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探析
2022-04-16梁晓军
梁晓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进行规范和指导,使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得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认可,但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合而不深、融而不透”的问题。为了改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的状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切实落地,积极探索发展产业学院这种全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精准育人,确保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需借助产业学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产业学院建设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产业学院建设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产业学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吴金铃〔1〕认为“高职产业学院”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资源,结合产业资源、行业经验等,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平台。李晨光等〔2〕认为,产业学院建设一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二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向。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实践“深化专创融合”育人,围绕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由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利益主体合作办学,共同培养能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在经济增速减慢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社会需要更多的优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传统“重课本轻实践”的育人模式因忽视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轻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面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对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建设产业学院,紧跟产业需求,引企入教,对传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利益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确保输出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产业学院建设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浮于表面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二)产业学院建设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了新导向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双创”教育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输出的毕业生“质量”与企业认可度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既往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质量还是就业满意度都不是很理想,学生选择就业岗位随意性很大,入职后对职业认可度不高,很难安心工作。这对学生、高职院校、企业来说都形成了很大困扰。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很多机会深入接触相关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提前了解到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岗位要求,在专业实践中能够熟悉生产工艺及流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要求、体悟职业精神。毕业生在择业时能够根据个体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认同感。产业学院下的校企协作培养模式可将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逐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增长职业文化知识,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新导向。
(三)产业学院建设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设产业学院既能够把企业新技术、行业新需求、产业新元素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搭建平台,还能够更好地把产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精准契合产业发展要求和创业就业的需要,形成专创一体的课程体系。产业学院的建设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指导和缺专创融合的办学模式,强调高职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联系,实现高职院校和产业学院各利益主体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招共育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高职院校可利用行业、企业提供的优势资源及有利条件补齐自身实践教育的短板,逐渐形成“生产服务办学、办学支持生产”的良性循环。产业学院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产业学院驱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动力分析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需要,是协同育人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及开展就业创业的需要。产业学院的设立将有效整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弥补产教融合过程中各主体目标上的差异,解决当前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驱动力不足问题,提高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决定了驱动“双创”教育改革的力度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使得职业转换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很多新兴职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创新型人才,更离不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就是承担培养此类人才的责任主体,“双创”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双创”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培养方式仍是制约“双创”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就必然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虽说学生可以看成学校的“产品”,但此产品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一样的,企业的产品通过质检后进入商品市场,如果不能符合消费者需求,企业很快就能从市场得到反馈,并能够及时改进产品或者转产其他替代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学校培育的学生这一特殊“产品”,培养周期较长,学习期满毕业进入人才市场,其“质量”的高低短时间内是不能充分体现的。对学校而言,改进或者不改进自己的“产品”显得就没有那么重要,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双创”实践能力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动力不足的问题。产业学院深植于地方行业,服务产业发展,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定位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缺乏动力的问题。产业学院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教与学的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专业实践与就业创业对接,为实现培养复合型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决定了驱动“双创”教育改革的执行力
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是突破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当前“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双创”教育缺乏创新性且技术含量低,与社会需求“合而不紧”;二是“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且与专业融合度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而不透”。改变职业院校专创教育“合而不紧、融而不透”的人才培养现状,必须要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推进学科交叉、强调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理念的“共育共享”机制。这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产业学院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构建能够调动与融合所需资源的各种平台,确保企业能够将优质资源、先进元素主动融入人才共同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教育层面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层面技术技能需求的紧密结合。“共育共享”机制下,行业企业利用自身条件将生产基地、车间提供给相关专业学生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实践,将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地融入岗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产业学院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精心设计不同专业类型的“双创”教育,使“双创”教育更具技术性、专业性,解决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合而不紧、融而不透”的问题,从而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产业学院的运行样态,决定了驱动“双创”教育改革的成效
虽然我国“双创”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党的十八大后,“双创”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很多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办“双创”学院、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进行“双创”教育实践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双创”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双创”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实训平台不够完善等。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形态,它的出现强化了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依托产业学院,高职院校把自己的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产业学院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训实践、“双创”教育基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也能够为校企共同培养“双创”教育师资提供有利条件。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相对封闭的办学体系,是对传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种全面升级,已然成为当前“双创”实践教育的形象代言。有学者通过对约翰内斯堡大学产业学院具体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对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升具有较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可度,降低了学生的离职率。
