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虞舜时代:考古中推见的“原史”与“良政”

2022-04-16胡忠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尧舜部落

胡忠岳

走近虞舜时代:考古中推见的“原史”与“良政”

胡忠岳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永州 425199)

借助于现代考古的丰富成果,从文化、经济、战争、尧舜联盟、政治架构等方面辨析尧舜时代的历史真伪,推见“原史”的本来面貌,并力图给尧舜联盟的政治架构及其所形成的“良政”勾勒出一个粗略的图景。

虞舜时代;考古辨析;“原史”;“良政”

在那遥远的4300多年前,正处在远古中华舜帝部落活动时期。那时文字还在初创期,不可能有完整的历史记载。直到文字成熟的殷周时期,人们才凭着累代口耳传说和零星碟记祖述舜事。最早是春秋末孔子的《论语》,寥寥282字,多有“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等疑问。《尚书》也有对话体述舜。稍后的墨翟《墨子》,述舜已有531字,既有疑问也有肯定。其间诸子百家也多参与述舜。到战国孟轲的《孟子》已增至3921字,已全是肯定式述舜。到西汉司马迁竟用4310多字为舜树史立传。此后人们多从迁传中将舜事多方扩展,如西汉刘向将二妃始名,自此便有“娥皇、女英”之称。东汉戴圣称舜“天下为公”,开启了“公与私”的治国之争。蔡邕肇创《九嶷山铭》,尔后各代各地刻铭楹联就达百十种。晋代范晔《后汉书》起,至明清《一统志》及各级地方虞舜志就不下百数版本。尤其是经史子集,仅注、记、疏等体裁多达30余种。更有诗词歌赋,自屈原而后,仅传世的篇目就数以万计。这些传世文献,多近儒、墨理想化述舜观。

一 对舜帝的辨疑与考证

早在东汉时的王充就说过,虞应是舜出生地而不是舜的姓。陆龟蒙《象耕鸟耘辨》说象是形容劳动时的状态。韩愈《黄陵庙碑》评二妃溺死是传言。徐霞客对舜帝高寿远巡也有存疑。崔述《考信录》曾对舜事广泛辨疑。民国顾颉刚竟怀疑虞舜是否真有其人。王国维提倡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二重证据法,力阻虚无化舜史。今人多认定《尚书》尧“厘降二女”,实为部落联盟时的政治联姻。舜娶二女后,还遭舜父、继母、弟象联手欺凌,应源于民间故事。舜“躬耕”“完廪”“浚井”“陶河滨”更是民俗化述舜观的反映。

其实,早在先秦时,就有先贤注重原始考古。源于夏代官祭九嶷,始著于春秋《山海经》的作者们曾前后多次寻访九嶷,而后才有战国屈原怀舜求索于九嶷。才有秦始皇、汉武帝先后南巡,均对九嶷望祀虞舜。到司马迁实地“窥九嶷”,才有定论:“(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也平息了墨子、孟子等对舜帝葬地的异指。

中国大陆北方的晋陕甘板块与南方的贵湘赣板块之间,决定了中华主体地区的人居地理结构和气候条件。中国南方的云贵湘赣地区有几十万年前的人类遗骨,在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时期的13 000至18 000年间,尤其是零道盆地,这时较北方地区更适合人居,有12 000-14 000多年前的稻作和陶器,到5000-12 000年间的地球暖期,中国北方的河洛蒙辽地区较适合人居,故有炎黄五帝时期的繁衍旺盛。这时中国南方的人居条件相对艰苦,故而将南方的湘粤一带,作谪贬充边地区,形成5000年以来的择居布局。

二 考古中的文字与文化

人类意识的原初拓展,一是交流信息,创造语言;二是传承记忆,开创文字。华夏先民的初始语言,大致经历了旧石器早期有声无音,中期的声音不全,晚期声音初具的三个阶段。原始人的诗言咏语能推动那个时期的社会进化。人类有了语言才启开智慧大门。到新石器时的仰韶(5000-7000年前)时期,有了西安半坡村的陶埙,舞阳七孔骨笛等。到龙山(4000-4600年前)时期,已出土赤峰兴隆洼骨笛、长安县陶钟等多量的乐器。传记尧时的乐典已有八音,由木、石、金等各种器材分类组成。但我们仍不详知那时的语言状况,从笛孔分级的情况看,当时已能分出初蒙的发声音节和声乐音阶。

