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2-04-17余金成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人类

摘要:西方文化体现为人类大脑组织所形成意识能力的发展形态,中华文化体现为人类群居方式所形成合作能力的发展形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史以来,西方文化引领了工业化进程,其优胜劣汰机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融合了个人意识能力和国家合作能力,创造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家国一体理念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关键词:中华文化;西方文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2-0005-0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

人们比较熟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学界通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回溯,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予以认识,其实这还要从时代发展需要,即从经济全球化张力所指来认识。中华文化再度成为显学表明,人类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整合所有文明形态的历史节点。在实践领域,人们目睹了各种文明形态的震荡融合,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理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生和发展,唯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或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可阐释。

一、中华文化、西方文化构成人类发展的基本样态

人类作为特定物种,不论种族、民族为何,在生物进化层面上都达到了同等水平,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大脑组织相关的意识能力,一是与群居方式相关的合作能力。文化是人类在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实践结晶。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期,散居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一开始只能依靠既有自然资源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并因此逐渐形成不同的文明指向。其中,以地中海文化圈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生活在开放的地理环境中,大多从海洋和森林中获取生活资料,生产方式以渔猎经济为主,劳动场所变动不居,社会合作一般是由契约方式演变为法治原则,社会秩序体现为法治背景下的个体自由。因为其所从事的渔牧劳动直接面对自然界,更需要个人意识能力的发展,进而使之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生活在东亚这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主体部分依赖土地生存,生产方式以农耕经济为主,安土重迁,人口布局相对稳定,有利于形成管理成本较低的德治体系,通过整体协调方式形成合作能力,并经由家国一体传统凝聚为社会本位价值观,相应重视国家权力在安全和秩序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厚的思想资源[2]。

中华文化主张社会本位价值观,把整体和谐视为最高原则,并因倚重公共资源而强化国家权力作用。在人类自然经济时期,中华文化选择儒家学说作为整合社会关系的思想依据。儒家学说以人口生产关系长幼尊卑作为基本伦理原则,并拓展至忠君爱国领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华文化所推出的德治体系,有效地动员了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的劳动者,且大大节省了管理成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创造出人类一流的文明成果,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文藝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个体本位价值观得到彰显,自由主义原则突出了作为个人意识能力外化的科学技术作用,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商品经济,通过设置法治体系规范个人行为,通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在经历数百年调整完善之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大体能够支撑一种个体自由竞争格局,表现在:1.个人可以自主设置劳动目标;2.个人可以自主选择劳动地点和劳动行业;3.个人能够自主支配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上述三方面,有效解决了个人充分发挥自身劳动能力问题,与此相关,市场机制对劳动成果的衡量具有客观性;同时,由于竞争压力呈现常态化存在,综合形成了劳动者各尽所能的制度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成为20世纪末以来人类共同选择,就在于西方文化推出的市场经济形成了有效的劳动动员机制。人类生产方式正是借助市场经济,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并进一步通过工业化走向全球化。

个体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体普遍化即是社会,社会彻底化即为个体。人类之所以出现价值观形态的分野,与人类自然经济时期生存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3]有关。中西文化的片面性也将随着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得到显现,并因此获得修正和改变的机遇。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规律的揭示开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个体很大自由,助推了意识能力发展,并由此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民族对内出现了赤裸裸的阶级剥削,一些国家对外则发动了明目张胆的侵略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民族史逐步演变为世界史,人类因此被搅动起来,成为彼此利益关联的整体。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血淋淋的横冲直撞,表明它绝不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暂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在人类“世界史”时代,社会主义运动不能单纯理解为国别现象,而应该看作整个人类发展的组成部分。当西方国家借助对外扩张缓和国内劳资关系的时候,它同时激化了与落后民族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运动借此转向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斗争的融合,反而在落后国家被认同并得到推进。事实表明,并非所有投身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民族都能获得成功,还要看该民族能否及时取得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后者与相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有关。

