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大学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
2022-04-16冉亚辉包翠秋
冉亚辉,包翠秋
(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一、学科建设及其重要性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376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工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在大学办学过程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控制逻辑,一定程度上,其水平基本体现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术性组织机构,学科是大学的重要组织基础。“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我国的教育体制及其发展,它的核心实际上是学科的建立和划分,它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基于学科来传授知识。”[2]学科是大学知识基础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建设的重点工作。其相关研究,在我国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体领域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体系等,其重要性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基本共识。随着教育部学科评估工作的推进,国家实施“双一流”战略,学科建设逐步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
(一)大学学科与学科建设
学科是大学办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标识着大学的学术声誉与办学水准,学科是大学的立学之基、兴学之本和强校之源。[3]对学科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基本的学术准则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一种人为构建的结果,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界线划分、学科评估认证等;最后,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不断拓展学术前沿并适应社会需要。[4]学科是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产物,一个研究领域成为一个学科,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权威性的内在体系,其权威性是基于已经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真理或方法。同时,学科是研究领域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界定的基本边界和基本学术规范,并具有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学科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出现,大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学科发展的历程。[5]学科建设工作涉及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还涉及学科专业方向、学科队伍建设、学科课程体系、学科平台建设、学科环境建设等。[6]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大学基本是按学科而建制,教学和研究在学科门类的基础上细化为专业,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专业特征,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专业特性。[7]学科建设的内涵远超过专业建设,其重要评价方式是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的具体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经费和条件保障等。科学研究考核的具体指标有该学科的科研论文、基金项目、科研专著、重要科研奖项等,能够全方位展示科学研究实力和成果情况。师资队伍则涵盖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数量、职称比例、学历结构和人才计划等,既强调质量,也需要规模,同时还重点考察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和水平。人才培养主要是考核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有质量工程、教学项目、毕业生成就、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特别是其中的毕业生成就,能够很好展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质量和水平。社会服务则主要涵盖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经费和条件保障则涵盖学科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硬件等构成,主要考核学科建设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等外在保障情况。学科建设的维度主要有知识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物质保障体系等。知识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学科理论、学科课程教学、学科专业方向等。组织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学术组织、学科带头人、团队等。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学科评估制度、学科信息制度、学科激励制度、学科学术规范体系等。活动体系建设包括学术组织会议、团队活动、学科交流活动等。物质保障体系包括学科建设经费、实验设备设施、办公条件等。
(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8]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9]376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建立在其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上的。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准的核心建设领域。“双一流”建设既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也是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判断。其判断的理论基点就是: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建设一流大学要落实到一流学科建设。这一判断本身是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准确认识,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理论基点,同时也是未来推进中国大学建设的重要路径。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指标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成果、学科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0]学科建设能够全方位体现大学的治理质量,也直接体现了具体学科在国家层面和国际世界中的建设质量和地位。学科建设质量不是单一的科学研究成果或者社会服务的体现,而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体现,还蕴含着该学科的历史底蕴和传承,能够有效地全面呈现学科的建设水平。世界一流学科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大都是一个长期、连续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建设过程。[11]一流学科本身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性身份标签,彰显着大学对人类科学和真理的贡献,这也是大学在人类社会中广受尊重的重要缘由。
二、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
通过对学科建设质量的科学评价,能够有效体现大学的办学水准。可通过学科建设,大学协调内部职能,提升办学质量,确保办学正确方向和办学的凝聚力。其既涉及大学的硬实力,如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经费资源,也涉及软实力,如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社会服务、毕业生成就等。学科建设体现了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内部治理水平,是对大学发展本身极为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对其进行科学评价,进而确保办学方向的正确性,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此即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
