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女性劳动诗歌的情感意蕴

2022-04-1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作劳动诗歌

谢 穑

中国古代女性劳动诗歌的情感意蕴

谢 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相比男性诗歌而言,取得的成就相对薄弱。但从女性诗歌发展来看,在《诗经》中就有了女子创作的诗歌,宋朝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李清照,明朝家族女性文人兴起,至清朝女性诗人数量更是达到了数千人。这其中少数女性因为自身经历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诗。这些诗作的内容,既有反映劳作艰辛和生活困窘的苦况,又有对于官府盘剥欺压百姓的谴责与抨击,同时还歌咏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情感意蕴。

女性诗作;劳动诗歌;情感意蕴

此文中的女性劳动诗歌是指古代女性诗人创作的诗歌中的劳动诗。文学史上劳动诗以反映农事活动的居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有此类诗篇,如《诗经·幽风·七月》《唐风·钨羽》等,它们或从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中反映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困苦生活;或控诉繁重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中唐是农家劳动诗比较繁荣的一个时期,如白居易的《观刘麦》、元稹《田家词》、戴叔伦《女耕田行》、王建《田家行》、孟郊《织妇辞》、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等,这些诗歌反映了农民在封建剥削和压迫下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境遇的深切同情,饱含着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宋代农事诗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但两宋重要农事诗作者无一例外都是男性文人,著名的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梅尧臣、苏舜钦、范成大、辛弃疾、杨万里等众多一流文人。宋代农事诗创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鲜见有女性文人的身影。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相比男性诗歌而言,数量少,名篇也相对较少。从诗歌发展来看,谢无量说:“周时民间采诗,兼用老年男女任之,其诗亦必男女均采,故《诗经》中亦多妇女之词”[1]。梁乙真在其《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说:“则妇女之作,亦当以《诗经》所纪较为可靠也。”[2]在《诗经》中确实有部分作品极有可能为当时女子所作,如《周南·芣苢》《鄘风·载驰》《卫风·硕人》《邶风·柏舟》等等,在这些诗歌中就有女性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唱出的劳动诗歌,如《周南·芣苢》。后世女性诗人群体越来越庞大,宋朝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李清照,明朝家族女性文人兴起,至清朝女性诗人数量更是达到了数千人的规模。这其中少数女性因为自身经历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诗。这些诗作的内容,既有反映劳作艰辛和生活困窘的苦况,又有对于官府盘剥欺压百姓的谴责与抨击,还有歌咏劳动带来的快乐,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情感意蕴。

一 反映百姓劳作艰辛和生活困窘的苦况,表达作者的同情和怜悯

在古代女性诗人的笔下,大部分劳动诗中表现的是劳动者劳作的艰辛,他们农事繁忙,即使整日劳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难以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生存,作者对他们的苦难生活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怜悯。这类诗歌的创作主体既有官宦士人的妻女,也有出身寒微的下层女子。在她们的诗歌中,反映艰辛劳动的主要有抗旱、捕鱼、采桑纺织、家务劳动等方面。

(一)抗旱

古代农业劳动基本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遇上旱涝等自然灾害,农民本已贫苦的生活更会雪上加霜。古代女诗人的劳动诗中,有几首就写到了农民抗旱的艰辛和旱灾带给他们的致命打击。朱淑真的《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反映的是1097年夏天杭州大旱的情景。这首七言古体诗前四句采用白描的手法,用“火烧长空”“旱云万叠”“地裂河枯”等词语来描写干旱的严重程度。中间八句叙述农夫们虽知抗旱效果甚微,却只能无奈而又坚韧地与干旱斗争的情景。大旱之年,“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农民担心田里的庄稼干旱而死,整日里一刻不停地车水救田,“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因为不顾饥渴地干活,以致嗓子眼里都冒烟了,但还在流血流汗拼死拼活地干。“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可是再忙活,天若再不下雨,秋天就没有好收成了,所有的辛劳都只能是白忙活了。后四句“寄语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藁,安坐高堂知不知”。谴责不事生产的贵族富豪,只知享受生活,却毫不关心农民的死活。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爱憎分明,对农民充满着同情和关怀,对富家子弟则是鄙视和谴责。久旱得雨后,朱淑真怀着欣喜之情,又写了一首《喜雨》诗来表达对于民生的关注。