在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难以避免地发生碰撞。西方近现代文化由于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领先而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被迫走上了救亡图存之路,在痛定思痛中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这道曙光,并由此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结合在一起,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功地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没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力问题,最终通过改革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的土壤是西方文化,依据的是人类拥有先进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站在世界发展前列,其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体现了历史客观趋势,成为指引人类进步的思想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因此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所取得的一切发展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从宏观上说,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贡献体现为其方法理论:其一,认同人类社会发展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而为人们理性运用客观规律找到了明确方向——人们凭无数次经验知道事物发展一定存在规律,自己只有找到该规律并且遵循规律办事,才能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虽然由于认知条件限制,人们很难一步到位地完成对规律的认识,但认同规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确定性,它使人们从自以为是的臆想中解放出来,共同寻找那种只有实践成功才能被验证的规律内容。其二,该规律表明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用唯物史观表达,即生产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代进步都与生产力水平提高联系在一起,理想社会必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其三,经济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发展,理想社会将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体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既意味着阶级消灭,又意味着社会平等。

在当代,西方文化存在着一个如何适应全球化深化需要的问题。凡事利弊相连,西方文化把个体地位独立化,激励了人们的自由奋斗精神,助长了人们的自我中心意识。但后者一旦走向某种极化状态,就会开始无视个人利益越来越融入整体利益之中这一事实,甚至在可能的条件下,会牺牲他人利益满足一己私利——这本来就包含在个体本位价值观之中。法治环境会对该趋势作出限制,但法律滞后是一个客观事实,只能随时调整变化,如果单纯依靠法治约束,就意味着社会稳定始终需要付出某种代价。中华文化主张德治原则,呼唤人们的道德自律,体现为以不变应万变,这显然是另一种治理思路。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理想的方式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基本利益的实现领域,采取法治约束方式,以维护社会合作的总体稳定;在随机利益的实现领域,采取德治约束方式,以体现社会活力的始终存在。

西方文化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上,一向秉持个体本位原則,突出由此所形成的意识能力作用,但是忽略了社会本位原则所导出的合作能力作用。当西方进入资本至上状态的时候,源自个体本位价值观,对国家权力的排斥就成为障碍,其意识能力运用开始出现保守主义趋势,自觉与不自觉地放弃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化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胜劣汰的动力机制,固化了强弱对立格局,把发展希望单方面寄托在劳动能力强者身上,并没有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全面动员,这成为其天然弊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囿于个体本位眼界,很难选择与优胜劣汰机制对冲去帮扶弱者的方式,这个问题只有依靠中华文化才能解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这既是优胜劣汰与促劣变优的统一,即拉开贫富差距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统一,又是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即法治原则与德治原则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承诺。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权力担当大任的逻辑使然。有了初心使命意识,有了强烈的政治担当意识,才能赋予全面从严治党一个灵魂,为其实践树立一个总体标准。这一承诺由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践行,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通过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发展方向,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一体化的价值原则。依靠这两种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人就能够胜任当下所进行的共同富裕事业,并为人类发展提供榜样力量。

从实践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得到补充和完善,成为21世纪指引人类进步的指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全球化深化的需要,但是,个体本位价值观已经无法有效地体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要求,资本至上原则正在成为一种阻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创建的资源配置模式,才展示为更为全面的劳动动员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不是用社会本位价值观取代个体本位价值观,而是使前者包容后者,或者说,使后者融入前者。这一界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文化土壤上诞生,现在则需要进一步吸纳中华文化成果,使之更为完整全面地成为人类文明成果集大成者。

