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业务思考
2022-04-18■吴楠
■ 吴 楠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长沙 410000)
引 言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5%,这项数据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数据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个百分点和2.72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来看,全国31个省份中,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数据指向一个重大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且深化阶段①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其中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同时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有效规划养老资金在国民生命周期中合理配置,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资金基本盘。从养老金融专业角度来看,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是当前中国社会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重点②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承担了主要保障责任,覆盖近10亿人,但支出压力日益加大,替代率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已降至45%,低于国际劳工组织55%的警戒线水平。第二支柱规模很小,仅覆盖约5600万人。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保障的支撑明显不足。。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意味着在 “十四五”时期中,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商业银行参与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立的意义
(一)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1.社会责任体现。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预测,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提升至14%,且人均寿命预期将达到81.9岁,人口老龄化加深和人均寿命的提升,也意味着对养老金融的储备更为迫切,现在还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居民应该且必须提前对养老生活做好合理预期和规划。目前,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是服务民生、寓义于利的经营举措,也是发挥专业特长、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2.优质客户获得。(1)可以明确优质客户。相关测算显示,居民参与第三支柱,月均收入超过8000元方能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该部分人群是第三支柱的受益者。特别是对于中高收入人群,其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是商业银行争取的优质客户。(2)可以长期锁定客户。根据国际惯例,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投资方式如果选择商业银行,那么居民只能在一家商业银行开立唯一的养老金账户,按月定投,符合退休等条件后方能支取。这样,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期限长达数十年,可有效锁定客户,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交叉销售挖掘客户价值。(3)可以实现批量获客。目前我国仍以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主,第三支柱从便利居民的角度出发,允许单位统一代理,从而为商业银行巩固代发工资客户、批量获客提供了新的抓手。
3.长期资金保有。居民只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金建设,这项储备资金就会在养老金账户中保有长达数十年,是商业银行业获取长期资金的优质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业银行对于长期稳定型资金的需求,为银行的资产项目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而且,第三支柱资金的长期属性能够极大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在改善资金期限错配、缓解流动性压力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价值