与朱淑真一样,清代女诗人顾太清关心民生疾苦,即使嫁入王府后,作为上层贵族妇女也时时关注着黎民百姓的生活,如其《苦热》一诗,就为干旱天灾给百姓带来的伤害而忧虑。面对空前严重的旱灾,“今年六月热如炙”“祈雨天王空设醮”“人同入瓮愁成腊”“树到枯枝恐自然”,太清忧国忧民,心里万分焦虑,期望着雨水的降临:“安得庐山千尺瀑,分流百道遍农田”。太清另外一首诗歌《苦旱用王摩诘苦热韵》也是道出了旱灾时期百姓生活的景况:因为“连年苦雨少”,导致“麦苗不及尺,井泉半干涸”。“苦热欲饮冰,奈何河水浊。”大旱之年,雨水稀少,井水干涸,饮水困难,收成无望,太清为百姓担忧、为百姓愁苦。当久旱逢雨之时她欣喜不已,与朱淑真一样,她也写了一首《喜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此诗中,诗人仿佛看到了来年春播秋收,农民粮食丰收的喜悦,“从此不须愁米贵,生民饱食复何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苍生的女性对民生的关注和对黎民百姓的关心。

清朝毛秀惠的《戽水谣》则直接向读者展现出的是一幅戽水抗旱救荒图:

绿杨深沉塘水浅,轣辘车声满疆畎。倒挽河汉上陇飞,渴乌衔尾回环转。今夏旱久农心劳,西风刮地黄尘高。原田迸裂龟兆坼,引水灌之如沃焦。男妇足茧更流血,鞭牛日夜牛蹄脱。田中黄秧料难活,村村尽呼力已竭。[3]591

据《物原》记载,大约在商代,因“公刘作戽斗”,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戽提水。大旱之年,久旱不雨,旱情非常严重,塘中水浅无法引水灌溉,农民们只能戽水灌田。面对旱灾,农民内心焦灼不已,戽水急迫又辛劳,水车汲水吱嘎作响、声震田畴,河水像长了翅膀似的从河里飞到田埂上来,而“渴乌衔尾回环转”和“原田迸裂龟兆坼”的特写镜头,进一步表现“今夏旱久”的严重程度。大旱大灾之年,等待农民的只能是饥馑、逃荒,甚至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命运。这首诗的作者突破了抒写个人遭际、情怀的狭隘圈子,而把创作的视角集注于表现社会生活,通过具体的形象间接地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在封建社会,广大农民无论怎样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他们的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天灾只是加重了他们的悲剧,盘剥农民的封建制度才是这一命运的根源。

(二)捕鱼

古代社会,因为劳动生产力低下,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农民是这样,渔民生活也同样艰难。明末才女叶小鸾的《竹枝词》(板扉茅屋野人家)写的就是渔民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困难。诗歌开篇“板扉茅屋野人家”点题,表明这是一户贫苦的渔民,住的是茅草屋,门也是用一些木板拼凑起来的。“绿树荫荫一半遮”,简陋的茅屋旁边种着的大树很大很粗壮,其绿荫把房屋的一半都遮住了,说明这户渔民在此居住甚久,但其居住条件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小艇无风来去稳,满湖明月捉鱼虾”表面看来好似一幅明月美景,实则恰恰说明这户渔民的贫穷。这样的明月之夜,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可能是歌舞欢乐亦或闲庭信步的良辰美景,可这户渔民为了生计,白天劳作之外,还要趁着这明月无风之夜再来捕捉鱼虾,以期能对贫困的生活境况有些许改善。叶小鸾家境富裕,衣食无忧,她写的这首词却是真实反映了贫苦渔民的生活,实属难得,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

(三)采桑纺织

农人、渔民生活贫困,织妇生存状况也好不到哪去。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与纺织有关的诗歌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往往是一些表现蚕农和织女劳动艰辛、生活困苦的诗歌。如“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茜桃《呈寇公》)“蚕已三眠蚕正饥,家贫无钱买桑喂。”(郑解《买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更是在《红线毯》中痛斥官府的搜刮:“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在中国古代女性诗人中,清代陆瞻云的《蚕耕谣二首》(其二)“蚕桑难,采桑女伴身苦寒。纺织勤,鸣机裂下归贾人。贾人端居坐华屋,纤指不动电罗毂。”[3]544主题也为悯织妇,反映织妇采桑养蚕纺织绸缎不停劳作,纺织出的成品却被商人重利盘剥的残酷现实。清代女诗人马生佩的《贫家妇》中“终年事机织,布裙不遮身”,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家妇的关怀和其命运的同情。这两首诗与张俞的《蚕妇》主题相近,反映的都是封建社会中“织者不得衣”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顾太清在清朝女性文坛上举足轻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身为贵族之后的她由于早期为罪人之后的头衔所累,有过一段漂泊经历,亲身接触到了下层百姓的生活,故其诗作中不乏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作,如早期的五言古诗《蚕妇吟》和《采菱歌》再现了当时农村妇女劳作的艰辛和为生计奔忙的情景。在其《蚕妇吟》中,蚕妇在“星星初破卵,蠢蠢渐眠床”的破晓时分便要“采采陌上桑”,因为心中焦急,生怕“迟归恐蚕僵”,只能疲于奔忙。但“楼上谁家妇,看花笑我忙”,此处采桑女与“看花妇”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太清对前者的深切同情,对后者的鄙夷不屑。