马克思主义原创形态深耕西方文化卓有成效,但远在东方的中华文化没有纳入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虽然他们从规律意义上关于理想社会的预见包含了中华文化要素,但并没有具体触及中华文化向该目标发展的路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了中华文化因素。中国人借助手中的政治权力,可以全方位地认识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自己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元机制客观上展现了人类文明两大成果协调联动作用,即以个体意识能力为特征的资本作用和以整体合作能力为特征的国家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一创造性实践中,中华文化显然不是一种策略性质的存在,它对人类发展乃至最终实现理想社会目标,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身处工业革命时代,今天的全球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两个时代所呈现的生产力发展特点有所不同。简言之,工业化时代是科技能力的天下,全球化时代是科技能力加合作能力的天下,当然,全球化作为工业化的深化阶段,只能以工业化的某种发展水平为标志。科技能力成果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使其作用最大化,二是如何使其作用持续化。人类新进步取决于这两个问题的有效解决。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由此将大大改变既有资源的存在性质和方式,过往对资源优劣的固化判断将得到修正。资源配置合理性将体现为适配性,如果不同资源置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去解决适配性问题,就会改变众多资源的运用方式。也许,资源的优劣搭配在经济价值上并不低于优优搭配,反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只要考察发达国家20世纪后期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产业转移,就会对此予以认同,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弱势资源,使其中很大一部分因此获得了适配契机。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早期就形成了“民为邦本”的理念,统治阶级在政治實践中意识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阶级关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规律论思想融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民为邦本只有在这一条件下才具有全面体现的可能性,而此前,它充其量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警醒机制,让当权者不要忘乎所以。该原则形成实践模式所基于的历史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使该思想成果演变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实践,它采取社会主义道路方式呈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的认同者,也是中华文化“得民心者得天下”理念的继承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衍生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从逻辑上把国家职能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致起来。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借此掌控了作为重要资源配置手段的政治权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政治权力从脑力劳动者手里拿到了包括体力劳动者在内的全体劳动者手里。经由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允许劳动能力强者先富。同时,政府通过更好发挥作用帮扶弱势群体,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毋庸讳言,当社会客观存在劳动能力强弱区别的时候,强者支配弱者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弱者发挥出更好作用——弱者作为强者实施“中介作用”的对象,得以纳入理性总揽过程,对强弱双方都有利。强者支配弱者的合理性仅仅与文明史特定时期相关。一旦人们普遍接受了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这种合理性就丧失了:一方面,理性能力的获得使本来意义上的弱者具有独立判断处置所拥有资源的条件,强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设置的合作方式已经失去了发展生产力的最优地位;另一方面,弱者因此所获得的觉醒,加剧了与试图保持支配地位的强者之间的冲突,使“强者支配弱者”模式的维护成本不断增加。

国家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利益整体性和长期性。市场经济常态化竞争模式往往趋向资本至上,强者为了既得利益,常常自觉与不自觉地维护“强者支配弱者”模式,这不仅不能直接产生利益整体性和长期性,反而在积累中逐步地使资本至上弊端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如果国家不出面纠正利益失衡局面,单凭弱者个人的努力是困难的,会带来很高代价。国家是践行社会本位理念的当然主体,这既是社会和谐需要,又是提高合作能力需要。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即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从严治吏的治理原则等。虽然在实践中,上述三方面都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目前在治理能力方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这一传统。

如果说,过往社会存在两极分化,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话,那么,随着经济全球化、交往信息化进程加快,已经展露出新的选择可能性。西方政治家的惶惶然,根源并非是因为他们在维护人类的民主价值,而是他们不愿接受一种新的社会合作原则,“强弱平等合作”会在一定时期冲击“强者支配弱者”的既得利益。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潮流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真正体现人类愿望的发展方式会克服千难万险,引领人类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更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扮演了这一角色,其前景是无比光明的。

人类劳动发展到今天,其主体特征第一次出现了以国家为标志的社会劳动与以资本为标志的个人劳动相并列的现象。这与经济全球化、交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有关。在过往的经济实践中,人们只注意到生产力的天然主体是个人,现在却发现共同体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财政政策甚至价值观念,越来越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它们从宏观上决定着资源配置的现状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而“一带一路”是其实践路径的话,那么,它们在与既有的西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比较中明显胜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开发弱势群体的劳动领域,其前景绝非单纯带来更快的发展速度,还会对一直存在的贫富分化痼疾形成持续冲击,继在中国彻底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之后,势必为从根本上消灭因贫富分化所产生的社会对抗提供强大助力。正因为如此,人类共产主义理想可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余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解读[J].科学社会主义,2009(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Resource of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YU Jincheng

Abstract: Western culture is embodied in the developing form of the consciousness ability formed by the human brain organization, while Chinese culture is embod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capacity of human beings to live in groups. Western culture has l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since the commodity economy of capitalism transformed national history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ts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mechanism has also exacerbated social tensions.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deepene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successfully fused the capacities of individuals and nations to work together, realized creative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mad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len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Marxist ideological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人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