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情意行”视角下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构策略
——以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2022-11-23顼迎芳董元元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德师范生职业道德

顼迎芳,董元元

(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1 引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道德的角度看待教师的职业活动,关注教育现象的道德性,偏重于教师个人德性的实践性,要求教师个体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相关规范的内化[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教师的师德培养高度重视。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的储备力量,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担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关注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及培养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依托“知情意行”理论,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对其他高校师范生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2“知情意行”视角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逻辑关系

师范生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师范生内在知、情、意、行诸要素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行为过程这四个阶段。认知过程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情感过程是师范生面对教师道德问题时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师范生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克服困难、抵御诱惑的坚持精神;行为过程是师范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因此师范生的行为也是衡量师范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1 获得理论知识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理性认知不仅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实际践行的前提。师范生只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深刻,情感体验才会丰富强烈,才能知道为何而行动、怎样去行动,最终道德行为坚持下去。因此要想培养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首先应体现在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性认知上,也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有“知”的基础,进而对其产生情感认同,锻炼出坚定的意志,最后主动去践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鉴于此,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课程便显得尤为重要。

2.2 培养正向情感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是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表现出某种鲜明的色彩。”[3]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育时,情感是心理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情感对师范生的认知起着引导和深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情感对师范生的实际行动也起着引发和支持的作用。同时,情感基于认知产生,促进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育时,要充分体现师范生对于职业道德培育重要性的认识,这种内在的情感一方面会推动师范生内化认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范生坚定意志,真正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提出的要求。

2.3 树立坚定意志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生动力

师范生师德意志的形成过程也是师范生对师德的认知向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和实践的转化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师范生只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才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种要求,在遇到各种各样的职业情境时,能够抵御不良动机的诱惑,排除各种不道德的欲求。但是,师范生师德意志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培养和锻炼的过程,需要师范生打破原有价值体系、思维定式,因此十分考验师范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毅力,因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坚定意志,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2.4 投身实践行动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由杨芷英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指出:“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内在心理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外化,实践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完成实践过程才能使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师范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不断受到实践的检验,不断更新、充实、发展、深化。另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化,是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衡量行为机制,可以考察对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3“知情意行”视角下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德培养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校及毕业生进行调查,并在“知情意行”的视角下分析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以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一至大四师范生以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76 份。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师德高尚”,能够坚持立德树人、遵守师德规范,并从课程体系、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教育。

3.1 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师范生的综合培养过程

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总体上对师范生的教学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为师范生的四年课程设置了多样化、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并实施了为期四个学年的“全面提高”课程。

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政策、遵循教师道德准则、坚定立德树人意志;同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能力。

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师范生的从教信念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并且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思想启迪,鼓励学生加入教师活动组织,比如教师技能提升小组;同时在开展的课程中,会要求师范生去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会认真观看并予以反馈,这为师范生提供展示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亲和力的平台。

第三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逐渐加大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力度,通过开设多门中西方伦理课程,在提高师范生个人修养的同时提高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并且开展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开设了教学案例分析,在提高师范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在复杂的情境中教师应如何去做,在虚拟的情境中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学年是师范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其教学活动以入职培训为主。以教学研修为切入点,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成果呈现在师范生面前;同时组织讲座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道德。

从师范生四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可以看出,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师范生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行了精密的设计与安排,根据师范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规律有计划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在中学从事政治教学、研究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骨干教师”。

3.2 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现状调查

3.2.1 课程设置现状

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是息息相关的,培养目标“师德高尚”与毕业要求中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有支撑关系,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分为高支撑(H)、中支撑(M)和低支撑(L)。

如表1 所示,高支撑课程中占比最高的为学科素养类课程。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和核心素养,系统掌握与中学政治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课程,会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但是该部分在师范生全部课程中占比很低。

表1 课程设置分析表

“师德规范”要求师范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以树人为本、以立德为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新时代好老师。这一部分课程设置占总课程的65%,大部分课程都涉及到了师德规范,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伦理学等专业必修课,也有德育与班级管理等教师教育必修课。

“教育情怀”主要包括“职业认同”“职业修养”和“关爱学生”,要求师范生不仅热爱教育工作,也要具备健全人格等职业素养去做好教育工作,这一部分的高支撑(H)课程设置有五门,其中理论课程有四门:选修课三门、教师教育必修一门,实践课程一门为教育见习,理论课程还是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为主,实践课程会涉及到“关爱学生”,中支撑(M)的课程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比重相对较小。

3.2.2 情感认同现状

3.2.2.1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了解度较高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师范生进行行为选择时应有的道德素养,能够帮助师范生在日常教学活动自觉地用道德眼光来审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程度较高。

