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一种基于鼓励的课堂管理新模式
2022-04-18毛艳霞
毛艳霞
摘要: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多采用外在控制的手段,如惩罚和奖励,会损害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变得被动和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和自律的品质。转变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态度,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信念和目的,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正面管教,不仅能有效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从长期来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自律等方面的品质。
关键词:正面管教;课堂管理;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2-0052-03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堂成了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场,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身心发展不成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各种类型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给教师带来了课堂管理上的挑战。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加重,课后托管服务也增加了教师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势必影响到教师课堂管理的精力和信心,因此,中小学教师急需提升课堂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也是中小学德育和心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课堂上随意交谈、擅自离开座位、嘲笑别人、接话茬、跟老师顶嘴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还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和质量。还有一些学生打瞌睡、做小动作等,虽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但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均有负面影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 53%[1]。此外,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可能和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意识普遍提高,在课堂上对于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关。
二、传统的课堂管理:基于外在控制的模式
通过对不同学科课堂的观察,结合已有研究,我发现,针对课堂问题行为,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惩罚和奖励的方式:惩罚是指针对不良行为,采用命令、批评、指责、甚至当众羞辱的方法,以达到制止和消除问题行为的目的;奖励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代币奖励等,以达到引发和维持好的行为,进而减少和终止问题行为的目的。
奖惩是目前被中小学幼儿园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教育方法,在家庭中也随处可见,成了儿童纪律养成、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这种模式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观点,即认为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施加外部条件进行控制。例如,如果学生上课说话就给予严厉的批评,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让学生感到害怕或厌恶的环境刺激,学生可能意识到做出违纪行为之后会伴随厌恶刺激出现,从而选择终止行为以逃避惩罚,这是正惩罚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对做出违纪行为的学生进行负惩罚,即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例如,对上课说话的学生,取消他下课出去玩的权利。这可能也会达到消除其不良行为的目的。从实践情况来看,惩罚或奖励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有肉眼可见的效果,因此被教师们反复使用。
三、惩罚和奖励的长期负面后果
惩罚和奖励虽然看似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究其作用机制不难发现,这种外在控制的模式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更多负面后果。研究表明,惩罚可能导致恐惧,这会对学习造成消极影响;惩罚对学习的动力和专注力也有负面影响,而且,学生为避免惩罚可能会取悦教师,而不是为自己的发展去获取技能和知识。在体罚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变得畏惧并逃避惩罚者,会对学校产生负面的感受和看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尼尔森[2]把惩罚导致的后果分成了四类,他的研究顯示,惩罚从知、情、行三个方面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反应。这四种后果分别是:(1)愤恨,学生可能的想法和信念是: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2)反叛,学生可能的想法和信念是: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3)报复,学生可能的想法和信念是:你们让我伤心,我也不能让你们好受。(4)退缩,选择退缩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个差学生、坏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也可能为了逃避惩罚,选择撒谎、欺骗、偷偷摸摸。
因惩罚引发的四种负面后果,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奖励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受和想法,短时间内看上去会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产生强化和激励作用,但是过多使用表扬和奖励,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3]揭示了表扬和奖励的真相,他认为,表扬是一种粗暴的交流形式,是一种支配性语言,是一个人在给另一个人下定义。教师和家长用表扬是为了操纵孩子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让孩子更依赖于父母。表扬和奖励还会助长孩子对评价的依赖,从而丧失内部的学习和成长动机。教师和家长可能不是为了操纵孩子的行为而表扬和奖励孩子,或许是真心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高兴,但当教师和家长过多使用夸奖时,孩子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对夸奖产生依赖,削弱了他们做事情的内部动机。
