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众路线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04-16牛梦茹

实事求是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群众

牛梦茹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有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 个小时。[1]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汇聚社情民意的最大平台、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群众工作不断向互联网阵地转移,党群关系运作模式已发生重大转变。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命题,学界就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2016年以来国内学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进行述评与展望,以期为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内涵与特点

(一)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蕴含了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两方面内容。目前,学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是对传统群众路线的价值延续和实践创新,对网络群众路线内涵的阐释仍以传统群众路线两方面内容为基础展开,并从网络群众路线与传统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研究视角出发,可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从横向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传统群众路线和网络群众路线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网络群众路线是传统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比如,刘宁等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有效弥补了传统群众工作方式落后的弊端,增强了党和政府了解网情民意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2]于水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成为现实空间群众工作的重要补充,通过政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及网上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和解民忧。[3]

从纵向视角来看,学者们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是对传统群众路线工作思维、工作场域、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强调互联网与群众路线的深度融合,是党在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一种全新实践形态。如孙玉斌等认为网络群众工作不仅仅是传统群众工作的一个领域分支或者组成部分,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党的传统群众工作的高度融合,是群众工作整体网络化的产物。[4]马云龙认为网络群众路线就是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应用于党的群众工作的一种创新实践,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战略运用于密切党群联系的工作范式。[5]马英芹认为网络群众路线就是为了网民群众、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其实质就是党的领导干部融入网络空间,走进网民群众的生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6]倪明胜将网络群众路线的内涵表述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通过网络依靠群众、通过网络从群众中来、通过网络到群众中去。[7]

(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特点

学者们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特点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互联网特殊场域下对传统群众路线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如周甄武等认为与传统群众路线相比网络群众路线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而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平等性等新特点。[8]马英芹认为网络群众路线相比于线下群众工作,具有新阵地、新方式、新途径、新场域的时代特征。[6]王晓芸等认为网络群众路线兼具延续性与时代特征,是对传统群众路线核心宗旨的继承,但在工作环境、工作目标、运作方式和工作对象等方面对比传统群众路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9]

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生成及运行逻辑

(一)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生成逻辑

网络群众路线既是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自觉,也是对新时期现实问题倒逼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学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生成逻辑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理论基础。学者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群众路线思想和习近平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是构成网络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其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网络群众路线的概念、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保持内在一致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如左雪松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认为网络群众路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的理论范式。[10]于水等认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是网上群众工作得以实践的理论渊源。[11]

现实依据。学者们认为网络群众路线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日常政治的公开讨论,传统的群众工作理念、方法与形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如鲍中义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是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向信息时代演进、社会实践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拓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及优势互补、话语权渐由社会精英向草根网民分流的逻辑使然。[12]夏道玉等从党的群众路线的空间演变和实践逻辑出发,认为网络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形式主要经历以下变化:“政党上街”(市民路线)——“政党上山”(农民路线)——“政党上台”(公民路线)——“政党上网”(网民路线)。[13]潘维认为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社交网络”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态——虚拟政治比实体政治更强大。[14](PP21~22)

(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逻辑

网络群众路线不是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向互联网场域的简单移植,而是中国共产党对其执政规律和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的运行逻辑研究,学界主要以党群互动的主体、模式和形式相比于现实空间在互联网这一场域中的转向为主线而展开。

从党群互动主体看,学界存在主客体互动和双主体互动两种观点。如颜泽梅等认为各级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分别是网络群众路线的主导力量、示范主体和重要主体,广大网民群众是践行客体。[15]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群众路线更加突出党群对话交流的平等性,使得党员干部和网民群众构成双主体的新型党群关系。如左雪松等认为党群网络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主客二分的客体性结构,党和人民群众作为交互双向的共同体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网络则作为交流介质居于客体地位,形成主体(政党及其成员)——客体(网络)——主体(网民模式)。[10]

从党群互动模式看,有学者把传统群众路线的运行过程定义为一种逆向参与模式,即强调决策者必须发挥主动性,自上而下地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而不是坐等群众自发地前来参与。[16](P12)而网络群众路线的运行模式使党群互动从“逆向性”转向“交互性”,即兼具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双向非线性互动模式,更加突出执政党问计问需与民众问政问事的有机统一。[10]如浦悦认为走网络群众路线就是党政干部善于倾听网民心声、汲取网民智慧、汇集网络民意,经由系统地分析整理后再反馈给网民群众的过程,形成“网民群众——党政机关——网民群众”的模式。[17]罗亮等认为网络群众路线作为群众路线的新形态,运用互联网空间的多元、开放、平等、虚拟等特点,在运行逻辑上以网民群众的实践为逻辑起点,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不断完善的运行过程。[18]