1.有助于提前引导零售客户建立适时合理的养老储备规划。从我国居民的财富储备来看,居民财富规模近200万亿元,数量可观;而从居民财富储备分布来看,77.7%沉淀在房地产,5.06%放置于银行储蓄产品③数据来源于兴业研究《这里的颠覆静悄悄——从蚂蚁金服与Vanguard 合作看财富管理范式创新》。,具体见下图1,从分布情况来看,财富集中度高,风险未能有效分散。主要问题就是居民在资产配置中大量置存于不动产,可支配资金有限。2021年,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共同发布了《2021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的养老规划意识在逐渐增强,养老储备渐渐在中国18~34岁的年轻一代开始受到重视,年轻人的储蓄率创2018年以来新高,由2020年的20%升至2021年的25%。这种提升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比如由于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年轻人中76%的人群计划增加应急储备。不过数据也显示年轻一代储备养老的启动时间晚,平均31岁才开始规划,23%的人群表示个人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较少参与投资。商业银行可利用个人客户参加第三支柱的资金便利,引导客户调整原有的财富结构不合理和青壮年金融储备不足,利用税收优惠的政策红利建立养老储备计划,培养自愿养老储蓄的意识,把“短钱”变为“长钱”,提前做好养老资产的储备。
图1 中国居民财富结构分布情况
2.长期投资获取稳健合理收益。一般而言,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与产品持有的期限,呈现正比关系,即期限越长,收益越高。商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以一年期(含)以内为主,大部分个人客户资产以短期产品的形态存在,收益率有限。个人客户参与第三支柱,在养老金账户中的资金沉淀将长达数十年之久,且税延产品政策范围将扩大化,将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产品等纳入,可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类型的参与人实现多样化的投资需求。金融机构将通过开发养老型的长期限产品,吸引长期资金,合理进行资产配置,推进养老金资产的保值增值。
3.获得第三支柱个税红利。从目前政策来看,大部分工资性收入在纳税起征点以上的个人客户参与第三支柱均可获得个税红利,为未来的养老资金需求增加储备。按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及第三支柱税优政策,在领取阶段按7.5%(一次性领取适用)及3%(分次领取适用)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年收入在10.8万元及以上的个人客户,经测算,第三支柱年节税金额为0.03万元~0.45万元。
二、商业银行参与第三支柱养老金的优势
(一)第三支柱制度设计的全程参与
商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金融主体,在养老金服务第一、第二支柱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毫无疑问,参与第三支柱制度建设是商业银行服务民生、推进服务创新、促进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在监管机构的组织下,商业银行全程参与了养老金第三支柱建立的可行性研究,对其模式与路径、产品范围、技术方案等进行了研讨,这些过程都为商业银行参与第三支柱的制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入的行业思考。
(二)技术和系统都有相应储备
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参与到第三支柱建设,基于银行账户制模式深入研究技术实现方案。这些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均具备第三支柱相关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等基础功能。
第一,系统支持第三支柱业务全流程运作。支持养老金账户开户、资金缴存、产品投资、养老金支取、账户转移、账户销户、信息查询、账务流水查询等,并支持银行柜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多渠道的业务受理。
第二,系统对接监管机构上层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与人社部信息平台对接(以下简称“信息平台”),一是支持居民开户前的唯一性校验、支取时的待遇资格核验;二是同步将居民所开立的账户信息、资金缴存情况、产品申赎信息、产品运营情况等报送至信息平台,可以由信息平台直接与国家税务总局的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对接,参与人的缴存信息通过信息平台报送至税务机关,打通与税务系统的通道,为后续的税收优惠做好准备。
第三,系统与产品管理系统对接。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平台对接,借助中登平台实现与各家基金公司的系统关联,为养老目标基金纳入第三支柱税延产品的销售业务模式做好技术准备。
(三)客户资源有储备
论及客户资源储备,可能其他平级金融机构鲜能与商业银行相提并论的,商业银行通过养老金、支付结算类及银行理财等业务,在金融市场上拥有雄厚且稳定的客户基础,实体经营网点遍布全国主要城市及大部分县域地区,覆盖面广。
(四)相应产品开放积累了一定经验
长期以来,为探索第三支柱养老金建立,商业银行在遵循既有的制度框架下,启动了银行系列的金融产品研发。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市场上公开发行了养老储蓄、养老理财产品,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如养老储蓄这类第三支柱产品,商业银行在设计时就关注了产品规则和定价:产品规则——部分银行养老储蓄以零存整取业务规则为依据,结合第三支柱政策作了对应优化,涉及开户、缴存、领取、纳税等规则。考虑到定期储蓄最长存期只有五年,设计了计息周期、自动转存、约定扣款等功能,为储户提供更大的产品便利。产品定价——部分商业银行拟以央行规定的最高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为基础,在监管政策许可范围内,提高养老储蓄定价,实行自动转存、复利模式,发挥储蓄产品的稳定收益优势。
三、几点建议
(一)逐步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商业银行参与第三支柱的制度设计
