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家抗疫形象的话语挑战及应对
2022-04-16白晓飞
白晓飞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国家在别的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1]这种形象,既有本国的“自塑”,也有别国的“他塑”。国家形象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特定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往往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这一特定事件中的中国抗疫形象不仅会在事件过程中被“自塑”和“他塑”,也会在事件结束后被重新建构。而事件结束后的形象建构往往对人们的认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后疫情时代正处于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能否正确处理好中国抗疫形象所面对的话语挑战不仅对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深远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缘起:疫情发生后中国的积极抗疫与西方的恶意抹黑
新冠肺炎疫情以“黑天鹅”的姿态在全球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采取果断措施,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直面疫情突发引起的处置无序、物资短缺等问题,采取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一面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一面努力促进社会发展。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的防疫政策,在新冠病毒变异后的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疫情反复面前,无论是面对频繁发生的境外疫情输入,还是应对“多点、面广、频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我们国家都能够稳住阵脚,强调“坚持就是胜利”,不断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注重民生保障,坚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筑起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线,保证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平稳运行,信心坚定地为社会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迅速从疫情中转身,进而实现经济稳步、高质量发展的大国。不仅如此,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也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向世界各国呼吁全球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病毒,指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病毒,要加强国际联防联控才能扼制住病毒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时我国将抗疫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各国无偿分享,主动承担起国际抗疫责任,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5 月21 日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2]“截至2022年4月21日,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努力。”[3]我国在国内外的抗疫理念、抗疫行动、抗疫结果,可以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抗疫模板,在全球树立了中国抗疫榜样,充分展现了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而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却根本看不到中国为世界抗疫做出贡献的相关宣传,相反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抗疫成果,无视中国为人类抗疫做出的巨大牺牲,对我国在全球的抗疫贡献选择性失明,利用已经构建起的话语霸权对我国负责任的国家抗疫形象进行曲解、抹黑、污蔑。疫情发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公共卫生危机政治化,将至今尚未明朗的病毒发源问题污蔑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将中国遭受的疫情危机和对疫情做出的贡献描绘成“邪恶制度导致的人道灾难”,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污蔑为中国版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妄言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抗疫支援是在对外输出中国制度模式,是在同西方国家争夺地缘政治的影响力,更有甚者甚至声称中国的对外抗疫援助是为病毒在全球的扩散“赎罪”,炮制了如“口罩外交论”、“疫苗外交论”等抹黑性话语。西方国家在资本逻辑控制下,以财力作为能否接种疫苗的标准,在疫情面前不顾人民生命安全实行“群体免疫”的做法,令世人大跌眼镜。西方世界在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传播时又表现出了令人咂舌的无力、无能和无所作为,却又反过来罔顾科学事实地宣称变异后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毒株是大号流感,声称人类可以在疫情面前躺平,进而攻击我国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利用人民对常态化抗疫的疲惫心态,诱导中国公众对抗国家抗疫政策,宣称要在现有不成熟的条件下与病毒共存。对于某些地方政府在疫情应对中的不慎纰漏、某些地区发生的疫情反弹,西方舆论更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渲染、夸张宣传,使其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向世人裁剪出他们想要传递的中国抗疫形象,以达到借批判地方政府失责来诋毁中国抗疫成果、抨击中国抗疫政策、污蔑中国在抗疫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之效。可以说,西方世界对中国抗疫形象的恶意污名化行径已经成为比公共卫生危机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而且这种罔顾中国抗疫事实、诋毁中国抗疫政策、抹黑中国抗疫形象、破坏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攻势有着愈演愈烈之风。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正视西方对我国抗疫形象的话语挑战、寻求有效应对之道,已经成为构建和维护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当务之急。
二、溯源: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话语攻势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考量
要想寻求有效应对国家抗疫形象话语挑战的解决之道,就必须深刻把握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形象污名化塑造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
(一)历史根源:否认中国发展模式,遏制中国崛起
