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联盟: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
2022-04-16李平英韩若冰胡继连
李平英 韩若冰 胡继连
[内容提要]随着种植棉花的收益下降,农民种植棉花的意愿降低,山东棉花种植业出现严重衰退。同时山东纺织业棉花消费量维持高位,棉花供需存在缺口,恢复和发展山东棉花种植业具有战略意义。论文讨论了分散的农户种植,以及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在山东棉花种植业中存在的弊端,它们不能有效利用轻简生产技术提高效率减低成本。社企联盟是为提高某地域产业的竞争力而出现的组织形式,在新疆沙湾县的棉花种植业中引入后取得良好效果,论文探讨在山东棉花种植业中引入社企联盟的构想。
近些年来,山东棉花生产持续衰退。与棉花生产的最好水平2004年105.9万hm2相比,2017年只有17.5万hm2,2018年18.3万hm2,2019年的17.8万hm2,2020年17.3万hm2。相对于全国335.2万hm2的总种植面积,山东的棉花生产几乎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本文拟从产业组织优化的角度,对山东棉花产业振兴的未来道路做一探讨。
一、棉花种植业传统产业组织模式的困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多类型的中间型经济组织,这些产业组织模式保持了企业形式的稳定性,又可以兼顾市场形式的灵活性,其结果就是,摆脱了企业组织内僵化制度带来的效率低下,又避免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无序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棉花种植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一个部分,其产业组织形式决定了棉花产业的绩效。按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一端是企业形式,所有经营行为都在一个组织内部进行,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与企业组织类似,但农业生产有自身的特点,生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不连续,使生产过程的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非常高,甚至到了不能进行有效监督的程度,所以类似企业的人民公社制度因为效率低下而终结;另一端市场形式,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经营,各个农户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各自做出经营决策并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然后通过市场交易完成棉花种植产业内的合作,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但因其经营规模小和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并没有竞争优势,导致农户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于是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各类产业组织模式应运而生。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制度,轻易不能改变。要改变由此引起的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现状,只能寻找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的产业组织模式。国家统计局把农业产业组织划分为三大类:“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下面简单讨论这三种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在棉花种植业的绩效。
“公司+农户”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产业组织模式,也是最简单的一种,企业与分散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再按照收购合同购买农户按公司标准生产的产品。这种组织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第一个是要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愿意作为组织者,但在山东棉花种植业中,缺乏能够起带头作用的企业;前提二是合作合同能够约束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和处于劣势地位的大量分散农户的经营行为。实践表明这种合同因为过程监督成本和事后执行成本太高,各方的违约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种产业组织模式逐渐衰落。
于是政府部门把各类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作为中介组织引入产业组织中,形成“公司十中介组织+农户”模式,这是第二种产业组织模式,引入中介组织的目的在于,中介组织与分散农户世代同处于一个村庄,相互知根知底,能够约束农户的行为,同时希望在与企业谈判中能为农户争取更大利益,提高分散小规模农户的市场地位。实际情况是,中介组织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只要违约成本小于违约收益,他们也会利用市场强势地位和信息不对称,欺诈农户和欺骗合作企业。另一方面,在棉花种植业中,采棉机的使用是关键环节,目前还缺少能够负担起购买和维修采棉机的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在山东棉花种植业中也是名存实亡。
第三种产业组织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租用分散农户的土地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完整生产基地,再把基地的具体生产活动反包给具体的农户,农户按照公司的合同要求和质量标准完成生产活动。在一些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行业,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在一些养殖行业,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在棉花种植业难以实行。原因是皮棉市场和棉纱市场已经成为成熟的工业品市场,棉花行业的下游行业如棉纱和纺织企业,可以轻松地在国际棉花市场和国内市场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他们不愿意费劲参与投资收益低而且管理复杂的棉花种植业。
综上所述,农业中比较流行的传统产业组织模式,难以在棉花种植业把分散的棉农组织起来,从而在棉花市场获得合理的竞争地位。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摆脱狭隘的思维方式,单单从棉花种植业内部考虑棉花种植业的问题,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和整个棉花产业整体来考虑。
二、棉花产业组织的社企联盟模式实验
(一)社企联盟组织模式起源
