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培训实效性

2022-04-16韩桂君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效性成果主体

刘 丽,韩桂君

(1.大连教育学院 学历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2.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3)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各级层面、各种形式的培训大量展开,各种培训机构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健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等策略推动教师培训持续发展。研究显示,实效性问题依然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实效性,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组织培训的主体对此做出回答。

一、教师培训实效性释义

教师培训在西方被称为“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国内学者黄甫全认为“教师培训被理解为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1]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2],简单说就是按质完成任务,达到实际的效果。教师培训实效性是指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对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专业训练,卓有成效地使教师形成专业道德,建构专业人格,习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意,实现专业理想。

二、教师培训实效性影响因素

1.培训对象的参与度

教师培训的参与度是指被培训教师在培训中体现出的投入程度。有学者将其作为衡量教师培训实效的重要指标。教师参与度越高,对培训的满意度就越高,培训的效果就越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有利。从纵向看,研究表明,教师参与培训呈“金字塔”型,从下向上依次为:学习者克服障碍、完成基本任务、参与互动反思、作为实践主体的参与、培训外的拓展和辐射。这是一个逐步提升,不断深入参与的过程[3]。从横向看,有研究者将培训对象的参与进行分类,分别为表层参与和深层参与、量的参与和质的参与、深度参与和广度参与等。这些类型的参与,可通过培训对象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来衡量,表现为无心无行、有心无行、有行无心,有心有行等各种形态。通过调查问卷、自然观察、专家访问等方式可以知道,培训对象有心有行的、深度的、有质的参与行为比较缺乏。

2.培训内容的契合度

培训内容的契合度是培训者掌握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和标准之一。培训内容在培训需求分析后产生,在培训方案制定中确定,在培训实施中体现,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定性。培训内容的选定根据培训对象的实然需求以及时代、国家、社会、区域的应然需求。实践证明,培训内容是否适切,关键在于培训教师根据培训需求建构与实施的课程是否和需求吻合。有些培训教师由于对需求定位把握不是很准,导致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契合度不够。有的培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安排也缺乏合理性。在职成人培训要以训练为主,讲授为辅,而很多培训却恰恰相反,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心理期待相去甚远。

3.优质资源的集结度

颇具实效性的培训建立在优质培训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一般组织培训主体基本具备相应培训硬件,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培训机构往往通过租、借等方式来保障培训的基本需求。但培训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优质的软件,即强大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的实力是决定教师培训能否高质实效的关键,也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调查发现,很多组织培训的主体师资力量薄弱。他们通常通过各方联络集结优质资源补充自身不足或重新组建师资团队,有些组织培训的主体因信息不足、了解不够、人脉有限等原因,造成优质资源短缺,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4.培训成果的转换度

培训成果转换度是指被培训者将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转化成操作技能和行动方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程度。它强调的是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并重,重视投入,也关注产出。只有合理控制培训成果转化因素及其转化过程,将培训成果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体现培训的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化高质量发展。调查评估显示,很多组织培训的主体只关注和重视培训的过程,对培训成果转化缺乏后续追踪与监督,后续服务被忽略,导致培训不完整,实效欠佳。

三、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策略

1.加强培训模式多样性,多元驱动被培训教师的内部动机

具有实效性的培训一定是培训对象自愿自主参与的。缺乏自我导向的培训,培训对象就由“参与”变成了“参加”,会使培训成果的实践延展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组织培训主体创建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培训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要通过自主反思模式让被培训教师对自己参与培训的思想、行为及结果获得更清晰的理性认识,加强对培训意义的理解。从反思个人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等,到反思参与培训的思想和行为;再从社会、事业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到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提出专业发展规划。二是要通过培训专家讲座调动被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着眼于被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培养,引导其把握教育前沿动态,拓宽其知识结构,激发其好奇心;另一方面着眼被培训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焦点、难点以及教育领域的经验模式,吸引被培训教师的关注。三是要通过网络线上与实操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引领被培训教师投入到多元、开放的培训中去。在信息化时代,组织培训主体要转变培训思维,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培训模式。四是要通过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案例研讨、专题培训、师徒结对、课题研究等活动,指导教师用培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充分满足被培训教师的实然需求

解决内容契合度的问题,首先一定是立足当下,以教师面临的问题为中心,这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被培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组织培训主体需要完成如下工作:一是做好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培训需求,梳理好有关的培训意见和建议,为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模式的选择打好基础。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培训的需求更加系统化、个性化。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不能仅仅满足于随机抽样的结果,应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更加系统地为组织培训的主体提供专业发展的各种关键数据与内容维度,并分析、发现被培训教师学习兴趣背后隐藏的需求,更加深入了解被培训者的自身潜能,使培训需求更具体、更全面,为设计课程打好基础。二是进行问题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找准问题,是提升培训实效性的关键。组织培训主体将培训需求分析提交给培训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培训主题,梳理培训的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然后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并在培训活动中指导被培训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教师还应在与被培训教师的互动答疑中生成课程,使课程内容的契合度更高。其次,内容适切的培训还要面向未来,研究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研究培训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在内容上要从转变观念和训练技能两个方面入手,体现“两新”:一是理论上的新发展、新研究;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成果、新动态和新趋势。这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被培训教师依托组织培训主体实现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3.加强培训资源的集优性,提升被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

突显培训效果,增强培训实效性,保证被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高质量,具备优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关键。首先要确保组织培训主体包括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专业团体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将优质资源集结。一方面优质资源要站位高、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被培训教师的视野与工作思路;另一方面资源要将先进的思想与理念落地生根。其次合理选择和搭配这些优质资源。根据被培训教师的特点及需求,既要思考通识的提高,又要兼顾能力的培养,两者需要密切结合。最后要确定优质人力资源的聘请标准。资深培训教师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为高等院校的教授、首席专家,具备相关专业工作背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15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演讲和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工具等。高级培训教师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担任高等院校的副教授、专家等,有8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其他方面与资深培训教师程度略低)[4]。也可以是一线的突出的教育教学改革专家。

4.加强培训成果的实践性,重视架构被培训教师的转化桥梁

在实践中转化培训成果,将培训的抽象理论与模拟操作运用到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这是教师培训实现实效性的最后关口。这一过程既考核培训主体开展培训是否具有实效,又考验培训客体接受培训是否具有实效。培训主体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搭建起对接的纽带与桥梁。成果转化需要被培训教师自身积极建构,将培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内化,将培训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这是转化的核心,是内因。但有些被培训教师缺乏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培训主体对被培训教师的成果转化给予指导、帮助与监督,这是外因,有时内因需要外因的力量支持。首先应建立“培训成果制度”。组织培训主体帮助被培训教师总结培训成果,深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自身特性进行转化思考,协助被培训教师制定转换行动方案、选择行动方法。其次建立“环境制度”。组织培训主体与被培训教师单位沟通协调,积极为被培训教师的成果转换创造条件。再次建立“激励制度”。督促被培训教师将行动方案不断落实,帮助解决落实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对成果成功转化者给予奖励。此外,成果的转化不一定一次性完成,还需要组织培训主体持续关注被培训教师的实践进展,确保培训做到真正实效。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培训的实效性,不断研究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方法策略,方使被培训教师不断完善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实效性成果主体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