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绿色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2022-04-18丁伟

考试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绿色化学初中化学融合

丁伟

摘 要:化学作为初中学习中的必修科目,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是高中时选课教育的引导和前提,因此,在初中阶段,应当给学生将各个学科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展开讲解,让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化学科目的学习就要靠老师的引导。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污染的加重,化学的观念也有着一定的改变,为了减少化学作用对自然资源产生的污染和危害,绿色化学观念逐渐进入学校的教育之中,并且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就绿色化学展开论述,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何将课堂与绿色化学联系起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绿色化学;初中化学;融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2-0100-04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这就需要对化学工程进行改革。目前,地球的环境污染,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化学反应造成的,比如,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铅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等,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因此,想要将环境治理好,就要抓其根本,首先对化学进行改造,当然,化学不可能消失,这样一来,绿色化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绿色化学的概述

(一)绿色化学在工程中的运用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便责无旁贷。

绿色化学的思想发源于西方的发达国家,21世纪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成为绿色化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绿色化学在各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受到了格外的关注。绿色化学理念主要是讲述的是化学与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对环境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工程中对化学原料和机器的使用上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在化学原料上,在工程中由于技术不到位和机器效率低的原因,化学原料不能够得到完全的利用,这就使得工作的效率低下,产生了很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往往都对环境有害。其次,在工作的机器中,化学加工机器使用的大多是工业时期的传统加工机器,这些机器不能够将原料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用过程中的危害性也就增加了。绿色化学就是将化学加工机器线完成全面的改造,利用新的科技产品,减少对原料的消耗,同时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绿色化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除了在工廠中的运用,绿色化学在教育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接受的教育好坏影响着国家人才资源的多少。因此,在学校中,学生就应当对化学的危害和好处进行充分的理解,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想法,同时,了解当下化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培养一个远大的目标,增进对化学的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引入绿色化学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自觉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化学实验、课堂训练、课外实践环节全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教师在课堂中将化学内容与绿色化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将化学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在今后工作时能够对化学工程进行绿色的套装,环境也将因此而得到改善。

二、 绿色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意义

(一)将绿色化学引入化学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生产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在新时代,要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传统思想,摒弃学习化学就是为了生产的旧理念,将绿色的化学生产观念输入学生的脑中。学习化学是为了生产,但是一定要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环境的污染。生产只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没有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生产再多也不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化学教学中根据课本的规划可以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减少化学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化学中的污染问题。这样看来,将绿色化学引入化学课堂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环境保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二)绿色化学进入课堂,能够提升教师对化学环境保护的深刻理解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知识内容的传授大过于实用化学的讲述。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化学的专业知识接触较少,考试内容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教师就抓住这一点,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甚至脱离了对课本的学习,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记忆,这样的教学就忽视了化学的根本意义。首先,化学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学生不能接触;其次,由于有关化学环境保护的知识点较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就减少了。如果将绿色化学引入课堂中,教师就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涉及的考试内容较少,但是对学生理解化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教师布置作业内容时,也适当的将绿色化学中保护环境的观念掺杂进去,这样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将绿色化学引入课堂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绿色化学在化学课堂中的渗透方式

在当下的化学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对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对绿色化学的讲述较少,这就意味着教师的重担之大,教师要将绿色化学重视起来,在课余时间多了解绿色化学的知识,将绿色化学的重点罗列出来,同时进行适当总结,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由此看来,教师是绿色化学传授的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的社会中,对环境进行改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也需要将环保这一理念融合进化学教学中,并要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在保证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综合思维以及环保意识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意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想要学生对绿色化学进行了解,首先就需要教师将绿色化学穿插在课堂的知识内容中。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将课堂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先将重点知识讲述完,最后可以引出绿色化学的问题。比如,在盐酸的实验中,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的重点,讲述完方程式之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严谨性进行分析,盐酸在吸取时不能过量,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以及保证实验的效率,避免过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而对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污染。这样一来,学生对化学原料的使用就会更加节约,同时,学生还应对化学实验的效率问题进行格外的关注,因为效率也会影响到环境的保护问题。教师在实验完成之后,可以对产生的物质进行讲解,格外罗列有害的物质,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化学实验的副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保护。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课堂中,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二)在化学教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实验是化学最直观的教学方式,要想更深刻的、更清晰的搞懂和理解化学的层层深刻含义,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绿色化学不仅可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还可以在化学实验中体现。实验繁多,绿色化学需要了解的相应知识也就更多。因此,这对教师的考验十分大,教师需要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就提前备好课程内容,因为课本上较少提及绿色化学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从海量的知识中搜查到重点。实验越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到的绿色化学知识也就更多。因此,做好实验与绿色化学教学的结合十分重要。