人类为识别环境事物,而肇创记录事物的文字。早在8000年前,河南贾湖有甲骨契刻纹“目”“曰”等20个字样。在7000年前安徽双墩就有多达630个陶刻符号。随后在陕西姜寨、西安半坡、青海柳湾、山东城子崖、大汶口、北辛,山西陶寺、河南裴李岗、王油坊、二里头水书,安徽薛家岗、江苏草鞋山、南通春墩、浙江良渚、庄坟连字,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加上未录入国家序列的考古项目,总共不下百十余处遗址,接近2000个陶刻文字。国人囿于西人偏见,认为只是先民的意识符号。笔者认为:它不同于原始的记忆符号,有多种定向笔画的组合结构,有汉字先横后竖、先上后下的原初笔顺,有契刻者的记录意图,是识别环境事物的文字载体。从已被破解的“斤”“戌”“文”“目”等多个字符看,考古打破了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记录,中华文字肇创期,有8000年的历史。自仓颉传至夏商时,还经历过1200年左右的陶符文两字连写的成熟期。然后才进入殷商多字连写的甲骨文时期。

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生物进化提供理论支撑。但就人类是类人猿进化的学说,却遭到历代学者的诟病。经过近代迁移学、分子学、基因学等理论纷争,定论已浮出水面:人类本身是由原初的类猿人进化而来,类人猿不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始祖。人的大脑存有启迪思维的原始因子,经环境条件的激活,为传递信息有意向地凭自身条件开发语言,为传承记忆借外部媒介肇创文字。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早在40 000年前的贵州观音洞首现雕刻器,这时先民已有原始的文化要求。在5500年前的北方红山文化遗址群里,已有各种陶塑人像等祭教合一的尹寺文化。在老虎山等系列遗址群里,首现多量的玉、骨以及首饰等饰品文化。在龙山期如白营等大批遗址群里,有大量用于生活彩色装饰纹的陶瓷文化用品。同时还有四时农耕、天文观测、八卦分野等原始科技文化。早在6000年前的郑州大河村,有天文太阳纹彩陶图片,其实物资料已能分出十二月份。人类科技进步项目,有向发达地区辐集的特点。综上所述,在语言方面,到舜帝时代已发展成型的声、音、乐等原初的音乐系统,那时先民已具备原初的语音和歌乐功能。在文字方面,中国在殷商甲骨文之前的4000-5000年,就有肇蒙中华文明的“陶符文”。舜帝时应有相当成熟的陶符文系统。在文化方面,已有较成熟的原始绘画、雕刻、雕塑、首饰及装饰品,以及术数、天文、农耕等科技文化。这时的华夏民族已有音乐、文字、文化等进步成果,并风云际会地促进先民生存基础环境的改善,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快速进化期。

三 考古中推见的虞舜经济基础

古籍传记我国先民经历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好几个巨人统治时期。实际是经历过巢居渔猎、燧火熟食、农耕架屋、意识优化等几个漫长的进化阶段。在巢树选穴的有巢氏时期,实际时间大约在50-3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汤山人之间。

传说燧人氏只在5000年前。但考古170万年前元谋人,75万年前蓝田人均有灰坑或烧骨遗证。10 000年前河北虎头梁人已有多处人工取火灶坑。7000年前大地湾已有木骨涂墙的原初防火建筑。这些都比传说的燧人氏早出几千年甚至数万年。

神农氏距今4500-5000年间。但湖南道县和浙江浦江,先后发现12 000年和10 000年前的稻壳。8000-7000年前有湖南澧县彭头山、城头山稻谷或水田等原始农耕遗址。同期还有河南裴李岗的碾米石盘的剥谷技术。这些原始农作遗址,均比神农氏要早出3000-7000年。

传载伏羲氏在5000年间,但河南濮阳发掘伏羲墓后,通过对蚌壳塑龙(星象魁)C测定是在6530年前。这时先民已能研天文、分农时、摆八卦、创易学。现代考古远远拉长了传说中的三皇之间的距离,也理顺了他们的先后顺序:即先有30万年前的有巢穴居,后有10 000年前燧火熟食,再有7500年前定居农耕,然后才有6350年前的伏羲时代。

在住房方面,也不是《淮南子》说的“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早在20 000-12 000年前就有哈尔滨阎家岗营址围墙,湖北江陵石圈住址等。8000-7000年前已有内蒙敖汉、河北磁山等半地穴式房址。到5000年间,四川大溪已有防潮、隔热等高级别屋筑,山东日照已有台基夯土建筑。