(四)家务劳动

古代劳动妇女除了要承担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外,家务劳动是她们最主要的劳作范围。清代女诗人王倩的《赠村女二首》(汲水舂粮气力微)生动记叙了村女家务劳动的艰辛,着重写了村女汲水、舂米、织锦等艰辛劳动情景。“汲水舂粮气力微”中的“微”字既表明女子因为生理特点力气小,也间接揭示出其劳动时力不能支的艰辛。“不知机上鸳鸯锦,剪作谁家嫁女衣。”化用唐代秦韬玉《贫女》中的诗句“可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道出了女子的家务劳作既包括汲水、舂米,还有织锦,可见劳动的艰辛。从诗题为“村女”而不是“村妇”来看,这位村女很可能还是一位待字闺中尚未婚配的少女,这就越发加剧了诗歌的悲剧性气氛,更为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村女的满怀同情。

与出身于仕宦之家的女性文人更多表现的是对于农民艰辛劳动的同情不同,清代的贺双卿作为有着不幸遭遇的农家妇,其创作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和自己亲身感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父亲去世后,双卿由叔父做主,嫁与樵家子周大旺。婚后遭虐待,不但要承担家中繁重的劳作,婆婆还经常故意找茬,稍不顺眼就对双卿非打即骂。因为身心遭受双重折磨,双卿嫁到周家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但婆家对她毫无爱怜体恤之情,以致久病不愈,20岁就含恨离开了人世。双卿的劳作诗,是她自己经受磨难的婚后生活的痛苦的悲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同时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和人生体验,如《浣溪沙·暖雨无晴漏几丝》描述了在江南梅雨季节,诗人劳动的辛劳和深受婆婆责难的情景。“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汲水种瓜劳作已是艰辛,婆婆偏偏大发雷霆,硬说为时尚早;点火烧饭忙碌,婆婆又怪罪下来,呵斥误了时辰。因为劳累而致“日长酸透软腰肢”,可婆婆却无丝毫体恤之情,即使在婆家得了疟疾,甚至在疟疾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仍要不停劳作。“野菜自挑寒自洗”(《和白罗诗九首》其四)。“夜凉带病开窗坐,放月吹灯暗续麻”(《武宁溪韵赋七言古诗七首》其四)。疟疾折磨下的劳作之苦,其在《双鸾·病中》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褶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

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薰尽。东菑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4]

这首词记述了双卿得了疟疾后一天的劳作:上午疟疾发作时浑身发冷,衣衫不整忙着去场上打谷;做毕午饭,给丈夫去送饭,还嫌太迟;下午发起高烧,回到家去晒棉花,紧接着又忙着做晚饭。双卿在重病期间不但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在夫家的逼迫下,整天从事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片刻休息也成奢望,以致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真是令人同情和悲痛。

二 控诉统治者的租税盘剥,表达作者的谴责和抨击

在古代,广大劳动人民整日劳作换来的却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困境况,究其原因,除了天灾,更多的是人祸,即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这种剥削和压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劳动者需要缴纳沉重赋税。文学史上,钱澄之的《催完粮》、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等诗,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催收钱粮的官吏对人民的残酷虐害,表现了贫苦百姓在租税压迫下的艰难生活和绝望心境。在女性文人中,清代女诗人高景芳的《输租行》这首乐府诗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通过农人的缴纳租税之行,反映广大农民深受沉重租税压榨的辛劳穷困。

