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学习观”及其当代启示

2022-04-15郑捷妤肖菊梅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记同伴教师

郑捷妤 肖菊梅,2

(1.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2.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学记》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干,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对教学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用极为凝练的语言为广大学子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学习道路。《学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共性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与经验指导。本文着眼于《学记》中学习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以便为当代学生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之道——教之大伦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学问,必须先了解其外在表现,再逐渐向纵深处挖掘,才能了解它的本质和作用,从而真正发自内心地重视它。故要想明白学习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可以从了解其外在的形式与制度入手。

仪式是早期人类生存状态的折射与写照,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校仪式是祭祀礼,其彰显的不仅是教学管理的价值,更是儒家礼教的精神。[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2]“皮弁祭菜”指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师生戴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在开学时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如此高规格的祭祀礼足以体现当时的统治阶级对教学的重视。在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是一个既定事实,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国家的官员,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国家发展的力量。“皮弁祭菜”从统治者制定仪式的角度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仪式以其强制力要求学生从中懂得“敬道”,即明白学习的本质。

除了最重要的祭祀礼,日常中的“入学鼓箧”和“夏楚二物”分别在课前准备与教学管理方面强调了学习在形式上的规定。

统治阶级对学习不仅在形式上重视,更在制度上加以规定。“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3]本句介绍的便是当时的“考校制度”。当代学界虽对这句话中“九年”的意义存在分歧,但都一致认为《学记》将学生的学习分成了“小成”与“大成”两个阶段:“小成”即对学术有独到的见解,有能力论说学问、选择善友;“大成”即知道义理事类,通达无遗,能时时不违老师教诲之道。[4]可见考校制度有着十分明确的考察目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几千年前制定的制度遵循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呈递进关系的规律,随着学习者学龄的递增,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越过形式与制度的表象,学习的最终指向是“道”。“道”在《学记》中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规范。[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6]很好地解释了“学”与“道”的因果逻辑。“道”是学习之“本”,学习是探索“道”的过程。“道”是一个人内化于心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在我国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要求。就其外源因素来说,它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就其内源因素来说,它的变化受中华民族在该时代对自身认知的影响。如今的中国正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便是当代中华民族“道”的基本框架。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7]鼓不在五声之列,却能调和五声;水不在五色之列,却能润泽五色。“道”亦如是,虽不代表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项技能,却能调节、平衡所有学科与技能,这便体现了“无之以为用”的哲学道理:“有”所给予人们生活以便利,只有当它同“无”相配合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8]“道”者,初看似乎虚无缥缈,深挖则发现其当仁不让地居于学习的主导。

作为通往“道”的重要途径,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为重要。

二、学习之能动性——敬孙务时敏

“教学”由“教”与“学”构成,学生是“学”的主体,且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需得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其表现便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记》中关于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论述主要围绕“进”“退”二字展开。《学记》通过引用《兑命》中的一句话:“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9]只要掌握了“进”与“退”的方法,就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语境下的“进”并非只表示“前进”,而是一种积极、紧凑的状态;“退”不是指“后退”,而是一种积蓄、舒缓的状态。“进”与“退”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正业居学

《学记》将现代汉语中的“课上”“课后”这两个概念描述为“时教”“退息”,意在倡导广大学子学会劳逸结合,在课上学好“正业”,在课后做好“居学”。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之又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正课教学必然是节奏较为紧凑与紧张的,故在课堂上学生应拿出“进”的状态,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待到课后,学生需慢慢地将“进”的状态调整到“退”的状态——没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活跃课堂的氛围,思维若还维持紧绷就不利于后续学习的推进。“退”并非无所事事,课堂上未及时掌握的知识,可以在课后逐步消化,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强化知识记忆的重要手段。从当代学校教育中能够发现,“大课间”“午休”等等日常作息安排都遵循了《学记》中进退思想的智慧。

(二)藏脩息游

“进”与“退”不是割裂存在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基础内容需得反复回忆、理解,即在认知不断加深的同时定期回顾基础知识。“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10]“藏”与“脩”,“息”与“游”均在不同角度对应着“进”与“退”:掌握了已学的东西,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该句体现了建立在“退”的基础之上的两种“进”的表现方式,一个是“知新”,一个是“知用”。显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高,它涉及方法论的层面:要运用某种方法把学习内容联结成有机的整体,而方法中也分优与劣,适合与不适合。故“知用”之“进”是一个不断寻找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点与障碍,因此要一直调整方向,去摸索任何一种可能,尝试任何一种希望。学生需带着主观能动性去寻找方法,以学习成效来检验和比较方法。

(三)学不躐等

“退”是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进”是“退”行进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质的飞跃。若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急着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会使教学计划遭到破坏,同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造成知识衔接的断裂。“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11]冶铁高手的儿子,造弓巧匠的儿子,拉车的马生的小马驹都不是生来就懂得父辈所掌握的技能的,也需要从最基础的练习学起,且这一过程注定漫长。“由浅入深,持之以恒”不仅是生产活动中必然要遵循的规律,也是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不二法门,所谓的“一蹴而就”也是在大量积累情况下的灵感迸发。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12]就指出了初学者在教师授课时只许旁听,不必发问。“躐”意为“逾越”,即学习不可越过当前的知识水平。初学者学识尚浅,接受能力也较弱,问的问题常常不知所云,故初学者须以“谦恭”的态度来学习,这也是一种“退”的智慧。随着学龄增长,自身有了一定的见解,学生问的问题才有水平、有意义,所得到的教师的回答才真正对自己有启发。倪敏达在《〈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中把这种学习状态称为“空杯的状态”,并归纳了“老实、听话、真干”的六字真言。[13]