(一)学科建设的大学办学质量控制逻辑
学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领域,几乎涉及到大学内部的所有领域,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经费资源、制度体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毕业生成就等。具体来看,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首先,学科建设能够有效凝聚大学内部的师资队伍,做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其次,学科建设能够有效凝聚大学内部的管理领域的力量,协调好经费和资源,组织好人力物力,减少内耗,实现管理为学科建设服务。再次,学科建设能够有效凝聚大学的组织文化力量,做好内部制度建设,提升制度的科学性,为学科建设做好制度性支撑。最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大学治理,能够有效平衡各种职责,形成内部办学合力。学科建设与单纯的抓教学、抓科研等工作不一样,其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全面性和系统性。大学治理中如果仅重抓教学,可能会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如果仅重抓科研,也可能导致对教育教学的忽视。这种偏颇是大学办学中不能承受的问题。
(二)学科建设质量基本全面反映了大学办学质量
以基础教育为比较,中小学办学质量基本由学生的学业成就体现,整体学业成就好,办学质量相对更好;整体学业成就差,质量也相对较差。前者需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与班主任群体、优秀的学校制度体系与内部管理、良好的经费资源、优秀的班级建设与社区文化等,这一系列条件都满足,学生学业成就整体才可能好。所以学生学业成就的优秀事实上是学校整体层面都优秀的结果。如果整体学业成就不佳,内部就一定存在问题领域。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的重要控制逻辑就是以学生学业成就作为教师的主要工作业绩,也作为办学质量的主要业绩。[12]高等教育不适用这一质量控制逻辑,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本身职责的复杂性。中小学的主要职责就是教育教学,所以可以将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教师的工作业绩,也是学校的工作业绩。大学职责多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其主要职责,并且内部学科众多,专业繁杂,难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来考核教师业绩。虽然一定程度上看,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够部分反映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但不够全面。所以大学事实上存在办学质量考评上的难题。
全面衡量大学办学质量,采取学科建设的考评相对可能更为科学。其优秀也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成就优秀一样,需要大学整体上的优秀,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经费资源、校风学风等各方面的优秀,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存在问题,都会拉低学科建设质量。若其不优秀,一定存在以上领域中的部分不优秀,或者整体不优秀,因而学科建设是体现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如果仅用学科建设评价大学整体办学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或陷阱。即部分大学会为了取得更好的学科评估成绩,有可能取消部分实力薄弱的学科,而重点发展优势学科,这种举措可能会影响该学科发展的全面性。但具体在某一个学科层面,学科建设质量对于大学办学质量的整体呈现是相对科学的。
三、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的缘由
学科建设系统性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13]在办学过程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控制逻辑的主要缘由在于:在地位上,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作用上,学科建设对大学四大职能发挥着有效统筹与协调作用;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学科建设发挥着关键着力点作用;在大学内部运行中,学科建设对教育逻辑、行政逻辑和政治逻辑能发挥有效平衡的作用;在质量领域,学科建设对大学发展发挥着综合评价职能。
(一)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本和核心。[14]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内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现代大学内部复杂,事务众多,办学质量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且系统评价既有难度,还需要时间。而能够综合体现大学的发展质量的,则是大学的学科建设。因其是大学办学质量的系统性呈现,是多个领域的长期系统性作用的结果。所以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抓住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质量建设才会落到实处,并能够有效协调内部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力量,有效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大学治理事务众多,内部复杂,如果认识不到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就极可能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整天忙于事务,处理琐事。最终出现的局面是:遍地都是鞭炮,但却没有冲天的烟花。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需要有重点和中心,平均用力和遍地开花并不符合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建设对大学四大职能发挥着有效统筹与协调作用
学科建设涵盖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人才培养体现了学科的教学能力和立德树人质量。科学研究体现了大学的科研职能,同时也是科研实力的体现。社会服务是学科综合实力的外在体现,也是大学对外职能的彰显。文化传承在学科建设中,体现了学科文化和学科的历史积淀。
大学的四大职能理应并重,事实上往往存在诸多矛盾,其缘由主要是竞争资源。资源既包括经费、设备,也包括内部的人才配备和机构设置等。所以四大职能的平衡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每一项职能都会强调该职能的重要性,要求获得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经费。这种要求很多时候并不合理,还客观上形成了诸多伤害,这也是大学容易产生内耗的重要缘由。学科建设的优势在于是四项职能的综合,所以在发展中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有效统筹和协调四项职能。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构,职能众多,最容易出现内部矛盾,应当发挥学科建设的协调作用,整体系统推进质量建设,确保四项职能之间的健康平衡。
(三)学科建设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发挥着关键着力点作用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学科建设因为其综合性和系统性,是大学治理中的关键着力点,能够有效统筹人才、经费、设备和事务,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分歧,在经费分配、职能机构设置等重要事项中发挥平衡协调能力,提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大学的声誉主要来自于学科声誉,而学科声誉的基础在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质量是学科实力的综合体现,同样也是大学内部管理协调能力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科建设是需要学术体系和行政体系共同努力做好的系统工作,这项工作能够有效协调行政和学术的力量,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同协作,凝聚学校内部发展力量。大学质量建设是需要有效抓手的,没有有效抓手,很难有力推进工作。学科建设能够有效统筹大学的人才、经费、设备和事务,是治理中的关键抓手。大学能够借助学科统筹的力量,系统推进治理质量。“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15]抓好了学科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大学办学质量。
(四)学科建设能有效平衡大学的教育逻辑、行政逻辑和政治逻辑
