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陇中小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
2022-04-16蒋承洋张富胡彦婷等
蒋承洋 张富 胡彦婷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马莲小流域;陇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S157.2;F30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3.021
引用格式:蒋承洋,张富,胡彦婷,等.基于乡村振兴的陇中小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J].人民黄河,2022,44(3):108-111.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指出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洪水风险、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2]。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山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3-6]。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地区[7-8],以往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思路与方法偏重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蓄水保土效率,对水土保持措施后续发展考虑不足,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9],水土保持在治理目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补齐的短板[10]。为了使水土保持工作满足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以陇中地区马莲小流域乡村振兴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例,探索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
1研究区概况
1.1流域概况
马莲小流域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是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的二级支流关川河上游的一条小流域,流域面积159.44km2,涉及安定区香泉镇和团结镇的17个行政村,流域内总人口2.25万人,人口密度141人/km2。该流域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风力一般为2~5级、最大为8级;极端最高气温34.3℃,极端最低气温-32.5℃,年均气温5.7~7.7℃,多年平均大于10℃有效积温2239.1℃、日照时数2500h、无霜期141d、降水量475mm、水面蒸发量1529mm;土壤以灰钙土为主,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类型属森林草原带干旱草原,植被稀疏,耕垦指数高;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1957—1996年平均产沙模数为3969t/(km2·a)[11]。流域内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占85%、牧业占14%、林业占1%,形成了“原原种—原种—生产薯—商品薯—销售”马铃薯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为主的“饲草+玉米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养殖(牛羊)—销售”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香泉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6元/a、团结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2元/a。
1.2水土保持成效與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项目区始终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新时代美丽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马莲小流域有耕地8559.66hm2、林地2528.36hm2、草地2040.48hm2、园地1.85hm2、交通运输用地285.16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16.75hm2、村镇及工矿用地1268.53hm2、其他类型土地943.41hm2;累计保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168.96hm2,其中梯田4506.81hm2、水土保持林3924.19hm2(其中乔木林3160.19hm2,灌木林764.00hm2)、草地1743.81hm2(其中人工草地994.15hm2),治理程度70.05%;1997—2016年年均产沙模数为680t/(km2·a),与1957—1996年均值相比减沙效率达到82.87%[11]。流域内耕地梯田化程度达到52.65%,乡村道路、田间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中药材、蔬菜、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使项目区成为安定区马铃薯、中药材主要产区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主要基地之一,以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科研推广示范基地。项目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迈进的有力抓手。
虽然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山区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需求和人们对乡村环境美化绿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与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质量、标准不高,特别是梯田(田面坡度>5°、宽度<12m,地埂高度<3m)、道路(宽度<3.5m、道路通达率低于95%)及其附属工程配套不全、标准不高,不能满足机械化耕作需求,仍有大面积坡耕地需要坡改梯;②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没有做到以水定林,树种单一,林地抚育管护欠缺,林分质量较差,水土保持及景观生态效果欠佳,缺少经济林、生态景观林树种,经济效益不高;③农村基础设施不全,村容村貌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效果较差,道路排水设施较少,路面径流汇集危害大。
2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
2.1措施配置原则
根据系统治理、规模治理、分区治理的原则[12],完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将小流域分为农业生产区、生态经济林建设区和人居环境区,分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农业生产区,按照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需求,实施老旧梯田提质改造及其配套工程措施;在生态经济林建设区,以水定林,实施径流调控工程建设,发展径流生态经济林,努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人居环境区,按照园林化标准,美化绿化园林化、交通便利化、道路硬化、路渠绿化、田园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达到生态宜居要求。