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并非一日形成,对中国形象的话语攻势由来已久。由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在有关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总是充斥着偏见。西方国家在近代一度引领世界,成为全世界效法和学习的样板,其自身也始终对西方制度、西方道路、西方模式充满着自豪与傲慢。在中国还未完全崛起之时,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接触渗透,利用其所谓普世价值观念以对待前苏联的策略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令其想不到的是,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自身优秀文化,吸收了西方国家发展的有利因子,“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这种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伴随着血与火的崛起之路不同,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民族发挥才智、艰苦奋斗走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走过的道路。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现之前,西方的发展方式被认为是人类唯一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要么是通过侵略和掠夺实现发展,要么是通过别国的帮助和扶持实现发展,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固有认知中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中国的发展方式已经超脱了西方认知理念中的发展架构,这引起西方对中国发展认知未知性的不安。
西方文化的世界观是一元主导世界,它们打着“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幌子,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竭力试图维护旧有世界霸权。而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的多元世界,主张“天下一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化之间要和平共处,美美与共,指出“冷战思维只会破坏全球和平框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危害世界和平,集团对抗只会加剧21世纪安全挑战。”[5]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二战后成为前所未有地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国家,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中国以一种不同于西方并且是以这种被西方国家一贯诋毁、拒不认可的模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的这种和平崛起发展模式在以往历史中的后起国家中基本是没有先例的。百年变局大背景下,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东升西降”的演变局势,这打击了西方国家一贯标榜的制度优越,使其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结构性变化,必然引发他国特别是原世界霸主的怀疑和恐惧。”[6]这种危机意识极大刺激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零和博弈”的视角出发,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表现出“恐惧”,认为一山不容二虎,“修昔底德陷阱”即将出现。这种意识引发的结果尤其表现在长期位居世界霸主地位的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和中国的冲突上。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沦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7]在一些西方政客眼中,中国模式的出现被看作是一种威胁,是中国的崛起导致了西方的衰落,中国的发展就意味着对西方的挑战,他们在主观上是坚决拒绝承认和相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如同百年前杜撰“黄祸图”一般企图从舆论入手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对今日之中国继续进行全面打压。如近些年来,西方国家不断拿“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经贸问题”、“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问题来做文章,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瓦解中国各项战略部署、打断中国正常发展进程的目的。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以实际行动、发展成效有力粉碎了西方国家的一个又一个阴谋。而在面对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问题时,西方舆论却表现出了对所谓“民主同盟”的双重标准。如日本倾倒核废水这一对人类未来极不负责的做法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在此事上,一贯热衷于炒作人权问题,不断指责中国环境问题的西方“环保主义者”们却选择性失明,选择了集体失声。可见,即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西方国家也同样会对中国进行打压,会利用话语霸权对中国形象进行污名化塑造和宣传。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恰好给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挑刺的新视角。
(二)现实考量:转移抗疫不力事实,树立自身抗疫形象
中国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所提议的共同发展、和平外交等理念得到了全球多数国家的认可和尊重,这无疑宣告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于是西方国家臆想借助疫情中中国的不堪表现企图扳回一局,进而说明西式道路仍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没想到中国不仅经受住了疫情这场大考,而且还反衬出西方在疫情面前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国家忙于污蔑“武汉病毒”、“中国病毒”,不断“甩锅”、推卸责任,欺骗民众,将公共卫生危机政治化,拒绝国际组织的劝告,认为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就是疫情防控的良药。同样是面对疫情的大考,在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却暴露出应急反应迟缓、执行能力弱、调度协调性差、人本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突出并发问题。西方国家选择在疫情面前“躺平”,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声称新冠变异后的德尔塔、奥密克戎毒株不过是“大号流感”,使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升级。以美国为例,截至2022年9月份,诊感染新冠的人数已经超过8000 万,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在疫情的高峰期,美国单日死亡人数超过3500人,因疫情离世的大部分都是被美国社会认为是负担的老人和穷人。美国的富人感染了病毒之后能够很快得到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救治,而穷人患者却无可奈何。同时在美国非洲裔的病死率远远高于白人,穷人病死率远高于富人。因疫情导致老人、孩童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大规模死亡,执政党也并未立即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对待。