在服饰起居方面,早在18 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始有前蔽式服饰和缝纫骨针。15 000年前台湾长滨人亦有穿孔骨针。6000年前浙江湖州草鞋山有纺织品罗纹布,钱山漾有蚕丝和苎麻织品。这些都比传说的黄帝嫘祖养蚕丝织早几千年甚至万余年。

生产工具方面,锯并不是传说的春秋鲁班所创,16 000年前山西沁水就有石锯、镞、锤、钻等,要比鲁班早1万多年。7100年前已有河北磁山和陕西西乡的石铲、石镰,6300年前已有北京平谷的锄形器。6000年前浙江良渚已有庞大的水利工程。

在饮食方面,旧石器中期就能采用自然火并逐渐普及人工熟食。到8000年前就有煮具和食具,河南贾湖已有酿酒遗物。7200年前藤县北辛有陶鼎、釜等,平谷上宅有罐、钵、盆、碗、杯、盅等等。

交通物流方面,浙江良渚已有6500年前的道路系统,河姆渡和萧山跨湖桥均有6000年前舟桨遗物。在辽宁牛河梁有5500年前的路面及车辙。长江下游淞泽已有5000年前用于消费的食物和工具等遗证。

综合而言,我国先民在尧舜时代,已有以上所述的主要生存基础设施等进化成果,从考古遗物多后于发明之初的原理看,到尧舜时期华夏先民的生活环境、劳动及文明的进程,均比上述的进化环境还要更为先进。

四 考古与文献互证的战争与兼并

人类合力扑兽杀禽以作食源,这时防兽杀禽已降为其次。人类族群之间利益纷争上升为主要矛盾。一面在友族之间合群扩势,一面在敌族之间攻伐侵吞。群族首领为了在纷争中取胜,对族内管控严厉多致刑残伤命,对群外纷争多致聚群杀戮。随着群族部落纷争到方邦群族规模雪球式的滚大,其杀伐范围愈加扩大,最终进入国家初步构型的残酷兼并的大规模战争。

从登封王城岗等遗址有成批伤尸的奠基坑看,可见那时族邦间战争的惨烈。这时也已初备国家的规模战争所需人丁、武器、城池三大要素。一是早在7000年前河北磁山人已学会驯养兽禽如猪、狗和鸡等,同时农耕的普及已使原初经济发达,部落人口数量已充分地增长。二是在公元前6000-公元5000年左右,东到山东丁公城、边线王,北到辽宁东山嘴,内蒙老虎山,西至甘肃马家窑、四川三星堆,南到石家河(4600-5000年前)、城头山等数百处遗址中,已具备了部落间攻城守战的设施。三是早在20万年前丁村人就有手斧遗存。3万年前山西峙峪就有石刀石镞。11700年前陕西大荔也出现石镞,贵州盘县也有石斧。9000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8000年前河南贾湖,山东后李庄均发现石镞、骨矛、刀、镖等。7000年前半坡村已现青铜片。这时先民发明武器用于群族间的纷争征战,比传说中的黄帝时“蚩尤作五兵”的时间,要提前四五千年乃至上万年。到距今5000-4000年间铜石混用的阶段,在甘肃马家窑、黑龙江新开流、辽宁小珠山、河南平粮台、重庆大溪、南京北阴阳营数百处遗址,均有骨制的或石制的铲、锛、凿、矛、锥、镖、匕、镞、刀、斧,有少量的青铜刀、镰、镞、矛等多种武器。这时华夏大地已由原始部落进入奴隶制国家初期。到新石器晚期,在甘肃秦魏家、广河及河套内地数十处遗址中,已有数量较多正规的铜刀、斧、匕、凿、环等。在江苏赵陵山已有大规模的降卒杀葬现象。

在传世文献中说,五帝时先有涿鹿和板泉战争,后有尧舜击杀驩兜及鲧,平定三苗,征服四凶等战争。这里着重说说有创世意义的两大战争。先说炎帝和黄帝的阪泉之战。得胜方的黄帝,一改历代对败方穷尽杀戮的办法,允许炎帝部族撤离原根据地今山东东南部(一说今陕西宝鸡)一带,迁往远离黄帝部族势力范围之外的今湖南北部一带延续部族生息。创史性地开辟了族邦之间异地共存的群族共延模式。