大学内部治理中有着三大逻辑:教育逻辑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的职能,这是基于大学本身被社会设置为重要教育机构的逻辑。行政逻辑指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必须要有内部的层级体系和管理协调机构,进行必要的行政管理、协调和控制。政治逻辑指的是大学必须政治正确,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红色基地,同时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双一流”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重要力量。[16]三大逻辑各有其侧重点,当前需要重视的是,教育逻辑是大学的内在本质,政治逻辑为其政治使命,行政逻辑则是管理逻辑。行政逻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倾向,容易走向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大学行政化。所以需要通过重视学科建设,以教育逻辑和政治逻辑,平衡行政逻辑的可能问题倾向。
在人类社会中,大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求真,探索人类的知识和真理,培养青年精英人才。但在长期发展中,容易落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最终偏离正确发展方向,走向行政化。大学内部职能部门众多,按照具体执行的职能划分,主要有行政事务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和后勤财务体系等。在实际运行中,各个部门工作更主要围绕自身的职能,而不一定会顾及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学本身是建立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上的,如果办学质量低劣,学校就会被淘汰,内部机关自然也会被撤销,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但在具体的管理协调过程中,大学内部的部分体系或部门不一定会主动顾全大局。在这种情况下,学科建设作为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工作,能够有效协调大学内部各体系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提升学科建设质量。简言之,学科建设能够确保大学致力于系统推进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不落入行政化和事务主义的问题局面。
(五)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对大学发展发挥着综合评价职能
学科建设是大学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学科建设的评价本身就是对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风学风等的系统评价。大学发展的质量和健康性的评价非常复杂,基于职能多元性,很难进行准确评价。但基于大学治理的要求,以及社会大众的需要,大学评价又必须实施。学科建设质量是一个合适的评价指标,因为其体现了四大职能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大学内部治理能力与水平。“一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关系学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层次、学术水平与学术环境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与学生综合素质”。[17]大学学科建设的质量类似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是一个评价的关键点。学科建设的职能宽泛,既能够有效协调教学和科研,也能够有效协调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还能够有效协调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时,其能系统反映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单独都难以呈现学科实力,只有这些领域综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展示学科实力。所以学科建设在大学质量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协调和自我检视的职能。
四、学科建设的未来推进
“学科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影响,应把学科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18]中国国家层面的学科建设,涵盖“211”建设工程、“985”建设工程和“双一流”等,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国际影响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9]
(一)学科建设的国家期待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0]376学科建设是大学政治使命重要构成,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上。“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21]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学校,我国大学必须扎实推进学科建设质量,这是党和国家交付给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2]376大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其决定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正确性,也是确保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的学科建设涵盖面广,全方位体现了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中需要重点建设的领域。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就难以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难以赢得世界尊重,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学术和科技贡献。扎实推进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大学办学质量,是当前中国大学治理的重要使命。
(二)学科建设的重点推进领域
首先,要进一步认识学科建设的科学内涵。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既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政治考量,同时也蕴含着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使命。在未来发展中,要深入认识学科建设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升对其科学理解和整体协调,促进大学健康发展。
其次,要高度重视科学的制度体系和学术精神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必然具备一流的学科文化。[23]有学者提出我国学科建设要高度重视三个方面:通过培养卓越学科带头人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治理能力;形成并坚持学科传统积累学科无形资源。[24]这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忌落入资历至上、职位本位的覆辙。学术精神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精神领域的基础,没有一流的学术精神,仅依赖于资金投入和人海战术,是难以产生世界级的学术成果的。学科建设既需要内在精神层面的学术精神的支撑,也需要科学制度体系做有效制度保障。
再次,要探索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学者分析认为中国大学学科建设因循的似乎是一条企业化发展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套路,这种方式导致学科建设总是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25]这种跟进的模式是不自信的表现。要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消除这种跟进的复制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坚定四个自信,探索出一条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后,要建立有效支持学科建设的大学治理体系。大学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的大学,大学必须围绕学科建设,整体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大学内部职能众多,在办学中必须建立有效支持学科建设的大学治理体系,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完成新时代的大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