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雨燕不走寻常路

2022-04-18杨紫瑄

百科知识 2022年7期
关键词:雨燕雏鸟筑巢

杨紫瑄

北京雨燕是北京人记忆中的邻居和伙伴。每到夏季,在北京的很多古建上空都能看到漫天飞舞的雨燕,它们在这里飞翔,并交流着各自在迁徙途中的故事。

北京雨燕的拉丁学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它通体呈黑褐色,只有喉部呈灰白色,体长为169~184毫米,和成人手掌差不多长度;体重为29~41克,和一颗鸡蛋的重量差不多,是一种小型鸟类。

别看北京雨燕的体形偏小,但口裂非常宽大,呈短三角形的嘴张大时,感觉能把它自己的整个头吞下。在捕食的时候,这张嘴就像一个大网兜,能兜住无数的空中飞虫。通过观察雨燕在育雏期的喂食发现,两只雌雄成鸟平均每天飞回喂食雏鸟十四五次。

北京雨燕全身上下有一处与其他常见鸟类截然不同:它的足部是四趾朝前的前趾型。这是北京雨燕多年来进化后的结果。作为一种攀禽,且曾经的居住环境多为山体和岩壁上,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北京雨燕的爪子四趾逐渐前移,指尖弯曲程度大,指甲较为尖锐,适合勾住岩壁表面并进行攀岩移动。但这种前趾型也决定了它是无法抓握东西的,所以北京雨燕不会和一般的鸟儿一样在树枝或电线上站立和停留。由于腿短、力量差,它们在地面上也站立不住,只能像企鹅那样摇晃着挪动。所以,北京雨燕除了筑巢、生产、育雏会在巢里,其他时间几乎全在天上飞,那筑于高处的巢才是它们的安身之所。

北京雨燕大多喜欢在木质古建的吊顶或暗层的梁上、缝隙中,以及挑檐的椽子之间筑巢,在一些现代建筑和立交桥中也曾发现有北京雨燕筑巢的痕迹。雨燕的巢呈皿状,形似浅盘,外径约为11厘米,内径约为8厘米,高约2.8厘米,底部约0.3厘米厚,由唾液黏合杂草茎、枯叶、羽毛、棉絮、植物花絮、塑料片等杂物而成。每年每窝卵数为1~6枚。蛋体为纯白色,单个重量为1~5克,孵化期为21~28天,由夫妻双方倒班,轮流进行孵化。破壳后,雏鸟的留巢期约为40天,雏鸟成功飞出后无回巢的现象。

北京雨燕被称为北京城的“闪电侠”,它的翅膀狭长,呈弧线,展翼后的长度约为体长的两倍多,在天上滑翔时就像挂了两把镰刀在身子上,并且它翅膀中的腕骨长度明显比普通鸟类要长。这种特殊的翅膀形状和结构,使得它飞行速度极快,且在空中飞行时多为滑行,振翅或急转弯的频率会相对少一些。

除了飞行速度快,北京雨燕在“长跑”上耐力惊人。它们每年4月初会来到北京,开始筑巢并繁衍下一代,在北京的停留时间有60~100天。在7月底、8月初,它们会带领着新生的小雨燕一起踏上南迁的旅程,终点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根据定位追踪技术,我们发现北京雨燕的遷徙全程距离超过3万千米,可谓是长距离迁徙鸟类中的佼佼者。这样一只小巧轻盈的鸟儿,每年都要飞越如此漫长之旅,只为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迁徙。这既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又是生命、基因的记忆。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因为它们并没有选择距离最短的直线飞行,而是有意避开某些地点进行绕弯飞行。它们从北京出发后并不是南行,而是先北飞蒙古。7、8月正值雨季的蒙古大草原,孕育了大量蚊虫,沿途的飞行与捕食,为小雨燕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足够的食物。

之后,它们又转头向西,穿越中亚五国,这一段路线与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相重合。古老商道的地形地貌与丰沛食物不仅是古人的选择,也同样是北京雨燕的自然选择。

飞过中亚,北京雨燕便开始向南飞行,途经阿拉伯半岛。这个时候逐渐强壮起来的小雨燕已经能够适应快速飞行了。心急的北京雨燕没有时间好好观赏风景,而是急匆匆地赶到非洲乍得,在此短暂停留、休整后,便从非洲北部一直向南,到达迁徙的终点站——非洲南部地区。它们将在这里休息大约3个月,悠闲地在天空盘旋、捕食以及储存能量,也许还会利用这段时间对下一代进行生存“培训”。然后,北京雨燕又将踏上归程。

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迁徙——繁殖过程中,北京雨燕每年都“不忘初心”,按时回到它们的栖息地——北京。从非洲到北京,从北京到非洲,从未有过缺席。

猜你喜欢

雨燕雏鸟筑巢
为什么杜鹃雏鸟刚破壳就会推蛋?
蜜蜂筑巢
鸟儿筑巢
鸟儿筑巢
Task 1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白鹭筑巢
“一带一路”上的雨燕精灵
小雨燕减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