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2022-04-18李幼凡
李幼凡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愉快地学习数学,领会数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尝试
新课程标准已实行多年,新课标要求老师更新观念,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本人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我想只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勤动手、勤思考,在乡村小学同样也有精彩。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精心准备教具和学具,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在每个学期开学前,都会通备全册教材内容,想一想,教学哪些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教具和学具,然后开学第一周里指导学生准备好能做到的学具,打好标签,以便教学所需。例如: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时,由于利用小方木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八个小正方体,在教学时利用学具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摆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既直观又形象,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同样,由于为学生准备有几根细铁丝,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周长》时,教师指导学用手上的细铁线弯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或一面靠墙围,同样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总之,我相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指导或帮助学生制作学具。既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使教学更加直观性。
二、走出教室,到自然中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自然。因此数学教学也要贴切于生活和自然。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我不是在教室里上课,而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教学在物体摆放乒乓球台上,让学生坐在地上看、蹲着看、站着看,让他们观察和总结。同时指导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教学楼,看见教学楼的哪部分;观看同一景物,例如看操场上的大树,让同学们站在远处看,再让同学站在近处看,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这些知识在教室中教学是抽象的,可在操场上教学就很形象了,学生在观察之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观察物体的规律。因此可见数学课不拘泥于只在教室由教师简单地灌输知识,有时候更应该走出教室,到自然中教学,让数学更贴切于生活和自然。
三、创设课堂表演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由于是乡村小学生,他们对一些特定的数学表述很模糊。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透彻,他们很容易出错。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教学时,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怎样才算相遇时,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稍有变化的题目,更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表演“相遇”,通过同学的表演,我引导他们总结相遇的要点:1甲、乙两运动物要在不同的两个地点:2.甲乙两运动物的方向是相向的;3.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的路程。我想:这时他们才真正理解相遇的意思,今后解决有关相遇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再如,三年级上册有一条习题:“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游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游道有多长?”发现有很多同学列式是“100÷2=50(米)”,我想,应该他们不理解“来回”的意思,故而做错了。于是我组织同学表演“来回”走秀活动。那些做错的同学恍然大悟,我想他们印象深刻了,比我说十次还管用。又如我教一年级数学中<<乘车》>的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出示一幅情景图,而是创设一个表演活动:用讲座当作公交车,先让8个同学在讲座上扮演车上乘客,再让3个同学在讲座下扮作等车客人我说第一组同学到站下车了,让第组的2个同学下车,3个同学上车.这时我才提出问题:这时车上还有几人?你是怎样想?怎样列式?结果大家都能说出算理,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像这样的创设活动,既能营造课堂氛围,又激发他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认真备课,巧设复习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这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比如,我教二年级的乘法口诀时,都是依据前一句口诀设计一些复习题引入新课,然后指导同学依据前一句的口诀学法来学习新的口诀,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备课时,在复旧引新的环节中所设计的复习题必需精心设计,具有知识迁移的作用。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践,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要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挖掘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是的,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然后立足本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想办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使是在乡村小学,虽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我们也能践行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100条建议》
【3】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对数学思想教学应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