到唐尧超大部落融合时期,东南方虞舜部落已遽然崛起。因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虞舜部落新联盟,并迅速影响到西北方当时的社会中心尧势力范围,其拓展疆土的速度和吸收民力的程度,正如《史记》传述的那样:“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已强烈冲击着原本强大的唐尧部落联邦。经过多次势力交锋甚至血火冲突后,已逐渐形成势力相当的两大部落集群,原来强盛的尧邦已不能取得绝对胜势,若继续用对抗纷争的方式,已没有必胜的把握。为保护唐尧本部族原有的优势和既得利益。尧以原部落宗主的身份主动向舜方倡言讲和,作为新兴的部落盟主舜,为避免两败俱伤,也有意向与唐尧结盟,于是肇创了中华上古时代,首次尧舜两大部落集群同地共融的超大规模部落联盟时期。

由上得知,在尧舜时代之前,起码有3000年以上的族邦间的战争史,并伴有大批的降卒杀葬遗体,也有驯养的兽禽如猪、狗、鸡等,亦有城市攻防的台、阶、梯、墙、垛、孔等战场遗址,武器有石类的或骨类的斧、刀、镞、矛、标、铲、锛、凿、锥、匕首等,开始有成批的铜武器刀、斧、匕、镞、矛,凿、环等用于征伐战争。因此,先是小部落之间的战争兼并,逐步形成两大均势的部落集团,再通过联盟和谈,甚至政治联姻,最终实现尧舜两大部落集团缔结联盟的千古美谈。

五 尧舜时期的地域四界

后人在传记五帝时代部落分布时,多从殷周秦汉时期中原与四夷分布的情况,翻版出四方、五岳、十二牧等名称。如今可用现代考古成果,初步考定出尧舜时期部落分布的大概情况。

在今甘、蒙、陕、晋一带,是五帝之首黄帝活动地区。这里有石峁城遗址,学界初指为黄帝昆仑城。同期周围还有甘肃大地湾、内蒙老虎山、陕西芦山峁等超大城址。距今7000-5000年前,华夏大地正遇仰韶暖期,其西北方沿河套一带人居生息繁华,黄帝部族在这里建立主要统治区。

现有河北尚义、辽宁长海等数十处与尧帝同期遗址。最典型的有山西襄汾陶寺尧都遗址,这里的城址、民居、王墓、宫殿和武备等遗址链,指证了东汉应劭“尧都平阳”的判定。今河北、辽南及山西中北部地区,是尧帝活动地区。唐尧部落大联盟的兴起,应是渤、辽沿海经济优势胜过河套经济的结果。

在今鲁、豫、皖和晋南一带,据北大教授陈泳超“民俗集群论”看,是虞舜活动中心地区。尤其是晋南古蒲州,印证了西晋皇甫谧定的“舜都蒲坂”。说明晋唐人已考证出舜都。从经济基础上看,也许是河洛地区及黄河中下游一带的经济优势有超唐尧经济的趋势。今山东章丘、大汶口,河南王湾、三里桥有大批与舜帝同期的遗址。

在今川鄂皖豫苏浙等长江流域一带,是禹部落兴起的大连片区。大禹活动的地域,江河水网纵横易发洪灾,那时治洪应无甚效,因人类至今还对治洪乏术。但大禹一改截川堵湖用排淤疏流的办法,获得了大批的淤积陆地,扩大了耕种面积,是以连片耕地的江南农耕优势入主当年中原地区的。今安徽涂山,四川绵阳均谓大禹故里,浙江会稽还传有大禹陵。考古已将河南郑州商城、大师姑、偃师商城、以及苏浙一带龙山期遗址群定为夏禹时期。还将山西夏县、河南瓦店、王城岗、二里头均指称大禹都城。

尧舜时期的帝位继承究竟是怎样的呢?司马氏站在秦汉家天下的角度,说五帝是一家相传的。在原始共主时期,一个家族是很难代代选上盟主的。应是原始部落以赐姓或联姻方式,或可成为联代盟主,这兴许是五帝归一姓的真实历史。尧舜时期,黄帝、颛顼、帝喾各部落势力或已下降,而四方五岳十二牧得势者,可能出任尧舜大联盟集团的百揆、纳言、稷、虞、工、士、秩、乐各部要职。管理地方是实行“分封”大小部落首领任各地领主。他们均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对内保境安民,对外承担联邦公防。对不服的亦如司马氏所说:“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实际的情况应是黄帝对炎帝充边共融“异地同存”之法的延续。

