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是如何构建的

2022-04-16

当代教师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码建构美术

张 菡

一、问题提出

2010 年7 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逐渐占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地位。 伴随着2012 年3 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美术课堂中的学习者、教学者、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各项课堂建构元素都在持续发生着新变化。[1]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应当说是教育信息化的黄金时期。[2]传统学前美术课堂中的“画笔+画板+手工”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快速更新的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技术、3D 打印等21 世纪的新理念的引进已成为学前教育美术课堂的时代取向,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时代改革势在必行。

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作为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限制于美术技能的提升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美术指导、幼儿作品赏析等能力的培养。 美术创作课堂上,通常是由教师先示范,教授绘画技法等技巧性的知识,然后再由学生按照教师所教授的绘画技法进行创作练习。[3]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美术教育本身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受限于高校美术课堂与幼儿园以及其他专业课程对接不完善,导致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的独特性与发展性不突出。 如何准确认识传统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现存问题,准确定位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独特性,都需要融合信息时代因素和学生需求探索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建构。 为推进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时代化进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立足于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对信息化时代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希冀,有机融合理论分析与质性研究,从教育客体的角度结合幼儿美术教育现实探索其信息化建构,综合提升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教育质量,推进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与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选择缘由

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是由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首先提出,其目的是在自下而上的结构理论基础上,归纳出源材料的概念和命题。[4]扎根理论强调数据的支撑,是一种独特的质性研究路径,研究者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不断探究、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进一步探索内在联系与体系建构。[5]即所有理论建构均来源于最初的质性材料,通过搜集与归纳整理,抽象出概念集合,之后建立概念集合的联系,最终形成来源于经验又以指导实践为指向的理论。

扎根理论长期以来被运用于“社会性”与“情境性”的社会现象研究,而本研究对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中师生互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情境性”,因而选用此方法。 此外,在现有的学前专业美术课堂建构要素的研究中,以说理性的内容阐述课堂的对象、目的以及意义等,缺乏对于课堂建构要素经验数据的支撑。 扎根理论遵从质性研究方法论的“归纳”范式,而不是“演绎”范式。[6]扎根理论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与层层编码的分析过程适用于优质课堂要素的提取建构,打破了以往理论陈述信度较低的僵局,为课堂要素的架构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数据支撑,从特殊性的经验整理提取出普适性的架构模型,推动理论的优化和实践的提升。

(二)资料的收集与筛选

数据收集是扎根理论的基石。 依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主题,扎根理论的数据收集方式通常包含三种,即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搜索。[7]为了从需求端切实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建构的要素,本研究选取西安市某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共30 名,其中学前美术表现优秀、良好、及格学生各10 名,通过个体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 为受访者提供知情同意书,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对个体访谈过程进行现场录音,后期经系统整理形成2 万字的访谈文本资料。

陈向明指出扎根理论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调适,尽管扎根理论在调研过程中不要有理论的预设,但是在调研前需要对研究的问题、访谈的思路有大概的思考,否则访谈会感到无所适从。[8]正式访谈前的准备阶段,本研究结合已有相关资料,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如下:(1)传统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与信息化时代的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你更喜欢哪一种课堂模式? (2)为什么认为传统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优于/劣于信息化时代的学前教育美术课堂?(3)你认为怎样的信息化的学前专业美术课堂才能称之为“好”的课堂? (4)你认为当下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美术课堂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三)资料分析工具与过程

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思路为:第一,遵循一切皆为数据的理念,对经验数据逐步深入分析,从经验数据中产生理论;第二,在编码过程中保持理论的敏感性;第三,在经验数据和理论之间不断比较,而后依据数据和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提炼类属关系;第四,建立理论架构。[9]研究前期需要对访谈资料进行预筛选,摘除无关资料以减少无关信息的干预,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其次需要对访谈资料逐级进行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与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研究过程中需要在资料与资料、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不断地进行对比,尝试建立关系,并优化现有理论。 本研究使用Nvivo11.0 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炼出信息化时代下未来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建构要素,阐述各要素的含义及其逻辑联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研究结果

