藏资源建设工作,在人力资源层面为特藏资源建设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保障。

4.2 发挥学科优势,立足地方特色

优势学科能为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将特藏资源与高校优势学科结合起来,特藏资源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6]。财经院校通常具备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学科优势和相应的人才优势。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建设特色资源,能较好地保障特色资源质量,同时还能用更少的成本建设更丰富的内容,借助优势学科的影响力。此外,优势学科往往具备数量众多、学术能力强的科研人员,这些人才对于特色资源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参考意义。

受历史原因影响,我国财经院校比较均匀地散步在各省市,集中程度较低,这就使得各财经高校天然地处于丰富多彩的地理经济文化环境中,拥有地方经济、资源、民族、历史、名人等多种特色资源。发现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特藏资源,是展现财经高校资源建设特色的有效有段。

4.3 提升资源质量,避免同质化

特藏资源之所以“特”,源于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首先要与其他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相区别。特藏资源建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资源搬运和堆砌上,也不能仅仅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质量与深度。

财经院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主题多集中在财经领域,易造成特藏资源的同质化;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组织加工,而不是重复建设和简单粗暴的“照搬拿来”。财经院校图书馆在特藏资源建设前期策划时就要重视“资源查新”,确保特色资源真正有特色。

4.4 推动共建共享,加强宣传推广

互联网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观念日渐式微,开放共享与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共享是推广特藏资源和实现其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7]。目前,财经院校图书馆共建共享已有初步实践和应用,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财经高校发起成立了中国财经教育资源共享联盟,但目前共享的资源仍然非常有限,集中在数据库和期刊联合目录、元数据、学位论文、学者库等类型。未来的特藏资源建设,必将朝着扩大共建共享范围和加深共建共享范围的方向发展,实现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

突破本校封闭的传播环境,加深开放程度,重视宣传推广是提高特藏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应主动打破“藏而不用”的尴尬境地,积极对特藏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寻找特藏资源与读者需求的交集,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特藏资源的作用。

5 结束语

特色化是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竞争激烈、知识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时代,特色就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生命。有特色才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有利于形成学科专业优势,并为实现馆藏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下基础[6]。未来的特藏资源建设竞争,不仅仅是数量与规模的竞争,更是质量和影响力的竞争。

猜你喜欢

特藏财经大学财经
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
——基于读者接受维度的理论探索
王梦媛作品
财经日历
沈豪杰、孙占平作品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财经阅读时代
财经神回复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