2.2提升梯田建设标准,为农业特色产业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2.2.1高标准梯田建设指标
梯田建设是甘肃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生产区,梯田工程主要由田面、田间道路及道路防护措施等配套工程组成。影响梯田机械化耕作的主要因素有田面尺寸(主要是田面宽度,若田面过窄则影响机械耕作效率)、田间道路标准(主要是路面宽度及纵坡,其影响农业机械通行能力),而道路防护措施是否完善则影响田间道路的安全。不同的田区、田块、地块面积,应根据农业机械交通量的不同,配套建设相应级别和标准的道路。基于农田作业机械化、规模化对梯田工程的要求,高标准梯田工程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具有一定的规模(面积),集中连片,破碎度低,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第二,符合梯田设计标准,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第三,具备完善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生产保障能力强,具有较高水平和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第四,具有相应的防护林网等,能够防御一般的风灾、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特色农业作业机械化、规模化要求,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1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14]等,高标准梯田应相对集中连片、田面平整并具有完善的田间道路、道路截排水、道路防护林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农业生产作业机械化需求。基于相关农业机械化技术规范、标准,提出的高标准梯田建设指标见表1。
对于不能满足农业机械通行的老旧梯田(田面坡度>5°、宽度<12m,田间道路宽度<3.5m),可按地块进行二合一、三合一提升改造。
2.2.2田间道路建设指标
高标准梯田的田间道路建设应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与田、水、林、村规划衔接,統筹兼顾,优化布局。田间道路包括田间路和生产路,田间路一般布设在连片梯田的中部,间隔150~200m,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设,外与乡村干道、支道相通,内与生产路相接;生产路一般垂直于田间路,间隔约100m,路面宽2.0~2.5m,供农业机械田间移动和下田作业以及人、畜行走。根据《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2194—2012)[15]等,田间路、生产路应能满足中型以上农业机械通行,便于农机具进出田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田间路按四级公路设计:单车道行驶速度不大于20km/h,路基宽度不小于3.5m,行车道宽度不小于2.5m;每1km内应设置不少于2处错车道,错车道路路基宽度应不小于5.5m、有效错车长度应不小于20m,错车路段的具体位置根据当地地形、视野开阔程度而定;最大纵坡<9%,并配套排水设施,道路两旁和边坡上种植花草、乔木、灌木等,以防护路基[15]。道路布设以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耕作、生产资料及农产品运输要求为原则,在田区内形成网状回路,连接田块,道路通达率不低于95%。道路与田块的相交形式依据地面坡度确定,主要有“非”字形、S形和“之”字形3种布设形式。按需求配套建设排水设施,以保证路面完整与道路畅通。基于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提出的高标准梯田田间路和生产路建设具体指标见表2。
2.2.3田间道路防护设施建设要求
田间道路应优先配置道路及路基护坡等的植物防护措施,防护林植树坑大小以全部拦截路面径流为标准,整地工程措施与行道树相济,拦蓄水沙、减少侵蚀,提高植被覆盖率,且不影响农业机械正常通行。没有布设植物防护措施条件的路段,可修建排水渠系,就近排导路面径流进入蓄水池(窖)或田间地块。
2.3应用径流调控理论,推广径流聚集工程,发展径流林业
陇中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土壤干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生态经济林建设区营造人工林,应以水定林,按照生产保证率≥50%、对设计频率为0.5%的最大24h暴雨径流量的安全聚流比≥增产聚流比≥1、林木生长设计保证率≥75%的标准,新建隔坡软埂水平阶、燕尾式聚流坑、竹节状聚流坑、网格状聚流坑等径流聚集工程;按照径流聚集工程汇集的雨水资源量和林木生长需水量,确定适生目标树种的造林密度[16]。根据营林地的立地条件,结合村镇周边、生态绿色走廊等对环境绿化的要求,对位配置水源涵养林、经济林和生态景观林,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大整地工程维护和林地抚育管理,保持径流聚集功能和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2.4提升人居环境区园林化水平,满足群众对居住区美化需求
在人居环境区,村庄美化绿化园林化、道路交通网络化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17]。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标准,以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为目标,打造“工程措施生态化,植物措施园林化,治理成果景观化,人居环境清洁化”的人居环境区。一是对进村道路及入户道路未硬化部分及时进行硬化处理,并配套建设道路排水渠系,道路两旁栽植花草树木,美化乡村环境,同时建设径流积蓄工程,有效拦截路面径流,就地拦蓄、就地入渗,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二是在庭院周围栽植园林观赏树种和经济树种,如花椒、红梅杏、山毛桃、银杏等,发展庭院经济;三是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乐片区和休闲农业区,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农庄,发展观光、采摘、垂钓、饲喂等为群众创收的农事体验及乡村旅游项目;四是根据当地养殖业较发达的特点,修建沼气池以解决人畜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和农村燃料缺乏问题。
3结语
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水土保持的需求为目标,提升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针对研究区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标准梯田及田间道路等附属配套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林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标准的提高,必然带来设计理念的更新、防治标准的提高、水土保持概念扩展、治理投入的增加,因此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前筹划,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协同治理合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进流域内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张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