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戏剧化融合趋势

2022-04-16周家戎

电影评介 2022年20期
关键词:戏剧化文艺节目文艺

周家戎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文艺正在“传承创新”与“守正出新”中创新前进,走出了一条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新时代电视文艺节目在主题设置、议题设计、形态创新、题材拓展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造就了一批见证时代风貌、展现时代风骨、带动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其中文艺节目戏剧化融合成为该类作品创作的显著趋势。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其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拥有一整套独立完整的戏剧体系;将戏剧艺术形式与电视文艺进行综合跨界嫁接,无论对于戏剧本身抑或电视文艺创作发展,都是一次大胆尝试,也是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当前的电视文艺创作领域,无论是厚重生涩的古籍借戏剧以重生,抑或妙趣横生的诗词借戏剧容光焕发,还是“中国节日”系列借戏剧拉开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大幕,戏剧化元素已成为新时代电视文艺创新创作的重要趋势。本文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戏剧化趋势,试图通过近几年文艺创作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分析梳理找出新时代电视文艺节目创新创作的不二法门。

一、从戏剧小品到综艺节目,电视文艺戏剧化结构初现雏形

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的一门综合艺术。[1]而戏剧小品作为戏剧的一种,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是中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和台词语言来表现生活片段或艺术形象,以此揭示深刻的主题。[2]其特点在于戏剧小品通常来源现实、取材生活,聚焦时代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场景乃至精彩瞬间与高光时刻,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力求在短时间内于戏剧场景构建与还原中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以小见大是戏剧小品的灵魂。

由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于1984年登上春晚舞台,这是戏剧小品第一次正式出现于电视荧屏。[3]戏剧小品作为单节目类型的舞台虚构开始以独立的艺术形式走上大众艺术舞台,可以说《吃面条》是文艺晚会类节目与戏剧舞台小品结合最早且结合得较成功的雏形范例,后续春晚几乎沿用这一文艺形式,陆续诞生了一批喜闻乐见的佳作。如朱时茂与陈佩斯表演的《主角与配乐》、赵丽蓉等表演的《如此包装》、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梁模特队》以及一些其他优秀作品。单节目类型的舞台虚构小品与文艺晚会的结合逐渐走向成熟,已然成为每年春节期间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文化事件。

经过几十年发展的戏剧小品,以其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结合先进电视技术的呈现愈发精彩,戏剧小品通过文艺晚会不断为观众提供精彩视听享受的同时,也为文艺创作储备了大量单节目类型舞台虚构的创作人才。随着中国电视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内观众对视听节目需求度的增加,对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化与差异化的需求,文艺创作者们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对外学习、借鉴模仿、本土化的创作历程后,敏锐地发现以单节目类型舞台虚构为创作核心的真人秀节目恰恰可以抓住戏剧小品舞台虚构创作的肌理与特点,借以综艺化的节目外壳包装,形成全新的文艺创作形式,带来全新的文艺创作生命力。

东方卫视在2015年4月播出了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浙江卫视在2016年9月播出了原创喜剧竞演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等。这两档节目都以鲜活、短小精炼特征等的喜剧小品为主,人物塑造鲜明、结构搭建完整,借助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灵与性格等,以小见大讲述了一个完整故事,通过综艺节目的结构化设计来实现内容的创新性输出,同时也展现出戏剧艺术较高的美学特征,以电视文艺节目承载戏剧小品演绎为全新文艺节目形式,正在走向荧屏大众化。

二、从竞演综艺到舞台戏剧,电视文艺戏剧化创作走向成熟

随着大众对喜剧类节目的认可、喜爱与推崇,喜剧类综艺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各卫视平台的头部之作,但节目同质化问题、创新力度不足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寻求新的创作题材与路径突破成为文艺创作者们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将不同艺术形态以跨界融合创新的方式创制全新艺术文本成为此创作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跨界”(Crossover)的概念缘起于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Charles·Clarke)的“克拉克定律”。他认为,如果想知道做某件事是否有可能,就必须跨越可能与不可能的界限;“跨界”在《跨界》一书中的定义为:“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或品牌行为。”[4]跨界融合戏剧性元素与丰富娱乐手段为电视文艺节目创作打开全新的创作机制,戏剧的叙事结构、元素构成、表演方法等为文艺节目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而围绕打造戏剧情境场景、塑造人物性格特色、制造戏剧冲突对立等,满足于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又超越于电视受众的期待视野。戏剧手段与综艺方式通过跨界融合相互滋养,颠覆了传统意义和固定模式上的一般娱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迈入到全新的创作阶段。