社企联盟的前身是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指在一个具体行业内,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多个独立企业,为了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例如技术问题、市场问题,或者提高某个企业团体的竞争能力,利用合作合同或相互参股等方式,结成的长期经济组织。联盟组织成员在“自愿、合作、共赢”的基本框架下,通过专业化分工,整合组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产业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企业组建,他们为了分摊企业管理成本和技术研发成本,通过技术合作来增强联盟组织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欧洲国家的企业为了应对美国企业的步步紧逼,也开始组建产业联盟解决他们面临的技术短板和资金短缺问题。产业联盟有利于提高成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而且随着企业采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组建产业联盟进行合作的意愿就会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为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开始组建产业联盟,最早出现的是数字电视产业联盟。
农业产业联盟是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联盟,对于发挥各个经营主体的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作用巨大。棉花产业联盟是指联合棉花产业链上种植、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的经营主体,以及产业链上提供农资、生产管理、咨询、科研和金融服务的各个社会化组织,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作业,达到“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相比于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棉花产业联盟内各个经济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稳定,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但是山东棉花产业有自己的特点,整个棉花产业并没有衰退,衰退的是棉花种植业。与棉花种植业密切相关的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等涉棉企业,会追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主决定使用山东棉花还是新疆棉花还是国外棉花,哪个供应渠道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就使用哪个渠道,他们对本地区的棉花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会太多关注,这就使涉棉企业失去组建产业联盟的动力。
为此引入社企联盟模式,以期恢复和发展山东棉花种植业。Selsky和Parker认为:“社企联盟是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跨部门联盟的一种形式,跨部门联盟包括企业与社会组织联盟、企业与政府联盟、政府与社会组织联盟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方联盟”。社企联盟比产业联盟,更多地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参与。
(二)新疆沙湾县棉花产业联盟的实践案例
沙湾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棉花种植大县,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在12万公顷左右。棉花种植过程已经全部采用节水灌溉和棉花机采技术,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但沙湾县棉花种植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棉花品种多种多样,流通企业混收,轧花企业混轧,单个棉农的高质量籽棉没有形成高质量皮棉。混收混轧的棉花无法满足纺纱厂和下游企业对高质量皮棉品质一致性的需求,导致农户种植棉花的收益下降。
2015年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个棉花供给侧性改革试点放在沙湾县。在这个背景下,沙湾县政府部门在棉花种植领域开始社企联盟模式建设。在县农业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天鹰棉业和沙湾棉业两家棉花龙头加工企业牵头,联合纺织企业、棉花制种企业、农资企业、农机合作社、棉花种植大户及合作社等棉花生产经营组织,共同组建棉花生产社企联盟。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约束下,整合涉棉企业和棉农在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实物资源和有关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从种植品种和作业程序开始,根据纺织企业的用棉标准,实施规模化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最终实现棉花产业节本提质增效,棉花种植环节也因此获益。
陈莉等在《社企联盟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沙湾县棉花社企联盟的经验:“用棉企业提出用棉标准和提供订单,专家团队会同种子企业筛选用棉品种,合作社按照单品、单种、单收高水平规范标准组织生产,棉花加工企业按照单储、单轧高标准技术规范加工皮棉,用棉企业按质量标准高于市场价格订购的运行模式,社企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并建立奖惩机制”。主要做法包括:“社企联盟内的种子专家团队,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适宜机采的优良棉花品种;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田管、统一机采、统一交售的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在机械化采收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机采棉标准化采收作业技术规程,统一喷施脱叶剂,全程使用第六代打包式采棉机,避免棉花在运输和贮存过程的二次污染;收购过程和轧花过程中,严格实行单品、单收、单储、单轧,皮棉各项指标的一致性得到保证”。
优质机采棉社企联盟在沙湾县棉花种植中发挥了良好作用,棉花品质、棉花产量、涉棉主体经济效益等全面得到提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高度认可该组织模式在棉花产业的做法,打算在番茄、林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内推广。
三、山东棉花种植业社企联盟模式的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企联盟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在棉花种植业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而且新疆沙湾县的实践已证明这种模式至少在新疆地区非常有效。山东面对棉花种植严重衰退的困境,引入社企联盟的模式,应该是合理的选择。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禀赋,构建适合本地区的社企联盟模式。
(一)政府部门主导