1.开放式编码(Opening Coding)

开放式编码阶段,通过对初始调查资料的整理、归纳、合并和剔除,提炼出具有独立概念的要素特征。[10]开放式编码强调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概念的重组整合,首先需要对原始访谈信息进行概念化操作,即关键信息的提取,其次需要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划定预范畴,最后根据预范畴内的访谈信息进一步升华提取,获取研究范畴。

将原始资源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出25 个概念和19 个范畴,19 个范畴具体如下:执教教师结合美术素养与信息素养,依靠信息化幼儿园环创美术资源库进行教学;受教主体学前学生美术思维活跃;受教主体学前学生美术创造力激发;受教主体学前学生获取美术信息更加丰富多元、方便快捷,视野更加开阔;受教主体学前学生美术兴趣更浓;受教主体学前学生审美素养得以熏陶;课堂形式更丰富,主体性明确;课堂地点不受时空限制;课堂机制走向评价性、反馈性和多元互动性;促进课堂现代化发展的美术平台;影响课堂发展前景的因素;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感知性教学手段;近距离的教学材料;直观可感的教学材料;重视学前学生学习力的形成;重视学前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内容符合儿童的能力水平;内容符合儿童的需要。

2.主轴式编码(Axial Coding)

主轴式编码是将开放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在相关范畴之间建立关联。 主范畴是从开放式编码中“自然涌现”的,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关联的重要性;二是频繁重现性。[11]研究主要提取出8 个类属:执教主体:信息素养与艺术素养的有机结合;受教主体:信息化美术课堂下学前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三方面紧密结合发展;课堂内部:形式、地点和机制与现代化结合;课堂外部:构架平台与长足发展;教学手段个性化、感知性;教学材料直观可感;侧重于学前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形成能力;聚焦于儿童的能力水平、儿童的需要。

3.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

选择性编码又称核心编码,是指围绕核心范畴,与经过系统分析总结出的主范畴建立联系,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核心范畴必须在与其他范畴的比较中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从而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范畴有关的代码、概念和范畴上面,使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12]。 本研究所提取的4 个核心类属如下: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三级编码的具体过程与分析结果见表1。

提取出4 个核心类属后,将核心类属按照逻辑思维相联系,并探索其内部的关联与发展机制,从而探索出科学的逻辑结构框架,并在结构好框架模型后将其进行反复验证来确保其科学性与准确性。信息化时代下未来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逻辑结构框架模型见图1。

图1 信息化时代下未来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建构框架模型

(二)分析讨论

1.教学主体:执教主体的信息素养与艺术素养统一,受教主体认知、情感和能力统一

在美术课堂上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区别于美术专业学生,主要在于学生未来从教的教育对象不同,因此在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的执教者,即教师,需要有区别于美术专业教师的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纯粹的美术技能培养,如素描、速写、色彩等,更需要教会学生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教会学生探索幼儿学习美术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所形成的学前教育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等方面的意识,因此执教主体具有特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素养。

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里,一个“好”的美术课堂的构建还需要执教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三个层面。 教育中的传统技术更多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接近于自然意义上的器械,其所承载的知识量和理解难度并未给大脑的信息加工造成过重负担,教师对技术的操作和经验的积累较为容易,然而与传统技术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所承载的知识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质。[13]执教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信息化幼儿园美术资源库进行教学从中获取到教学当中可用的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及文字等其他可用信息资料,同时执教教师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学前美术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了解到全球幼儿美术发展状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善。 针对幼儿的美术特征和美术学习能力,加入学前美术信息化平台的资源的多元丰富性、形象化和直观的学科方式,更有效建构出适合学前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

