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域下中国英语的形成及文化传播作用
2022-04-16简丽华
简丽华
受众视域下中国英语的形成及文化传播作用
简丽华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中国英语是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变体之一,其蕴含的中国特色,融合了我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英语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接受选择是影响其发展和构建的重要因素,有其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英语的诞生及其发展背景,并结合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作用。
中国英语;受众视域;传播作用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我国传播的一种特定性、本土化产物,现有的理论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可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在交际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语言”,中国英语已经成为具有特色的跨文化交流媒介,也是当前翻译界关注的重点语言文化现象。学者称这种规范英语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不同,中国英语富有中国特色,融合了我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文化传播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最终归宿,是传播活动中整个文本信息的接受者。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社会环境、文化惯性、生活状况和需求结构,即从受众视阈,找到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的发展传播特点,发现并运用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传播。
一 中国英语的诞生及其发展背景
(一)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之必然性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英语开始与其他语言融合、碰撞,形成新的语言风格,萌发新的语言内容,兼具母语英语、应用英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英语,亦具有明显的母语英语特征。近年来,随着非英语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出现了大量非标准、不规范的新英语形式,这一过程就是英语的本土化。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者群体(约3.5亿),长久以来,大多数英语学习材料内容都主要被西方文化所占据,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文化却很少被提及。因而,学习者在语言接受及使用过程中,无法用英语讨论其他国家或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使得“中国英语”顺应而生。此外,教育部在2011年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了修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相互理解”,即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学习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更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一些外国人也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但在英语中,许多汉语特定表达并没有相应的英语表达。例如,“风水”“阴阳”等词汇。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风水”“阴阳”等词汇的拼音在英文翻译及文化交流中慢慢地被受众所接受。借助“中国英语”,中国文化中一些宝贵的元素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传播和发扬。
(二)中国英语诞生之理据
传播学中,传者、信息、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是信息所到达的最终归宿,受众作为文化传播的接收者具有主动性与选择性。英语语言的最大作用就是交流、交际,而交流是双向化的过程。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交流环节中,英语学习者在尽可能维持英语原有的语序和结构上促进英语的本土化,使其成为更为有效的语言交流表达工具。经过不断选择与创新,语言的使用更加趋同化,正是这种趋同化的过程加速了中国英语的诞生。因为在实践中,中国英语的确可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也让外国友人能够通过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英语产生不仅是英语本土化的结果,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即受众选择的结果,其发展依据主要表现为:(1)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看,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传播的产物,其发展也遵循生态学规律,在物种的进化中,只有符合遗传规律,才能够得以生存。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必然产物,在汉语的影响下,其词汇、语音、语篇和句型都会发生变化。(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的接受、认可会受到文化、经济的影响,之所以中国英语能得到世界的认可,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出现了“汉语热”,中国英语也顺应了上述趋势,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3)中国英语是构建中国文化身份的有效手段。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在各个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多元化的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其出现是为了让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确立文化认同,这为中国英语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1]。(4)中国英语的出现契合了新闻报道语言要求。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客观是其首要元素,中国英语保留了汉语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西方国家的受众而言,他们渴望了解东方文化,希望从媒体报道中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中国英语则为媒体的报道提供了新的渠道,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
二 中国英语的特点及文化传播作用
(一)中国英语的特点
1.语音。任何语言,都有其语音特征和发音规律,从语音角度来看,中国英语主要表现为超音段音位方面,这与汉语的发音规律不同,主要包括音渡、语调、同化、弱化、连续、失去爆破几个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颇具特色,由于本土英语中,不涉及短音、齿音的区别,因此,很多学习者也无法区分出单词的长音和短音,但这种差异不会对正常的交流产生影响[2]。
2.词汇。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汉语思维对于中国英语的表达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英语”词汇数量超过了万条,这正是因为人们想要利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却找不到适合的词汇,因此,会采用直译、音译等方式在汉语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词汇。如“yin yang(阴阳)”“guanggun(光棍)”“Jayou(加油)”“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
3.语法。在语言中,语法是其中最为保守的部分,其变化并不明显,中国英语的表达习惯深受汉语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影响。在英语的交流中,更加侧重于“形合”,因此,会使用大量的复合式结构,汉语更加注重“意合”,会大量使用并列的表达手法。英语表达对于语法的依赖性较强,而汉语在表达中,并无时态概念,因此,汉语思维也会深刻影响中国英语[3]。
4.语篇。英语语篇与汉语语篇的结构也不同,语篇是一个民族的特定思维模式。在英语写作中,一般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地表达观点,汉语写作则通常是迂回的,在文章最后,才会归纳中心思想。因此,中国英语深受汉语语篇结构的影响。
(二)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作用