如图1 所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师德高尚”这一培养目标了解程度上,两个问题的得分别为3.65 和3.52,均高于3。在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中,选择了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师范生达到了90.34%;在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师德高尚”这一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中,选择了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师范生达到了87.22%,说明师范生对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师德高尚”目标的认知程度总体上较高。不过选择非常了解的人数分别占22.73%和22.44%,说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还缺乏深度把握。这就需要师范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以及实践活动时明确学习的意义以及对自身的养成逻辑,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发展自身。

图1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度

3.2.2.2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情感较为强烈。如图2 所示,92%的师范生认为职业道德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图3 中显示有96%的师范生认为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这从正面反映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重要性认识程度较深。师范生并不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评价缺失以及在考试中的非重点而忽略,相反由于师范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对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担负的责任性认识,这些积累起来的价值观使师范生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漠不关心,甚至认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没有必要的。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的学生错误认知会得到纠正。

图2 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同度

图3 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认知度

3.2.3 意志品质现状

师德意志是教师在进行道德选择时自觉克服困难、坚定信念的决心与毅力,它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师德认知向师德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归宿,使师范生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对师范生意志的磨炼,方法是多样的。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或各色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来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但是除了培养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引导师范生抵御不良诱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是依靠教师课堂中的言传身教,比如在党史学习中,教师会通过讲授革命年代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不忘初心、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但是理论脱离现实是苍白的,师范生真正的意志状态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体现。

笔者:如果你以后成为教师,能否做到意志坚定,比如抵制高价补课?

学生B:如果我真的遇到困难了,需要很多钱,那么我可能会选择“赚点外快”,我也不是圣人,真的遇到困难了还是需要钱来解决,但不会高价补课,毕竟学生也不容易。

学生C:那得看情况啊,如果是经济困难,我觉得补课就没什么,但是如果我没有困难,那我不会很贪心的占学生便宜,毕竟课外补课确实对大部分学生不负责。

目前教师行业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收受礼品和非法补课。在详细询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后,发现同学们对于类似行为的感官是复杂的。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或许会以个人利益为先。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其实知道哪些行为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但是现实中的情境是复杂的,在真正遇到难题时不免会有人违背意志、动摇内心。

3.2.4 教育实践现状

“行”是在道德意志支配下采取的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行动。行为教育进一步巩固认知、陶冶情感、磨练意志,促进师范生师德行为习惯的养成[4]。在第四学年进行教育见习,学生主要的任务是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教育见习会让师范生直接与中学生接触,这时师德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见习实习模块中,教育见习对师德规范这一要求是高支撑。以下是对几位大四学生和毕业生的访谈总结,旨在了解教育见习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促进情况。

笔者:请问在教育见习期间主要都做些什么?在与学生和校内老师交往时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吗?是否会进行关于师德方面的评价?

学生F:主要就是备课啊,写教学设计什么的;实习地方的老师挺照顾我们的,有的地方讲的不好还会指导我们,学生的话对我们就是好奇,他们那个年纪就爱凑热闹,我感觉我那班学生挺有趣的,很想爱护他们,对他们负责;学生和老师会评价,但是只是教课能力和教态方面的,没有师德方面的评价,我觉得这就比较主观了。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教育见习的评价主要还是侧重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师范生的师德评价并没有系统的标准,在实习过程中之前所学在师范生进行行为选择时会加以引导,但是在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没有真正接触学生、进行实践前只是苍白的文字。因此判断师范生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4 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师范生除了要提高教学能力,在行为选择方面也要具有道德性和合法性。通过分析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育现状,在对一年级至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后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侧重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则稍有欠缺教师在讲课时并不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专门的讲解;尽管知道行为是非道德的,但是在遇到困难时师范生的价值选择仍然以个人利益为先,这从侧面反应了师范生并无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与无私奉献;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等。具体问题及原因如下:

4.1 学校缺乏专门统一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细致分析总结以后,发现当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缺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复杂的,并且涉及多个层面。在针对培养目标“师德高尚”所设置的课程中,只有伦理学、德育与班级管理、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见习等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的道德行为选择等,其余课程均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教育,因此现有的课程无法涵盖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

表2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课程分析

续 表

通过访谈发现,在开设的相关课程中,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比例也很少,任何一门课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将自身的职业道德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方式也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教学的结合。

笔者:有哪些与教师职业道德有关的课程?老师是如何讲授的?

