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策略

2022-04-16葛莹辉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笔译工作坊理念

葛莹辉

(郑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翻译工作坊”实质是一种研讨式实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多向互动的翻译教学法,完全能够被视为一种教学模式而直接运用[1]。工作坊能够作为高校为学生提供大规模、高强度的实训平台,与传统应试教学模式有明显区别,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以机器翻译过程为导向、以智能技术为辅助、以翻译项目小组为形式,一定程度上是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理解和深化,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英语和母语思维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工作坊”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倡导由教师组织安排翻译任务,或者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由学生自主安排、选择任务,而后由学生讲解评价,表达对不同主题的理解。不同的任务仿照真实应用情境设定,学生合作学习是贯穿整个模式的主要形式,由此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

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设定的专业学位的具体体现,借助“翻译工作坊”模式旨在从根本层面与研究型高校和专业相区分,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战略相一致,切实培养创新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辅助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等需求、实现国家对外发展等目标提供坚实力量。

一、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探究的必要性

“翻译工作坊”模式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产物,该大背景对复合型双语人才需求的剧增,加之国内专家学者对该模式的研究深入,以及国际化经营等战略推行,决定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全球化为复合型应用型双语人才需求剧增提供了客观条件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同领域的全球化特征愈加明显,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成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和树立大国形象的首要衡量指标,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跨境电商等行业蓬勃发展,足不出户、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交易,无疑对具有专业翻译能力、扎实的跨文化知识等能力的复合型双语人才的需求加大。国家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指示,应强化产教融合力度,明确应在翻译类课程教学中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并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切实监督高校英语教学培养专业人才的举措和指示,给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以方向性指导,创造宏观层面的客观条件。基于此,高校英语笔译教学以“翻译工作坊”为平台,以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和归宿,将社会不同组织、企业真实翻译场景作为教学任务引进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尽可能模拟真实社会生产,将译文作为最终的产品提交给教师,甚至是企业翻译项目管理者,给出专业评价。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率先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教学,由此开启了外语教学界对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探索和运用道路,且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成功。近年来,中国高校开始研究和实践“翻译工作坊”,更加彰显“翻译工作坊”的全球化特征。该全球化属性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参与高校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机会和平台,从客观层面促进了教学任务对接工作任务[2],进一步夯实了教学改革的客观条件。

(二)国内学界对“翻译工作坊”理论的研究为英语笔译教学探究提供了思想条件

“翻译工作坊”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旨在区别于传统翻译教学,强调“做中学翻译”的新型方式,这一点是中国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改革急需的。以此为出发点,虽然国内研究“翻译工作坊”起步较晚,但是近两年呈突飞猛进的趋势,并且将“翻译工作坊”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英语翻译硕士教学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方面,邝曦妮客观分析中国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特点,以及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具体要求,认为“翻译工作坊”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辅助中国翻译教学,尤其是笔译教学的有效措施,对于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具有极强的指导力,帮助学生在笔译实践过程中磨练翻译、思维等能力具有极强的可行性[3]。同时,关于翻译教学设计、翻译过程和翻译后续工作对于“翻译工作坊”的应用,研究得出初步的“翻译工作坊”应用的可行性模板。在英语翻译硕士教学方面,学界明确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突出问题,借助云计算等信息化平台来分析“翻译工作坊”与英语笔译和口译教学的契合之处,认为“翻译工作坊”模式能够从教学目标、翻译不同任务分工、学生翻译水平、学生翻译职业需求等方面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4],将学生职业素养贯穿英语笔译教学,由此为“翻译工作坊”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案例,丰富理论研究内容。如此,不断充实的理论研究无疑能够为英语笔译教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翻译课程体系构建新要求提供了主观条件

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受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驱动企业、高校等社会组织打破主权国家在地域方面对其经营活动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筹划更多活动,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增加竞争资源和优势,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贡献应有之力[5]。这一点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交错,共同使得文化多元化、跨学科传播的性质愈加凸显,单纯语言类的翻译任务已成过去式,高校英语笔译教学需要从内突破,“翻译工作坊”就是突破的具体方式之一。国家战略经营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中国文化等成功“走出去”,英语笔译教学和工作的成效能够作为该要求的关键,从构建良好的对外交流和人文建设环境、培养大批高质量笔译人才,为翻译工作筑牢基本功,准确诠释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厚度和广度,与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起构筑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甚至是政治经济格局。从该角度而言,国际化经营战略构建与发展需要行业规则规范和新的翻译课程体系建构等环节的支撑和完善,尤其是设置系统、多元化的翻译课程体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翻译史、文化翻译等理论课程,应加强“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并以翻译项目管理等知识类课程为辅助,结合本校特色增加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特色课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养胜任不同环境、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等的专门翻译人才[6]。显然,这能够作为高校英语笔译工作坊教学开展的主观条件。