驴驼口袋牛挽车,天阴防雨宜重遮。

农人惜米如珠宝,官府视米如泥沙。

不辞淋尖与加耗,早赐收取容扫家。

愿存升斗买粗布,聊与妻儿补破裤。

尽情倾倒实堪怜,羞涩反遭仓吏怒。

驱牛出城口吻干,无钱沽酒当风寒。

辛苦回来夜将半,细嚼筐中草头饭。[3]527

这首乐府诗,前四句写农民前去输租,面对催租的政令,即使碰上了阴冷天气,也只能用驴子驮着米袋、老牛套着载粮大车,冒着寒冷去缴租,为了防备路上下雨遭淋,粮食盖得严严实实。但“农人惜米如珠宝,官府视米如泥沙”,农民的珠宝却成为官府的泥沙,两个比喻互相映衬,农民和官府对待粮食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希望和徒劳的反差凸显了农民艰辛劳苦的悲剧色彩。中间六句写输尽米粮,揭露了官吏的蛮横无情和租税的残酷沉重。从“愿存升斗买粗布,聊与妻儿补破裤”的诗句来看,这个农民交了租税后应该所剩无几了,一年的辛苦劳作不敢奢望穿上新装,只愿能有粗布补衣遮体。但“尽情倾倒实堪怜,羞涩反遭仓吏怒”。凶神恶煞的官吏们毫无恻隐之心,不仅对农民怒喝斥责,还要把粮食倾囊刮尽榨干,农民不说改善生活状况,连基本的生存可能都无法保障了。可以说,搁在农民头上的这把租税之刀不把他们的血汗吸干榨尽是不会罢休的,充分展示了老百姓的困窘境地,暴露了租税剥削的残酷。最后四句写输租归来,农人经过一天奔波劳累,困乏干渴、饥寒交迫,深更半夜回到家中只能“细嚼筐中草头饭”,可以想象,在输租已经输尽了农夫一年的收成后,这样的场景必将是农人生活的常态,甚至会把农民推向一贫如洗、生活难以为继的无底深渊。纵观此诗,作者饱含着对穷困者的深切同情,愤怒控诉了统治者对农民敲骨吸髓的租税剥削,表达了无限的悲凄之感。

清代诗人陆瞻云《蚕耕谣二首》中《耕耘苦》也揭露了统治者对老百姓的租税剥削。

耕耘苦,农夫烈日老旁午。

稼穑难,筑场忙后先输官。

归来检点釜中粟,

补苴今年仍不足。[3]544

这是一首悯农诗,文人作悯农诗,在我国历史上带有一定的传统性质,历代均不乏佳作。如李绅的《悯农》、聂夷中的《田家》、白居易的《观刈麦》、梅尧臣的《田家语》、王安石的《河北民》、杨万里的《插秧歌》等。

这首诗,悯的对象是农夫,“耕耘苦,农夫烈日老旁午”。语言直白质朴,直接叙述了农夫在赤日炎炎之下艰辛劳作的情景。农夫们经过一年的辛苦耕作,好不容易盼来了收成,却要承受沉重的租税负担,无奈只能将大部分粮食谷物作为租税缴至官府,所剩粮食依然非常有限,“归来检点釜中粟,补苴今年仍不足”。依靠这点粮食支撑,今年冬天恐怕都难以度过,更别说要熬到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了。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耕者不得食的不公平的普遍社会现象,这也正是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主要矛盾所在,是造成老百姓困难生活的源头。陆瞻云是清代人,为进士陆莹卿长女,举人沈麟振妻子,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她,生活优裕,但此诗能真实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其关注民生、揭露时弊的思想远超同时代女子,也使这样的诗作在女性诗歌中有着很深的认识价值。

三 展现劳动的愉悦欢快,歌咏农村生活的幽静恬适

中国文学史上,农事诗中不乏描写田园生活的安闲恬适,展现农业劳动中的欢愉和情趣的作品。在女性文人的笔下,也有这方面的诗作,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种花、采莲、捕鱼、砍柴等各个方面。

(一)农业劳动的欢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周南·芣苢》就是一曲劳动的欢歌。

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苡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5]

清代印白兰的《初夏》是首简短的农事即景诗:“乳燕飞飞才出堂,恰当芒种可偷忙。田家戽水趁明月,跳出鲈鱼尺半长。”此诗在描写农民劳作时不是用沉重的笔调,而是采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歌咏芒种时节农民月夜戽水灌田的情景,更是把汲水见鱼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摄取入诗,乡土气息浓郁,既烘托出劳作中的欢愉,又凸显了农民坚韧乐观的美好品德。

清代张令仪的《西颢》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秋收乐歌。

大火既流,凉风荐爽。四时代谢,成功者往。是刈是获,东作乃登。馨香玉粒,神享其烝。率我妇子,中夜鸣机。凉霜戒晨,勿使无衣。[3]549

诗题《西颢》借用了汉代的祭祀歌名。在汉时,人们春天唱着“青阳开动,根茎以遂……”的歌迎接大地苏醒、万物竞发;秋天唱着“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准备收获一年劳动的果实。因而取开首二字“青阳”为汉郊祀春歌名,取“西颢”为汉郊祀秋歌名。从诗名可知,这是一首丰收乐歌。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在秋高气爽之时,人们终于迎来了秋收的季节,农民们收的收、割的割,用丰收的果实摆开供奉先王、神灵的盛宴,举行热闹的冬祭。妇女和孩子们也正忙着纺纱织布,准备冬衣。这种秋收农忙的氛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二)花农劳动的赞美

