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后,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2022-04-16郭玲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司马迁双减作业

郭玲玉

去年年底"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双减"一词位列其中。

经过半年的实施,"双减"给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这半年里我们看到了新东方把近八万套课桌椅捐赠给乡村学校如火如荼的校外培训行业偃旗息鼓;这半年里,我们体会到了家长的如释重负,下班后不用匆忙赶去接孩子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参加延时服务;这半年里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惊讶、不可思议到后来的逐渐理解、积极配合。

在"双减"政策推进中学生和教师无疑是处于中心的人。作为教师课堂才是自己的主阵地。学生没了课外培训的"加餐",如何保证他们在课堂的"正餐"吃饱且吃好是需要深人研究的课题。

一"双减"后男教师心中要有"完整的人"

记得一次备课时,同事们在热烈分享着自己的语文理想:"要让学生通过读一篇文章喜欢上一个作家进而读这个作家的所有书。""我平时布置的多数作业都是小练笔,写小说、写小议论文、写杂感可以针砭时弊。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下课都在写还会定期把各类练笔汇总成班刊。"发言者不乏自豪之感很明显,他们被自己的教学热情深深地打动了。

几年前我也会对这样的教师萌发敬意。现在作为一个班主任作为一个妈妈,我却不得不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再次审视:我们的学生真的有时间去做这么多事情吗?

这段时间陆续有家长向我反映:孩子睡得太晚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理科还要额外刷点题;最后挤占的,往往是读课外书的时间初一还能有半小时用来读书现在连这也成了奢望。这几个孩子在班里并不是落后的反而成绩是中等偏上的。孩子们对自己有要求,也很自觉,所以主动刷题。结果就是晚上22点了还没做完第二天迷迷糊糊来上学。

我们办公室里曾经进行过一场关于"提优"的讨论。英语老师觉得高中英语所需的词汇量很大学生初中时如果不多加积累到了高中就很难得高分了。也就是说不仅语文要增加阅读量英语也要读课外书不仅读而且要把生词抄下来积累到本子上!数学老师则认为小学最好让孩子学奥数学过奥数的孩子到了初中解起难题来明显有优势!这么说数学需要刷题而且从小学就得刷起。

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加人中小学教师的行列,他们都是学习的高手,从小到大学习、做题是他们最擅长的事。走上教师岗位他们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来衡量学生认为学生应该像自己一样把工作都做在前面,这样以后学起来不费力,轻轻松松考出高分。

语文老师用尖子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数学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像自己当年一样拔尖,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各种学科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座座大山。这些山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

教师总是希望把学生教好,每科老师都会将自己对这一学科的热情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这对于承受能力强的孩子也许是动力,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怕会让他们产生.烧灼感"。

所谓"双减",就是既要减少那些重复性的作业,也要适当降低普遍性教学和作业的难度,把任务分出层次。教师心中要有.完整的人",除了看到学生在自己学科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不过分拔高,不报苗助长,不用.尖子生"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真正让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学习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要做硬性要求,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吸引学生自愿参加为宜。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学科上深人探索,明晰自身的发展优势。

二"双减"后,教师眼中要有"长远的光"

我以前批改学生作文有个习惯,优秀的习作我都会保存下来,在班里展示。这对于学生当然有吸引力,我带的学生写作水平往往都有整体提高。可我后来发现一个问题,为了各科作业的优秀,孩子们自由玩乐的时间少了,课间活动的时间少了,初二的学生已经像初三学生一样"自觉"了,课间不是在订正作业,就是在请教老师。面对这样的"自觉",我一方面欣慰,一方面又觉得有点遗憾……

前不久,"北京大学免去王铮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职务"的消息在教育圈引起广泛关注。在担任北大附中校长期间,王铮实施了很多改革,从2010年起,北大附中推行"走班制"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课表到不同教室上课,高一的学生可能会和高二的学生一起上同一门课,不再有传统的班主任。高三学生则专心为高考升学做准备。

这样的改革初心是好的,王铮也是个有教育理想的人,始终在践行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然而这样的理想没有兼顾好升学的现实,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近年来,在北京海淀区的几所重点中学中,北大附中的升学率(主要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落后于曾与之在同一个阵营的学校,有家长将北大附中.没落"的原因归结于王铮的.改革"。

"双减"之下,家长对"升学率"的期望并没有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包括升学率,其他方面提升了,但成绩下去了,也不叫全面发展。正如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说:"想让一个社会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但好的学习成绩应该是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产物,而不是只要高考成绩、牺牲孩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师常被人称作"摆渡人",我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往成长的彼岸,送到下一个阶段的学校,应该给他们带上什么呢?重新构想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未必有五花八门、形式繁多的作业,未必有多么新颖的教学理论和主张,但一定有一位心怀慈悲心的老师。他能准确把握考试的方向,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教给学生如何解题,作业布置得不多,却扎实有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己对教学的专业提升优秀的学生,用自己对文学的热爱点燃中等学生,用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呵护暂时落后的学生。

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在追寻理想的同时,又不忘贴近现实。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有兴趣,同时学有余力,会被老师引领向更高深的文学殿堂;如果学生志不在此,擅长其他科目,也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考试中游刃有余。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获益,应该是教师的成功。

三、"双减"后,教师脚下要有"宽广的路"

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培育人、成就人。成为一个好教师,绝不只是钻研好本学科知识那么简单。

教师和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那就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广,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宽。"双减"之下,教师和学生都要适当"松绑",从繁重的备课和作业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丰富的生活、迷人的自然、多彩的艺术中去。

一代史学家司马迁,人们只知他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司马迁的成就离不开他那具有远见卓识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迁年幼时,父亲便指导其诵读经典,司马迁十岁已能阅读《尚书》《左传》等书。稍稍年长后,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游历天下,遍访名山,去搜集史事、网罗旧闻。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收集到了很多可贵的一手资料。阅读《史记》时,我们常常惊叹于作者能将人物塑造得如此鲜活,这是因为司马迁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在苏州生活多年,园林成了一家人周末常去之处。现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将平时在园林中拍摄的照片作为导人,通过光影变幻来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课文提到"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我便展现了拙政园内赏四季的景亭:春景——绣倚亭,夏景——荷风四面亭,秋景——待霜亭,冬景——雪香云蔚亭。四亭包含了四时之景。学生们纷纷感慨:原来时常去逛的园林竟然有这么多讲究!趁着他们兴致高涨,我布置了一份周末作业:园林的诗与影。要求大家周末实地探访一处园林,拍几张体现园林艺术的摄影作品。这项作业不用写作,只是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寓学于乐。

"最伟大的课堂,是把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唤醒。"教师要想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自己心中先需贮藏着美好。"双减"之下,教师将迎来自己的"觉醒年代",靜下心来,静静地读书,欣赏几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周末时,不妨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山中、美丽的湖边,去欣赏大自然的季节更替,感悟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责编莫荻)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双减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