二、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校英语笔译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处于摸索阶段,面临思想定位不清晰、智能技术运用不到位、项目管理实践不足、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

(一)定位不明,合作学习等教学理论落实不到位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理念落后的问题凸显,整体体现在部分高校和英语笔译教师对“翻译工作坊”和翻译教学理念的认识更新速度与理论研究发展速度不匹配,所需要的教学理论不够扎实,影响理论先导作用的发挥。现阶段,部分高校对于英语笔译教学的监督不到位,对于教学主体理论研究的具体进程和内容了解不足。部分笔译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习惯于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观点、相关内容全部搬进教学内容中,以传统的单一输入、输出式教学为主。事实上,上述理论大多数都是传统理论,多来自西方宗教或者文学,实用性有限,照搬进中国高校英语笔译教学课堂,其实用性因为缺乏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指导,进一步大打折扣。如此,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在理念层面凸显,使得部分学生、教师,乃至高校认为翻译理论实用价值有限,对于“翻译工作坊”理念的理解和特殊化无形中被限制。同时,与工作坊理论、思想相关的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理论缺乏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土壤[7],影响工作坊模式下合作翻译等理念的实践,共同造成理论落实不到位的后果。

(二)智能化不足,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引进不到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工作坊”模式自然具有智能化性质,这对于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是极大的挑战。现阶段,高校英语笔译教学距离智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还较大。具体而言,部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够根据英语笔译教学配备专业的设备,英语笔译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时基本采用多媒体PPT课件,将学生笔译作业和情况以电子文档形式进行简单呈现;英语笔译应具备的计算机辅助等软件未能够在所有高校普及,个别高校未能将专项资金落实到位,英语计算机辅助技术只在某一门课程中呈现,与“翻译工作坊”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够发挥应有作用,导致有限的教学技术处于浪费状态。

(三)实践不足,项目管理等模式运用不到位

高校英语笔译教学实践不足,一直是教学面临的较大问题,在“翻译工作坊”推行背景下,该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愈加凸显。实践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参与职场真实翻译项目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所学翻译理论与工作坊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未能实现预设目标。究其原因,部分高校对于笔译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的监督力度不够,英语笔译教学案例库建设步伐缓慢,“翻译工作坊”模式缺乏内容丰富性的支撑。部分高校英语笔译教师的翻译实践经验不足,对于案例教学的敏感度不高,面对互联网海量工作坊案例,甚至无从筛选,影响其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少数教师尤其难以选择具有现实性、时效性,又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案例,导致案例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如此,教师展示给学生的案例难以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线索,学生自主完成翻译较为困难,进而影响后续的合作讨论,影响学生对翻译理论的准确理解,导致学生对翻译技巧和理论的运用效果不佳[8]。

(四)内涵不足,教学主体文化素养提升不到位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在技术、平台、模式等丰富形式的助力下,更加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予以支撑,这对于现阶段笔译教学是极大的挑战。个别高校英语笔译教师的文化素养尚未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智能技术全球化赋予“翻译工作坊”的新使命,未能赋予工作坊以中国特色文化属性等独特性,使得“翻译工作坊”对于英语笔译教学长期处于形式上的辅助。个别高校英语教学管理部门尚未意识到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培训和监督环节忽视评价教师该素养的内容,教师缺少客观驱动力提升该素养。如此,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文化氛围不足,致使个别学生误认为文化并非必要内容。长此以往,学生进行笔译学习,以工作坊形式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够将文化背景作为翻译必然考虑的因素,不能准确表达极具文化、宗教、地域色彩的部分内容,即中英语言的转换不够准确,对于笔译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笔译教学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三、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策略

基于“翻译工作坊”模式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亟需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新理念的指导,需要以技术为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活动、以文化内涵为支撑,丰富策略体系。

(一)理念赋能,发挥校企融合新思想基础作用

赋能,顾名思义,是指赋予能量,这对于中国高校英语笔译教学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颠覆意义。在“翻译工作坊”模式盛行的背景下,高校英语笔译教学相关主体和顶层部门应该意识到工作坊理念与笔译教学目标改革等理念融合的重要性,这对于传统笔译教学缺失市场引导这一问题的改善是根本性变革举措。这需要高校英语笔译教学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相关顶层部门从政策上明确工作坊理念的内涵,倡导高校英语笔译教师和学界专家加大对该理念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市场规律等,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工作坊”理念。不同定位和培养侧重点的高校应该以顶层理念为蓝本,根据自身特色对理念进行改进。当然,这种改进应该以本校教学管理部门、笔译课程研究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为基础,得出能够切实指导本校英语笔译教学的“翻译工作坊”理念,并成为理念的直接宣传者,将其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环节。高校英语教育部门应以此理念为启示,将引导学生自我提升翻译能力作为办学理念之一;英语笔译教师应成为理念的研究主力,可以将校企共建英语课程的理念作为导入点,准确把握社会需求,赋予校企共建以教学合作性质,将工作坊理念以隐性形式融入理念体系建设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英语笔译教师可以将理念以教学准则等文件形式进行表达,以提升自身和高校思想层面的重视程度,表明将工作坊理念与教学工作坊实践相结合的决心,为本校英语笔译专业教学提供详细的指导,提升学生对英语笔译学习的重视程度,为学生自主思考、理解该理念提供一定的线索引导[9],营造浓郁的全员共建理念赋能体系的氛围,发挥工作坊与校企融合理念相融合的积极作用。