研究表明,孩子在成功完成一项任务之后获得奖励往往会在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失败。原因可能是表扬让他们产生了压力,也可能是表扬降低了他们的兴趣,也可能是为了获得表扬,他们不想再冒险尝试新的东西,只要获得奖励就可以了。频繁使用表扬,往往会让教师和家长忽略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思想及价值。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要改变外部控制的课堂管理行为模式,教师首先需要转变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态度,从内在深层次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行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4]认为,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学生之所以做出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持有一些错误的信念。例如,学生可能认为只有被教师特别关注时,他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而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在通过建设性的行为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失败后,可能会转而使用不良行为来获取需要的满足。又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提高成绩来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体验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就可能在课堂上通过打扰他人来获取关注,即使被批评也乐此不疲。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是更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5]。惩罚只会让学生感觉更糟糕,更加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表扬和奖励会让学生暂时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但在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性、责任感方面效果甚微。
五、正面管教:一种基于鼓励的模式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心理学家阿德勒以及阿德勒的追随者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它能帮助教师和家长建立一种和善而坚定、平等而尊重的养育态度,通过鼓励、连接、关注解决方案等方法,来培养自律、自信、责任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孩子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良好品格。
衡量是否真正在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核对:
1.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归属感和价值感)
2.是否同时做到了和善与坚定并行;(基于尊重和鼓励的)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和奖励只在短期有效,且长期使用会有负面效果)
4.是否教会了孩子有价值的社交和生活技能,以形成良好的品格;(尊重、关心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是否有助于孩子自我能力的开发。(激励他们建设性地运用个人力量和自主性)
六、科学有效的正面课堂管理工具
基于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标准,这里介绍三种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和工具。
(一)纠正之前先连接
所谓连接是指向学生表达你对他的接纳和尊重,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平等的关系,因为关系大于一切。如果只是以纠错为目的,让学生感到羞辱、自卑和沮丧,换来的是情感的疏离和关系的疏远。所以,纠正之前先连接是鼓励学生改变行为的最好方式。例如,你可以对一个正在闹脾气的学生说:“我注意到你在生气,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可能也会生气,生气没关系(认可学生的感受就是在连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你能采取什么其他做法吗(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再如,“在老师眼里,你比你的分数更重要(连接),你准备如何安排你的作业呢(试图纠正学生不做作业或者作业拖延的行为)?”研究表明,在学校里的情感连接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首要因素。
与学生建立连接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例如,见面时的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单独写一张鼓励的便条塞给那个需要鼓励的学生,送个小礼物,与学生共度一段特殊时光,分派一个小任务让他来帮忙,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和学生建立亲密的连接关系。
(二)不要回击学生的顶嘴
课堂上可能会发生学生跟教师顶嘴,不听指令,故意对着干,让教师伤心生气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的反应可能是反击回去,教训教训这个学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师生双方会陷入权利之争,看谁能说服谁、谁能制服谁,最厉害的一方可能会获胜,但是造成的后果其实是两败俱伤。所以,当学生顶嘴时,教师不要上钩,不要试图维护权威以至于陷入争斗中。
怎样做才能避免回击学生的顶嘴呢?尽量去理解和倾听学生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看上去学生在顶嘴,实际上他是在说:“我讨厌被人指使和命令,所以你让我做我偏不这样做。”或者是在说:“当你不尊重我时,我很受伤,我拒绝尊重你。”也许,学生的感受跟教师没有任何关系。学生跟教师顶嘴,可能是因为他在家里受了委屈,而教室是他觉得可以表达自己沮丧感的安全的地方。对此,教师可以说:“哎哟,这让我感觉很伤心,没有受到尊重。我需要时间平静一下,然后才能和你讨论这件事。”教师应在确保自己平静下来并能够读懂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信念时,再和学生沟通。
(三)给予有限制的选择
对学生来说,没有选择是令人沮丧的,常常会引发不良行为,而提供一个有限制的选择,会赋予学生力量。当问题行业发生时,教师至少要提供给学生两种选择。例如,在今天的自习时间,你是想读这本书,还是做作业?你愿意坐在这儿,还是那儿?这样的做法会预防学生因为自习课无所事事而再次出现问题行为。注意,教师不应该将提供选择看作是权威的丧失,也不应该为重新获得对学生的控制而取消学生的选择权。
参考文献
[1]陈汉红. 试探课堂问题行为[J]. 廣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26.
[2]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M]. 玉冰,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3]海姆·G·吉诺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M]. 张雪兰,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4]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5] 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 梁帅,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