表1 信息化时代下未来高校学前专业美术课堂建构要素三级编码过程

目前,大多数幼儿教师以培养幼儿的纪律性和规范性为幼教的一个目标,但孩子在种种规则的约束下往往被社会化为一个缺乏个性的个体。 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大胆妄为一向是贬语,是不被提倡和鼓励的。 这表现在绘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延续着绘画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同一学习内容与步骤限制了不同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速度,使他们不能够把美术作为自己的语言,不能通过美术表现出自己的个性。[14]信息化的学前美术课堂有利的提升了学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前学生的兴趣与热爱。 让学前专业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新型的美术信息与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启学前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为日后从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2.教学环境:内部把握时空、机制与现代化的统一,外部建构与网络平台的统一发展

课堂内部硬件设备的完善使教学环境更具有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师生沟通时空局限的打破,信息化设备改变了以往师生必须处于同一时空进行学习的限制,美术教学可以采用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与选择权。 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呈现形式,电子化的设备设施为教师的直观教学,学生的多样呈现都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一种技术的产生创造了新的环境又影响着环境中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15]信息化时代带来丰富的软件资源建构了教学互动与评价的新模式。 在互动机制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软件开设线上课程,采用上传文本讨论、视频、图片等形式开展线上的互动,与学生在线沟通,打破距离带给师生的沟通障碍,开拓沟通环境。 此外,网络平台的搭建便利了校际沟通,如学前专业美术课堂联盟的建立,学前专业美术课直接引进美术专业教学与儿童美术教学等内容以获取更为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在评价机制上,教师可采用成熟的评价软件对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文本作品进行分析,获得更为科学化的评定内容,教师也可为学生开设评价平台,实施生生互评,甚至可以建立学生与校外一线老师的评定联系,以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多角度认识自己的学前美术水平。

3.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需求与可感性教学模式的统一

信息化时代代表着新一代青少年的活力,新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个性化、感知性倾向发展以及教学材料的直观可感化,具体可以归为“距离”一词,教师教学与学生的需求更为贴近,教学材料与学生感知更为贴近,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教师跟进时代潮流提供了新的方向。

信息化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材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真正走进材料的世界”。 学前专业美术课堂相较于美术专业课堂更具有融合性,学生需要对油画、水彩画、蜡笔画、不织布、泡泡泥等多种美术形式皆有所了解。 但传统课堂受限于专业水平与空间局限,其相关教学均是浅尝辄止,而信息化的美术课堂则通过媒体技术直观的呈现画作过程、手工技巧、优秀作品的内部架构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创作,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直接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感知全球各地优质美术作品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4.教学内容:聚焦学前专业学习能力与儿童“声音”的统一

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阶段,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变了既有的教学流程和结构。[16]信息化美术课堂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特征,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依靠,资源的丰富也为学生的“学”打造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在国外,学生开始淡化传统意义的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参考用书或资料,并且国外高校通过购买电子版权使得学生能便利地获取这些资源,[17]教师与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在国内也逐渐发展起来,教师从网络资源中提取主题教学内容,建构资源库,改变以往学前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美术诉求,扩大学生美术视野,完善系统美术知识建构体系。 此外,信息化技术为美术创作记录带来了新的方式,而创作记录也成为信息化美术课堂的独特的教育内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通过对美术创作记录的分析,即创作实践的分析,能够获得更直接的应用经验,从而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传统学前专业美术课堂中,课堂教学无法与儿童美术直接对接,而信息化美术课堂带来了丰富的儿童美术电子作品、儿童创作视频、儿童美术创作的相关理论知识等电子资源,为学生打造了充足的一线实践资料库,学生无须走入幼儿园便可接触到儿童美术,即可获得有关儿童发展需求相关的信息,从而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儿童的需要与发展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更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下美术课堂能够跨越时空倾听儿童的“声音”。 教师指导学生系统整理儿童美术的相关发展理论,学习分析儿童作品,了解儿童美术阶段发展特点与指导策略,从而完成课堂与幼儿园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猜你喜欢

编码建构美术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Genome and healthcare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