南宋朱淑真关注民生,其劳动诗中既有反映劳作艰辛,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也有对于劳动的歌颂与赞美。如《东马塍》“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劳动的赞歌。据《临安志》云:“东西马塍在杭州余杭门外,居民种花之地。”此诗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这个地方触目可见的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和勃勃生机;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春意盎然的背景图中,赞美花农浇灌出的这片繁茂的花草,突出表现了农民们的勤劳。最后两句,由赞美花农创造美景供人欣赏联想到养蚕人的忙着养蚕,种田人的忙着播种,不都是在为这美好的春天增添繁盛艳丽吗?可以说,此诗既是对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劳动图的歌颂,更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三)采莲劳动的赞歌

元末明初张玉娘的《采莲曲》诗歌风格明快,气氛欢愉轻松,歌唱了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情景,称得上是一幅绚丽的“江南采莲图”。“女儿采莲拽画船,船拽水动波摇天”集中描绘采莲女的劳动场面,采莲女欢快地摇着画船,划行在莲塘之中,一边忙着采莲,一边忙着拽船。“春风笑隔荷花面,面对荷花更可怜”,虽然劳动繁忙,但采莲女们的心情非常愉悦,在清风吹拂下她们如荷花般的面容更显动人可爱。整首诗色彩鲜艳,画面明丽,动静相谐,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明末叶小纨的《采莲曲》三首也是关于采莲女子和采莲劳动的一组赞歌。其一,“生长江头惯采莲,兰桡飞动水云边。红颜灼灼花羞艳,更惜波光整翠钿。”写诗人与女伴们驾舟采莲并在劳动中与荷花比美的情趣。其二,“棹入波心花叶分,花光叶影媚晴曛。无端捉得鸳鸯鸟,弄水船头湿画裙。”写在色彩绚丽迷人的黄昏时分,女子们采莲结束后捉得鸳鸯并兴致盎然逗之戏水的生活情趣。其三,“女伴今朝梳裹新,迎凉相约趁清晨。争寻并蒂争先采,只见花丛不见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采莲女子梳裹如花外出采莲,她们争先采摘并蒂莲花并深情观赏,人面花面相映生辉,以致“只见花丛不见人”。在这组诗中,其二其三两首诗中出现了内涵相近的爱情意象“鸳鸯”和“并蒂莲”,表现出这群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和谐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

(四)捕鱼砍柴的恬淡自适

种花采莲可以充溢着生活的欢快,捕鱼劳作也同样如此。同样是女作家,清代高景芳的《渔父》与明末才女叶小鸾的《竹枝词》(板扉茅屋野人家)反映渔民生活的角度不同,《竹枝词》重在表现渔民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困难。《渔父》诗与《竹枝词》一样,也是写渔夫月夜捕鱼的情景,但重点不在于表现渔民生活的艰难,而是乐在其中的感受和情怀,正如诗中所言的“始知渔父有真乐,风波满眼何曾经”。

清代朱景素的《樵夫词》“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竞挑蝴蝶下山来”。以樵夫为吟咏对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醇厚诗情画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居天趣图,表现樵夫自得其乐的恬淡自适的情怀。

劳作诗中除以上蕴含的情感外,还有表现爱情与思念的诗篇。如晋代女子子夜的《田蚕事已毕》(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通过“采桑养蚕”和“暑理絺服”两种劳动,把劳动和爱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表明这位劳动妇女的勤劳干练,也表明其对丈夫的关切思念之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爱情生活。郎大家宋氏的《采桑》:“春来南雁归,日去西蚕远。妾思纷何极,客游殊未返。”则以采桑为题,表达了妻子对离家远游的丈夫深切怀念的感情。

[1]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1.

[2]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3]郑光仪.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4]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432

[5]余冠英.诗经选[M].上海:中华书局,2012:26.

2021-11-2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女性诗歌题材类型研究”(项目编号19C0954)成果。

谢穑(1970-),女,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女性诗歌。

I206

A

1673-2219(2022)02-0071-05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劳作劳动诗歌
诗歌不除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春暖劳作花相伴
热爱劳动
诗歌岛·八面来风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