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教学的意义及路径

2022-04-16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概论维度

王 燕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在逻辑线上具有高度相容性,在知识内容上有密切重合性,在价值培养等方面相契合,是《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活水源头。

一、“四史”与《概论》课的内在关联

1.内容维度的关联性

“四史”是一个庞大又系统化的工程,其中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主义,党从弱小变强大、从胜利迈向新胜利的一部伟大斗争史。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开启强起来的一部恢弘历史。改革开放史描绘出我国人民解决温饱、实现富裕小康的一部壮丽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创立并逐渐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伟大历史。四部历史深度融合贯通、传承递进。《概论》课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进而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因此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都蕴含着“四史”。

2.价值维度的关联性

“四史”和《概论》课均是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塑造信仰的维度去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概论》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而“四史”包含着充足的历史思想养分,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鲜活而生动的教科书。信仰的思想伟力来自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来自党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中,来自党带领人民战胜风险和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中。《概论》课和“四史”明确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党始终聚焦人民,围绕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去治国理政,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价值立场。

3.逻辑维度的关联性

讲好《概论》课就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只有树立宽阔的历史视野才能正确认识历史,更好地弄清楚从哪里来、到何处去,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2]《概论》课需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给学生理清人类文明、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去,讲清楚党如何在实践中为人民、为民族、为世界谋求光明和幸福。大历史观是一种科学方法论,用历史视域和理论、现实视域相结合,从历史脉络的逻辑梳理中回应大学生的热点关切,加大教学内容深度,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

二、“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意义

1.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高校承担的重大任务是立德树人。“四史”和《概论》都属于“党史”课,《概论》的知识架构,本质上倾向“思想”和“理论体系”。设置《概论》课最本质的目标是把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而“四史”教育突出历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理论性知识与历史知识融合,理论知识对现实情况的指导。一些用碎片化片段拼凑出来的历史,势必阻碍立德树人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坚定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四史”中锻造信仰之光。

2.推动《概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步骤

高校开设“四史”作为学生的选择性必修课,学生至少选修“四史”中的一门课,从而优化、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同时为思政课的下一步改革创新提供新渠道。在融入中,通过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可以用故事讲“四史”,还可以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特别是要用好本地红色资源,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自唱,使历史印记重焕光彩,让精神“立起来”,让《概论》课“活”起来。创新性变革深化了课程的理论深度,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发展。

3.助力大学生树立爱国思想的现实需要

《概论》课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需要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下功夫。通过学习《概论》课,要让大学生明晰旧中国山河破碎,百姓灾难深重,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用满腔热忱力挽狂澜,创立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引向光明,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拿好接力棒,续写新篇章。其中包含了党史的核心要点、国史的奋斗历程,也蕴含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懈探索和在改革开放中的与时俱进。所以在《概论》课中融入“四史”,使当代大学生明白新时代的爱国与爱党的统一性,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4]

三、“四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1.师生联动,构建动态教学模式

《概论》课融入“四史”,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概论》教材,而且需要吃透“四史”。思政课教师队伍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四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水平以及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这就需要师生配合互动。一方面,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概论》教研室要定期采购相关资料文献,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定期举行集体备课,讨论《概论》课各章节与“四史”进行融合的切入点,并形成共识;定期听课,互相学习借鉴融合的知识点和融合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找出涉及“四史”的知识点。设置2到3个关于“四史”的问题,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进行阐述总结时特别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课后教师通过网络给学生留言,并通过查看留言,及时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构建新型动态式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探究“教”与“学”的新形式。

2.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融入式教育常态化

“四史”融入《概论》课,教师引导至关重要,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四史”的融入提供保障。一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要实现网络现代化技术运用,突破传统空间限制,打造云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依托电脑、手机客户端,可以身临其境浏览各省各地的立体VR式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增强“四史”的育人实效性。另外,要适应网络新时代,依托微信、微博、网页、公众号,抢占新阵地,把“四史”教育以学生易接受、乐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融入教育,改善软件配套设施。利用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节庆日,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契机,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唱红歌、读红书,把“四史”融入各种礼仪活动中,实现融入式教育的常态化、具体化。[5]

3.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理论联系实际是“四史”融入《概论》课的根本遵循。一是教师结合《概论》章节内容,给出“四史”主题,学生课下根据主题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并安排实践教学课,让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现场打分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二是在课外多开展行走课堂活动,结合实际,与本地革命纪念馆搭建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走出课堂到纪念馆感悟历史,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禁毒、法治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思想洗礼。[6]三是让学生当主角,自编自演,体会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人物。思政部与团委可以配合协作,成立学生党史教育宣讲团,学生通过情景剧、电影、唱歌、跳舞、朗诵等丰富的形式演绎人物角色,表现精神内容,让“四史”教育入人心、接地气,实现资政育人。

四、结语

《概论》课与“四史”二者具有天然的关联。在内容维度上,《概论》课阐述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时期形成的重大成果,都蕴含着“四史”。在价值维度上,“四史”和《概论》课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爱党爱国的人才。在历史逻辑维度上,《概论》课需要用大历史观,通过梳理历史发展、演进的脉络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在《概论》课中融入“四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概论》课这一课堂主阵地,讲“四史”故事,史论结合,达到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在《概论》课中融入“四史”是《概论》课自身推进改革创新的需要,融入“四史”会产生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突破和探索;《概论》课知识有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探索、党史的核心要点、国史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史中党的艰辛奋进,融入式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为此,在融入过程中需要师生联动,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中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四史”的融入提供保障;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课内课外的自我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让融入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入心入脑。

猜你喜欢

四史概论维度
青铜器辨伪概论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