当年尧舜辖区,能与唐尧相抗衡的,恐怕算是鲧和舜了。也许是鲧的势力还不够强大,尧认为只要与舜部落结盟,就可以安驭天下。于是在上古华夏时期,首个超大部落尧舜联盟架构就这样产生了。以宋人禹迹图推测虞舜四界也多有不实,凭现代考古资料,这时期的北部吉林二井子、黑龙江莺歌岭、内蒙哈民,东部浙南曹湾山、福建昙石山、西部云南白羊村、四川猴子洞、青海的柳湾,甘肃西城驿以及南部广东石峡、广西父子岩等。这四周实有几百处遗址,其进化时间均比中原一带要晚一些。以这些文明较后的遗址,与同期中原比较,能较准确地推测虞舜时代的四界:北部界线基本在今蒙、吉南部地区。东部含今山东、江苏大部,浙江中部、江西南部以北。南部为今赣、湘五岭以北。西部在黔东、川、甘中部以东。其中浙南、闽粤桂黔滇藏康青疆吉黑全部,及内蒙西部和北部,几乎都不在舜域四至内。

以上从文化进展、经济基础、战争演变、王都变迁、地域四至等情况,初步考证出尧舜时期的部分实况。

六 尧舜“良政”的治理架构

虞舜时代多是祭政合一的治理模式:一是由祭祀扩建起来的宗法制度,二是由社会等级支撑起来的行政管理框架。祭祀主要包括:对天地自然神的敬畏性祭祀,有畏神驯民的倾向。对部落首领宗庙权威性祭祀,传纪仅供参考,可信的是早在20 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在亡体上涂红,以尊崇性敬祀。55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群里均有陶塑人卜像、卜骨及精设的方形祭坛。在大型史前遗址如石家河、石峁城等,几乎都有祭器、祭物及祭祀场所。尤其是在红山期的牛河梁,有专门供奉“神像”的大型庙宇。

从部落融合向国家架构进化看,因族群组织的扩大和社会层次的增加,均由部落武装来维持这种复杂的权力结构、社会层次及财产分配。早在6000年前的墓葬,已有明显的贵贱区分。如山东王因坑达889座墓葬的排序,濮阳西水坡的陪葬遗址,可见那时的社会等级是要命的森严。前5000-4000年间仰韶晚期到龙山早期的各式民居,其大小城市遗址,尤其是典型的宫殿建筑如石峁城等,无不体现出严格的社会等级。连生活方面,如河南王城岗、江苏寺墩均出土有玉琮、璧、绿松石、白陶器等,这些饰物只有高级别群族才配有,同样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明显等级。到尧舜时,华夏先民已有卜像、卜具等祭器、牺牲牢廪等祭物,还有祭庙、祭台、祭案等祭祀场所,说明已走向原初成熟的宗教时代。民居和宫殿已有较严格的等级秩序,墓葬排序及陪葬等贵贱等级。在住所、服装或贴身饰品等方面分化明显的等级。

最主要的是政治结构。传世文献多讲尧舜禅让和舜帝南巡。其实,唐尧当年采用融合收编或武力兼并等多种办法,已将华夏大大小小部落基本整合。其中包括对原有的如黄帝、颛顼及帝喾后裔等可能已经走向衰落的部落也包括正在兴起的部落。本着地必“王化”、物尽其辖、人才尽用的原则,主要做到四大调配:一是督促各方邦对内负责社会治安兼武装平叛;二是督促各方邦对外承担部落联盟的公共防卫,譬如黄帝时炎帝部族被迫远徙湖南北部,在今湖北南部一带定有那时的“方伯”担任对炎帝族的边境管理和布防;三是同时建立财物纳贡系统,维持联盟财经运转;四是联盟架构必须向各方邦征用联邦劳力、兵员,以及各种所需人才。在尧舜时期的诸多传世人物,如羲和、后稷、契这些人,兴许均难符合原史,但大多是从大大小小的方邦小酋中征选并组成新超大联盟顶层构架的。首先他们在联盟政府多有相对的话语权,如四岳荐舜等。其次,唐尧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对于两个最大的联盟首领,既不可能再进行炎黄时代以前的血拼族灭式的兼并,也不便像黄帝对炎帝那样,划界拒边异地同存。而是采取同地互融共赢的办法:首先,原部落联盟首领唐尧,论年长排辈顺理循序地成为新超大联盟集团的总(董)政,以唐尧原部下如羲和、鲧、共工、后稷辈为主组成董政集团,管理新超大联盟机构的组织总构架和前进总方向。由虞舜集团元首舜任新联盟集团“摄(执)政”,并以禹、弃、契、垂、夔、皋陶辈为主组成新执政集团,负责新超大集团机构的具体运作施行,以推动新大联盟的向前行进。其次,为顺利组成新联盟超大集团,尧还必须从尧集团抽调尧的二女和直系九子,以及皋陶、彭祖等辈。舜还得从舜部落抽调八凯、八元或益、龙辈,对原来主要的尧与舜两个大集团,实行联络,协调和纠偏。再次,为保证超大联盟集团的平稳运行。必须有互监人员或设立互控机构,以保持两大集团双方权力互控,才有可能肇创上古中国首个原始互控平衡的超大联盟政府。这种联盟客观促成远古中华典型的尧舜良政模式。

