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专业社团人才培养要素分析
2022-04-17贾敏燕张青辉
贾敏燕 张青辉
摘 要:专业社团是高职院校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胜任力模型主要用于人员的培养和甄选,目前国内对专业社团人员胜任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专业社团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借鉴国内外有关胜任力的研究成果,以冰山模型为基础,主要通过对某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毕业生就业企业等进行访谈、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由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个人特质、自我认知、动机四个维度构成的专业社团人才培养要素,为高职院校专业社团人才选拔和教学改革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胜任力模型;专业社团;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本文索引:贾敏燕,张青辉.<标题>[J].商展经济,2022(06):-114.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偏差,所培养的学生岗位胜任力不足等问题。专业社团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特质和能力的第二课堂,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探索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某高职院校的“营销之道”社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建议。
1 岗位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在1973年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提出的,1994年他又给出了胜任力的全面定义:能够明确卓越绩效者和平庸者可准确测量的个体特征。他提出的胜任力模型共包含五个层次,分别为:知识和技能、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具体情形如下:胜任力特征模型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用于人员甄选。在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应用胜任力模型建立关于校长胜任力的综合素质模型,用来指导校长的甄选和职业规划工作。各国主要应用胜任力模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甄选,进行团队管理等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在我国关于胜任力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浙江大学王重鸣。他认为胜任力是带来高绩效的知识技能、个人素质、价值观、个性和动机等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认为胜任力就是可以使一个员工产生优异工作绩效的各种特征的集合。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用于构建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而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职业胜任力模型嵌入高校专业社团人才培养中的研究更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 胜任力模型视角下专业社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我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就业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于营销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具体需求,并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我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现状,重点以电子商务学院专业社团“营销之道”为调查对象:“营销之道”社团是依托我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专业社团,社团成立于2015年,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组成,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策划专业活动。由于高职学校专业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调查我校专业社团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职学校专业社团的情况。访谈收集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社团的数量情况、社团管理(内外部)相关情况、指导教师师资情况、社团学生对专业社团的认知评价情况及指导教师对专业社团发展的建议等。
2.1 知识技能方面——社团成员专业知识水平尚可,专业应用能力不足
知识与技能是胜任力模型中的外显性因素,是比较容易了解与测评的部分。“营销之道”社团专业性较强,专业性强虽然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也限制了非专业学生的参与,活动成员超过90%都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而且在年级构成上,大一大二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该社团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的知识作为优秀的方法论可以有效指导实践,营销能力则强调运用营销专业知识的能力,平时社团活动多以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各级市场营销大赛训练及参赛为主要内容,虽然比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营销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中,更加注重其能力的应用,如沟通表达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基本销售技能、工作主动性、客户服务精神、团队意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在社团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体现,而且很难有比较客观、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来对其培养效果进行评价。
2.2 价值观和个人特质方面——职业精神和个人素质培养缺失
从胜任力模型的视角来看,角色定位是指人基于其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和行事风格。目前专业社团在辅助育人模式上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职业价值观培养的缺失。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提升这些显性因素的培养,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重技轻人的现象,另外,对于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其岗位角色的培养方面很少涉及,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职业精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要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较强的成就感、责任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一个市场营销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目前来看,我们在社团教育管理中对于以上素质的培养教育内容涉及很少,并没有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2.3 自我认知方面——团队管理缺乏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印象。目前社团成员大多是“00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比“80后”“90后”更具有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被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因此社团的每个成员都渴望获得老师和其他成员的关注、认可。尤其是在社团选拔成员参加竞赛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没有被选中的成员往往悲观消极,不愿意参加后续社团活动,对于整个社团的团队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2.4 动机方面——社员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动机是在特定领域的一种自然且持续的想法或者偏好,如成就、亲和力、影响力等,它是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笔者对社团成员参加社团动机进行调查发现,43%的社团成员参与动机主要是提升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将近38%的社团成员则是出于参与社团能够加学分的考虑,剩余学生的主要动机为社交和个人兴趣等。在对以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为参与动机的社团学生进行访谈时,有将近一半学生表示社团活动和他们最初的期望有差距,活动的专业性较强,训练内容较多,相对其他社团活动更加枯燥。
3 专业社团人才培养改善建议
3.1 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引入优质的外部资源,强化社团成员专业技能
在社团活动的内容上,应多增加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市场營销、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及相关实践项目,还可以设立推销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用纯实训项目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要利用优质的外部资源尤其是校企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和载体,通过一系列企业实践活动来培养会动手、勤思考、善创新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带领社团成员进行企业体验实习,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及相关岗位等,使社团成员有机会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前沿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较好地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岗位需求,从而锻炼社团学生在真实岗位情境下的沟通表达能力、执行力、市场洞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各项职业技能。在社团成员的评价上,要同时考虑学校和企业两个评价主体,建立一套合理有效地提升营销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和企业两个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评价选拔。
3.2 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社团可以在各类讲座、技能竞赛、走访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率先垂范以自身爱岗敬业、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强化成员的职业精神。同时指导教师可组织专业社团成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实训教学和生产实践性相关活动,不断深化学生对于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标准的认知,不断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精神。
在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方面,在社团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某项技能,力求完美。比如,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微信公众号产品营销中的核心卖点进行打造,让学生清楚营销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这就意味着要给“产品”赋予更多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核心卖点,核心卖点的提炼与呈现这项技能就是在不断重复中关注每个细节变化,需要营销人员花时间精力去反复寻找、推敲和打造,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团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社团品牌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
在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方面,作为专业社团,虽然面临团队成员比较松散、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社团成员具有专业背景相同、兴趣爱好相似、参与动机和共同目标一致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创建高绩效的社团团队。在社团管理上,首先,进一步完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统筹规划社团的发展安排,并严格按照制度施行,提高社团成员对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设立梯队性的社团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考核制度等,挖掘和保留人才。其次,设置合理的激励制度,将社团的目标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成员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社团共同发展。最后,优秀的社团文化氛围对社团成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可促进社团成员高效地开展工作,团队共同目标的驱使可以使社团成员建立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整个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方面,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即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要注重专业社团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社团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社团学生的创造力,提升社团人才培养质量。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各级营销技能大赛等,并在赛后对整个比赛进行总结,建立反馈机制,将成果回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4 结语
本文从毕业生就业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力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专业社团人才培养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在下一步专业社团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在社团活动的内容上增加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及相关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其次,要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专业社团将胜任力模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改革的新思路,预计下一步会将这些构成要素应用到专业社团的发展和建设中,继而进一步明确专业社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建设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孟进,石涛,程建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以专业社团的育人实践为视域[J].文教资料, 2021(9):148-150.
谢简,陈梦瑶.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大学生专业社团辅助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协会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16):199-200.
魏杰,刘冬青.基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视角的专业社团建设研究[J].才智,2020(16):104-105.
徐桂兰.陕西省大学生体育社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6):136-137.
张茜,王浩宇.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学生社团的新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8(19):144-146.
袁连升,单双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6):158-159.
孟高飞,王子建,张雪荣.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4):120-122.
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513-51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