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建构演进机理*

2022-04-16邢海峰张珑凡

实事求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邢海峰 张珑凡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2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几十年里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迎来从落后挨打到自立自强,再到引领历史发展的时代跨越,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与此同时,前进道路上也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用新的奋斗再创历史伟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PP1~2)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接续奋斗中,演进建构从而生成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一个国家及民族对自身发展的历史实践、历史传统以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同。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历史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构中,在新中国各项社会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进步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P333)如今,历史自信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历史自信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来的,是百年来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自觉地坚定历史自信,进而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合力,鼓舞精神。

一、历史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创新中植根

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论断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P18)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P43)百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激活重塑了中华文明,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科学理性基因。

文化问题是民族历史进程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问题一方面涉及思想传统,一方面又与国情联系紧密。没有历史文化,历史自信也就很难持久坚定地传续。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东方文明,为世界民族之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P13)人类社会发展史昭示,抛弃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国家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具备踔厉奋发的魄力。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直接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P167)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P43)这就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始终以自强不息的信念与决心,探索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弘扬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形成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更加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要赓续传承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精神内核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引导,逐渐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是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实践过程中经过顽强拼搏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从文化发展视角来看,革命文化对推动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价值。从文化发展过程来看,革命文化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样态,它凝结于伟大建党精神之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集了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成为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只有植根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之上,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生成、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新时代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了条件。党领导人民在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及历史定位再认识的过程中,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形成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归属感与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中华文化赓续创新中得以植根。

二、历史自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构中生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P16)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高举旗帜,始终坚持以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等原因,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自信自强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其作为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局面。只有革命的理论,才能塑造出具备强大力量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想伟力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以大历史观切入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方能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命运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5](P1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国的理论创新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中国的社会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艰难求索,在一次次开拓创新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具备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我们党在革命事业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世纪,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P437)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实践的党,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基本国情、具体实践、历史经验、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P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进程,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三、历史自信在新中国各项社会制度建立健全中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既内蕴对指导理论的自信,也涵盖对实践中创造的制度成果的自信。制度优势关系国运兴衰,制度建设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1](P25)社会制度同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联,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效能。中国的各项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社会治理的优良传统,又在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空间。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人类最早进行政治制度建设的国家,凭借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具备应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能力,中国人民在当时只能吞咽下国家制度落后的苦果。为救亡图存,中华民族先后进行了器物、制度到文化的探索,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发动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地主专制,但由于不适宜中国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特殊国情,注定在中国行不通。

随着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制度模式在中国纷纷挫败,探寻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接续奋斗的目标。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性领导力量,从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建设设想,并领导人民为之奋斗。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确立了被人民所认可、被实践所接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制度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满足人民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近代以来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确立的,是被人民所选择和认同的科学制度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国家间的竞争力受制于该国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探索史。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探索,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形成了科学完备的制度体制机制,奠定了制度自信的深厚基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以及人民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源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规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制度建设工作,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点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深刻剖析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坚定探索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化时代化在精神文明层面的重要结晶,回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关键问题,明确了各项制度遵循的发展方向和立足的根本点,依靠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在横向比较与纵向对比中日益凸显其制度优势,彰显其独特制度魅力。实践证明,只有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让中国人民充满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

四、历史自信在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完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彰显自信。从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长久寻求救亡图存的发展之路。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所主张的方案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才有了正确的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基于社会条件和中国实际去探索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于艰苦卓绝中进行现代化探索,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传统和现代精神中交融演进,为世界历史开辟了文明发展的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中国的探索实践证明,西方道路并非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只有打破“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欧美中心主义困局,走出一条现代化新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回应时代新课题,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视角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这些论断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通过依赖外部势力,亦步亦趋照抄照搬他国方案,是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的。从历史逻辑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是党和人民作出的正确历史选择,成为当代中国砥砺前行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全面协调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既不陷入“依附”,也不寻求“脱钩”,破解了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P19)只有尊重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才能肩负历史使命,实现国家富强。百年道路探索展现出的独特优势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这一自信是立足于三大规律的科学自信,是以实践为标准的理性自信,是基于当前发展实际与复兴目标的清醒自信。从历史观高度深刻阐释走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路径和与人民自由解放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中国道路开辟的曲折与艰辛,领会“走自己的路”的自立自信精神,更加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

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充分发掘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要义和内涵机理,不仅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主要任务,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对百年来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的凝练概括,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彰显着把握历史主动,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