从社会势力的一般情形看,若一方势力过弱只能成附庸或被兼并,联盟则无从建起。只有经过双方多重角逐,甚至不惜通过残酷战争后的协调,达到势力基本的均衡,才有缔结互控联盟政府的可能。

当年唐尧与虞舜就是在基本均势情况下,唯有通过同存共融互利的办法建立起的联盟:(1)既无法兼并也不适宜拒边,必得解决双方边地的侵扰;(2)都不愿继续武力互耗谋求势力双保;(3)尧不能凭原部落势力全揽舜摄政的权柄;(4)舜不能凭新势擅越尧董政方的权力;(5)任何一方不可能将应有权力过多放弃,任凭对方操纵;(6)保存双方原初的势力支点,即允许拥有各自的等势武装——尧大概拥有原平阳以北的军事势力,舜大概拥有蒲坂以南的军事势力,尧只建立以尧为主的董政集团,舜则建成以舜为主的执政集团;(7)双方经过多次磨合、协商、联络、纠偏、互补、尤其是互监方式达到平衡,才使新超大联盟政府顺利运行;(8)唐尧为什么还要以九子扶(监)舜,尤其是还要二女联姻呢?原初的人类认为亲族监政是最有效的行政羁縻法。只有这样,尧舜联盟的监政机制才得以完善,尧才允许舜带有限的文武要员,从舜地蒲板赴尧都平阳担任新超大联盟集团的执政。

设立这种新的监督互控机构还有深层原理:作为从政个人,一是处理日常事务时,当自身或亲族利益与大联盟公共利益相抵触时,均本能地偏袒自身和亲族利益;二是处理重大事务时,当本族利益与对方利益相抵触时,均会惯性地袒护本族利益;三是每个从政者都有初期热情高涨或时久疲惫怠政失事的主观失衡;四是联盟一方若处在弱势时,则往往执事不力、若处在强势时段则多处事过强;五是以个人观念长期执掌政务,难免出现偏颇甚至过失;六是无论是顶层执政者,尤其是最高董政者,必伴有与生俱来无法自控的权利私欲,若无等势控制时,必致个人权力膨胀,多借公权报己怨泄私愤,借机打击政敌,导致政治体制的不良循环,导致政局不稳进而历朝更替。若配备等势监政机构,方可弥补以上执政伴生的六大缺陷。这种政制成功的必备条件是,监政人员或原初机构,必须对董政方和执政方具有原始互控的双向等势权力,尤其是能够等势互控最高执政者与最高董政者之间的权力。若没有设置这种原初机构,哪怕是没恪守原初互控的语言承诺,就不能达到双方等势平衡,也无法保证当年超大联盟继续顺利地运行,也没有尧舜良政美传千载的可能。

这种联盟政制的互控运作,初始虽极其繁琐且有多重阻碍,但坚持运作一旦理顺了这种组织结构,就能基本保证持续平衡地运行。其最大的成功是,既能使每个执政者个体权与利的互控而至政治清廉,还能使顶层执政者杜绝特权,尤其能使最高权力层进入较长期权力互控平衡,最主要的是,政府能发挥最佳的治理效能,政权相对的持久稳定。关键的是,社会生产力能得到健康地发展,百姓能够达到真正的安居乐业。尧舜正因为是顺应当年特定的时势,肇创这种政治架构,才能收获上古中华传颂至今的尧舜美政。

