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2022-04-16谷生然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郭 燕,谷生然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世界,以此促进学生成长。”[1]大学生仍然处在成长的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容易被不良思想影响,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需改变这种状况,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是他们理性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丰富且特征显著。信仰一词最初为宗教术语,而随着各学科对信仰的研究,信仰的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再专指宗教领域。泛指的信仰是指对宗教、某种主张或者是某一个人的极度相信的状态,并且以自己信奉的对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信仰概念的扩展,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概念的确立成为了可能,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个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理念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不只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某一种虚幻的社会理想,而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真理[2]。马克思主义既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信仰,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彰显的时代价值,指引着人们不停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要内容与主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特征和原则的把握,看到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信仰价值,提升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人们自觉地去贯彻马克思主义并追求美好的现实幸福[3]。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以高校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科学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讲授,辅之以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捍卫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习与生活的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知情意行高度融合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把握,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4]。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史等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才能逐渐领会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深刻真理。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科学性和价值所在,才会从内心产生一种信仰的热情,从而克服信仰中的不利因素,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情感和坚强意志。个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深厚情感和意志的激励下,进行改变自身与改变世界的现实活动。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贯穿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始终,所以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同年龄层次的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和发展情况不一致,那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面临的问题也有差异,适应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也不同,所以它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基本构架起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课程体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不一样,那么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学侧重,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社会主动提供条件和受教育者主动学习两个方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是一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人们选择信仰某种主义是他们的自由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要造就具有自主信仰意识和信仰行为的主体。社会主动向受教育者提供了许多的认识条件和认识工具,包括良好的师资条件、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开展了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等,但是需要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并且参与到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奥妙无穷,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非常必要而且可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既相互区别,又高度关联;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既相互区别,又高度关联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互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对的是人们的信仰领域,注重的是人们的核心世界观层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认同马克思主义,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而要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应该讲清楚人类信仰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让人明白人类的信仰是怎么从蒙昧的信仰转到现代科学信仰上来的。而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更注重实际。高校思政课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包括思想教育、法治观教育、生命观教育、责任感教育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教育,为的是使青年大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适应社会的生存,以此促进个体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重点主要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又高度关联。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秉持的核心原则。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处理好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没有理性,所有的信仰最终都会演变成迷信,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注重青年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都注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要有理论依托与课程依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依托之一,高校思政课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课程依托。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高校的五门思政课程也从不同的具体层面表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主要阐述释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阐述了唯物史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青年大学生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以及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习与生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折不挠的浴血奋战史,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青年大学生可以知道我国走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一门课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对这些理论成果做了细致深入的剖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青年大学生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强调的是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做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自觉遵守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是让青年大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局势,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变化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代的科学信仰形式,它能够引领人、塑造人,使人拥有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就是要造就具有自主的信仰意识和信仰行为的主体,助力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部分青年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处于一种消极、迷茫、信仰缺失的状态。他们对自己以及社会产生怀疑,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以及改变社会,这种状态迫切需要改变。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挖掘出他们的内生动力,促使他们做出改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促使他们超越平庸,超越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人生的发展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结合起来。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凝聚思想,集聚力量。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整合思想,使青年大学生抛弃掉精致的利己主义,做一个立足人民群众、立足现实的人,做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这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必要且可行的,但是仍存在少数思政课教师素质不够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空间话语权不足、单调的教学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思政课教师素质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一堂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教师队伍[7]。我国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多,总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有少数思政课教师仍缺乏核心素养。

上好一堂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而前提在于教师的信仰。然而,有个别老思政课教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继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深究,难以持续稳定地向学生输出知识、传递信仰;而高校中少数新引进的思政课教师有的学术知识还不足,缺乏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与选择。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认同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但也有个别思政课教师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不足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活动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便捷地接受到各种信息并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把关人”去中心化、传播者去中心化、传播内容去中心化问题日益明显[8]67。流量经济、分享经济、粉丝经济的发展模式,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仍不成熟,难以坚定地抵制诱惑,各种八卦和绯闻轶事更容易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容易让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话语方式的创新尚未跟上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变化,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网络空间领域传播式微,话语权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一活动过程缺乏受众聚焦的能力和评价的动力,也逐渐遭到部分大学生的冷遇[8]67。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又一问题。

(三)教学方式创新不够

思政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会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9]。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有少数思政课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单一的灌输法,照本宣科,只是在课堂上读自己已经做好的PPT或者是在网络上搜相关的教学课件,对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缺乏探索。也有少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实践式、体验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未照顾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其主动性未得到发挥,缺乏学习的成就感。而且,有少数学生对思政课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激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变以往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新并借鉴多样的、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增强马克思主义网络辐射传播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以此优化实施路径,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提升思政课程的有效性。

(一)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地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是衡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真懂”“真信”“真教”马克思主义[10]。首先,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真懂”马克思主义,要深入研读马列经典,用经典著作来涵养知识,升华境界,把诵读经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经常参与诵读经典的分享活动,加强思想交流。其次,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真信”马克思主义,如果一名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教师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那是十分荒唐的,不仅会腐蚀自身的思想,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同时,学校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言论不当”“行为失范”的教师应及时处理,整肃思政教师队伍的风气。最后,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真教”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要担起帮助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并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不仅要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向着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的目标迈进。

(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其中难免夹杂着不良信息,各种社会思潮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及时性、交互性也引发了思想的交流方式、话语体系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所以,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不能忽视网络的作用。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辐射传播力,让有信仰的人通过网络媒体来讲信仰、传播信仰,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11]。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大国”“易班”“青年大学习”等软件与小程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各种时事政治,宣传有关信仰的人和事,号召大家向优秀人物学习,从而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同时,鼓励学生多看有关党史、新中国史的优秀电影、电视展播,向优秀人物学习。当在网络上遇到不良思想的传播时,应提高警惕,予以坚决回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与各种不良思想作斗争,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创新并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堂精彩的思政课离不开新颖的教学方式。然而,某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仅采用单一的灌输教学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缺少对大学生内心成长需求的关照,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活动,它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12]。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对教师由衷地喜欢,便会不自觉地多听老师讲课。学生通过老师的精心讲解明白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价值,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有意义的。思政课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进行体验式教育和实践式的教育,不能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更应避免空洞无意义的重复说教,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开展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党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了解时事政治,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更应适应新的形势与变化,开拓思路,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辐射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并继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坚定支持并捍卫马克思主义,做一名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