首先,实验中要注重规范性。化学实验是十分精密的过程,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甚至导致整个实验室陷入危险,造成人员和财务器械的伤亡和损失。因此,在实验中注重过程的精密性十分重要,做到每一步都按照要求来做,保证实验的万无一失,以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学生在实验的前一天就应当熟读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这样才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原料进行回收利用,许多实验材料能够进行有效的回收。如果将实验材料随意乱丢的话,容易污染环境,腐蚀器具,或者对人体产生危害。

其次,实验中要注重实验试剂的使用量。实验的试剂使用量是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一些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实验内容和过程还没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试剂的使用量都比较多,造成大量的原料浪费,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学校要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起来,主动地更新实验室器材,将先进的技术产品引入到实验中,合理的拋弃之前已经被淘汰掉的材料以及机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接受并熟练使用新器材,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将正确的实验方式教给学生。除了在学校,国家课本出版机构也应当将课本的改革重视起来,在课本上的实验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器材以及材料要选用更加适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产品,避免过量的浪费而造成环境的污染,这样一来,绿色化学进入实验室也是化学的一大进步。比如在浓硫酸的实验中,试管的容量大,为了实验的精确测量,对化学原料的使用量要达到试管容量的最低要求,这样就造成大量的浪费,并且浓硫酸是一种危险的试剂,如果大量的使用浓硫酸就有可能造成肉体或者器材的腐蚀,这就对身体或财产产生威胁。如果将试管换成点穴板来进行实验,使用的浓硫酸容量就会少很多,这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人员的危险和财产的损失。

(三)开展实践活动

绿色化学作为一个很大的模块,只靠单纯的课上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上教学只是学习的理论知识,即使学会了课上教学的绿色化学理念,没有真正的实践活动,也很难对绿色化学的真正意义进行了解。现在的教学情况下,教育体制注重的是考试的成绩,对于课下的实践活动有所忽视,这样的教学虽然让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却缺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有种舍本逐末的感觉。要想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就必须开展课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的绿色化学之中,走出课堂,真正的动手体会绿色化学的实际含义。比如,在课下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回收旧电池作为一个专门的实践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实际的操作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做一个回收旧电池的比赛,收集到旧电池多的一组可以获得奖励,回收旧电池较少的小组要被安排搜寻电池元件的化学组成和旧电池对环境危害的资料,并在课上教学中与大家分享。这样一来,就旧电池回收这一实践活动而言,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对环境进行了保护,将绿色化学实践到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了解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重视课本上的绿色化学内容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思想观、价值观等优秀品质的重要阶段,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应该利用现有的教材,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绿色化学虽然已经历经余年的研究实践,但是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很有限。

课本内容虽然提及的绿色化学内容较少,但是也要引起教师以及学校的重视,教育处应当将绿色化学晋升为一个重要的专题,增加考试知识点的内容量,同时,下达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学生虽然不能主动地学习绿色化学内容,但是有着考试压力的催动,学生和教师就不得不将绿色化学这一专题重视起来,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绿色化学的感染。比如九年级上册中第九单元燃料及利用的内容中,就包含了不少的保护环境的内容,在其他章节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保护环境,但是每个实验最后都会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也反映着绿色化学的理念思想。在考试中,出题人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实验题目的最后再加一问:怎样处理实验的材料?或者某种实验材料是否能够回收等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绿色化学的重视。由此看来,课本上的绿色化学离不开教育规划者对课本的规划与出题者对绿色化学的重视。

五、 培养优秀的绿色化学专业人才

每一个体系的重建与改革都需要有编制的支撑,绿色化学作为进入教育的一大科目,对此进行改革,编制问题也是少不了的。由于是教育内容的重建,旧的教学内容与编制就要進行摒弃,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编制上也要运用这一方法,根据现在化学的发展来看,旧的、被淘汰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化学水平,因此要有选择的对旧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除了编制的规划,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上文已经提到,绿色化学发展才刚刚开始,国家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能达到新技术人才的标准,因此,培养新一代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也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一个组织没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都不能立足长久。就像一个企业很难做到百年之后依旧繁荣。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教训,身经百战的他很容易使企业走向成功,而不思进取让企业的下一代继承人无法获得培养和教育从而导致企业的没落。绿色化学教育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支撑,便就只有一具空壳,有其名而无其用处。国家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重视绿色化学专业的发展,将优秀的、有经验的、有改革思想的高校老师挑选出来,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虚心的接受陌生的绿色化学知识,将绿色化学理念真正作为一种思想来学习,努力在将来成为中学中绿色化学教师的专业型人才。

六、 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化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教育部门应当重视起来,贯彻到每一个省份以及学校的课堂中,真真正正地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寻找绿色的闪光点,大力宣传绿色化学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学校内积极动员,广泛地引入先进的化学实验器材,培养优秀的绿色化学教师,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绿色化学的重视,加大环境保护思想观念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朱惠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9):70-71.

[2]冯铃慧.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绿色化学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89.

[3]吴道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5):313.

[4]韩艾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

[5]王春霞.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绿色化学初中化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