学生A:几乎每门都会涉及到,但最主要的还是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讲授的方式主要是案例教学吧,比如列举经典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让大家感悟。

学生B:伦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课程有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伦理学课程中,其中就包含了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通过举了一些网络上有关教师不当行为的例子,比如对学生进行言语侮辱甚至动手的事件,来激发同学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

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课堂讲授方式主要是案例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来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几乎每门都会涉及到这部分内容,但也造成这部分内容的零散。很可能同一个内容被不同的课程讲解,这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门的、科学的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师范生接受的教师职业道德信息都是碎片化和零散的,这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估缺乏清晰的规范。从理论上讲,教师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为目标,但根据《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只要符合相关规定,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提出申请进行资格认定。在上述体制的作用下,师范院校的整体课程、教学、实习等都会受到教师资格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资格体系主要考察师范生教育专业知识和执教能力,而教师道德态度、教师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包括在内。对优秀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有一个清晰的评价标准,有系统地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解和感受知识。并通过评价标准在师范生进行行为选择时进行方向性引导,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4.2 师范生自主锻炼教师职业道德的能力较弱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师范生大多是通过学校开展的相关课程以及师生交流中去了解和感受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也有通过上网查询和阅读相关的书籍来进行。但通过访谈了解到,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询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学习一般是准备相关考试,很少是本着真正想去了解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而去学习。

图4 师范生获取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的途径

笔者:请问您会自主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吗?是出于什么心态去学习?

学生A:大三的时候有教资考试,会在考试资料中了解,但是平常更多的还是学习更加专业性的东西,比如教学设计的制作啊之类的。

学生B:我自己是不会的,我觉得道德一类的东西去学习是比较抽象的,但是真正学会是要在实践中进行的,如果有书面考试或者学校有什么要求我会去找资料学习。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师范生只有在进行相关考试时,才会主动去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的知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感情并不强烈,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要求可能不会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在之前的问卷调查中,虽然看到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较深,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师范生也许会写出教育精神的知识点,口若悬河地谈论着班级管理的思想,但实际的表现未必如此,这是师德教育遇到的困境。师范生对师德要求是肯定的,也清楚培养师德品质的重要性,但在行为上却难以践行,更多关注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偏向功利化,对于知识学习的侧重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的,不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是课程试讲展示,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有科学系统的评分标准对师范生进行评价。因此师范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锻炼教师职业技能,重视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寻求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证书。从客观上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评价和考量的,其蕴含的机制也是很复杂的。教师职业道德也与师范生自身的道德素养息息相关,道德养成是需要时间成本的,因此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回报成本较高,因此师范生尽管知道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是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并不会付出很多精力去学习。

4.3 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师范生迅速、有效地认识到教育的特征,并有助于师范生进一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师范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各种教育行为,提高观察、学习和提高认识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但实际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安排等原因,导致师范生的职业教育实践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笔者:您觉得之前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您的实习有帮助吗?

学生E:我觉得课上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于实习有一定帮助,但是帮助并不是很大。在课上学习的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大多数是一种宽泛的概念性知识,比如教书育人和关爱学生这两项基本职业仅仅通过一些理论讲解是没办法深刻领会的,还需要到实践的教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怎样循循善诱,怎样因材施教,这些都需要真正地接触到每一个学生才能理解,每一个活生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面对书本知识、面对老师的教导、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都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老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成长道路,这些依靠课堂上的职业道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实习的时候与学生接触也不会完全按照书本上教的来。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之前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的作用有限,在真实的情境中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师范生本身缺乏经验,以及初入社会对资历较深的教师的依赖性,也造成了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是老老实实教授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很少直接面对道德问题。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导致上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过于理论化。尽管一些课程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教师也会结合案例来进行讲解,但这都是为了让师范生便于理解知识点,并不是基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需要进行的。因此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就会过于理论化,趋向于灌输、说教的形式。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性、观念性的引导,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情境下的道德困惑。对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不是通过几门课程、几个零散的理论就能有所成效的。其次,当前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见习、研习、实习” 一体化、“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在学校安排的教育实践中,师范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课堂、掌握讲授技术、充分融入到实际的班级情境中去感受、理解、解决教育道德问题。

5 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构策略

通过梳理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统计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后,在针对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最多的是“实践”“进行专门的道德讲授课”等,因此笔者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对此提出建议。

5.1 以“知”促学,优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重点在于对其相关理论的透彻理解,这需要开设专门课程将零散的知识和忽略的知识总结起来,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授课,同时将理论知识与丰富的教学情境结合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绎情境,或者采用社会热点道德问题让学生讨论,提高师范生的真实感受。该课程的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应较高于理论部分的学分要求,鼓励师范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并总结其实践收获,将其纳入最终的成绩考察中。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师范生在职业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师范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全面化、客观化。在评估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内容时,不仅要考察其职业道德素质,还要考察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1]。另外,要通过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其能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要想使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有效运用起来,就必须健全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制度。

5.2 以“情”促教,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行为示范效应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互动是对师范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相较于认知教育通过课程等显性教育方式,情感教育则多为隐性教育,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都是对师范生有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笔者:老师们对待教学是什么态度?能举一个印象较深的例子吗?