七 尧舜“禅让”的进步意义

“禅让”一词,先由《尚书》“舜让于德”最早提出“让”字。继由《庄子》“帝王殊禅”最先提出“禅”字。到战国孟轲“唐虞禅……”已认同了这种说法。但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唐虞之道》和上博简《容成氏》均有“禅让”一词。这说明在战国时已流行此说,并非儒墨两家杜撰。禅让说是对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共主制一种理想化解读,虽与原史多有偏离,故遭历代百家诟病:一是否定,战国荀况“尧舜禅让是虚言也”。唐之李泰、清之王琦、民国之梁启超均持此论。二是赞舜贬禹,战国庄子、三国曹丕均有此议。三是深度质疑。唐之刘知几《史通》虽录西晋《竹书》多段,但有“桓效曹、马”的质疑。

时至今日应该说,传世文献里的尧舜禅让,与当时历史事实只有部分印证。当年的尧舜政治,应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群酋选举共主,权力让渡的一种特定样式。但孟氏“舜发于畎亩之中”,当是儒家“帝王平民化”的理想反映。司马氏“尧崩,舜让朱丹,舜崩,禹让商君”应是世袭制理念滋生的本能私欲和权诈,将禅让简化成人类早期政权的童话。禅让必有起码的条件:唐尧禅位于舜,首要前提是舜必须维持尧及尧集团应有的权利,然后才谈得上权位让渡。舜继位于尧,前提是舜必有舜及集团的权利与担当,方能谈及继承尧之帝位。

尧禅让舜双方的矛盾在所难免。但若“舜囚尧”就有悖于当年事理:舜若真囚尧的话,不管禹治水功高逼舜与否,舜必跟禹争斗到底,定将帝位传于己子。但多重史实和传记表明,舜确实将帝位传给了禹,因此舜没必要违背常理而囚尧。还有史碟和口述史为证:尧舜禅让的佳话,已累代口传到春秋间,其原史必有特佳政绩,籍以广泛后传。否则必没有孔、墨辈言必称尧舜。更有考古已获得可信证据,近代15万余片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多处崇舜文字,可见上古崇舜的情节,早在孔墨辈之前就已形成。故而舜囚尧,既不合乎尧舜美谈传至殷周间,成为后人崇拜的事理逻辑。也不符合当年尧舜良政的政治环境,从社会进化历程看,当时已从语言交流,文字总结,思维进化到较高级别的人文意识。能够建立起原初理性互控的政治结构。尤其是尧舜良政有那时社会环境的必然因素:在尧舜时期,政治模式尚属人类原初的共主时期,部落超级联盟领袖多从各部落首领群中选举产生。最主要的是,尧与舜属千古个例的“贤”最终起关键作用,若如蚩尤辈一样,寸步不让或宁败不合,像黄炎一样异地相拒,就绝不能铸成这桩美传千古的联盟。当时不管董政者尧或执政者舜,均能秉承联盟初期互为相许的承诺,更能睿智前瞻地处理所遇的重大方向问题,同时又有相互智慧的包容和理解。正因为尧舜均有这几方面的超世伟举,才成就了中国早期人类超大部落联盟。最关键的是,当年董政者尧首先必须主动有限地理性让权,然后方能建成这桩人类首例的超世纪大联盟。这才是远古中华尧舜禅让最闪耀的光辉所在。也即是说,在大联盟初期,尧就走出新执政理念——禅让制的第一步,必须有限地让权,虞舜才能当上执政。到尧的晚年时,按照部落超大联盟的换代规律,一般难从原集团董政方接任,多从新集团执政方顺延接任。这时的尧必须做出更大的让步,虞舜才能成为大联盟集团名正言顺的新董政,而后才成就这桩千古美传的尧舜“禅让”。

[1]李生顺.有虞舜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泽槐.舜帝陵志[M].长沙:湖南地方志出版社,2018.

[3]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5]王巍,赵剑英,陈星灿,等.中国考古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021-11-02

胡忠岳(1957-),男,湖南东安人,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地方历史文化。

C911

A

1673-2219(2022)02-0019-05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尧舜部落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孟子对早期儒家禅让学说的反思与重构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尧舜牡丹经销商借鸡生蛋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