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取向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协同行动研究

2022-04-15何海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幼儿园

何海波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宁波 315336)

1 研究缘起

1.1 美术教育的价值观变革:由“实践”到“欣赏”再到“实践”的钟摆式超越

世界范围内美术教育经历了1950年、1995年两次重要的变革,变革的价值观冲突在于美术教育的价值是实践(操作)活动还是视觉(欣赏)活动,在变革历程中美术教育价值呈现出“实践”—“欣赏”—“实践”的钟摆式上升轨迹。1950年前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实践,美术实践的内涵直指技艺,指向技艺训练的美术教育最终走向践踏学生主体、失却教育性的不归之路。1950年,在审美哲学引领下的审美美术教育萌生,到了1970年,代表审美价值的美术欣赏教育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替代了技艺美术教育并风靡全世界。指向视觉感受的审美美术教育最终由于其文化霸权、权威意识等现代性气质(认为西方经典才是最好的审美对象)与美术课堂的无效性(学生在学校美术课堂内无法获得美术能力)而被后现代社会诟病。1995年以来美术教育领域重新确立了美术是操作艺术(实践艺术)而非仅是视觉艺术的价值,确认美术能力或经验获得的途径是操作、实践。

1.2 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变革:美术知识的本质经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

当美术教育的价值被再次确立为“实践”时,靠眼睛感知、语言反应的陈述性知识就很难成为美术知识的价值取向,“实践”美术教育的旗手弗兰兹·西泽克,主张用大量的论据来论证“美术知识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这一命题。他认为,学美术就像学开车一样是一种做事或操作的活动,美术知识获得的检验标准是会操作美术。关于如何操作美术的知识、美术事实知识、美术历史知识等美术的陈述性知识不是没用,它具有辅助、提升、深化美术操作的作用,但是,美术的陈述性知识的有用性建立在美术的程序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离开美术的程序性知识(美术操作能力),所有的美术陈述性知识就会变成沙堆上的建筑或海市蜃楼,“灿烂”很短的时间后烟飞云散。把美术知识作为陈述性知识的美术教学是无效的。

1.3 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有效教学价值诉求

从纵向结构分析,有效教学由表层、中层和深层三层结构组成。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有效教学要实现有效的“理想”—有效的“思维”—有效的“状态”三种状态的转换。从横向结构分析,有效教学由有效的教师教学、有效的学生学习和有效的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一定的学习活动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学生感知、理解,并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纵向结构强调有效教学的教育时代性,任何教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即都具某种程度的有效性,所以有效教学首先需要体现教育的时代精神。横向结构强调有效教学的构成成分,适宜于以不同成分为切入点对有效教学进行分门别类或综合的研究。本研究已完成理论建构,行动研究过程中关注有效教学结构中的横向三要素:有效教师、有效学生、有效内容。

有效教师个人的特征与品质:生理与心理特征上表现在个人外表整洁大方,具有个人魅力,善良、亲切,个性开放、热情,幽默品质。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认为:课程的价值;激励学生;课程组织;有效交流;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关心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是七条重要的标准。我们确立的有效教师课堂行为标准也分关键与辅助二类,关键行为标准有六条:环节清晰明了;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合理干预、调整课堂。辅助行为标准有五条:恰当还原;准确示范;精心组织;恰当提问;适时评价。[1]

关于学生有效标准,崔允漷认为有以下几条:心情愉悦;注意力水平较高;积极寻求帮助,解决困惑;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较好地完成教学环节目标;小组活动时积极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具有探索性。黎品之认为学生有效标准为参与度;专注力;目标意识;计划性;抗挫感;合作性。我们认为有效学生标准为积极主动参与;注意力集中,有兴趣;明白教师的意图,完成任务目标明确;乐意与同伴合作。[2]

有效教学横向元素中的有效内容在文献中很少有人涉及,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很难企及这一元素。本研究是行动研究,而且是非常具体的实践取向幼儿园欣赏教学,所以可以制定出有效教学内容的标准。我们制定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有效性内容标准:第一,美术作品经过幼儿化处理,具有故事、游戏、真实情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情境的情节化展开与美术的句段结构相吻合;第二,这些幼儿化处理后的美术作品都能够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2 研究设计

幼儿园教师既是美术欣赏活动方案设计者又是实践者,通过设计、实施、团队讨论反思、再实施的循环过程,总结实践取向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在设计与实践方面的指导策略,反思与修正实践取向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研究过程:(1)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各6个美术作品,共计18个美术作品的活动方案设计;(2)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同时实施活动方案;(3)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评估与现场反馈;(4)教师个人与团队一起反思实施效果并检验理论研究的合理性。