从党群互动形式看,网络媒体、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为党群深层互动提供了条件支持。于水指出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网络议政和网络理政已经成为新时代网络群众工作的新形式。[3]刘一潇认为网上群众工作的开展就是在对党的传统群众路线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新的治理方法,主要表现为网络信访和网络问政两种形式。[19]陈海燕认为我们党主动顺应新媒体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党与群众的互动方式,比如“网上议事会”“微信工作群”“微公益”等工作方式的运用。[20]

三、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面临的机遇

学界普遍认为互联网为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整体效能,同时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的开展对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互联网为党群互动搭建新平台。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党群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为网民群众开放、充分地表达所思、所想、所忧、所怨、所盼提供了合适的场景与机会。[21](P22)人民群众借助网络的超级链接指向功能和裂变式的传播速度,降低了利益表达成本,提高了利益表达效能。同时,党员干部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沟通渠道,可与网民群众展开直接交流,倾听网民群众的利益呼声,解答网民群众的困惑疑虑,为群众和党组织之间的真诚对话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密切了网络空间的党群关系。[22]

互联网为服务网民群众提供新渠道。根据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92亿,占网民整体的84.9%。[1]随着政务互联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舆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平台,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3]

互联网为群众有效监督提供新途径。互联网使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大大增加,集体决策的范围几乎扩大到所有可以使用互联网终端的网民大众。网民通过对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强化对领导干部进行社会监督的实效性,网络舆论场已成为群众监督公权力的重要平台。[24]

网络群众路线的治理工作可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于水认为网络空间的善治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加强对虚拟世界的信任、透明、法治和公平等美好追求的培育和引领,而网络群众工作在维护网民权利和营造安全、稳定、清明的网络生态环境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虚拟公共空间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秩序的构建是网络群众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3]

(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学术界对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普遍认为网络群众路线作为互联网与民主政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从不同视角出发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从网民群众的视角来看,由于互联网场域的特殊性,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的展开往往面临网民群众在哪里、网民群众如何发声、隐形民意如何显现、真实民意如何辨别的问题。首先,由于互联网场域的匿名性和流动性,原先被锚定在线下时空坐标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出现了线下与线上分离的趋势,群众路线面临着“群众在哪”的新问题,需要对“数字化存在”的群众进行再定位。[25]其次,网络虽然赋予个体表达的自由,但从某种角度上说,极大的信息富足可能会导致媒体重要性的降低,个体的声音往往也会被过量的网络信息湮没,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信息更加零碎、分散,信息的组织化程度较差,面对这些海量、杂乱的信息,网民可以作出的选择权成几何级增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由于网民群众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网上不时会出现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非理性情绪发泄或偏激的言论。[6]这些非理性观点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很容易对网上群众的态度行为、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干扰他们对事件真相的判断。[26]

从领导干部的视角来看,党政干部的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应然”要求和“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首先,党员干部的认知是阻碍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实践的首要问题。[27]网络世界众声喧哗,每个人都可以说也都在说,但不是每个说的人都有听众,如果没有听众,“说”与“不说”就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然而,当前部分领导干部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对互联网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可有可无。其次,能力不足是阻碍党员干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网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对领导干部的网络群众工作治理主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由于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网络群众工作的敏感度和认知力而呈现“本领恐慌”,主要体现在网络民意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引导能力不足等方面。[27]最后,“四风”问题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里,也蔓延至网络虚拟社会空间中。[28]现实群众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作风逐渐向虚拟社会渗透,如“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等已严重伤害了群众情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的隔膜。[3]