商业银行在参与中应秉承做好产品、服务客户的基本宗旨。第一,建立起第三支柱银行端税收递延产品的制度设计。建立合格投资产品制度,明确商业银行税收递延产品准入标准、制度投资运作细则,完善退出机制,并通过设置风险准备金,由第三方机构提供风险买断合同等承担兜底职责,降低产品风险,凸显产品长期收益,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提升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的服务外延,扩大第三支柱业务规模。第二,可以在第三支柱建立过程中逐步放宽商业银行税收递延产品的投资范围。税收递延产品可以由当前的养老保险产品扩展至带有长期性质的银行理财、养老目标基金、养老储蓄等金融产品。基于第三支柱资金的长期性,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商业银行将税收递延产品投向权益等市场,提高收益率,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居民都能参与进来。
(二)做好第三支柱专用账户各项服务
账户制模式是目前业界比较认可的第三支柱建设实施路径模式,它是以开立在商业银行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为基础,推广第三支柱业务。居民可以对账户进行资金缴存、产品投资、待遇领取及税款缴纳。基于此,商业银行可进一步完善养老金账户在资金缴存、产品转换、投资顾问及信息披露等四个方面的功能。就具体业务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提升和完善:(1)账户支持第三支柱资金定投,实现自动扣款,提升业务的客户体验;(2)账户支持产品间转换,同行业领域的税延产品可在养老金账户上实现直接互转,免去个人客户在同行业领域产品转换时产生的时间成本和转换费用,例如未来的养老目标基金;(3)建立智能投顾系统,通过养老金账户及人社部信息平台链接个人客户在社保系统上的资金流等信息,量身定制第三支柱资金投资策略;(4)建立账户投资信息定期披露机制,保证信息的透明性,使多方参与人及时了解最新的投资情况。
(三)借助金融科技及互联网渠道助推第三支柱建设
伴随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业界判断市场参与第三支柱的入口和渠道都将以线上为主,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来推动第三支柱建设。
第一,强化科技金融运用,利用互联网流量优势,持续打造便利性平台服务,将服务拓展至“长尾”客户,智能化融合银行多条线产品及服务,拓宽第三支柱业务覆盖范围。具体而言,在市场方面,税延产品起点金额低至10元,未来多数产品免面签,对于资产流动性有限的居民天然亲和;在流程方面,可预见第三支柱各功能均可在线上快速完成,实现高效率操作,具体包括开户、产品销售(互联网机构本身应持有资质)、资金汇划等。
第二,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根据客户的金融习惯研究潜在需求,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精准营销第三支柱业务,同时为其量身定制税延产品组合,长期服务客户养老金融生活。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大商业银行税收递延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兼顾安全与便捷的新型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应用,与人社、税务等部门信息连接,持续优化第三支柱业务客户在开户、投资、税优、领取等环节的体验,简化业务流程。
第四,借助互联网渠道,进行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在发挥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广布优势的同时,补充线下缺陷,提升金融惠民服务能力。
(四)利用信用优势强化个人投资者的引导教育
商业银行由于长期深耕中国零售客户市场,具备可以强化个人客户对于养老规划与长期养老金投资的理念的优势,让个人客户“养老有规划、时间有概念、投资有手段,未来有保障”,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第三支柱的潜在优势,值得摸索并形成可操作性模式。具体而言:一是要基于商业银行客户基础扎实、客户资源庞大的特点,结合我国老龄化趋势及挑战,让个人客户对未来的养老金融储备有所意识;二是要基于银行渠道的便利性,利用广布全国的物理网点、安全便利的电子银行,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调动个人客户及早做好自身的养老资产储备的积极性,使其意识到时间价值和复利带来的保值和增值作用;三是要利用银行优良的资产管理能力,转换个人客户的养老理财观念,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向多元化投资养老转变;四是要基于第三支柱产品管理人的风控机制,尤其是银行经过多年建立起来的集中式、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引导个人客户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除固收产品之外应考虑其他浮动型金融产品。
(五)适度将第三支柱与商业银行养老产业项目相融合
鉴于居民的生命周期,特别是退休后的养老服务场景,第三支柱养老金后端的领取环节可与商业银行养老产业资产项目相结合,将其与医疗、养老社区、养老旅游等养老刚性服务项目挂钩,遴选优质机构,出台第三支柱养老金用途优惠政策,将第三支柱前(参与)、中(投资)、后(领取及消费)端打通,进一步鼓励市场多方参与。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立足养老产业市场多年,先期就探索了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顺应市场需求,优先发展了市场规模大、成熟度高的老年健康医疗产业金融;还重点支持了老年医药(器械)行业(包含制造及流通行业)及医疗康复服务行业;突破发展养老基础设施金融,择优支持养老房地产行业;规划布局养老日常服务金融,适度支持养老旅游行业[4]。银行可作为第三支柱与养老产业的“月老”,从投资和领取两个环节深度参与。一方面,在养老金投资环节,重点考虑优质养老产业资产项目,做到投向与资金用途充分匹配;另一方面,通过严格遴选将优质机构提供给市场,可以将第三支柱专用账户作为居民未来参加养老产业相关机构的定向优惠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