浙江卫视于2017年10月推出的演技竞演类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下一季更名为《我就是演员》)开启了全新的跨界形式,节目整季由“大幕拉开”的舞台戏剧情景表演与“镜头开启”影棚影视化表演两部分组成,紧凑的戏剧结构结合综艺化的电视语言,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观感,戏剧化表演和影视化表演相结合为文艺节目思路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紧随其后,央视于2017年12月推出《国家宝藏》,将文物的“前世传奇”用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辅以今生的现场互动讲解,利用戏剧的假定性特性、舞台空间的自由转换、时空的古今交错以及观演关系的切换,搭建了跨时空古今对话的桥梁。

于2018年10月在腾讯视频播出的《一本好书》完成了由文本结构向戏剧结构的完美转变,通过复原舞台戏剧的设计打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戏剧场面,戏剧场面是戏剧情节基本构成单位,由戏剧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戏剧行为构成的各种生活情节画面,以人物上下场为场面划分标志。[5]《一本好书》将戏剧舞台的基本设置搬上了电视舞台,录制现场采用环形舞台结构设计,在封闭的空间中设计搭建了多层舞台,以展现故事及时空的推进与发展变化,辅以灯光明暗,进行不同场景转化的戏剧再造,真正实现了将戏剧舞台结构搬上了电视文艺的舞台。戏剧化结构展现是《一本好书》这档节目创新的亮点,通过戏剧化结构及演绎的形式,把一本书的内容尽可能以视觉化、立体化、影像化、结构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文艺化创作新呈现。

在这之后,中央电视台又相继推出了《故事里的中国》与《典籍里的中国》,这两部文艺作品均与国家话剧院编剧及优秀戏剧演员合作,用综艺架起艺术桥梁,以戏剧形态来演绎,在节目中完美实现了戏剧研读、戏剧演绎与影视风格的切换,借助精彩的现场舞台表演,在戏剧、影视、访谈等多种元素结合中自由穿梭。《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综艺”的方式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优秀艺术作品;《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借力AR等全新技术,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予以创新性展示,使苦涩难懂的传统典籍作品通过舞台演绎,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除综艺节目之外,2020年10月,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英雄儿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文艺晚会》以戏剧思维贯穿整个晚会内容架构,突破了以往文艺晚会常规的设计方式,开创性地采用八幕剧的形式,在短时间内用浓缩的戏剧语言写就了一部舞台上的史诗,戏剧元素在本场晚会中的运用实现了历史性、时代性和情感性并重的崇高审美价值。

三、从情景戏剧到数字智能,泛戏剧元素融入创作主流

戏剧创作与电视文艺节目的融合实践,为电视文艺创新、创作、创意提供了宝贵启示,也促使戏剧化元素被更大范围地运用到文艺节目中,泛戏剧化走入垂直创作的各大文艺节目领域。所谓泛戏剧化是指区别于传统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定义,将戏剧元素运用到其他的艺术形态当中,诸如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等,借以增强该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一种文化现象。[6]泛戏剧化元素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使用,促使该艺术形态进一步实现由“曲高和寡”到“喜闻乐见”,由“物理变化”到达“化學反应”,向更高台阶迈进。随着传媒领域在影像构造方式和数字智能特效等方面视觉技术手段的进步,文艺节目创作在不断深化对影视美学表意空间的借鉴过程中,逐渐发展到场景的构建思维和画面的极致呈现。

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文化类综艺创作中得以展现,文艺节目不仅拥有摄影光线、色彩、场地、构图等静态的空间造型属性以及音乐、舞蹈、运动、表演元素等动态的时间艺术形式。现如今戏剧化元素正借助技术复原渗透进入各型垂直细分类文艺创意节目中,戏剧与纪实场景还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2022中国诗词大会》将戏剧表演类出题植入益智竞技节目中,全新推出的“诗词小剧场”,将通过跨越古今的戏剧情景建构,把大家带入到沉浸状态中去出题和答题。另外,《中国考古大会》《诗画中国》《时间的答卷》《上新了,故宫》等通过戏剧性场景设置,演员影视化表演,从考古、文物、画作等不同载体中深掘久远而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根脉。

在戏剧创作成为文艺节目创新创作的标配,成为节目创新创意关键一招的同时,互联网已成为电视文艺创作者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焦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①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短视频用户激增,媒介融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推动艺术生产转型升级,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促使文艺创制流程升级迭代,短视频大数据算法浓缩了时间与空间,将更为精准的内容地推送到观众面前,进一步改变了媒介生态,也反向倒逼着内容创作片段化、简短化。短视频时代借助数智化创作与互动化创作东风,戏剧化短视频创作成为主流。