三、产业学院引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22号)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3〕。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分离的,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两张皮”而不是“一股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无法满足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专创深度融合”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集聚智力资源:产业学院牵头组织“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课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重要手段,“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动态化淘汰不能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内容。产业学院牵头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根据产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规划及课程内容,共同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共同编选配套教材,促使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设置的“小逻辑”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双创教育是综合性、实用性、实时性、发展性的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体系、安排课程内容及编选教材须依托产业学院集聚各利益主体智力资源,坚持“紧跟时代、面向产业、基于专业、协同培养”的原则设计融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为一体的“三明治”式课程体系。“三明治”式课程体系底层设计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些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创新创业系列基础课程,如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基础等。把这些公共基础课程放在一年级(底层)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及开展耐挫性教育,为双创教育奠定基础。二年级(中间层)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三年级(上层)以实践课、就业创业课程、拓展类课程为主。此类课程主要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进行具体培养,将精益、专注、敬业、创新等职业理念深度融入教学中,立足专业来谈创业,以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创业培训(如KAB、SIYB、SYB培训等)为抓手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创业体验。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专业知识普及再到“专创融合”实践体验的连续性“基础平台课+核心能力课+实践拓展课”“三明治”式课程体系,凸显不同专业优势的同时,又能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及“双创”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基础+专业+实践”中提升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经营资源:产业学院着力打造“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专创融合”过程中,开展专业教育应该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双创”教育是理念和能力并重的综合实践性教育,更应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开展教育。作为“产学融通”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形式,在优势资源共享、教学实践平台共建的基础上,产业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技能实践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多方优质资源,校企共建双创实训场所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引入企业项目、引进企业设备、引用企业案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训、实践。这种双导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平台有助于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真正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结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结合、实训室与工厂的结合。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江苏N职业学院N管理学院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单位京东集团、新道科技等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京东客服技能体验实践-校企共建平台”“新道VBSE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新道VBSE创业基础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让学生依托校企共建平台进行专业实践。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参与京东客服技能体验实践,实岗实训并按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相应报酬;京东选派专业导师到校授课并指导学生实训。“京东客服技能体验实践-校企共建平台”相当于把企业(京东客服中心)搬进江苏N职业学院校园,实岗实操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电商职业素养。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在“新道VBSE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围绕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实训。江苏N职业学院N管理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将利用体验创业从0到1的实践教学平台“新道VBSE创业基础实训平台”感知和认知创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通过实验课程掌握创业基本流程、方法与工具,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分配人才资源:产业学院精心组建“专创融合”教学团队
“专创融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高职院校在开展“专创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结构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高职“双创”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从事就业和学生管理的人员(或辅导员)经过短期简单培训组成的,缺乏系统的训练及实战经验,无法实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这严重制约了“专创有机融合”。高职院校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培养出懂理论、精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创”教师队伍是很难的。产业学院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将发挥积极作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目的之一就是优化人才结构,高职院校可依托产业学院拓宽师资来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一是学校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建立一支专职“双创”教师队伍,专门从事“双创”教学。定期选拔优秀教师到相关龙头企业轮岗学习,通过考核与奖励机制激发专职“双创”教师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积累实战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优化师资引进机制,建立一支兼职“双创”教师队伍。聘请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校外成功企业家、优秀技术骨干等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兼职导师,给学生授课、分享创业体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高职院校可将相关行业创业比较成功的杰出校友请进学校来,走进学生课堂,将创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宝贵精神传递给学弟学妹,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帮助他们打开创新创业思路,这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四是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资源库,将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专家资源进行整合,按需进行教学任务分配,这样更利于发挥教师、专家的优势;同时,可以定期开展“教研”研讨活动,为导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能力。
(四)激活管理资源:产业学院科学设计“专创融合”运行机制
高职产业学院的发展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紧贴产业需求办学,又有利于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更是“专创融合”落地生根的基础。首先,构建目标导向机制。〔4〕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生存的最大动力,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人才和提升办学质量是其最大的动力,二者的目标利益并不相同,“校热企冷”问题凸显。高职产业学院是校企共同出资所建的“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校企能共同出资办学说明双方在利益诉求上基本达成一致。企业投入资金资源举办高职产业学院,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和时间投入来获得更适合的人才和专业服务;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获得企业资金和优势资源来培养人才,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其次,构建动力激励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双师”型教师不足等客观情况存在导致“专创”融合不紧;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利益不足,对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校企长期“各自为政”。在产业学院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专创”融合教育教学任务,提供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的研究项目的学校教师和企业顾问。企业给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政策倾斜(如企业减税、免税,个人职称加分、评优评先,企业项目优先申报等)。最后,构建协调联动机制。产业的调整、转型会降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国外有研究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初期还可以,后期会因技能单一、缺乏可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通用性知识或技能而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也就是说,个人的职业综合素质较个人专业技能而言对其发展影响更大。高职产业学院作为兼顾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办学主体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共设实践平台等方式设计一个有序合理的联动机制,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专家讲座、企业家报告、优秀校友座谈、创业沙龙等多种形式,构建“平台+方向+拓展”的运行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高度契合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需求,即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更具备“市场性”,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
四、结语
“经济转型、产业优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肩负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双创”教育改革。产业学院模式下的“双创”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的立命之本。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双创”教育改革应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契机,紧跟时代、面向产业、基于专业,把“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