学习观中的“进”与“退”是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彼此影响,给彼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而它们相互作用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服务。

三、学习之伴——亲其师,乐其友

学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周遭环境,必然受到教师与同伴的影响,能否将这些影响向积极方面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动力。“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14]涉及四个概念的递进: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并且这句话在《学记》的行文中紧接“藏焉,脩焉,息焉,游焉”的论述,两句话用一个“夫然”衔接,意为掌握了内化于自身的“进”与“退”的方法后便应着眼于“亲师”“乐友”等人际关系的培养。

从德育的范畴来说,“亲师”“乐友”的本质是重道。“传道”居于所有教育任务之首,这是儒学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在先秦时期,还是在当代,德育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一直延续着。师者之德育任务乃传“道”,学生之德育任务乃“亲师”“乐友”,即能动地提升自身品行与学习能力。“亲师”是学生对教师敬爱之情的抒发,也是对学校秩序的遵守。“乐友”是在“亲师”基础上概念的叠加。由于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平等需要,学生为了寻求可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世界,就会组成同辈群体,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15]同龄人,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年纪相仿,相处模式更倾向于玩闹。玩闹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行为,不需要刻意遏制,但他们还需关注同伴在学习方面的长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好的同伴跟好的老师一样重要,他们都对学生心中“道”的生成与完善起关键作用。

从智育的范畴来说,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做到“亲师”才能愉悦并主动地紧跟课堂节奏,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之所由兴”的关键。同时,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做到“乐友”才能在课堂中产生集体学习的意识,在课后与同伴的一同学习中获得陪伴感。老师与同伴的存在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能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学生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会获得学习的参与感、主动感。同伴间适当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使自身的学习成果有参照,在与同伴进行比较的同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但竞争的前提是不将同伴敌对化,竞争只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最终目的仍是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使他们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学习活动中“进”与“退”的三个维度。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16]本句中的“辅”指同伴,可见同伴只能辅助学生学习,绝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学习仍须以跟随教师为主。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同伴间应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感染对方来实现相互成就,即只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做到亲师乐友,那么即便之后离开了老师和同伴,仍能维持自己的志向且不倒退。《学记》明确指出,老师和同伴对学生学习观的影响是十分持久的。

四、《学记》的当代启示

《学记》在“学习观”方面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当代学习者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明白学校举办“入学仪式”“开学典礼”是让所有人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庄严的事情。学生要在观念层面改变“学习是教师或家长给自己布置的任务”的想法,应将学习视作一个不断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明白基础内容的学习将为日后专业学习和生产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制度的鞭策。《学记》中提到的“考校制度”正是为了更好地督促学习者学习,它是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活动。当下我国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要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优化对学生的多层次考查。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语文学习内容被分为了三类学习任务群,每一类学习任务群里都有一个总体学习内容和四块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全面性与全程性。它是教学实践不断进步的成果,同时它的制定也受到了包括《学记》在内的教育著作中有关学习观养成内容的影响。

(二)把握学习中的“进”与“退”

学生在学习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进退得当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无须十分具体,只需明确在哪一类情况下自身需采取怎样的进退原则。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积极性,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学生不应把学习看成由教师和家长布置的、带有极大压力的任务,而应该去寻找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要学会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学生要把学习看成一个锻炼模拟的过程,尝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意味着学生正不断地锻炼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不应急于求成,必须正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程度,虚心听从教师的教导,切不可骄傲自满。

例如在一堂小学低年级学习人物描写的语文课上,教师从课文中举例为学生介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应及时把不同的描写方法记在对应的课文旁或笔记本中,认真倾听描写手法的运用条件和基本运用技巧并跟随老师的节奏进行举例练习。学生在课堂中不得随意发问,若对知识不理解,先尝试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在课后单独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写这节课的作业之前,学生要先看一看自己做的笔记,大致回忆一下课堂的内容后再动笔完成作业。次日教师将作业批改好发下来后,学生要仔细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反思错题,以便在接下来的习题讲解课上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要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学习启发。学生要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更加了解自己,进而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还要有意识地与同伴建立真挚的友谊。纵观当代的学校教育,绝大部分课程的教师由学校指定,学生们无法像先秦时期的学习者那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但仍有极大的自由选择志同道合的同伴,同伴能够在玩闹之余切磋学问,激励彼此。学生还应参考自身不断积累的交友经历归纳出怎样的同伴值得交往,从而发挥“益友”对自身的积极作用,减少或避免与“损友”的来往。

倘若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学生要用合理的方式化解矛盾。学生之间的往来不同于利益联系密切的社会交际,他们依靠较为纯粹的情感维持友谊。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愉悦的心情、更充分的动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冲突会使学生感到一定程度的无措与低落,这种情绪也容易被带到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乐其友”的积极作用,因此当冲突发生时要采取合理的办法化解。化解冲突其实也是深入内心了解同伴的一种途径,在冲突和理解的往复中理解并包容彼此的喜恶和难处,从而使友情更加牢固。学生要静下心来想一想矛盾产生的根源,思考此前双方是否就存在一些意见的分歧,是否无意间在某一方面与对方产生了敌对关系,据此与同伴进行沟通。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以谈话的方式让教师对自己和同伴的个性有更加确切的了解,教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特点对学生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给予一定疏导和建议。在所有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学生的行为主体地位,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综合各种因素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助推合作学习深入发展。

五、结语

当代学习者须以“道”为内核,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对学习的重视,树立坚定的学习志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于日常学习中体悟“进”与“退”的艺术,巩固基础、知新知用;与老师和同伴交往中提升品行并获得学习的动力。

猜你喜欢

学记同伴教师
最美教师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