观察与访谈对象幼儿园六位教师,他们经过培训实施18个美术作品的教学方案,每位教师实施三个美术教学活动。观察工具幼儿园教师美术课堂行为观察表,根据美国K年级教师数学课堂行为观察量表(COEMET)改编而成。测查对象 幼儿园六个班的幼儿。对六个班幼儿进行美术表现力的预测与后测。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六位教师美术课堂行为的观察、访谈以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合访谈材料,反思与总结我们对实践性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研究结果,并做出相应的修改与补充。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重视美术欣赏活动的价值,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个体体验的差异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传统的美术活动以绘画活动为主,老师倾向于传授美术技能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学期鲜有美术欣赏活动,欣赏活动的课时被安排极为有限。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都认为儿童美育就是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殊不知将儿童对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获得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极大的伤害。美术欣赏活动不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核心的目标。优秀的美术欣赏活动尊重每个幼儿对每一个美术作品的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珍视幼儿在欣赏活动每个环节中的情绪情感体验与表达。欣赏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应鼓励每个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也应创设多种体验的方式与途径,将自己定位为观察者、引导者和倾听者,让幼儿与经典作品之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与可能,抓住一切时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3.2 精选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重视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强调幼儿生活经验的整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往往是在主题活动中预设与生成,但是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欣赏的内容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慢慢衍生出来,使预设性活动得到丰富与拓展。此外,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也可能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热议的话题中产生,或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中产生。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在幼儿园特色活动中生成,幼儿也可以通过城市之旅欣赏生活中丰富的雕塑建筑,通过自然之旅欣赏万物之美等。传统的美术欣赏内容多以名画欣赏为主,幼儿教师可以更多地突破“艺术远离生活”的困境,让幼儿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最终让幼儿感受和发现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艺术服务生活等理念。

3.3 突破提问模式化,多维度灵活提问,加强多方互动

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老师习惯于提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你在画面上看到哪些不一样的颜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在画面上看到了哪些特别的形状?他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一类高频率的提问很容易让美术欣赏活动模式化。在这一些提问中,教师忽略每个幼儿的审美感知和个性化想象,在面对同一幅欣赏作品时,每个幼儿的观察、想象、情感体验都是极不相同的。模式化的提问让幼儿之间的思维和灵感的碰撞失去了互动的可能,认知上的冲突没法显现,因此没有互动和冲突的活动,没法促成幼儿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每个幼儿体验的差异性,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同时要避免将自己花很长时间查询到的关于作品及画家的背景与意图向幼儿进行灌输,避免有意识地将孩子引导到自己已知的背景上来,应充分地让孩子基于自己的经验尝试去感知创作者的情绪情感。

3.4 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艺术性

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活动开展有效性、适宜性以及调整与改进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正确的、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幼儿在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发展。美术欣赏活动中,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尊重孩子的欣赏视角,杜绝“循循善诱”,避免将教师自己事先掌握的作品的背景与特点作为评价孩子欣赏程度的指标。尊重孩子,基于孩子生活经验给予每个幼儿一个正面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评价尽可能的多元,既要有肯定性评价还要有启发思考式评价,要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审美素质的提高。[3]

4 结论与建议

4.1 教师要与幼儿协同选择适合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材料

选择适合幼儿美术欣赏水平的材料,可以通过教师选择的作品和儿童自己选择的作品结合起来,形成欣赏的渐进性、系统性,兼顾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作品时,遵循差异性和经典性原则。艺术教育追求求真、向善、寻美,不同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经典艺术作品都能在幼儿园阶段被采用。对于幼儿园5-6岁大班的儿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幼儿园循序渐进地欣赏我国远古至秦汉时期的岩画和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唐宋元明清时期绘画、近现代绘画。当时西方历史上的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中世纪时期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可作为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

选择不同文化传统的美术代表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将中国与外国的、古代的与现代的、不同风格流派(例如野兽派、立体派、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现实主义等)等众多经典作品进行多维度地欣赏与比较,在开拓幼儿视野、提高审美的同时,丰富了幼儿的思维方式,启迪了幼儿的心智。将美术作品作为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媒介与载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倡导的美育。

4.2 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与美术作品中间的纽带作用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幼儿往往通过亲身感知、实际操作、亲自体验等方式来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人、事、物。美术欣赏需要孩子站在自己的视角、基于自身的能力与所面对面的画面的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新的认知发展又将成为幼儿再理解其他美术作品的起点。因此教师作为中间桥梁,承担了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现象进行引导,引导并且帮助他们与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提问和解答。

首先,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使儿童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班级主题活动安排中,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安排中提高美术欣赏活动的课程设置的比例,逐步扩大幼儿的视野,提升幼儿对美好事物的神往。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中,老师和幼儿协同选择的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的美术作平,让幼儿有了与经典美术作品直接对话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丰富自身对美好事物的理解,提升自我处理复杂信息和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实现美育。

其次,将美术欣赏作品直观地呈现给儿童。让他们一定的观察时间互相进行讨论和沟通。儿童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理解和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通过对话,传达幼儿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最后,创设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选择相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曲子、诗歌、故事进行配合不仅丰富的儿童想象,也为欣赏课堂提供了轻松的教学心理环境,帮助儿童更好地体会相同的事物或情感模式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展现。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幼儿园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爱“上”幼儿园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