1.搭建传播母语文化的桥梁。关于中国英语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葛传椝先生提出,1980年,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他提到:“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Four Books(四书),Eight- legged Essay(八股文),Xiucai(秀才),Hanlingyuan(翰林院)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Mr. Sai(赛先生),Mr. De(德先生)等,这些都是英语民族过去和现在所没有的,当然没有现成的译法,所有这些英译文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由于中西文化具有差异,单一使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常常会出现语言障碍,要想更好地传播母语文化,必须要精通中国本土的文化,创造性地采用英语来表达。之所以产生语义空缺的表现,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文化空缺,这在具有鲜明特色民族特征的概念上常常可见,中国英语的表达就很好地弥补了文化空缺,可利用各种手法来表达母语文化,因此,诸如gongfu(功夫)、Confucianism(儒家思想)、erhu(二胡)、qipao(旗袍)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产生,如今,已经在各个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很多文学大家们的英语作品中,就采用了大量的中国英语,如钱钟书、林语堂、杨宪益等,这种本土化的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真实还原了社会现实,这都是中国文化朝着世界传播的典范。在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下,中国英语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英语中也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汉语内容,数据显示,从中文中借用的短语和词汇,已经处在了英语中借词的第11位,在西方媒体中,出现了“Long time no see”“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等出现在了西方媒体中,中华文化的魅力尽显。如今,大量的外国友人们开始学习汉语,在某些国家中,学习汉语的人数甚至以每年50%的比例增长。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000万,自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通过中式英语的传播,让汉语文化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4]。
2.彰显民族文化认同。个体的价值与文化趋向,表现在自身对语言的态度上,英语的全球化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赋予了相应的文化烙印,不少曾经沦为英美殖民地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身份进行重新认同的过程。在亚洲,对于亚洲文化、亚洲价值以及背后语言的认同,促进了亚洲英语的发展,这是亚洲政治独立的客观需求,也是民族认同的彰显,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的诞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英语的诞生正是民族文化认同提出的客观要求,代表着中华民族尊严,中国英语其背后的本质就是立场问题,在中国英语的表达上,也需以本民族立场为出发点,其表达遵循“洋为中用”的原则。在以往的英语表达中,就忽视了文化元素,抹杀了民族文化个性,例如,将“太极拳”翻译为“shadow boxing”,“二胡”翻译为“Chinese violin”,该种翻译方式并没有真正彰显出事物背后的本质属性。如今,大量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英语已经被人们接受。在201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dama(大妈)”,在2014年,美国Urban Dictionary收录了“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在《牛津英语词典》中,也开始大量收录中国英语,如“dim sum(点心)”“Maotai(茅台)”等等。在美国《新闻周刊》《时代》中关于中国内容的报道中,就大量应用了直译、音译的表达方式,如《功夫熊猫》中,“Mr. Shifu(师傅)”“Master Wugui(乌龟大师)”。
3.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文化的交流缔造出了新的纪元,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也常常发生。这是由于在英语传播进程中,其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也随着语言传递至各个国家,削弱了他国的价值观、传统文化[5]。随着各国联系的日益紧密,英语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同感,让文化传承遭遇着危机。中国英语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台,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来保护中国特色。
4.进一步丰富英语的文化词汇。英语属于开放化的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语言内容,这也是让英语得以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的一种语言形式。在英语的发展中,法语、希腊语、西班牙语都对英语词汇的丰富作出了突出贡献。数据统计,在英语词汇中,有80%属于外来语,中国英语也进一步扩大了英语词汇来源,从汉语中汲取了大量的短语、词汇。从语义来看,有19个类型,即饮食、生物名称、艺术名称、地理名称、宗教与哲学、种族词汇、职业身份名词、政府和政治名词、语言写作、度量衡和货币、服装名词、朝代名词、武术名称、娱乐名词、协会和秘密社团名称、经济学名称、药品名称、颜色词汇、地质学名称[6]。
另外,在中国英语中,有的表达方式独特,能够原汁原味地传达信息和内容,有的则会采用译借、音译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中国英语也让原有的英语词汇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扩大了其原本意义,如,在英语中的龙,代表邪恶、凶恶,但随着中国英语的出现,外国友人还是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中国,龙有着至高无上的代表,象征着吉祥、高贵、神圣,这就扩大了英语中关于“dragon”的含义。在下一阶段,伴随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英语丰富英语词汇的内涵。
在以往,人们对待中国英语是持消极态度,近年来,中国英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接受。在中国,使用英语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中国英语将会成为世界英语的重要变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翻译方式,因此,我们离不开中国英语。在未来,世界将会成为双语世界,只掌握一门语言的人将会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在中国,英语学习面临着全新机遇,中国英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推动中国走入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作为英语工作从业者,要辩证地看待中国英语的内容,不断研究中国英语的特征,使其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系统、规范,以促进中国英语的发展。
三 结 语
中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国、世界都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翻译中,中国英语可准确表达出中国独有的文化与思想,有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英语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及表达,打造出了新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媒介。在未来,中国将在世界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英语也将会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1]徐晓晴.世界英语的发展与中国英语变体[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0-113.
[2]陈茜.语言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的存在与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97-202.
[3]何周春,龚彦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发展特征与规律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2):29-36.
[4]张玉玲.“中国英语”在西安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研究[J].公关世界,2020(6):129-130.
[5]许培芝.“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作用探讨[J].散文百家(下),2017(8):187.
[6]王金平,翁义明.浅析中国英语对跨文化交际的促进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1-12.
[7]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高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新闻英语主题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36-43.
[11]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 2003(3):6-11.
[1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1):90-102.
2021-11-25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受众视域下的中国英语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C1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简丽华(1977-),女,湖南邵阳人,硕士,湖南医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翻译传播。
H059
A
1673-2219(2022)02-0123-03
(责任编校:呙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