棉花的基本特性决定,棉花种植具有明显的正经济外部性和正生态外部性,这就要求政府要对棉花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扶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难以对农户种植的行为和涉棉企业的经营行为下达具体指令,单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政府的规划引导,以及一系列的财政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是必要的。在坚持农业市场化基本原则下,完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保障路水电齐全,建立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棉田;提供良好的棉花种植业公共服务,从相应农资供应、到技术咨询、再到各类专业化实体服务,提高棉农种植棉花的技术水平,变相减低种植环节的作业成本;保持各类棉花补贴政策稳定,使棉农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引入保险公司开展棉花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气象保险业务,引入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贷款支持,降低棉农的从业风险。
构建社企联盟的产业组织模式,政府部门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新疆沙湾县的实践也显示出这一点,从概念的引入,到合作机构的选择,合作各方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再到合作运营制度的形成,都有自治区农业厅和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参与。山东的情况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业的战略意义对政府意义重大,对某个具体的涉棉企业不是非常明显,涉棉龙头企业主动参与联盟的意愿不强,因为他们可以在成熟的棉花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原材料。
(二)选择合适的区县
先选择一个县的区域作为试点,待运行成熟后再进行推广。试点县可以放在盐碱地比较多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可以在盐碱地较好地生长,但不适合小麦和玉米等其他农作物,当地曾发生过棉农因位种植棉花收益低,改种玉米后土地绝产的事情。同时,该地区的土地平整连片,适合大面积种植同一种作物,也适合机械化作业。棉花曾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种植,是当时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山东省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重点搞好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基地建设,确保该区棉花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可见省政府曾经对该地区的棉花种植寄予厚望。选择此地作为试点并逐步推广,与政府部门的长期规划相吻合。
国家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山东省共有26.7万公顷的棉花种植计划,山东省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其实在2004年,黄河三角洲的滨州和东营两个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就超过26万公顷,那时还处于棉花分散种植的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作为试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棉花种植文化。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培育一批棉花种植大户和棉花农场,确定种植棉花的主体;再扶植一批农机合作社,尤其是机采棉合作社。
(三)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
社企联盟模式下,结合新疆沙湾县的经验和澳洲棉花农场的经验,一个县甚至整个实验区内,种植一个棉花品种就可以了,最多不超过两个。在一个省域内几十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上,有几十个棉花品种同时在使用,对于棉花品质和机械化作业,肯定有不利的影响。这是种子公司恶性竞争的结果,也是棉农分散经营的必然结果。棉花品种的选择,需要棉农、政府部门、棉花研究机构、棉花服务合作社、种子公司和涉棉企业共同协商确定。
棉花生产环节,不论是成本控制还是质量控制,机采棉都是关键环节和瓶颈,所以,棉花品种的选择不能再以增产稳产为主要目的,而要以棉花质量和适合机采棉为主要目标。机采棉需要合适的行距株距,需要棉花一次成熟,需要采收时喷洒化学药剂一次脱叶,需要避免运输、包装和贮存过程的二次污染,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采棉机的利用效率。采棉机的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如果每年的使用时间过少,其折旧费用高到没有机构可以承担。借鉴小麦收割机,利用南北方小麦成熟时间的时间差,从南部的安徽到北方的河北跨区域作业,大幅延长收割机的作业时间,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山东省内或一个实验区内,地理幅度不可能大到棉花自然逐渐成熟的程度,可以通过调整种植时间或其他种植工艺,控制棉花的成熟时间,使试验区的棉花依次成熟,便于采棉机依次作业,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
(四)制定合理利益分配模式和风险承担模式
构建社企联盟可以提高产业绩效,联盟成员应该能够共享获得的收益,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社企联盟的长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利益分配要考虑参与主体的投入、贡献和承担风险的大小,这符合谁投入谁收益和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虽然联盟的核心主体不是棉农,棉农既不是联盟组织者和发起者,投入资源和贡献也不占大头,谈判能力还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却处于关键位置,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社企联盟难以顺利运行。所以在利益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要确保棉农的利益,使他们切实得到参与联盟带来的利益。
自然因素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有可能使联盟大规模种植的棉花减产、绝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参与联盟的各个经济主体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有的成员投入大,比如合作社花费几百万元购买采棉机、轧花厂花费几千万元安装清花生产线、种子公司只经营一种棉花种子等等,但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强,一年棉花欠收不会对他们带来重大打击;但对于棉农,一年的欠收就可能严重打击他们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甚至会退出联盟,退出壁垒对他们来说低到几乎不存在。因此风险承担机制要考虑到联盟成员的承受能力,而不能只考量风险带来的损失绝对值的大小。
(五)探索棉花全产业链融合模式
现在的社企联盟主要以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各类服务合作社、农资公司和轧花企业、纺纱企业为主体,目标在于振兴棉花种植业。将来的目标调整为振兴棉花产业,把下游增值能力最强的纺织企业整合进来,把棉花副产品如棉籽深加工等引入产业链,提高棉花产业联盟的盈利能力;同时在各个环节融合保险、期货、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棉花产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