这让以往以“自由灯塔”、“种族平等”自我彪炳的美国国家形象备受世人诟病。同时由于疫情的持续恶性蔓延,推动着美国本就存在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国际社会上,西方国家在疫情面前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抗击疫情,加之疫情恶化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低迷使得以“本国优先”为代表的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的种种表现使其以往宣扬的民主自由谎言不攻自破,这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曾经尊崇和向往的西方文明制度产生怀疑。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2020 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使全球权力分配继续向东转移,因为东亚在控制局势方面比欧洲和美国做得更好。”[8]疫情已延续了几年,中国对疫情的控制远远好于欧美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的不断甩锅、躺平,中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就以实际抗疫成效和经济稳步发展不断回应着西方对中国抗疫形象的抹黑,在国际上维护多边主义,主张世界上的事由大家说了算,为世界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在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成为全球抗疫的标杆。一贯以制度是当前人类最优越制度标榜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不到5%,却发生了占世界总病例25%的感染者。①这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可思议。在西方固有的认知中,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民主政治和威权政府两条路选择。用这种思维去考虑中国在疫情中的严防严控、动态清零等政策,很明显与西方国家一贯标榜的民主政治是不相同的,于是就给中国扣上“威权政府”的帽子,进而先验地认为中国的抗疫必然会失败。这是迥异于西方以所谓“民主至上”的疫情对抗策略,这是超出西方发展认知的中国模式主导下的疫情防控,所以即便中国在国内外抗疫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贡献了巨大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他们也会选择性视而不见,自动屏蔽与其主观认知不相符的信息,而只会盯着我国在防疫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并把它无限放大。他们利用公众对中国形象的刻板认知,对中国的抗疫实况歪曲渲染,鼓动出强烈的仇华排华情绪,诱使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态度加剧,企图以对中国抗疫形象的抹黑为手段极力捍卫自己的优越国家形象、维护人们心中对西方世界的继续向往,为自身不断衰落的形象唱挽歌。
三、应对路径: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一)在发展中积极回应关切,增强主动宣传意识
1.办好自己的事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9]做好自己的事,是我们直面话语挑战的最大底气。后疫情时代处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想实现国家形象的根本转变,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发展,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促进生产发展。如前所述,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必然遭受西方话语的围堵打压,在长久以来西方主导的话语架构中,要想实现平等对话,中国就需要具有更强的实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潜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累积,让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底气,用强大的发展厚盾筑牢抵御挑战的防线。通过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来厚重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发声的分量,用实力来回应前进路上所遇到的包括国家形象污名化在内的种种问题,用事实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非是在走向西方国家基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判断的“通往奴役之路”,用后疫情时代我国的不断发展来驳斥对我国国家抗疫形象的污蔑。
2.积极回应舆论关切
“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10]面对西方国家的话语攻势,我们极易落入他们的话语圈套、变成他们想要塑造的中国形象,而对中国抗疫形象的描绘就会成为他们对我国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的建构及传播上,长时间处于失语状态,使得西方报道中的片面刻板的中国形象已经在西方民众眼中固化。“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1]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挨骂”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也必须要解决。在面对西方怀着主观情绪、偏见猜想对我国抗疫形象的刻意扭曲、恶意话语攻势时,我们必须坚决予以驳斥和事实澄清,揭露其话语骗术和虚假宣传。早在疫情爆发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12]我们必须积极回应国际舆论的话语关切。我国在国内外抗击疫情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遏制疫情的蔓延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去积极回应。
3.主动发声
在现有国际话语体系中,我们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回应西方话语攻势和寻求“他者”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向国际社会所传递出的声音更多的是“我们不是什么”。这种话语体系下的不对等发声,往往会使我们对国家形象的构建陷入被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构建,主动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展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外交理念。但话语体系绝非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在与西方国家的对话中,我们依然会容易陷入“我们不是什么”的话语圈套中。因此,我们要更加有意识地转变思维,紧跟形势变化,积极主动建构好中国话语,更多地传递“我们是什么”的声音,化被动回应西方的话语污蔑为主动传播自身形象。后疫情时代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形象的恶意抹黑,我们要自觉坚定主动发声的意识,主动设置话题和议程,有力有据地展开舆论宣传,增强国家抗疫形象塑造和传播的主动性,积极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我们要敢于积极斗争,要善于变被动为主动,以国家抗疫形象的塑造、传播为契机,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用真实故事向全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壮大发声队伍:多主体参与塑造和传播中国抗疫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3]之所以有此局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群体还不够强大,发出的中国声音还比较少。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着从政府到社会团体、从新闻媒体到网络空间、从行业精英到普通个人的覆盖多方面、叙事多维度的多元主动发声格局,中国更多的是官方媒体在传递中国声音。尽管中国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差,但是官方的声音往往容易被塑造成官方意识形态的输出,在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被普通民众误读和抵制。因此塑造和传播中国的抗疫形象,除了官方声音持续传播之外,还需要发动多群体从多个角度来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