互联网短视频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社交性、参与性,追逐热点会以裂变破圈式成为社交新密码、硬通货。这种媒介工具普及与推广造就了全新的媒介传播生态,也为电视文艺生产制作带来了全新的策划与传播思路。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短视频传播的方式在社交平台引发现象级讨论,借助萌逗的人物情节兼以出神入化的虚拟电视技术,在互联网短视频“病毒式”传播的推波助澜下,可以说造就了小舞剧成功突围的典范。在这一成功经验的驱使下,河南卫视乘胜追击,进一步结合中国节气,将《中国节日》系列打造成文化品牌IP,推出主题奇妙游系列晚会《元霄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以民俗节气、非遗文化、历史典故、经典诗词、笔墨丹青为元素,融合戏剧表演、历史典故、文物故事、场景再造与纪实等艺术形式,结合XR虚拟空间扩展技术、AR虚拟植入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融合4K超高清、5G通信等新科技手段,以“今”入“古”、以“动”止“静”、以“小”见“大”、以“潮”化“老”,进一步打造出戏剧化、电影化与数智化相结合的节日系列短视频,同时找到了电视文艺节目创新创作的新密码。

在2021年制作播出的《中国节气——春分奇遇记》中,利用古今穿越的戏剧化设计构思,让最早编写记录二十四节气的西汉淮南王刘安跨时空奇遇小男孩刘一旦,共同完成了一场有关“让蛋壳飞”的科学实验,构思轻巧、内容惊艳。在后续“中国节日”系列当中,观众又惊艳地看到宛若游龙的《洛神水赋》、潇洒肆意的《登高抒怀》、诗意盎然的《上阳台帖》、举重若轻的《龙门金刚》等,其中《龙门金刚》为了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舞台画面的背景素材来源于节目组在龙门石窟的实景航拍,再结合后期三维建模、染色实现“复原”及AR增强现实技术得以还原实现。在“中国节日”系列后,河南卫视又乘势推出文化节目《天地诗心》,以中华优秀诗词为内容主体,以戏曲、舞蹈、纪实、网络报告剧、微影视为主要制作手段,并辅以最新传媒科技,给中国诗词的新时代化表达带来了全新时尚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融合戏剧化、数智化、互动性等综合艺术手法创作成功的文艺作品,正在为新时代电视文艺创作者提供全新的创作思路与传播路径,组建数字技术、文学编剧、舞台戏剧等人才队伍也正在升级电视文艺创制系统。同时,文艺类节目只有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当代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找寻东方美学的视觉表达,才能使新时代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之路越走越远。

结语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电视文艺作品价值,在创新求新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电视文艺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寻找能令大众耳目一新的文艺节目内容和形式。基于此现状,总结如下建议: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多艺术门类融合创新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和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艺节目创作只有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文化传统,跨界融合多样态新时代文艺形式,在以戏剧化融合创作为代表的新时代文艺实践范本中,继续发挥积极的示范效应。在摸索中不断寻找新突破、新路径,深入展现本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人文要素,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激发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带来共情共振共鸣,展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唤醒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记忆,才能有效拓展文艺创作的表现空间、美学空间、价值空间,为文艺节目创作带来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突围,为文艺节目创新创作开辟新蓝海、新路径。

二是要拥抱新变化,以全媒体思维关照创作全局。把握好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融合传播趋势,运用全媒体思维观照电视文艺创作全过程,推动当下电视文艺创新发展迈入新阶段。利用好互联网短视频、网络直播、弹幕互动等年轻观众广泛参与热爱的社交形式,拓展电视节目的外延传播空间,把握互动化趋势,组建好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全媒体“宣推链”与“营销链”。借助权威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具备社会关注属性的社会公众人物,助力传播破圈,实现主平台、多平台以及无数个体之间的无缝联动。这样既可以开辟题材空间,创新内容设计,以全新话题裂变分享自己的观点,吸引年轻观众参与互动,又可以助力节目出圈,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紧随新科技新发展趋势,以新視听形态为内容服务。新时代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对科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融合探索:以空间重构、科技赋能和场景渗透的互动与交汇成为大创作态势;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空间活动场域重构为创作手段,以新技术促新视听内容可观化的影像空间,使新时期文艺节目作品“活起来”,也“火起来”。这既是紧迫的时代新命题,又凝聚着对视听内容生产者因而动、与时俱进的新探索。创新的视听形式、多维的宣传矩阵、先进的数智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全民文化自信,也真正推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时代文艺节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5-196.

[2][3]张鑫.起源、绽放与延留:戏剧小品的发展演变与创新[ J ].四川戏剧,2020(12):91-93.

[4]苏柳柳.互联网时代下的电视综艺节目跨界现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5]张艺家.戏剧元素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以《国家宝藏》为例[ J ].大众文艺,2019(24):181-182.

[6]张鑫.借助戏剧的拐杖——网综《明星大侦探》泛戏剧化元素分析[ J ].戏剧之家,2021(27):7-8.

猜你喜欢

戏剧化文艺节目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办好地方电视文艺节目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