从党和政府的视角来看,网络群众路线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网络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网络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经济水平和网民结构性差异带来的“数字鸿沟”和“信息贫困”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1.2%,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1.6%,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设备不足和年龄因素构成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1]目前仍有一部分群众还未介入网络化生活,他们因缺乏数字移动设备及其使用技能也遭遇了种种困境。除了基础设施平台缺乏的问题,党群互动平台质量不优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存在内容时效性差、功能定位不清晰、用户体验感差等问题,如有些党政网站、网页持续静默不更新及政务微博僵尸化、党员微博空壳化等。其次,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当前,网络群众路线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党群互动模式,需要常抓不懈且需要督促落实。如保障网民群众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存在立法层级较低、内容相对滞后、操作性不强、管制内容偏多而鼓励扶持内容设计偏少等问题,网络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9]最后,网络环境有待改善。当前,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存在隐蔽性、主观性与随意性等特征,一些无中生有、造谣传谣的虚假信息产生的“滚雪球效应”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伪民意”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9]除此之外,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限制,使党在舆论传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30]

四、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31]如何运用互联网对群众路线进行创新发展,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分支:

从宏观角度对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把握,如陈海燕认为党践行网上群众路线要以人民性为逻辑前提,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思维转变过程要体现现代性,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功能选择要凸显适应性。[20]陶鹏认为在网络空间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应坚持看齐原则、群众利益最大化原则、互信原则和制度化原则。[32]于水认为网络群众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了解其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网络公共空间的有效展示,又是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

从主体和载体的视角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一是从党和政府的视角出发。首先,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当前,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短板,要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信息公平,消除“数字鸿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平台体系是首要环节。[9]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网络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党群互动工作模式,需要制度的规范与约束。[33]崔有波认为做好网络群众工作关键要靠各级党政部门统一部署、明确权责、加强监管,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34]李婕认为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民意搜集回应机制、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和新媒体监管机制四个环节的建设是重点。[35]最后,牢牢把握互联网舆论领导权是关键。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的支持。黄相怀认为网络空间汇聚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利益,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不断畅通规范网络空间的利益表达,创新利益代表机制。[36](P133)许一飞认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具备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强化“阵地不能丢”的责任意识,深刻认识牢牢掌握网上舆论领导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大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充分运用媒体技术拓展政府信息传播渠道,占领网络舆论传播的制高点。[37]

二是从领导干部的视角出发。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张晓曦认为践行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前提是要有对在网络空间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知,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积极树立网络思维。[38]齐先朴认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宣传群众就要宣传网民,联系群众就要联系网民,服务群众就要服务网民,走好群众路线就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意识,要与时俱进,主动而为。[39](P1)其次,要提高工作能力。倪明胜认为网络环境和舆论生态的日益复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紧跟网媒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提高对网络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7]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和团结凝聚群众的能力,有效利用互联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8]再次,要创新工作方式。郝永华认为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将传统线下走访的工作方式与线上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主动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纾难解困。[40]同时,要创新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积极了解网络语言,摒弃官话、套话,运用日常化的表达方式来拉近与网民的距离。[41]最后,要改进工作作风。王丽丽认为领导干部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强化实干的工作作风,杜绝做“面子”文章、“形象工程”,踢“花拳绣腿”等形式主义。[42]

三是从网民和新媒体的视角出发。许一飞认为面对多元信息,网民要强化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从事网络社会活动,自觉维护网络活动秩序,杜绝不道德的网络行为。[37]谢新洲等以网络问政服务为例,认为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在各级党政机关、媒介机构、广大民众、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接作用,确保“民众有所问、政府有所回、媒体有所监督”的全流程服务,形成多个利益相关者间的良性互动。[43]

五、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界对网络群众路线价值意蕴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

理论价值。网络群众路线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刘宁等认为网络群众路线坚持网络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的需要为导向,进一步凸显了党的人民立场,同时,体现了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2]

实践价值。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有利于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现象。潘维认为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高层政治的“透明”,[14]网络环境下,群众的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且监督成本低、受限小、效率高、范围广,提高了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强化了社会监督的时效性,有助于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现象。[9]其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倪明胜认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载体,有利于领导干部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在学网、懂网、用网中化被动为主动;优化执政方略,让执政路径更加包容开放和务实灵活;创新执政思路方法,在“键对键”“面对面”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7]第三,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王晓芸等认为“互联网+政务”的开展,形成了互动、受理、反馈一体化的网络政务服务机制,更好地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第四,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刘军胜认为走网络群众路线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用正面的、向上的、健康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理想信念引导各种错误观念、想法和倾向,使互联网成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44]第五,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李明等指出通过网络可以广泛汲取网民群众的智慧和声音,并及时转化为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民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化解各类潜在的社会矛盾,应对各种发展风险挑战,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政府善治。[45]