1.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
疫情发生后,身处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都坚守在抗疫的一线尽心尽责,利用专业知识、创新智慧,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为抗击疫情发言发声、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不乏其人,各界的艺术家也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讴歌中国的抗疫英雄、讲述动人的抗疫故事,在全社会形成了响应国家抗疫政策,人人参与抗疫的良好氛围。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真正能够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真实抗疫实况、展示中国抗疫实效的作品却非常少,甚至有些作品仅仅只是简单地蹭热点。习近平总书记说:“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15]与外国的知名学者在各领域提出一系列的具有公认性的、能够引起国际社会巨大反响的解读中国、解读世界的概念相比,中国的知识分子显然还需要发出更强劲的声音。要发动广大知识分子书写出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经受得住中外学者质疑的抗疫学术著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关照抗疫现实、能够反映中国抗疫精神、引起中西方民众共鸣的纪实作品。
2.网络承载着的普通民众
疫情造成地理空间的“隔离”,但并未隔离网络空间。西方国家利用长久积累的信息技术垄断,形成了以推特、脸书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他们常常通过“境外策划,境内联动”、“网上煽动,网下行动”的方式来传递官方和民众的声音,甚至左右中国网络舆论的走向。相比之下,中国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网民群体,但他们的声音却总是不能被世界听到,对中国抗疫讴歌的声音也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推动微信、微博、QQ、抖音等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走向世界舞台,需要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开展网络开放试点,支持中国普通民众运用网络媒介讲述自己身边的抗疫故事。让更多的中国普通人出现在镜头和话筒前,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直面灾难时的举动与感悟,成为“中国抗疫”的主角和讲述者,讲述鲜活生动的抗疫故事。通过社会普通民众的小声音传递真情故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汇聚成还原中国抗疫场景、传播中国抗疫形象的大声音。
3.青年群体
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90 后、00 后群体成长于我国变富变强、世界发生剧变的环境中,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刺激他们展现出更强烈的爱国情绪和现实参与感。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青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抗疫一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期,我国发布了第一部关于青年问题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青年的成长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人是最能体现这个世界发展前进趋势、比较容易捕捉时代热点的重要群体,是在传递中国形象过程中最具可塑性的群体。疫情几年成为了青年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疫情中的中国有着更深的体会。应当在青年群体中培养出一大批敢讲、能讲、会讲中国抗疫故事的人才,培养出一批懂得中西方话语模式的青年人才,鼓励他们以身临其境的视角真实地展现中国青年的抗疫担当,传递中国的真实抗疫形象。
4.巧用第三方
在当前世界舆论“西强中弱”的格局下,如果仅仅只有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为全世界抗疫做出的贡献,那么讲述主体很容易被引起偏见,中国声音就会被误读成是在自我夸大,很快就会被更多的抹黑声音所淹没。同时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思维逻辑与国外民众有很大不同,传播技巧也有所欠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6]比起自说自话而言,第三方更能以合理方式向相应受众传递中国声音,有效规避发声方法的不足。同时通过第三方的“他人之眼”观察中国的抗疫、第三方的“他人之口”讲述疫情中的真实中国、第三方的“他人之想”传递中国抗疫形象,更能取信于人,更有说服力,“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17]此处所说的第三方包括感受到中国抗疫实效的在华外籍人士、有着深厚家国情感的海外华人华侨以及能够坚持客观报道中国抗疫、理性看待中国抗疫实况的国际组织和他国友好媒体和人士。那么如何来发动第三方积极地在国际舆论中为中国发声呢?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协调国内外发展,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永远不关上开放的大门,让第三方群体在国际舆论中真正发挥东西方沟通桥梁的作用。
(三)有效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抗疫形象
1.讲好党的抗疫形象是关键
塑造、传播好中国的抗疫形象关键在于塑造和传播好党的抗疫形象。面对充满未知的突发疫情,中国共产党首先想到的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并在多个场合反复予以强调。不同于西方各党派在疫情面前互相推诿,甚至致使整个国家在疫情面前“躺平”,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18]可以说正是在党的带领下我们才能够在疫情面前稳住阵脚,才能够一次次地防住疫情反弹之势,稳住社会发展大局。“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9]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的关键作用,在塑造中国抗疫形象时应当把党的抗疫形象放在关键位置,讲好党领导中国人民抗疫的故事,讲好疫情中的党员故事,研究、宣传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尊重科学、团结协作的抗疫理念、抗疫主张,积极主动为中国共产党正名,扭转负面国际舆论,以中国共产党抗疫形象的深入人心推动中国抗疫形象的广泛传播。
2.构建联动完整的中国形象是支撑