(二)技术赋能,发挥教、学、研综合维度作用

“翻译工作坊”模式与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改革面临共同的背景,即信息化背景。信息化时代意味着英语笔译教学需要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和有线网络、手机等通信设备、电脑等硬软件资源,警惕传统教学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技术与教学理念的结合度,以及技术与中国高校英语笔译教学的适切性。这就需要高校英语笔译教学部门引进技术时,坚持将技术作为线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形式,以精准、明确为基本原则,弥补线下教学技术惯于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尤其是传统教材中对教学情境的模糊化处理。谈及适切性,需要高校及时与上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沟通,说明学校科研经费对专门技术引进与开发的微薄之力,需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为高校开发更具指导性的技术平台、软件等。当然,这是技术赋能的基本,还需要英语翻译专业研究者、教师共同努力,拓展技术赋能的深度。专业研究者指除高校英语笔译教师,还需要学界资深译者、翻译理论学家、国家权威译审等率先“探路”,通过与国外专家学者等的沟通,或者笔译实践等的合作交流等,确立技术革新的方向,为高校提供指导性极强的技术改进方案。当然,高校英语笔译教师应该在运用当前教学技术的同时,积极提升信息化技术素养,掌握信息抓取、检索、推送等技术,熟练分析学生主体学习数据、笔译文本不同语言对比技术等[10],为给学生讲解笔译逻辑等内容节省更多时间,以提升效率,形成较高水平的教研模式,学生通过使用技术平台自然成为共同学习的成员,共同促进教、学、研一体模式的形成,与工作坊模式不谋而合。

(三)案例赋能,发挥多元融通教学模式作用

近年来,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和专家学者等加强了对教学模式的思考,尤其重视体验式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翻译工作坊”本质就是一种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实践的体现,是这些理论研究的产物,能够代表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就需要高校英语笔译教师积极参与研究,透彻理解体验式教学的思维性、现实性、规律性等,遵循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在教学环节中创设贴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协作学习的情境,始终强调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语言及其背后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换言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或者模拟的英语笔译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互动的体验环境——融通式教学环境,构建平等融合的学习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笔译教学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运用多样化手段,多维度把握笔译教学本质,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强学生的能动意识,激发学生的翻译潜能,初步构建“理论+知识+模式+技巧”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围绕“翻译工作坊”模式进行多元化创新,模拟真实的翻译职场,实现知识市场化的目的[11]。以此为前提,教师应熟悉翻译和本地化项目管理、掌握翻译项目管理工具、掌握翻译项目进度、质量、资源、沟通管理等环节和操作方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经验丰富的翻译项目经理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或者作为学生学习“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校外导师,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工作坊的实践意义。之后,教师可以充当笔译项目经理的角色,让不同水平学生轮流充当助理,以较低成本完成不同的笔译任务,为工作坊提供教学案例,逐步完成质量越来越高的翻译成品[12],实现对多元融通教学模式的升华。

(四)文化赋能,发挥语言转换准确性保障作用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高校英语笔译教学最终应回归中英语言差异分析中,以确保笔译成果的准确性。这需要英语笔译教师始终秉持正确的语言观,因为英语笔译不只是一种交流途径,其所要表达的不应该拘泥于文字本身,而应该上升到文化层面。这也是英语笔译与口译等形式相区别的一点,即能够给予译者更多查阅资料、反馈语言的时间。毫无疑问,高校英语笔译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将文化赋能作为教学出发点,提前对英语国家文化、政治、地域风俗等内容进行了解,确保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赋予“翻译工作坊”模式以强有力的文化内容支撑,从根本上实现“形”与“心”的融合。这种融合能够赋予工作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其内在深厚的支撑,参与其中的学生主体能够自然而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在教师扎实文化功底的影响下,激发探索和学习文化内涵的欲望[13]。这能够正向激励教师强化文化赋能教学素养,在笔译教学过程中将中西文化背景、中西语言习惯作为潜意识考虑的因素,作为评价学生的多元化指标,引导学生准确、可靠地实现语言转换的目标。如此,学生通过英语笔译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对英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进行知识迁移,更加准确地理解汉语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实现笔译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升的目标,推动英语笔译由信、达上升到雅的层次,尽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翻译效果。

猜你喜欢

笔译工作坊理念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