学生B:大部分老师还是很认真负责的,给我们讲课的一位老师真的是把教学做到很细致了,记得大二疫情还在网课,那位老师除了有视频录播课,还有直播,我当时看还挺震惊的,觉得这个老师好敬业,有被感染到。

学生C:大部分老师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上他们的课感觉能学到好多东西,很幸福;但是不乏有一些比较敷衍的老师,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上课之前并没有好好备课,没有做好准备,上课随性发挥,照着课本念,或者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的闲事,整整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并没有收获到什么,对那门课没有什么好感了。

学生D:老师们对待教学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比如在实习期间,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在给我们评述我们各自的教学设计时,指导老师在观察了我们所写的教学目标之后,觉得我们在写教学目标时,所运用的词汇不够准确,并且没有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后指导老师仍然记得并且找了相关的表达不同态度的词汇来供我们参考。对于教师在讲课中在播放视频时是需要和学生一同观看注意学生的微表情,还是可以顺便书写板书的问题。我们的指导老师在课后请教了有经验的高中老师,然后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由访谈可见,教师的教学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态度。师范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以及对知识的情感会受到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中,隐性教育也很重要。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结合师范生自身修养,逐步建立起师德情感。

另外,道德教育的形式要多元化。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使得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时不能采用说教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比如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入,相互探讨,使某些问题变得清晰、明白。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设定特定的情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中找出教育的契机点,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最后,教师可以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职业的幸福感传递到课堂,让师范生真正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感受教师职业道德。所谓“教师所具有的真挚情感往往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感染,学生们会更加感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的过程不能强行灌输、强制接受,而是要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老师们从学生的思维困境中,用深刻的学理分析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来回答他们的实际问题,并用真理的力量来指导他们。比如,在现在信息普及的时代,教师这一职业也面临危机,各种各样恶意的举报催生出了“佛系教师”,教师不再将立德树人作为信念,“明哲自保”才是最优选。因此随着这种变相的不负责的教师越来越多,师范生可能也会产生困惑,到底是该坚守心中信念,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会有一颗赤子之心去坚持立德树人,还是被恶意打垮,随波“自保”。同时网上纷杂的信息也会动摇师范生的道德信念,所以对于师范生的意志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直面问题,坚持真理,敢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此,才能使学生坚定立场,真学真用。

5.3 以“意”促行,有效激励学生弘扬职业道德的信念和决心

意志是师范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师范生只有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才能抵御各种不良诱惑,自觉克服在做道德抉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通过挫折教育、自省慎独等途径,提高师范生的果敢性、坚忍性、自觉性,培养师范生的道德意志。可以利用班团活动来进行挫折教育,提前预设各种模拟情境,赋予师范生有特定背景的身份。把师范生置于道德困境中,锻炼其困难承受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促使师范生做出与道德准则相符的决定,并且有决心地采取行动。如果师范生的行为选择与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相背,那么可利用教师这一外力制止或师范生意志自控暂停活动,并根据师范生的行为选择情况来引导师范生的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意志教育需要持续的训练与磨练。师范生必须突破固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挑战自我的决心。因此除了对师范生进行挫折教育外,还要对师范生进行“慎独”教育,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道德意志。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复存在,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如果希望师范生真正培养职业道德品质,不仅要赋予外在的标准,如评价标准、学分等,还要让师范生明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真正的优秀老师,不是只为了外在的考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意志坚定”为榜样,引导师范生以“榜样”的意志行为来调整、矫正自己的行为,与“榜样意志”行为相统一,最终激发师范生的坚强意志。

5.4 以“行”促效,拓展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宽度和深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在实践中验证与深化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一种理论要想使人们与之接近,要想获得人们的信任,不仅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有深刻的见解,还要有实际的效度和亲身体验。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而真实的教学环境又是错综复杂的,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师范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专业道德素质也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知识、能力、态度协调发展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体现实践性,把情景教学与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据此,学院可以构建一个支教平台。每个学期设置一段时间带领师范生去学困地区支教,“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为了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好老师的理想信念要以此为基准。”[6]因此,在贫困艰苦的地方支教,对增强师范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师范生的责任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教学理想是有益的。在学困地区支教时要完全融入,与教育实习区分开来,要全面体验和感受教学工作,与学生真实的接触,亲自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锤炼其从教信念,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让师范生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学识修养,更好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6 结语

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历来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加之师资培养中的技术化趋势,师范院校更多地注重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只有真正的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了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提出:在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的行为示范效应,有效激励学生弘扬职业道德的信念和决心,并积极拓展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宽度和深度,以“知”促学,以“情”促教,以“意”促行,以“行”促效,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系统,建立起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力的支撑网和强大的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师德师范生职业道德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