六、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展望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虽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应关注以下着力点。

(一)关于深化网络群众路线本质内涵的学理性思考

虽然关于“互联网+群众路线”的研究是伴随着2010年微博问政、政务微博的产生而兴起的,但“网络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却是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目前,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于对背景和运行逻辑、现实机遇与挑战、案例分析和提出对策层面的梳理,较少有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即对网络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时代内涵、本质特征以及习近平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等缺乏学理性思考。新的时代境遇带来新的实践,新的实践不断呼唤新的理念,网络群众路线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为指导,其内涵仍需进一步深化。当前,学界对网络群众路线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最具代表性并被学界广泛引用的仍然是卿立新在《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2012)一文中的定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保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永久生命力,必须对“群众”“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网络群众路线”等相关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加以整理和规范,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二)关于加强网络群众路线目标方向的系统性研究

网络群众路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价值的发挥更多地依靠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主体、客体、载体以及实践环境的整体运作。就笔者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较早对互联网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杨金卫撰写的《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及齐先朴撰写的《“网上群众路线”论虚拟空间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两本著作,初步构建了网络群众路线研究的基本框架。但近几年,学界对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分散性的学术论文成果层面,鲜有专著类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欠缺系统性,今后应在整体视域下从以下几方面找寻突破口:一是立足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加强网络群众路线的目标方向研究,即要明确网络群众路线要做什么、怎么做、达成什么目标,并进一步明确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方向型目标、过程性目标等,且要分阶段、分梯次推进,构建一个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网络群众路线的系统性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通过一体化推进“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社会治理”“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互联网+群众路线”整体效能最大化,并根据党政统筹、机构合作、网民参与的原则,积极吸纳社会力量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三)关于归纳网络群众路线经验启示的规律性认识

网络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活动,我们党作为在现实世界开展群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执政党,要在现实与虚拟交融的复杂环境中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需要继续自觉把握网络信息时代和网络空间的特性,不断强化对网络传播规律、网络空间治理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回应网络信息技术所构造的新时空条件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近几年,由人民网主编的《党的网上群众路线该怎么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和《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案例实录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两本著作分别收录了2005—2016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政部门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与网民群众进行互动的典型案例,为各地探索网上群众工作新模式、新流程与新方法提供了有益参考。网络群众路线的规律性研究需要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要通过对国内各地网络群众路线的新做法进行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提炼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和经验方法,又要采用国际比较研究方法,积极借鉴国外学界关于在网络空间展开政治工作研究的前沿成果以及国外政党运用网络联系群众的有益做法。立足于具体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在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寻网络群众路线适宜的可行路径。

(四)关于加强网络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构建的实效性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成果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而关于其路径探索却缺乏现实可行性。网络群众路线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性命题,对其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历史层面,而是要着眼于对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如何开展、怎样实现互联网和群众路线的“最大公约数”等现实问题的解答,需要强化问题意识。比如探求网络群众路线普适性的路径模板、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线上线下联动的问题等。实践中,群众路线已形成三类机制:了解民情、汲取民智的机制,培植群众观点的机制及相关配套机制。这三类机制只有同时发挥作用,群众路线才能贯彻落实。[17]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没有条件上网的社会弱势群体和底层群众如何发声?党和政府等公共治理主体在虚拟社会如何有效宣传、组织、引导和服务群众?如何构建网上群众路线话语体系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如何保持网络空间内执政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这些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套制度化、定型化的体制机制,作为开展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遵循和根本保障。认识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必须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群众路线,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五)关于拓展网络群众路线技术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网络群众路线研究是从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关注党群关系的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拓展互联网与群众路线的融合路径。目前,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与党史党建等专业,研究角度相对单一,今后可以采用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研究方法,加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者的合作力度,着眼于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载体的拓展和创新要求,发挥“群众路线+科技”的最大优势,做一些预测性、前瞻性的研究。比如,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通过打造网民群众的个人IP,使网络民意的甄别过程更加精准;推动集大数据+公共服务、大数据+交通、大数据+民生服务等电子政务模式于一体的智慧政府的构建,让群众享受一站式、无缝隙、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更加先进灵活的技术手段,实现网上网下群众有效联动等,不断推动网络群众路线朝着科学化、时代化、智能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