特定事件中的国家形象会被其他事件中的国家形象所挟裹,既会被刻板印象中的国家形象影响,也会被事件结束后接续发生事件中的国家形象所倒塑。如前所述,西方国家对我国抗疫形象的抹黑不是突然出现的个案。应对疫情中国家形象被污名化,不能孤立地仅仅就疫情一事考虑,要将其放在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大环境中来考虑对策。要深刻认识到,后疫情时代,国家抗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形象整体塑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西方的连串性话语攻击,我们也要有相应的组合拳予以回击,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国家抗疫表现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所表现的一贯性立场、采取的务实性举措进行系列传播,将疫情中的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疫情后的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借助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中国的抗疫故事协同中国的奥运故事、脱贫攻坚故事、载人航天故事、防腐倡廉故事、对外援助故事、与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故事等一起讲,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构成互动,向世界展示疫情中的中国和其他事件中的中国、其他时期的中国,推动整体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3.找出抗疫共同点,传递抗疫同声
传递中国的抗疫形象,应当突破西方传统的话语体系,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为引领。传递中国声音,要把握好人们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明白、听了之后有没有共鸣的问题。“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20]疫情发生以来,世界人民都深受其扰,疫情造成的生命健康危机、生产发展危机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现实关切。西方国家资本逻辑控制下的疫情防控充分暴露了所谓民主自由的虚伪,中国抗疫中体现的中国理念、成效冲击了西方国家营造的中国“国强必霸”的舆论,表明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是为了否定和推翻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而存在。我们应当找准全世界人民抗疫过程中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积极开展沟通对话、有效开展抗疫合作,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将中国抗疫过程中同世界人民一道珍爱生命、保障生产、团结互助的事实呈现在世界面前,展示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抗疫形象,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控制疫情、保障发展、携手共进的声音。让民众在倾听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形成共情,找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4.持之以恒地全面准确讲述真实抗疫故事
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我们要有区别于西方国家歪曲疫情真相的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讲述中国真实的抗疫故事。既要对疫情防控中的国家抗疫理念、典型感人案例、英雄人物、伟大精神积极地宣传报道,也要对防疫不力案例的处理,对谣言传播的惩治,对借疫生财的打击进行准确讲述。讲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抗击疫情、挽救失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减少发展生产损失的完整准确疫情故事,用真实的疫情故事去打动人、说服人、感染人。将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效与西方国家在疫情面前“躺平”造成的后果进行实事求是地对比,将真相摆在世人面前,让民众从对比鲜明的事实中感受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抗疫形象。面对误读、曲解中国抗疫事实的情形,要第一时间用事实予以驳斥,要注意时间上的有效性,避免传播造成“三人成虎”的恶性结果。当虚假信息传播开来,若再想去澄清或厘清事实则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且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同时为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利用公众的记忆模糊而打乱再造中国的抗疫事实,进而拼凑出虚假的中国抗疫形象,我们要坚持持之以恒地去讲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持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及时总结、及时发声、经常发声,形成说真话、会说话,声音大、声音长的发声体系。正如有学者所说,“中国自己的事,别人说不如自己说;世界感兴趣的事,被动说不如主动说;比较急迫的事,以后说不如现在说;有重大影响的事,说一次不如经常说。”[21]
结语
疫情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采取果断措施,在国内外抗击疫情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是西方国家却对中国抗疫的事实视而不见,对我国抗疫形象肆意污蔑、抹黑。这种情况的发生并非偶然,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发起话语攻势,这是对中国发展之路的诋毁,是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打压。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只是给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抹黑中国国家形象的工具,是对中国进行话语攻击的一个非传统筹码。而疫情发生后中国稳定且有力的表现与西方国家在疫情中的甩锅、躺平形成鲜明对比,这更加让西方国家对中国感到恐惧和不安。为了转移自身抗疫能力不足、国内生产发展疲软的视线,西方国家无视我国在国内外抗疫中所取得的瞩目成效,竭力污名化中国的抗疫形象,试图挽回东西方疫情防控对比中自身的颓废形象,并起到借疫情进一步打压中国之效。对我国而言,“后疫情”并不等于疫情及其影响的终结,而是成为拥有更加广泛渗透性的形态。为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抗疫形象的话语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在发展中积极回应国际话语关切,增强主动塑造和传播国家抗疫形象的意识,壮大发声队伍,让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普通民众、青年群体、包含在华外籍人士、华人华侨、境外友好人士和国际组织在内的第三方等群体成为参与塑造和传播中国抗疫形象的主体。在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时候要注意策略、技巧。既要意识到讲好党的抗疫形象是关键,也要明白同其他事件共同构建联动完整的中国形象是讲好中国抗疫形象的支撑;既要找寻世界各国人民抗疫的共同关切,传递抗疫同声,也要持之以恒地全面准确讲述真实的抗疫故事。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好后疫情时代中国抗疫形象的话语挑战,以疫情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为突破点,带动整体国家形象的转变,如此也未尝不是塑造国家形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一次机遇。
注释:
①美媒:美国人口只占世界4% 确诊病例却占全球25%[EB/O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20/08/10/ARTIEuQS4QMLmF1jPZ76dw8200810.shtml?iv k_sa=102319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